《逆天》读后感1000字
《逆天》是一本由[法] 乔里-卡尔·于斯曼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的问题:怎么克服审美疲劳?文字本身也并没什么美感。【“医生好像对世上一切人都怀有成见”。
●很喜欢
●艺术毁了他
●内容和书名一样逆天,涉猎内容极广,细节和语言都有着颓废的唯美,难怪王尔德会非常推崇他。
●special
●Des Esseintes有些颓废
●……难怪试图搜于斯芒和逆向搜不出来,原来中文译名叫做逆天了吗。颜色描写很妙,用橙色衬映神经质,整个浑浑沌沌昏昏沉沉,于朦胧中透出璀璨肉色。
●果然是本奇特的書,只是書名翻譯得太過了點兒。只是逆常規、逆世俗,應該還達不到逆天的程度。總之人永遠都無法逃離社會。文學也好藝術也罷,都無法給人提供全面庇護。于斯曼完成《逆天》之後便與自然主義決裂了,那之後擺在他面前的也只有兩條路——要么自殺要么皈依宗教。於是他選擇了後者,終於匍匐在十字架的腳下。
《逆天》读后感(一):逆
当时看这本书时还小,基本上这本书也没有什么故事线和重要情节,但是却始终记住那种感觉,那种与正常的生活相违逆,与平凡与普通相逆。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段文字,“……她的手镯、腰带、戒指射出火星般的光芒;在她缀着珍珠、绣着银线、嵌着黄金的长袍上,穿着一件由金匠镂刻而成的紧身胸衣,它的每个网孔就是一颗宝石,上面似乎有盘绕着的火蛇在燃烧,就像长着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翅膀的昆虫在爬过那粉红色的肌肤.。”
这段文字仿佛开起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见过这样直白却华丽,充满画面感而充满诡异诱惑的文字。
我惊叹于他书中描写的那些无法构成故事的话,他的奇妙的鉴赏,他那些我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一次次震惊了我,他对将酒与音乐想比喻,对餐具的要求。那些美到令人作呕的东西,那些写到极致的文字,简直让当时有些中二病的我感觉捧为圣经。
年少无知,其实并不太懂这本书,我大概只是沉溺在这本书的文字中,十年后再来看吧哈哈
《逆天》读后感(二):于斯曼的安利我吃了--一点随感
当闲暇读物来读,并没有思考其中的价值观。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有点像一个朋友絮絮叨叨地拉着你聊他的审美取向,给你喂了一堆安利,把他喜欢的东西一件一件分享给你,然后一边还吐槽他看不惯的作品,"看那些low逼,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艺术"。
第一遍没法读透,尤其关于文学的更是没法读,看得不够多。马拉美和魏尔伦的诗倒是可以找到一点同感(但是如果你看的是中文译文,肯定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QAQ)。Get了黑咖啡加杜松子酒的神奇搭配,诡异但是很有层次的香味hhhhh, 忍不住一口又一口. De Profundis这个曲名除了书中提到的宗教音乐版本外还有很有意思的其他同名曲子,ROTE ROUE这个金属乐队的作品也很有意思。感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事物,绘画,音乐,饮食,室内设计,诗歌,小说等等。于斯曼对于香水的喜好还是比较偏古典与传统的,以自然和舒适的味道为主,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合成香料。不知道他闻到血腥味、泥土味的后现代派香水会有什么感想。hhhh,以他前卫的审美应该也会喜欢吧,可能还会因为一种味道把装潢风格和穿衣风格整个改掉
《逆天》读后感(三):一个老头子的YY世界
有意思。
《逆天》读后感(四):一种人——评《逆天》的主人公
《逆天》的男主人公德泽森特代表了这样一种人,首先他们拥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是物质环境良好,而他在小说中被设定为贵族之后)。他们不用为生存发愁,不会为了金钱而终日忙碌奔波。他们能够把他们绝大多数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些事情可以是对香水的鉴赏、对花的鉴赏、对珠宝的鉴赏、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对酒的品味等等,总得说来就是对美的事物的品评。广泛的审美实践让他们获得了高超的审美能力——总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和挑剔他们之所见,广泛的书籍阅读让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足够高的理论水平。于是,审美能力和理论知识两相结合,他们自诩为审美家或者某个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因为对美的感受有着自己的独立的品味,他们极度厌恶任何来自于他们自身之外的力量去干预他们对美的判断或者他们的艺术创作。所以他们本能地或是有意识地接受唯美主义的信条——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即为美而艺术,反对权力、金钱、道德等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干预。从唯美主义的观点出发,他们既反感那些以“艺术”的名义对权力者歌功颂德之人,又鄙视那些以“艺术”的名义追逐铜臭的人。当然,这种人之所以能够保持他们对唯美主义信条的忠诚——也即他们对美的独立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优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依靠任何人,所以,这种人,可以说是一群有钱的唯美主义者,或者唯美主义贵族。
其次,德泽森特代表了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人。当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唯美主义者都具有精英意识。唯美主义强调“为美而艺术”的信条客观上暗示了将对美的判断权由政治、宗教和商业机构少数人那里转移到所有个人手中:既然是“唯美”,就不是唯政治、唯宗教、唯商业等,可是美的标准又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唯美主义在客观上有承认人人都是审美家的倾向。德泽森特这样的人看到了大众中许多人并不和他自身一样:他们不会自觉地审美,也缺乏对美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德泽森特觉得自身和大众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构成了他们能够成为审美者或者艺术创作者的资格——这就是一种精英意识,也因为这种意识,他们倾向于垄断对艺术和美的解读——艺术家垄断对美的判断的权力,而轻视平庸的大众。但是,德泽森特这类人又从对现实的哲思中看到了与精英主义相反的一面:尽管,从人类的出生,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人之间具有诸多的不平等,比如,官宦家庭出生的人在生活上同农民家庭出生的人的生活是有很大差距的。可如果从另一个方向思考,从人类的死亡开始思考。那么所有人都平等了——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这是无法抗拒的。另一方面,如德泽森特自己所思,穷人比富人更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平等。由此,德泽森特这种人又可以称之为处于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间矛盾的思想者。
美即成为这种人的追求,那么想象力便在或明或暗中,在不断地对艺术的探索中逐渐茁壮成长。因为所有的真正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创新,创新就必有想象力:敢于跨出原有的边界。因而,这种人常常陷于安静的冥想,或者因为想象力的沸腾而癫狂——获得了创作灵感。在《逆天》中,德泽森特依靠想象力,打破味觉与听觉之间的界限,让食物的美味等同于音乐旋律的优美。运用想象力,德泽森特将他的巴黎之旅变成英国之旅。想象成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让这种人能够做着无尽的审美实验。因而,这种人是一种疯狂的幻想家。
这种人早年的学习经历受到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的影响——德泽森特早年是在教会学校上学,受天主教的教育,在思维上多多少少带有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痕迹。但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又从现实中不断汲取批判他们脑海中意识形态或宗教的力量——德泽森特看见了教会的愚蠢、贪婪和残暴,与天主教的理想背道而驰,从而怀疑或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们早年的信仰。但是,这种对信仰的抛弃并未拯救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看到,没有信仰,这个世界同样很糟糕——德泽森特发现替代天主教的资本主义只懂得疯狂追逐利润,压榨广大穷苦百姓。他们因此陷于苦恼并重新拾回原有信仰中那些最美好的理想——德泽森特追寻着天主教关于美好境界的理想,由此,他们成为了一种背叛信仰的信仰者——德泽森特自称为具有怀疑精神的基督徒或皈依上帝的无宗教信仰者。
《逆天》读后感(五):逆天
几个月以来我读到的最让人惊喜的一本书。大约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虚构文学——正像这本书本身所试图讲述的内容一样。 赶在浪漫主义年代的末尾,而资本主义(或更精确地说,功利和现实主义)刚刚开始渲染新世界不久,谈及彻底的存在主义和反抗精神又为时尚早,这本书可以说结合了所有以上的元素,正像那时候的许多作家创作出的惊人作品一般,挣扎着在世界上求得一条出路。于斯曼应该不太可能读过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因为这本书在1917年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超现实主义者视为珍宝。但二人尽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却令人惊异地在文学上做了同样的尝试,在文学里表达了同样的挣扎(无论是角色还是作者)。 是的,是“挣扎”,而并非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抗”。于斯曼所经历的思潮正是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明确分析过的一种类型。故事的主人公,德泽森特,想要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世界,他对当今被功利主义入侵的世界充满了厌恶之情,对人性的丑恶看得一清二楚,但他选择的方式却是极端的叛逆的。与其对世界的荒谬采取加缪所言的“创造真正的意义”,像洛特雷阿蒙,波德莱尔等人一样,他追求一种病态的美,一种扭曲的,残酷的,淫秽的,黑暗的,堕落的,疯狂的美。这既是意识到世界之荒谬的表现,又是想要寻求真实的反映,最终的最终,它是一种对这世界充满绝望的心绪导致的结果。而“颓废主义”或者“唯美主义”,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这一思想的附带效果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德泽森特对宗教的态度一直游移不定,心中其实始终是个信徒。正如他自己所想,“亵渎圣物,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宗教,所以才会产生,只能通过信仰这个宗教的人才能实现。如果亵渎且不相信并不了解的信仰,人是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快感的。性虐待狂的力量,它所表现出来的诱惑,存在于把本应献给上帝的敬意和祈祷转而献给撒旦而得到的隐秘快感之中,存在于我们对天主教教义的逆向遵守之中,为了最强烈地嘲弄上帝,犯下了他最讨厌的罪行:亵渎宗教和肉欲过度。”他本人对于颓废美的热望又何尝不是出于同类的心理?这一追求只能为他带来更多的空虚,孩子气的叛逆从来都不能解决任何困境。所以他最终只得再度求助于上帝,唯一的希望变成了在绝望中苦苦哀求着造物主的怜悯,“啊,我缺乏勇气,内心痛苦!上帝啊,怜悯一下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基督教徒吧!可怜一下准备皈依您的无宗教信仰者吧!可怜一下一个在一片漆黑中独自划桨驶入大海的人吧,因为这片天空已经不再被安慰人心的烽火和古老的希望所照亮了。”而于斯曼本人,也最终在晚年选择了皈依宗教。 倘若世界真是荒谬的,求助于让世界成为它荒谬的样子的所谓“造物主”又有何用?其实德泽森特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只是没有意识到那才是他需要的,那也是为什么不少人认为世界是无望和荒谬的原因(我在西西弗神话的读后感里曾经讨论过)——缺乏真正的感情,缺乏对自己和世界的爱。世界的问题出在功利主义上,出在冷漠上,而不是出在它本身是否是荒谬的(实话是我们目前根本无法得知这一点),而走向毁灭性黑暗的极端更是不能在任何意义上解决问题,只能加剧个人的困惑和绝望。这便是德泽森特之所以成为小说中的样子的原因。那个年代的文学也多半是通过种种意象的描写揭露了这一问题,却没有提出真正有意义的解决途径。(尽管他们各有各的观点)用文中的话说,那便是,“青年的热情和信仰消失了,只剩下对所承受的痛苦、偏执以及所蒙受的委屈的回忆,这些都是荒诞命运压抑之下的被摧毁的心智造成的。”“在现世所折磨的、过去所厌倦的、未来所畏惧的,所望而却步的灵魂的废墟上,厌烦、幻灭、鄙视使得这些伤口更加刻骨铭心。” 除此之外,这本书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是的,这就是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里提到的亨利勋爵给道林拿来的书),一次无比愉快的旅程。作者在一本书里试图无所不包,谈及大量文学,艺术乃至少量的音乐,文字和词语优雅而精致,加之渲染于全文的淡淡的忧伤和绝望的情绪与氛围,便是只能用“美”这一个字来形容了,读着它仿佛微醺时刻看夕阳落下,迷醉而感伤,不少文字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须得引用原文才可以。 这的确是法语文学中最闪亮,最复杂,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我也的确无比珍惜在买来它七年后终于突然想起来看一看,在一个我已经拥有足够对它和那个时代的理解力的时候,这是那种当你因生活而疲倦之时会乐意去看的书,兼具舒适的美学享受和引人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