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综合论读后感100字
《形式综合论》是一本由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的有点不耐烦了,还需努力,之后有心情在看 log 2018年1月21日
●读不懂-_-#压力山大
●思路不错,值得借鉴,但翻译实在糟糕。其实这本书你只要找到每章提出的问题,看完图示,再看一遍最后的案例,就基本懂了。
●一般难读的书,一切设计就是解决形式到环境的良好的适合。设计不是异想天开,也可以更加理性。
●亚历山大的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不过后期他放弃了这种复杂化的方式转而制造模式语言,研究方法值得学习
●「高内聚,低耦合」的计算机分层设计方法原来是来自于1964年的这本书,从建筑学的设计引申出了一个通用的设计方法论。到这里才算是彻底理解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设计」为什么和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共用「设计」一词。
●建筑就该如此理性!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景象,但我的浅薄以至我没法去描述、总结! 还好,有亚历山大的这本书! 所以,我要感谢他! “终于找到组织了”!
●亚历山大的这本书,在非常严肃的讨论设计过程的理性化及工具的应用,虽然其力主的方法或许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这个维度的思考无疑极具启发性,并因其触及的深度而多了几分哲学意味。
●不朽
《形式综合论》读后感(一):感觉像是看了一本哲学书
这本书讲了一个很简单的过程,那就是建设性图解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种式。但是里面加入了很多形而上的概述,很烧脑。我暂且摘录只言片语,等到二刷的时候再来写书评吧
《形式综合论》读后感(二):形式既是解决方法,又是表达式
因为我是先对书中所讲的设计方法产生兴趣,然后才找到的这本书,所以前半部分几乎是兴奋而饥渴地读完的。又因为对普遍的由直觉和常识来做设计感到不安和排斥,所以特别期待地盯着最后几章的标题,尤其是“提纲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然而第二部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吸引人,当然大部分原因是我自己没看懂其中的数学部分。
事实上整本册子还是很浅显易懂的,从列表描述到子系统的分离和图解化问题,最终得到方案。作者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啰嗦不过说得都很有逻辑,一些小例子也非常有趣。
遗憾的是他最后依旧没有得到纯粹的逻辑化结论:对于不可量化的问题,他妥协于用常识来解决;对于无法详尽的列表,他妥协于“尽可能”。当然我相信随着科技进步,不可量化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而列表也将会在参数化的环境模拟系统中得到完善。
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看到了逻辑化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它的基本方法,信心这种东西还是很重要的XD
《形式综合论》读后感(三):解决一切设计问题的民工流程,乔布斯泪流满面
《形式综合论》所讲的理论对每个程序员都不陌生,不就是讲模块划分时的“高内聚低耦合”吗?只不过本书把“高内聚低耦合”推广到了一切设计领域而已。
但这本书牛逼之处在于,居然给出了如何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数学模型。换言之,最顶级的建筑师、导演、产品经理、软件架构师、游戏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乔布斯们整天纠结的问题都可以靠按部就班的体力劳动方式解决。
甚至其中的最重要的步骤,划分子图并生成提纲,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作者反复强调划分子图时不要根据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来划分,而就当数学题来算就好了。这就意味着这个步骤用程序来解比人来解更好。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开发一个解决一起设计问题的通用软件,供一切领域的设计师使用。用户需要只需要根据常识输入独立的需求,软件就能解析这些需求生成设计提纲。甚至这一软件的业务模型、数据结构都在本书的“附录一”中有例子,而核心算法,本书的“附录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
本书的理论若得到应用,意义不亚于印刷术,将让人人都可成为乔布斯。
《形式综合论》读后感(四):图书馆5楼、2
作者认为图解的观点是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渐进和累积的过程。同时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独立又有关联的节点。这样将设计看着是一个集合模式下的自由组合。
个人的观点是用图论的方式解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求解,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到图解概念好像并不一致。
设计问题的特点:运用纾解方法处理持续和关系:比如当将一个(茶壶)产品看做一个整体时:1,茶壶本身,2,茶壶的使用,3,家居用品制造等关键因素所构成。设计师需要协调处理多个层面的形式与环境分界的能力。设计师的组织能力。形式与环境。
建立概念层级,为了认知的方便,面对问题进行组织,赋予它一种结构,更容易把握。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认为概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定义,一种是运用某一类物或刺激概念。成为内涵来定义一个概念。同时通过思考它的含义,当明确了同一类别相关的所有元素,截止其他概念来解释和分析意义时,是通过外延来定义一个概念。(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概念生成与内涵,也就是让一个新概念的意义与现行通过语言中其他词语的意义发生关系。从交流和理解的角度看,语言在建立新概念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分析方法:设计问题图示G(M,L)问题求解没看懂。
和我写的概念引导有点相似。可借鉴
《形式综合论》读后感(五):引人发散的设计构思过程
没看懂书里的数学理论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但我可以保证看懂的部分都觉得很有意思。大四初接触时最喜欢的老师曾经引用了里面的一句原文,大概是说设计不随小孩玩玻璃球那么随意,但是很困难,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
用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直在跟翻译者玩文字游戏,因为翻译中有许多在意的关键词的描述,类似干扰冲突、协调、简单、独立、不自觉、反复调整、平衡、结构、图解、符号、需求、形式。。。每一句话似乎都有着深层含义,按照顺序读下来的话。
书的结构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明确要形成良好的设计必须了解设计对象的一种自组织的过程,了解相关因素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经过不自觉发展而形成的形式是比较好的形式。然后构建了一种方法:按照相关设计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类,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系统,通过0、1数据的赋值进行数学分析。
最后附了一个小案例,方法上看上去有点繁琐。但如果了解要领便能迅速将复杂的系统变成有序的关系集合,这点对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应用性非常广泛,并且可以直接定位到空间组合,只是自己能应用多少的问题。道理总是比较容易理解,而到行动上就变得很难,世事往往如此。
程序设计师可能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益处,至少是把一个不自觉的复杂系统解读到透彻,更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分析,为社会学和纯理学架构了一座桥梁。
如果英文水平能好一点的话,原版书才最有魅力吧,至少能最直接接近作者的思维而不用拐弯抹角地字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