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航线》读后感摘抄
《地下航线》是一本由[美] 本·H.温特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航线》读后感(一):地下航线下的美国
读完《地下航线》这本书后。我对美国的种族主义再次加深。种族歧视在美国法律上早已废除,但在某些种族主义的人的思想上,它仍然存在。这本书塑造了一个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地下航线”是一场废奴运动,帮助那些整天暗无天日的黑人奴隶重见光明,是一场伟大且有意义的运动。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性的本恶还有人们互相爱与救赎。但不得不提到的,还是没有人性化的奴隶制。种族主义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虽说美国法律上已经人人平等,但在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观念中,种族歧视依旧存在,依旧是美国社会上的重大问题。 美国种族歧视有多严重?中午还看到了一则新闻,将黑人的标签撤掉后,房价迅速翻倍。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对黑白夫妇的房子在今年6月最初被估价为3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3万元)。他们表示,他们第一次请人对房子进行评估的价值和第二次进行评估的时候不一样,原因仅仅是因为房子里有黑人亲戚的照片。他们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歧视黑人要歧视到这种地步。 尤其是在南方,南方各州实施种族隔离法案,白人和黑人必须分开,实行分离政策,比方说白人厕所和黑人厕所、白人坐车头,黑人坐车尾、白人专用学校和黑人专用学校、餐厅也同样分离。在种族隔离政策期间,美国很多地方规定日落之后不允许黑人的出现和逗留。 在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后,人们刻意的去安抚。给黑人尽可能更多的福利。就连影视作品都开始变得政治正确。他们都意识到,任何一个无心之举,只要牵扯上种族,就可能面临风险。即使是经典中的经典《乱世佳人》,也不能幸免于难,在弗洛伊德事件后被暂时下架。 强烈的抗议,汹涌的民意,再次将种族歧视,这道美国社会无法愈合的伤口暴露在世人面前。从法律上,美国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废除。但在现实层面,时至今日,以非洲裔为代表的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仍然遭受长期、广泛、系统性的歧视。 从高喊“我无法呼吸”,到呼喊“黑人的命也是命”,再到怒吼“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消除种族歧视在美国依然如同马丁·路德·金所言,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黑人站起来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种就要倒下。这个世界够大,我们可以一起站起来。我们身上流着一种血,它是红色的。
《地下航线》读后感(二):寒塘渡鹤,奔向平等与自由
如果翻开美国黑奴制度的历史,随着漫漫百年的时间线,我们看到的,是1619年首批黑人来到弗吉尼亚,1640年起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等殖民地相继颁布法律确立了黑人“永久财产”的地位,1690年黑人的一切权利被剥夺,至此黑奴制度基本形成。1740年“宗教大觉醒”兴起后一些教友派领袖提出了废奴主张,1755年该教会规定禁止其教徒奴役或买卖黑人,1774年10月大陆会议在决定抵制英货的同时,分别采取了两种步骤:一是禁止奴隶贸易。到1787年完成;二是废除黑奴制,主要在北方进行。1861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规定叛乱各州的黑奴是自由人。 即1690年黑奴制度基本形成至1861年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共计170余年。 1852年出版的斯托夫人所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对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作了极其动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有力地推动废奴运动的发展; 组织“地下铁道”,通过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指引和协助大批黑人奴隶逃离南方; 19世纪40年代开始有不少废奴主义者主张采取政治斗争。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A.塔潘和L.塔潘)等人组织推行废奴主义纲领的自由党; 1855年约翰·布朗带领5个儿子成立反对奴隶制游击队,各地群众纷纷响应加入; 1859年爆发的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地下航线》这本书,讲述的便是有关"地下铁道"的故事。 带着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与探索之心,翻开了这本交织着无数泪水与鲜血的书,于是我们看到当代世界如常运转,但种族歧视和奴隶制仍然在美国大行其道——黑人奴隶们被迫从事高强度的非人劳动,他们的血汗被无情压榨,被视作机器甚至动物;于是我们看到一场旨在帮助黑人奴隶逃出暗无天日的血汗工厂、脱离南方蓄奴四州的控制、声称撼动整个国家的奴隶制的名为“地下航线”的废奴运动,就刺客开展。 而追踪这些逃跑的奴隶,并探查地下航线的人员与行动是美国司法部秘密特工维克多的职责,他这次的任务是追捕一名由地下航线护送出逃的黑人奴隶“寒鸦”。随着维克多调查的深入,种种异常之处表明这件案子并不简单。在成功追踪到被救出的“寒鸦”之后,维克多意外发现,眼前这个饱受摧残的年轻男子并不是一名奴隶……于是故事线继续铺陈开来,慢慢浮现。 “地下航线”这一运动的名称,化用19世纪美国的“地下铁路”运动:指美国南北战争前奴隶制盛行时期,废奴主义者把黑奴秘密解救并送往当时的美国自由州或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乃至海外的秘密网络。 这本书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地下铁路”巧妙化用为现今的“地下航线”,将当代奴隶制对黑人种族的歧视与压榨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如《金融时报》所称,将《地下航线》看作文学作品的原因,在于作者温特斯具有敏锐的、极具洞察力的道德观——超前的认知,以及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公正行为的剖析。 作者温特斯借笔下人物之手,精准地表达出的,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不安。 历史长河里众生皆是沧海一粟,时间消逝席卷八荒,却带不走那些为了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私又无畏的人们。 而唯有看到那些真实的过往,直面那些苦难与压迫,直面那些热血与反抗,才能更有勇气与力量,去面对现实,与未来。
《地下航线》读后感(三):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读《地下航线》有感
《地下航线》读后感(四):地下的抗争与高处的自由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在2017年怀特.黑德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地下铁道》。
《地下航线》与《地下铁路》果然,他同样是讲述黑人奴隶逃亡抗争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平行世界里的美国,一个虚构的时空,其他背景都是真的,甚至有你爱的杰克逊的歌,只是那里还有着地狱噩梦般的“蓄奴四州”。
在开始我的感受前,先解释一下所谓的“地下航线”(Underground Airlines),这个概念应该沿袭自十九世纪废奴运动的比喻,即上文提到的《地下铁道》(Underground Railroad),指代美国内战前废奴人士为协助黑奴逃难而设立的秘密联络网。而当年怀特.黑德用文字创造出一条货真价实的铁路,从这个州到那个州,各具典型象征意义,让女主人公科拉经历不同的生机与危机。
而到了本.H.温特斯笔下,这条“铁路”变得更为复杂,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网中的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点,并非全都是为了“废奴运动”的公理正义,他们各有目的,对于某些人来说,评价为“各怀鬼胎”、相互利用也毫不过分。只不过,虽然亦涉及政治、种族,有些设计还非常华彩,有点神来之笔的感觉,比如男主角身体内部被植入的追踪器,和上线那些神秘的电话,有点“老大哥”的感觉。但温特斯都不太深入去鞭笞,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也可能是有更大的野心,这点最后再说。
他在这本书中呈现的,更准确来说,是个相当紧张、冷硬、拳拳到肉的悬疑小说。波诡云谲的局中局、骗中骗,男主角凭借蛛丝马迹,厘清状况、查明真相,借力打力、随机应变,暗留后手、最终破局脱困、逃出生天。这一连串惊险的事件,在逻辑上安排得相当合理,几乎不存在任何bug,行文也是行云流水、非常流畅,让人只想一口气读完。人物的塑造生动真实,男主角脑海中浮现的前尘往事,真情流露时自己先惶恐不安的忐忑,还有冷酷处理“案件”后藏在灵魂深处的自我谴责。这些小细节都恰到好处的安排在每一个节点,就像是呼吸的节奏,有时让人微微松口气,有时又让人跟着手心出汗。确实严谨厉害!读这本书时酣畅淋漓的刺激感,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第一次读“本恩”系列时那些无眠的夜晚......
掩卷读毕,不由得对温特斯心生佩服。暂且不论这本书的立意是否失之深刻,关于“寒鸦”这个人的设定,换在有些作家笔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大书特写的故事。一腔热血的进步青年,被无情的现实利用蹂躏,最终受尽折磨而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经有光辉灿烂的前程,他却为了正义真理放弃;或许有暧昧朦胧的爱情,那女孩却因他的追求最终被更凄惨的命运吞噬......如果想谈论些什么,控诉些什么,他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题材,然而温特斯却没有写......
他真的是个既聪明又勇敢,且极富野心的作家。结尾时,死里逃生的男主角又选择了更难走的营救之路。闪回时,往昔岁月中曾作为他灵魂导师却在故事中神秘消失的卡索。这两条线,无论是向前走,还是向后走,都有无限精彩的可能。而在这些可能中,又怎么会没有位置安排给“寒鸦”这样的钻石级精彩的人物?那个时候想谈政治,还是讨论人性,抑或是这样四平八稳的写硬汉小说。都只看温特斯的心情。
作为读者我只能确定,如果这个《地下航线》的故事再向着新的“机场”起飞,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第一时间买票登机。
《地下航线》读后感(五):在这本书里,看见一个“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
近来美国可不太平,外有和中国的大小摩擦,内有新冠疫情肆虐,前段时间还爆发了因黑人佛洛依德被白人警察当街跪压致死引发的全国性暴乱及抗议活动。
弗洛伊德事件看似不如前两者严重,但一名黑人的死亡可以引发全美海啸级的震荡,美国人民顶着新冠疫情也要上街抗议,在当今世界都可称是极富美国特色的奇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美国政体的阴暗面讲起:种族问题。
1. 黑人的命到底是不是命?
2020年5月24日,明尼苏达州的一名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遇警察暴力执法,跪压8分钟致其死亡。
此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并引发了抗议活动,民众上街游行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并很快演变成了黑人群体发泄对美国政体的不满,甚至大肆抢劫、打砸店铺,推倒对黑人种族不利的雕像。美国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和军队进行镇压,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冲突,抗议的燎原之火由明尼苏达州烧到了全美。
美国黑人暴动现场此次事件是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美国失业率飙升的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民众发泄内心不满的“出气口”,但也仅此而已。
但这次暴动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更让美国彻底变成了“政治正确”的惊弓之鸟,下架“宣扬奴隶制”的电影《乱世佳人》,给华盛顿16街改名为“Blacklivesmatter街”,连“黑名单”这个词都不能用,因为有“黑”字……
华盛顿16街地面被喷涂Black lives matter,并改名为“Blacklivesmatter街”“#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2012年黑人抗议活动的产物,每隔几年就重演一次的抗议活动,已经让其成为一个有极高传播度与认同度的名词。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黑人权益斗争已经成为美国国内的常态化矛盾。
而今年爆发的抗议活动注定是一次不了了之的、没有任何成果的社会事件,因为缺乏领导者与核心理念,黑人群体甚至没有提出他们真正的诉求,他们不会获得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不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如果说黑人的问题在于没有提出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的诉求,那么美国政体的问题是更令人愤怒的。无需再多列举美国历史上对黑人压迫的种种恶行,即可看出一道“种族歧视”的裂缝横亘在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
即使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他们慢慢地获得了正常的社会地位,黑人也未能在这个国家真正地获得社会认同感。黑人种族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直到今天都仍是美国(或许是)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2. 种族问题:美国政体的隐秘顽疾
这又要提到美国历史上一桩极不光彩的“生意”——奴隶交易。
欧洲殖民者在这片新大陆上实行奴隶制,从16世纪就开始的“三角贸易”为美洲这片亟待开发的土地带来了一种劳动工具:来自非洲的成年男性,也就是“黑奴”。
单算美国自建国(1776年)至奴隶制被废除(19世纪6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将近两世纪,这片土地上的几乎整个黑人种族受到了非人对待,毫无社会地位,从事高强度劳动,可以随意买卖。
反映奴隶买卖的漫画美国建国史中重要的基石之一,便是南方种植园对国家资本积累的贡献,而黑人奴隶充当了这一基石的牺牲品。可以说,没有黑人被迫从事的种植园劳作——或言之,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的血腥压榨——美国这只秃鹰根本没有展开翅膀的机会。
《被掩盖的原罪》一书中说:“人们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观点:正是商品化、苦难与折磨,以及对美国黑人的奴役,造就了美国的强大和富有。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奴隶制在美国兴风作浪的一个多世纪中,废除奴隶制的声音在一直抗争着,废奴主义运动风生水起。提到废奴主义,就不得不提“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运动。当然所谓的地下铁路,并不是今天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地下”指的是这些路径的秘密性,而将其称作“铁路”是因为当时正是铁路大发展的时代。
反映废奴主义者解救黑奴的漫画这项起源于19世纪初的运动,旨在帮助黑人奴隶逃出美国南方的血腥工厂,前往北方自由州及加拿大。当时的废奴主义者认为,单靠法律斗争和舆论压制,是无法让南方奴隶制瓦解的,必须要采取实际行动,那就要从奴隶制最核心的成分入手:他们潜入南方,去直接解救黑奴,想以此来瓦解奴隶制。
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经历了一场“我打我自己”的南北战争,基本废除了奴隶制,但积极推动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总统后来遭到刺杀,好在奴隶制最终没能死灰复燃。但是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在美国播下了罪恶的种子。
3. “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
既然种族歧视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如我们更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当今的美国仍然存在着奴隶制,会是怎样一种光景呢?
这里拥有着一切现代社会的设施:大型商圈、高速公路、星级酒店、连锁药房;人们享用一切现代文明的科技成果:星巴克、手机、卫星导航、日产汽车……
但是美国的南方一些地区仍旧保持着奴隶制,而且受到美国的法律承认与保护,这些州统称为“蓄奴四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卡罗来纳。在这些地区,黑人群体也受到了广泛的歧视,社会地位低下,被警察差别对待,即使身为“自由民”也不会获得同等的尊重。
《地下航线》中虚构的美国地图,黑色地区为“蓄奴州”这里还开设着数不胜数的奴隶工厂,蓄养着无数黑人奴隶,被当做牲口对待,被强迫进行高强度的劳动,用他们的血汗为美国贡献着物美价廉的商品。
为此,美国还退出了联合国,理由是“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如果要以放弃传统作为加入国际组织的前提条件,美国对此无法接受。”
地下航线评价人数不足[美] 本·H.温特斯 / 2020 / 中信出版社将对黑人奴隶的压榨作为立国之本,完全违背文明社会的运作规律,这便是悬疑小说《地下航线》的背景设定。作者在本书中虚构了一场帮助黑人奴隶逃离南方血汗工厂的“地下航线”运动,并塑造了一个依旧处于奴隶制影响下的当代美国,堪称“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书名“地下航线”一词,便是化用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下铁路”。
本书作者是“悬疑、科幻两开花”的美国小说家本·H.温特斯,著有《最后的警察》三部曲等九部小说,作品《最后的警察》曾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2012年埃德加奖,《倒计时城市》被评为2013年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图书,获得菲利普·K.迪克奖杰出科幻小说奖。
《地下航线》故事的主角维克多是一名美国司法部的秘密特工,职责是追踪被“地下航线”解救的奴隶,也就是“猎奴者”。维克多原本的身份是一名逃亡的黑奴,为了生存,他选择了背叛自己同为受压迫者的同胞。被夹在政府的铁腕和同胞的冷眼之间的维克多,这次面对的任务又是追踪一名从南方逃跑的奴隶,在此过程中却感觉到灵魂被来回地拉扯,尘封已久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揭开……
本书兼顾了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的特性,用悬疑故事的架构,搭建了一部深刻探讨社会、种族问题的作品,《金融时报》就盛赞本书:
“将《地下航线》看作文学作品的原因,在于作者温特斯具有敏锐的、极具洞察力的道德观——超前的认知,以及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公正行为的剖析……温特斯借笔下人物之手,精准地表达出我们自己的道德不安。”
最后再重申一遍,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人物、情节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