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血疫读后感1000字

2020-09-08 19: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疫读后感1000字

  《血疫》是一本由[美]理查德.普雷斯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血疫》精选点评

  ●主要是各种埃博拉病毒发现过程。 我本来期待到大型疫情揭秘之类……这书写的太早了。

  ●生化危机一般的感觉生命是一触即破的

  ●吓人,这病毒。人好脆弱,更加珍惜自己的老命了。能把如此丰富具有考证资料事迹描写生动有趣,好棒。病毒太可怕,人这类生物还真的和所有动植物一样,有捕杀和被捕杀,活着实属不易,人好勇敢也好脆弱。

  ●很久之前看的了,时感觉确实很可怕,然后想到了《自私基因》这本书。万物成谜啊,不论是大到无限的宇宙还是小到纳米的原子,都有一种未知浪漫底色

  ●作者文笔瞩目,尤其是用各种食物形容坏死组织恶心器官时候

  ●非虚构小说,却感觉只像个道听途说恐怖故事

  ●埃博拉知识普及,好吓人,让我觉得更要珍惜这条小命

  ●对大自然来说,人类也是寄生物 2019/7/16 20:20

  《血疫》读后感(一):血疫

  因为这次疫情的关系,加上室友推荐《血疫》的美剧,想着先刷书,再刷剧。

  书本讲的是埃博拉病毒的发现与研究事实上,说是埃博拉病毒的一个时间小记更为贴切。因为从1976年被发现至今,死亡率高达50%,但仍然没有发现行之有效控制办法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些其他的传染病

  例如sars,我是今年才知道,02年的sars在03年消失,不是因为找到治愈办法,而是因为夏天,它就突然消失。

  例如艾滋,1981年被发现,至今也没有特别有效预防治疗特效药

  例如天花,15世纪末发现,直到1979年,世卫宣布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

  包括更加久远的鼠疫,黑死病等。每一次突发性传染疾病产生,就像《三体》里的降维打击,对于人类造成的伤害无法估计,人类寻求解决办法的时间也不可预测

  这本书大概让我认识到了人类的渺小,或许就和三体中的:毁灭人类的,不是无知弱小,而是傲慢

  大概是初中生物学生态平衡: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这个互相制约的平衡如果被打破,会发生事情以及修复代价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做个人吧。

  《血疫》读后感(二):科普一下丝状病毒

  疫情席卷而来,决定重温一次本书。埃博拉病毒。高度致命的病毒,来自热带地区,但传播源头未知。它有三个亚属: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和雷斯顿埃博拉。它与马尔堡病毒关系密切。以上病毒均属于丝状病毒科。

  一、马尔堡病毒: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

  二、苏丹埃博拉:死亡率百分之五十左右。

  三、扎伊尔埃博拉:死亡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可在人群中爆发。

  四、雷斯顿埃博拉,和扎伊尔埃博拉很像很像!在猴中传播可以空气传播但是不能传播人类,如果遗传密码出现小小变化估计人类就一命呜呼都灭绝了。美国爆发过雷斯顿埃博拉。

  百度了一下还有2种埃博拉:本迪布焦埃博拉和塔伊森林埃博拉。太恐怖了!知识越广越是担自己会被病毒侵袭了,非洲实在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啊,非洲人真的很坚强了!

  对比一下这些毒株艾滋病毒实在是太“温和”了。病毒是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因此命名埃博拉。

  这是之前读第一遍的感想,第二次在疫情宅在读此书,发现生命真的很脆弱,人类真的很渺小,大自然才是主宰。什么人定胜天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这些都是妄言。在几百年疫情爆发后的今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还是真能采取“生物隔离”方法对待病毒。

  特效药和疫苗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研制出来。03年的非典就是通过生物隔离让我们度过了这个难关。今天也是我们温州姐解禁的最后一天,看完书也要上班了,希望一切如常。

  解禁到来,这本书也算读完了。

  《血疫》读后感(三):the hot zone

  这本书我从春节coronavirus爆发开始看,那时候看是因为国内正值coronavirus高峰期,每天被诊断的人数都是三位数,在当时的情况下抱着想要进一步了解病毒的想法开始读,但是没想到一直到今天才读完。这是我阅读跨时目前为止最久的一本书,因为实在是读不下去。读不下去的原因不是因为英文晦涩难懂,也不是因为作者写的不好,恰恰相反,这本书就像读一个个故事一样,可读性极强,文中的用词也都是四六级水平并不高深。而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就仿佛身临其境,作者的描述能力太强,太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每次读最后都是鸡皮疙瘩吓出一身。吓得我不敢读了。

  从非洲的Mount Elgon到美国的the Monkey House,有不知自己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无意识下接触人群的案例;有研究病毒时不小心划破了手以为自己感染上会命不久已结果却相安无事的案例;有远赴非洲当地追踪埃博拉病毒治愈感染人群的案例;也有发现在美国研究埃博拉病毒即使每天提心掉胆也要参与的案例;更有因为发现位于华盛顿的研究所有猴子死于埃博拉但是为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秘密派遣军队和专家杀死所里所有猴子以绝后患的案例……这些案例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埃博拉三兄弟(三种病毒)

  书的结尾又从美国的the monkey house回到了非洲的Mount Elgon,再次探寻当初书的开端那人为什么在洞里待了一段时间就莫名感染病毒死亡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洞里蜘蛛吃了有病毒的昆虫然后咬了人 人被咬了没感觉)但是不论因为什么,我觉得作者最后一部分所表达的这是“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都值得当今社会好好思考。就像这次的疫情爆发源自于野味,你在掠夺大自然,大自然自然也要报复于你。

  《血疫》读后感(四):人类和自然非对立,而是从属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泥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觉查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不停同意这段说法和否定这段说法中徘徊。

人类的无限扩张和蔓延,对生物圈造成伤害,大自然启动自己的平衡手段,开始自我防御,那些恐怖的病毒就是清除的方法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人类确实猎杀了很多珍惜动物、蚕食了动物的栖息地。

但是人和自然并不是对立关系啊!人永远是自然地一部分,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呼吸空气、需要水源。动物挖洞、搭窝作为自己的家,人类修建高楼大厦作为自己的家,人类在屠杀动物侵占雨林草地海洋,但是动物也不会放过人类,会凶狠的袭击人类。

如果生物学家说的没错,人类花了上万年从猿类成为现在这样,我们努力拥有智慧、会制造工具、可以记录历史和回溯历史,站在食物链顶端。既然成为了胜利者,狂妄放肆,好像也没什么错吧。其他动物捕获人类,难道会谦和的对待我们吗?不也是撕成碎片。

我的脑子就这样成了一团浆糊,反反复复的在“同意”“不同意”之间横跳。

后来想想,我们不是“寄生生物”,而是大自然的臣民,大自然不想让他的某个臣民太过强大?就像恐龙,因为太强大和彪悍,在它们尚未拥有更高智慧之前,索性把他们灭绝。

而人类则小心翼翼的花了上万年变化,大自然就这样放松了警惕。突然发觉人类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臣民,而是想当自然的主人,想控制温度、风、雨、雪,想出各种疫苗压制各种大大小小的生物病毒,让人类存在更久。大自然开始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来告诫人类。

我的这些想法未免有些宿命论。

但是这次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却让我更加忍不住这样想。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知道我们属于自然,而不是去控制自然,接受我们是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而不是控制自然地高等生物。

最后,我想说,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包括译者,每一个描述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非常有画面感。导致我很长时间吃不下意面……求不要用食物做比喻啊啊啊啊啊啊!!!!对吃货是一种残忍!!!!!

  《血疫》读后感(五):埃博拉、新冠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太震撼了,很久没有读过那种直接产生生理上的震撼的文字。很佩服作者对感染症状的逼真刻画和对高危环境的探秘过程的细致描写。这本书有可能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恐怖的作品了,没想到还是纪实文学。

  我在武汉,在家里。很多朋友问我情况的时候,我只能说看到的听到的和其他城市的人其实没什么很大的区别,除了真切感受和体验到小区范围内供机制的生活模式的不同。因为我在家里,不是在大街上,也不是在方舱里,医院里。但有时候,我看新闻报道,那些文字、图片和视频,会不自觉地想象离我只有几千米、几百米外的手术台上的紧张和忙碌、病人的呻吟和沉默、制氧机脉搏仪的轰鸣,然后感到莫名的焦虑、痛苦和恐惧。更频繁地陷入恐惧。

  也许人确实应该常常保持恐惧吧。

  以前我觉得埃博拉离我太远了,跨越山海的距离使我失去了想象它的能力。现在它换成新冠凶狠地朝这里扑过来了。和震中就在我所在的城市的新冠相比,埃博拉离我太远了。前几年这个魔鬼在非洲肆虐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感觉到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任何微妙的影响,没有。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突然发现,这些病毒仿佛就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张着血盆大口,喘着带着粘液的粗气,要把人类这个物种整个吞掉。原来人会突然爆炸然后化成血泥,人的毛孔会全部淌出血和黑色的粘液,人的内脏会像流体一样喷射出来,还有……恐怖。

  作者用文字训练我的想象力,也不断试探我生理承受的极限。读书的时候,我常常恍惚觉得我就置身在高危的实验室里,病房里,墙上满是血和血垢的房间里。他描述的穿上防护服以后的呼啸声仿佛就在我耳边响着。还有那种人处在极度恐惧时的诡异的放纵,和极度紧张时的胡思乱想,我感觉我冥冥中特别能理解。这些文字填补了我的意识里的某一块空白。

  读完埃博拉,再结合今年毁掉我们平凡生活的新冠,我只觉得人类真是渺小又脆弱的物种。病毒来了的时候就像苍蝇一样成批地死去。真的。为什么要如此嚣张和贪婪呢?对大自然和其他物种保持敬畏,保持距离,否则必然会被反噬。这一天已经来了。

  书里讲到的艾滋病的传播:“金沙萨公路/艾滋病公路。HIV走出非洲中部雨林后的主要传播路径。这条公路连接了扎伊尔的金沙萨和非洲中部。我”修建了公路,侵入了雨林,雨林里的携带着各种病毒的生物便沿着公路和更广阔的交通网散步开来,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破一样。

  其实,人类不是也不可能是生物圈的主人、站在顶层的王者,只是生物链其中的一环罢了。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谁越界,谁就必然遭受惩罚。

  还有一段很有意思:“就在我们以为世界即将完蛋的时候,病毒却自然消失,我们活了下来。……事事情非常蹊跷。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个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想到非典。

  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艾滋,埃博拉,新冠…这是恐怖故事,也是纪实文学。

  新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吗?感染源是海鲜市场吗?夏天能结束吗?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回归到那脆弱的稳定呢?病毒会放过我们吗?大自然的蒙娜丽莎一样的微笑,人类也许是读不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血疫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