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实义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实义
《金刚经》云:“
不取于相(即无住之义),如如不动(即无生之义)。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以故”,问不取于相之所以然。此所以然者有二义:
(一)因何而不取?偈语前三句已足答释。
(二)何以能不取?则须全偈方足答释,而归重于第四句“应作如是观”。
问:因何而不取?
答:因一切有为法(生灭法、缘起法)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无常,执捉不住。犹如梦、幻、泡、影、露、电,似有无实也。
问:怎样能做到不取?
答: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虚幻不实,当体即空,故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总而言之,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欲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学佛当从此观入门。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暗不破也。故应如是受持、读诵、演说、流通此无上妙法也。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
《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只是假象,实际上无生无灭,清净本然。
《楞伽经》云:“我说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之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真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等。”
如是所有诸色(皆如泡沫)。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色无坚实故。
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譬如芭蕉树,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譬如幻师,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诸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无所有、无牢、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受想行识无坚实故。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