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锦集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文是所见即所得的,不像每个人理解的都不一样的小说,这是我觉得的杂文比小说少一些魅力的地方。
●高二的时候很喜欢的书,去年在伦敦又把它翻出来,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有空的时候看看,两周多就看完了。中学时候觉得小波的所思所想无与伦比,等到自己在国外过了四年在重新读时,和当年的感想又不一样。有些仍然一语中的精妙无比,有些却像水上浮叶,论述有些单薄,只是眼睛快速扫过。
●如他所说,真的是黑色幽默,相对于他那个年代是这样,而且另类; 现代人看来,文笔确实幽默,但不觉得黑色,有些观点仍然前卫
●很多书都有时效性。这些杂文的论点在当时绝对是牛的一笔!现在看来却觉得有些老生常谈了。。只恨自己青春年少时读书少。
●每篇单独拿出来读觉得是有批判性、审慎独到的。不过杂文这种东西不能一次读太多,否则就觉得有点像个尖刻的老女人在扯裹脚布,眼见的都不顺眼。
●王小波是十分幽默的,幽默地悲观、悲哀!生命本是如此?我一直认为生命是如此,悲观、绝望的终结,最后的美好是人类为了安慰自己而设定的。但现在是这样想,那未来呢?思想跟着阅历而变化,但生命还是生命吧。
对我来说,有两种作者很牛逼,一种拥有严密的整体思维系统,带你进入一个新世界,而另一种只是提出一些问题,尽他所能地诠释,然后引发我去思考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我觉得王小波是第二种,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阅读的最大趣味,就是引发我新的思考啊。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多少年了,王小波还是最好的那一个
王小波杂文的高超之处在于反讽和教育意义的完美结合。令人会心一笑的黑色幽默和令人拍案的前瞻性并存。二十多年前的中文环境下写下的文字,到今天依然通读流畅,并且其中的道理依然适用当下的中国社会。即便读过那么多各式各样的评论集和杂文集,王小波依然是我认为最好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沉默的大多数
经人推荐,读了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集,感悟颇多。有人说,王小波是70后的旗手,早已过时,我反问,读书还有界限?说实话社会越发展我越能反省自我的作家越少,引用王小波的那句话是,读精彩的旧书,不读无趣的新书。喜欢王小波,是因为其独特的视角,特别的语言,给人更像是现代的反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印象深刻的章节
思维的乐趣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好人电影
承认的勇气
卖场的人们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虚伪与毫不利己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看我自己
我给自己取名叫心默,以前叫道心种天魔,后来别人觉得装逼,改叫心魔。然后别人觉得我二逼且有病,最后叫心默,立马没人睬我了。至于为什么心默,就是不说话心里想,除了因为自己文笔差,还因为嘴笨,说话不知道如何“聪明不聪明,合适不合适,人家喜欢不喜欢,无聊不无聊”既学不会高大上,也学不会接地气,这就是屌丝心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