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戏力养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摘抄

2020-09-02 19:2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摘抄

  《游戏养育》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科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一):支持父母成长,让养育更有根基

  “和很多育儿理念不同,游戏力养育在支持父母解决现在育儿挑战同时,更关注养育者本人。……体验永远都是学习的最好方式父母们被看见、被支持、被鼓励,会更容易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在书中,我很有感触开始尝试运用的一点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提到:经营属于你自己的养育团队所谓的养育团队,其实就是所有参与照顾孩子的人。养育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开放沟通通力合作关键

  在我的庭里,目前的养育团队是我和人。有一段时间以来,我能感觉到自己和爱人之间的沟通并不太顺畅,其中可能包括沟通太少、育儿的理念/方法差异等等。后来,我才明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里的定海神针,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其实会影响亲子关系。

  书里介绍的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挺好的,让我开始反思夫妻关系中的沟通,并且开始尝试去理解和倾听爱人。“比如使用以‘我’开头的句子,而不是以‘你’开头的句子。”我以前时常会抱怨爱人一心工作,没有花时间去照顾/养育孩子,会去埋怨他:你总是没有怎样怎样……而现在,我开始尝试去陈述一些事实表达我的感受,我每天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还要做这么多家务,我觉得我真的很累。我发现,当我开始不去埋怨,而是去表达我的感受时,爱人也开始去理解我的处境,并且也开始更早一点地回家来帮忙照顾家庭了。

  书中还提到一个问题:“当你和配偶长辈吵架时,真正的目标是赢得这场争论吗?如果将目标从获胜转变为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就会更容易倾听他人。”是啊,吵架的目的不是为争赢,而是需要去解决问题。我最近发现,当我花时间去和爱人多做一些交流和沟通时,我们开始学会互相去倾听对方自然吵架就少了许多。

  ……

  感谢遇见这本书,让我自己先开始成长,和爱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为与女儿之间的联结奠定了一个更好的基础特别喜欢序言里的这一句:

  愿每个孩子都被倾听,愿每位父母都被支持。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二):《游戏力养育》:游戏力,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状态

  本周完成了《游戏力养育》一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科恩,这本书是继《游戏力》20年后的更新,而这次的更新更是结合了科恩老师自2016年将游戏力中国化的经验而写的,可以说是一本专门为中国父母而写的“游戏力”的育儿指南

  书中有一个核的模型“联结-轻推-向内”,这是书中紧紧围绕的内容。

  联结,是一种情感纽带,而联结经常会出现三个状态:联结、链接断裂、重建联结。联结断裂是一种常态,“养育的目标不是避免联结断裂,而是尽早发现联结断裂,尽快重建联结”。结合三角模型,我会发现,要尽早发现联结断裂,首先要做到向内看,只有向内看越多,形成一个思维习惯,才会摆脱应激反应,而是发现亲子关系的状态是联结断裂,而不沉浸于自己的情绪之中。说到这个沉浸情绪之中,书中在联结这部分有说到一个画面,就是孩子早就做好重建联结的准备,而父母却还没有。看到这里,我就发现,很多时候确实真的是孩子先来试探、尝试重建联结,而自己却一直沉浸于情绪中而拒绝重建。不得不反思,其实孩子的联结能力确实是比成人要强得多。但要相一件事情,“重建联结,永远不嫌早,也永远不晚”。

  轻推,是在孩子情绪临界点,坚定而有爱地,推力轻轻地推动孩子行动(再向前一步)。情绪临界点,“是一个心理位置,在这个点上有能力面对恐惧,虽然感到害怕,但还能有所行动,至少应再往前一小步。”轻推的五个原则:1、始终陪伴;2、速度要慢;3、经常暂停,永不放弃;4、保持在情绪临界点上;5、始终基于情感支持。

  向内看,是父母去看看自己在某个事件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也去看看孩子内心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其实,我的理解是,向内看是一直贯穿于所有的,因为这是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也只有让自己慢下来,才能真正地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然后去寻找不一样的养育方式,而并非重复原有无效的养育方法。这是一个很深的功课,也是要学习好除了从原生家庭“遗传”而来的方法以外,其他养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的根基。突然想到一句话“我们终将活成我们讨厌的样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身体带着原生家庭给我们的记忆。很多时候,每当我说出一句话,我会看到我妈的影子,甚至在教训我儿子时,我们还试过同时出口,语句、语气如出一辙。我也会因此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活成我的样子(我想很多妈妈学习育儿也是有一定程度源于这个原因)。所以,向内看,是一个方法,也是一个状态,慢下来,看看自己,先去看自己,才会看到别人。

  游戏力养育,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状态,若你没有游戏力的状态,那么这样的方法最终只会沦为父母希望操纵孩子的工具,当然孩子是有感受的,最终他不会买你的账。如书中所说“游戏的目的是建立联结,而不是哄骗或者控制孩子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不管用是因为太专注于技巧而忽略联结”。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三):20年后,你的孩子会如何评价自己的原生家庭?

  看到艾玛写的前言,就感慨万千。

  艾玛是在《游戏力》这本书经常出现的角色,科恩博士有很多关于爱玛成长的例子,可以说,我们是“看着她长大的”。

  那么,她长大之后,会看小时候“被”游戏力,又有什么感受呢?

  我看着看着,就留下了眼泪。

  有羡慕,有感动,也有欣慰。

  每次看到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都会想象,20年后,30年后,我的孩子会如何评价我们带给他的童年。

  每次在咨询室里对着我的咨询师,一边讲小时候的害怕难过,一边涕泪横流,也会想象,30年后难免有一天,小树也会做同样的事。

  后来又觉得,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那真的是我教育的成功:

  首先,

  孩子能意识到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自我成长,是非常幸运的。

  说明他已经能够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外求。

  第二,能有去做咨询的不菲的“闲钱”,说明经济条件还不错。

  第三,能有去做咨询的“闲时间”。

  第四,能有让他信任的咨询师。

  .......

  我们都不知道,孩子长大之后,会如何评价我们。

  即使已经尽了全部的力量,也一定难免会有那些让孩子长大想起来就“涕泪横流”的事情发生。

  能够把目光拉远,以几十年后,孩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育儿方法,不失为一个很有趣的角度。

  当然,泪水永远和笑容同在。

  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回忆起童年,也一定会有那些让人笑出声的瞬间。

  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减少负面回忆,而是,在孩子的回忆中,增加更多温暖和美好。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一个从小被“游戏力”养育的孩子,如何评价这个育儿方法对自己的影响。

  《游戏力养育》就是提供了这些知识,让我们在当下,能够和孩子更轻松的相处。

  在未来,孩子回忆起童年的时候,可以带着微笑,而不是眼泪。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到大被告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

  做对的事,做一个好人。

  孔子说,吾日三省我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岳飞说,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

  这些都是真理,

  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仿佛是一件没有用的事儿,而人生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关于“对错好坏”的知识和能力。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学会了把事做好,把事作对。可是我们觉得没意思。

  我们失去了让生活有趣的能力。

  所以很多妈妈说,我想跟孩子玩游戏,可是我不会。

  对我来说,有趣,是书包上的小猪佩奇,是餐盘上的花,是老夫妻之间的俏皮话,是和孩子玩的捉迷藏。

  有趣不是必须的,但是无趣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有趣,是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

  有趣,就是对生活的爱。

  事实上,当我们能发自内心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不是吗?

  对于“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座笑”这样的人生观,曾经有过很多争论。对我来说,在宝马车还是自行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是在哭还是在笑。

  人生是笑的,就是最重要的事了。(当然,哭不代表“坏”,我想这里的“笑”代表的是“让自己满意的生活”)

  而游戏力,在我以前接触的各种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它以一种前四十年从未体验过的旺盛的荷尔蒙吸引着我,扑向它。

  游戏力的笑声不是滑稽搞笑。

  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在陪着你大哭一场之后,给虚弱的你递上的一个微笑。

  不仅仅是理解,接纳,还有深深的慈悲和爱。

  科恩不仅是一个顽皮的六十岁的老爷子,他也是一名心理学博士。所以在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很多非常经典的心理学方法的使用。

  让孩子对着不存在的老师发脾气,是空椅技术。

  把孩子害怕恐龙的程度,从一到十用刻度标明,在催眠中会运用。

  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命名和形容出来,是意向对话

  …….

  科恩博士从不立flag,不标榜自己的专业,也不引经据典。

  他只是偷偷的巧妙地把这些技术塞在和孩子们的游戏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在笑声中被疗愈,被滋养,被温暖。

  这些方法叫什么,是什么,为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擦去了眼泪,舒展了眉头,放松了身体,这就是科恩博士最终的的目的。

  举重,若轻。

  那些晦涩枯燥的研究过程,属于科恩博士,孩子和家长只负责轻松欢笑。

  游戏力真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育儿方法。

  那些信手拈来的游戏和轻松的打闹,轻盈和缓,像一池清水,而这正是丰富阅历和学识的沉淀在下面的支撑。

  举重若轻,也许是我从游戏力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毫不费力。

  关于游戏力,还想说很多。

  所有这些,都在这本《游戏力养育》里面。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四):娃不听话,你需要点游戏力

  

娃不听话,你需要点游戏力

父母的都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不容易不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想让他乖乖听你的,简直太难了。如果想让他听你的,你必须去了解他,按照他的方式去理解他进而驱动他,而不是按照大人的父母的方式去命令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养育孩子上面也是一样的。

因此,每当我们看到搞不定孩子,我就去想,一定是我又不理解孩子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我应该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如何引导才能更有效果。

在孩子两岁多时候,请教一个朋友,她教给我一个词,我用了效果很好,叫做“游戏力“,就是说孩子是活在游戏里的,所以你在一切行动中都游戏化,让孩子感到这是一个游戏,从而激发起来兴趣。比如孩子刷牙,告诉他牙齿里有哈克和迪克(故事里的人物,代表细菌),你需要把他们都消灭掉,冲到地中海,他会觉得有兴趣;喝水的时候,你告诉他这是像奥特曼一样在补充能量,这样你才能打败怪兽。凡此种种。

但是这个在一切行动游戏化的简单技能还不足以搞定孩子,最近又从理论层面升华了一下,了解了完整的理论,就是本书《游戏力养育》。为什么叫游戏力养育呢,因为的大部分父母都已经忘记了玩游戏,而做好的父母,必须深刻理解孩子,融入孩子,因此需要重拾游戏力。

本书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三步带娃法。

第一步,与孩子建立联结。

联结,是人与人的一种积极的关系,能被彼此感受到的情感纽带,比如信任,接纳,爱和欣赏。两个人互相理解,互相依靠,共享美好,分担痛哭。比如恋人,妈妈与宝宝,好友之间。

与孩子建立联结,有两个方式:第一种是游戏,儿童生活在游戏之中,游戏是儿童的世界。第二种是情绪理解。因此要多陪伴,多理解孩子,把孩子的“爱之杯”蓄满,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父母要记得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结,具体怎么联结,就要看孩子的。比如孩子在看动画,那么你跟他一起看并且投入进去,不时的讨论;如果还在在玩积木,那么你也融入进去,一起进行创意。只有实现了联结,才能为进一步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洞察孩子的内心,打下基础。孩子才有可能听你的。

第二步,向内看。

向内看,意味着通过反思和自我察觉发现最深层次的养育价值观,通过暂停避免冲动反应,找到内心深处更安静的声音。向内看也意味着看向孩子的内心,看到他表面行为下的感受和需求。问几个深入灵魂的问题: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会怎么想?能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情况多么糟糕,我们能不能先关爱一下自己?

比如,你着急带着孩子上学,孩子磨磨蹭蹭。先不要着急发火骂他,问问自己为什么着急,其实是怕迟到了被领导骂。孩子为什么磨蹭,是希望妈妈多陪陪,还是没有睡醒,还是希望妈妈温柔的跟他说话而不是严厉的指责。如果只聚焦行为,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无法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努力往往会失败,之后还会感到越发的沮丧和无助。通过这样向内看的分析和思考容易平静下来,理解孩子,更清晰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手段。

第三步,轻推,呵护孩子的积极成长。

轻推是游戏力的第三步,指推动孩子或者父母向前取得进步,但力度不要太大。这种方式即坚定有爱,即有指引又没有压力,是在过度放任和严厉逼迫之间找到一条中间的道路。你做啥都行,是不推,是放任;你必须听我的,是不轻。轻推的关键点是把孩子带到情绪的临界点,临界点是一个心理位置,在这个点上,有能力面对恐惧,虽然感到害怕,但是还能有所行动,至少应该迈出去一小步。

作者举例子,说孩子滴眼药水害怕。知道了这个轻推之后,用“停走”的游戏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妈妈手里拿着眼药水,从很远的地方开始,非常慢的速度靠近,孩子决定停还是走,每次停下来他都会大小。最后走到他面前,先滴了一滴在他鼻子上,孩子接受了,引起了咯咯大笑,也没有了距离感。然后就把眼药水成功滴进去了。

轻推有5个原则:①要始终陪伴这孩子;②速度要慢;③经常暂停但是永不放弃,④保持在情绪的临界点上,⑤始终给予感情支持。

因此就是这三步,建立联结,向内看,轻推。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父母投入到与孩子的游戏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父母很忙,则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陪伴。所谓的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在某个时段,父母能一对一地陪伴某个孩子,不带其他兄弟姐妹,心思全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不打电话,不工作,不做家务,与孩子沉浸在一起,跟孩子讲故事,玩泥巴,搭积木,或者玩捉迷藏。

高质量陪伴,有三种形式。

①是眼对眼。父母要放下自己的姿态,与孩子在同样的高度上一起游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辨识出什么让孩子开心,什么让孩子难堪。当孩子走进房间时,父母的眼睛会发亮,充满爱意。眼对眼代表了我看到了你的感受了,因而能理解你,承受你的情绪。

②肩并肩。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是战友,一起面对,如果有美好发生,我们一起享受。肩并肩尤其是适用于过渡阶段,比如从玩耍过渡到晚餐,你需要和孩子一起经历,先联结,后指导。先和孩子一起沉浸到游戏中,而不是远远的大喊该吃饭了。这种姿态没有和孩子保持在一个高度。如果你先跟她一起游戏,夸奖他的积木搭建的很好,然后在引导去吃饭,效果会好。

把问题带入游戏区,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孩子不想刷牙,父母可以说,我注意到,每次该刷牙时候你就大闹一场,不如我们来玩一个刷牙的游戏吧。在这个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到刷牙的快乐,面对刷牙的麻烦,能解开孩子反抗的谜团,建立联结,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③心连心。父母和孩子都从内心深处感受的彼此的爱和联结。需要呼唤父母的共情心。

最后作者还给了很多参考的游戏清单,看完本书之后,我就时不时的跟儿子玩起来枕头大战,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激发了他很多的乐趣,每次打完都感觉跟他融入在了一起。其他的游戏还有:

推手游戏; 停走停游戏; 绳子游戏; 躲猫猫; 摔跤游戏; 幻想游戏; 你追我溜; 打闹游戏; 你抓不到我游戏; 手指射击游戏;

如果你的娃不听话你很头疼,建议你也读一读。

  《游戏力养育》读后感(五):《游戏力养育》:在狂野的游戏世界和你相遇,换你带领我前行

  相信喜欢玩王者荣耀的人都知道,今年5月份王者荣耀颁布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新规,主要规则如下:

1、游戏时长限制,未成年用户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玩,法定节假日每日限玩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限玩1.5小时; 2、游戏消费限制,未满8周岁的用户无法进行游戏充值;8周岁(含)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上限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上限200元人民币;16周岁(含)以上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上限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上限400元人民币。

  从游戏规则我们可以看到,沉迷于游戏的未成年人日益增多。手游已经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用娱乐项目,更是孩子放学回家后跟朋友“促进感情”的新手段。

  至于腾讯对未成年人充值的限制,不是平台不想赚钱,而是部分未成年人“非理智性消费”太吓人,前段时间就有关于11岁熊孩子充值游戏,花光40万元购买状态,导致家长怒不可遏,暴力教育该孩子。

  据了解,家长允许小孩子玩手机很大部分原因是小孩子实在太淘气,只有把手机给他玩,才能安静地在一旁玩游戏,家长也不用心烦,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实际上把手机给孩子玩是不愿陪同孩子的表现。长此以往,手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高于父母,无论在什么场合,父母可以不在场,但手机必须在手上。这也是现在很多成年人脱离手机后没有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在上一篇关于《深井效应》的文章中分析到,童年不良经历容易发生“多代遗传”,即使在精神上恢复健康,身体上仍然会记得旧时的伤害。那么如何避免童年不良经历,让孩子能在经过“重新设计”的养育氛围中成长?《游戏力养育》能给我们很好的很好的启发。

  《游戏力养育》是2020年5月出版的关于游戏治疗和亲子关系的书籍。作者劳伦斯·科恩被誉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作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和儿童游戏治疗师,他的治疗经验汇集成独立书籍《游戏力》与《游戏力养育》,给予全球家长们非常好的养育指导。

  接下来我将从游戏力养育的核心价值、实践步骤以及培养成长型思维三个方面对游戏力价值观进行阐述。

01 认知重构,蓄满“爱之杯”和倾倒“情绪之桶”是游戏力养育的关键

  在详细描述游戏力养育价值观之前,我想先聊聊《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

《精神病患者》讲述的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来到诺曼经营的旅馆住宿。诺曼的“母亲”认为这个女人放荡且不怀好意,但诺曼对这个女人一见钟情,不惜抗拒“母亲”的意思,坚决带着晚餐给女人吃。女人吃完回房间洗澡,“母亲”拿刀到浴室将女人杀死。

  小时候诺曼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诺曼十分苛刻,但诺曼又无法离开母亲自己生活,长此以往,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两人间产生了病态的矛盾性依恋。后来母亲有了情人,诺曼将母亲杀死,他的人格分裂成自我人格和母亲人格。当“母亲”活在了诺曼的身体后,诺曼不允许母亲有爱人,“母亲”自然也不会允许诺曼成家立室。

根据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的依恋理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一般有三种模式:安全型、冷漠型、矛盾型。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哭闹,妈妈回来就安静;冷漠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无所谓,回来也没什么反应;矛盾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哭闹,妈妈回来闹得更凶,妈妈不理他了,就缠着妈妈。

  但是成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河,你不能使它更快或者更慢,拔苗助长的结局大家都清楚,并不利于呵护孩子的成长。若想避免《精神病患者》诺曼和母亲之间矛盾的依恋模式,必须要通过反思和自我察觉,避免孩子产生毒性应激反应(家长的暴力或忽略等对孩子造成长期的身心影响),发现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养育价值观,形成安全性依恋模式。

1、认知重构,从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在其倾倒“情绪之桶”时能及时给与拥抱

  “情绪之桶溢满”是成年人和孩子都会面临的情况,成年人或许因为工作,或许因为生活,当内心的委屈或不满无法控制时,成年人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宣泄。孩子也会产生“情绪之桶溢满”的情况,他们也许会进行破坏,也许会大哭一场。

  父母们或许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的孩子会无端端哭泣,对孩子说:“不就一件小事么,有什么好哭的。”也许因为孩子一整天都没有见到父母,心里的不安全感在这一刻突破了情绪临界点,进而宣泄出来。妻子几天没见到丈夫都可能哭泣,更何况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

  当孩子倾倒“情绪之桶”时父母该怎么办?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放心,爱和拥抱是不会宠坏孩子的,只会让他长大后更有共情力。

2、蓄满“爱之杯”,激发孩子好奇心、合作、友善和快乐的内在天性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往往觉得他们是坏孩子,习惯用严厉的方式进行纠正。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一定能听话改正,甚至会出现孤独和压迫感。长期对孩子严苛的对待,容易使其形成毒性应激反应,对他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伤害。

  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先给孩子续杯。尽管“爱之杯”已空,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父母依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给孩子续杯,依旧可以蓄满“爱之杯”。

  当孩子需要陪伴时,你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世界,感受孩子的欢乐;当孩子需要倾诉时,父母可以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整个童年期间,每当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到与他人亲近时,他们的杯子都会被蓄满。在大多数家庭里,只要大人不是过于严肃、唠叨不停、频繁责备,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就能蓄满他们的杯子。

02 重视游戏与情绪理解,从联结、内看和轻推三要素实现游戏力养育核心价值观

在阿米尔汗主演的《地球上的星星》有这样一个片段:小男孩伊夏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建议上特殊学校,父亲听到后觉得颜面丢尽,将伊夏安排到一个寄宿学校,寄宿学校的老师对伊夏说的第一句话是:在这个寄宿学校只有一条规矩——纪律,我们连最野的马儿都能驯服。

  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养育观: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那我们给你安排最好的学校,上最好的补习课,辅助你成龙。然而这样“为子女好”的安排,实际上在一点点磨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马儿般驯服他,成为所谓的“乖孩子”。

  幸运的是在这个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尼克(阿米尔汗饰演),他非常支持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他来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就以扮演小丑的方式出场,在课堂上带领孩子又唱又跳,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和童心,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人。

  这部片子对家庭和学校都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安抚孩子的心灵、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本质。如果说蓄满“爱之杯”和倾倒“情绪之桶”是游戏力养育的关键,尼克老师的扮演小丑陪同孩子一同游戏的方法,就是游戏力养育价值观的实践措施。

  游戏力养育就是用游戏和情绪理解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倾听自己和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温柔地引导孩子向上成长。联结、内看和轻推是游戏力养育三个实践步骤。

1、联结,让孩子与你靠得更近

  联结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积极关系,能被彼此感受到的情感纽带,比如信任、接纳、爱、欣赏,甚至是真诚的道歉,可以是共享快乐和欢笑的时刻,也可以是分担烦恼和痛苦的瞬间。

  当孩子拿着玩具到你身边想要跟你玩的时候,他向你发出了联结的邀请,这种情况是非常好的,说明孩子愿意跟你靠近,他希望你进入他的世界。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花费时间陪伴孩子,跟他一同欢笑,给他蓄满“爱之杯”。

  但有些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默默在角落玩游戏,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情况,怕孩子内向、孤独。这个时候你需要走到他的身边,问问他在玩什么,你是否可以加入。如果孩子拒绝了,不用着急,你可以在旁边看着他玩,默默陪伴他,直至他愿意与你分享他的世界。

2、内看,察觉自己和孩子的真实需求

  向内看意味着通过反思和自我觉察,发现最深层的养育价值观,通过暂停避免冲动反应,找到内心深处更安静的声音。向内看也意味着看向孩子的内心,看到他表面行为下的感受和需求。

  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你是否非常烦恼,总是羡慕别人家孩子考试成绩好,然后开始苛责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你需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本质是不是希望自己孩子能活得更好?孩子不愿意学习是希望跟你待久一点,还是单纯地不喜欢学习?跟孩子沟通、跟自己内心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3、轻推,温柔帮助孩子向上成长

  回到《地球上的星星》,当尼克老师发现伊夏有阅读障碍,尼克老师并没有直接在同学面前鼓励他你可以的,而是从爱因斯坦的学习障碍的故事讲到爱迪生写不好字母却为世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的故事,给伊夏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使他重拾童心和自信,这就是轻推的力量。

  四两拨千斤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对太极哲学的描述,也是轻推的精髓所在。这种方式既坚定又有爱,既有指引又没压力,是在过度放任和严厉逼迫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轻推的关键点是把孩子带到情绪临界点。临界点是一个心理位置,在这个点上,有能力面对恐惧,虽然感到害怕,但还能有所行动,至少应再往前迈一小步。

03 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之前,父母需培养自我成长型思维,教育观与婚姻观都需要不断成长

《深井效应》中对童年逆境进行了详细描述:童年逆境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几十年地改变他们的身体。它甚至会改变这些人的基因呈现方式,改变细胞复制的方式,大幅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甚至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罹患风险。

  所谓的童年逆境,不仅包含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受上一辈的养育观影响,你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知不觉中会渗透着上一辈的行为方式,当你忍不住打骂孩子的时候,你回想一下是不是你的父母从小这样对待你的?童年逆境会“多代遗传”也是有原因的。

  在阅读完所有关于养育知识的书籍后,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迫于改变自己的孩子,改变家人的养育观。我经常提到:以身作则,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切忌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呵斥孩子去看书,还理直气壮地教育他我辛辛苦苦赚钱给你上学你却只玩游戏不学习。

  陪伴孩子一起看书,孩子在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陪伴孩子玩游戏,孩子在欢乐的同时自己也开心,何乐而不为?在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之前,父母要先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中对成长型思维模式有详细的描述: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中不管母亲多么疼爱伊夏,她无法改变伊夏的命运,跟伊夏一样被强势的丈夫安排人生,因此只能靠尼克老师拯救伊夏。然而在《神秘巨星》中,同样不被父亲重视的尹希娅,最终却突破了阻碍成功追寻音乐之梦。伊希娅跟伊夏结局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答案在于母亲是否有成长型思维。

1、教育观的成长

  跟大多数印度家庭一样,伊希娅的父亲希望她能考个好成绩,日后嫁个好人家,于是给她报了各种培训班。但伊希娅的母亲不一样,她重视女儿的才华,重视她的兴趣,女儿开心才是她的梦想,不要不是违背原则,母亲会满足伊希娅的要求,陪同伊希娅玩耍。在没有父亲关心的家庭中,母亲的爱依然让她健康成长。

  她不仅顶着被丈夫家暴的压力,给女儿买了吉他,卖了自己的项链给女儿买了电脑,当女儿想要让全世界听到她的声音时,提议她蒙着脸唱歌,一举成为红遍YouTube的“神秘巨星”。伊希娅的成功因素很多,有她的天赋,朋友的帮助,伯乐的赏识,更重要的是有她母亲的支持。她虽出生于落后的地区,却有着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母亲。

2、婚姻观的成长

  无论伊希娅想要得到的东西,母亲都会想尽办法满足她的要求,但是有一件事母亲不赞同:那就是跟伊希娅的父亲离婚。母亲经常遭到父亲的暴打,依然选择依附父亲而活,不愿离开他。当伊希娅为母亲准备好离婚文件,以为母亲终于要脱离苦海,母亲却怒不可遏。

  在我看来,离婚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确实是不理智的选择。因为母亲是家庭主妇,没有收入就无法养育一儿一女,离婚能给予孩子的只能是低保的生活。由于母亲对伊希娅的疼爱与支持,导致伊希娅单纯地认为只要离开父亲就是脱离苦海。母亲的世界只有儿女,无所谓爱情,所以为了儿女,她宁愿遭受家暴。

  然而电影就是电影,母亲最后会不顾一切跟丈夫离婚,给与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也给与观众一个满意的结局。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依旧提倡女性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当发现选择了错误的人生伴侣时,依旧有勇气和底气抽身而出,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

04 结言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养育的基石。

  依稀记得我小学不小心考了个好成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电子琴,几个画本。爸爸工作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听着我胡乱地弹琴,还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

  前一个月我还跟我爸争论,他们一直希望我好好学习,不知不觉中让我有太大压力。仔细回想,童年时期他们也曾尽心尽力陪伴我,全身心投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只是长大了以后,妈妈也要出去谋生,我的记忆里面更多的是他们批评我上学抄歌词,更关心的是我的成绩。只是我内心的敏感让我们关系越来越疏远。

  但我可以无条件信任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对我的信任,可以完完全全地做我自己,任由我去追求我的职业、爱情和自我价值。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路上给我的爱和陪伴。

  ——END——

  本文由@爱打机的妹子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