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雨之夜》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风雨之夜》观后感摘抄

2020-09-13 2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雨之夜》观后感摘抄

  《风雨之夜》是一部由朱瘦菊执导,韩云珍 / 周文珠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之夜》精选点评

  ●18.4.18于小西天异常奇妙观影体验意义超越其电影本身的影片

  ●#北影节#有幸今夜能够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观这部影片。冥冥之中和昨晚观看的《白日美人》的主题有种契合。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导演人物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哈哈哈哈哈

  ●BJIFF7-蛮狗血故事,鉴于那时候还没有8点档一说…也难怪鲁迅批评鸳鸯蝴蝶派。但如果把做20年代中国风土人情时代影像切片来看就相当有意思了,所以整个观影过程一点也不沉闷。现场配乐真是太辛苦了,但真是增色不少。用了将近20分钟才习惯字幕阅读方式,英文竟比中文容易看懂…

  ●也算是见证历史~意外地好看,只是收尾草了些。

  ●BJIFF2018 #10 一百年了,我们的婚姻观并没有进步。全片惊喜,字幕的翻译甚至用到了本地化概念摩登摩登

  ●生娃和谐- -姐姐好6

  ●影帝微微

  ●鸳鸯蝴蝶派w最后的结尾的“和平之神”真是意外死了w

  ●鸳鸯蝴蝶派只了解张恨水,在广大蹭到了这部电影的放映,整个故事情节都有荒诞短篇小说风格,导演瘦菊也在电影中保留了他作为人文笔法处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性别绝对统治的消解,当时的社会处于转型阶段"风雨之夜"充满了危机来临的隐喻,现代化是进步但也是威胁!一部20年代的前卫电影

  《风雨之夜》观后感(一):比文字灵动鲜活的故事

  大一中国现代文学赏析课上就看了根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翻拍的电影,同样是鸳鸯蝴蝶派的朱瘦菊自己当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1925年的电影展现的近代中国风物人情很是有趣,加上默片现场奏乐,灵动鲜活。结婚之后各玩各的,但是彼此都有意识维护庭的名誉,这或许就是民国时期国人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家庭个人娱乐的平衡

  《风雨之夜》观后感(二):庄氏和玉清

  北京电影节看的,现场配乐,一个百年前的默片能让我看的激动不已心情随着电影进展不断起伏,也是难得的。技术拍摄手法什么的就不说了,说一说其中几个人物特点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庄氏和玉清。先说庄氏,一开始庄氏与别人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充分表现出一个不安于室的红杏形象,这棵红杏为了跟情人约会,不惜把女儿丈夫留在乡下独自回城,在家着装朴素,在外花枝招展,甚至不顾女儿受惊,一心只想会情郎。一开始我就不自觉的用传统道德荡妇羞辱去给这个女性帽子了。甚至为文质彬彬男主可惜,觉得怎么娶了个这么不守妇道的女人。可是,最后庄氏幡然醒悟,开汽车逃走那一段,太让我刮目相看了。在那个汽车刚进入中国,被别人视作怪物的阶段,她就已经会开了,这种思想走在前沿的女性,魅力不是一星半点啊,我是女人我都被炸到了。她的魅力,来自于对自我魅力的清楚认识,对新事物的敏锐以及大胆尝试,这种女性魅力,在那个年代甚至现在,都是不易获取的。

  再说玉清。一开始玉清给我的印象就是传统教育下的三从四德的典型中国女性形象。如果不是男主结婚了,可能就是一段传统文学的情佳话。玉清跳出了这个传统模版的女性形象主要就是因为她的一句我是独身主义!我的妈呀,从一百多年前的电影听见这四个字,你都不能想象我有多震撼!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虽然不能理解最后为了名声之类的嫁给了别人(我只能当作戏剧冲突必须这么写)

  不知道为什么,庄氏和玉清让我想到了红玫瑰与玫瑰,现实中我的性格可能更像玉清,但是我又无比羡慕庄氏,那种活的自由自在,魅力四射,热情奔放,不就是我想要的样子吗?

  《风雨之夜》观后感(三):和本片有关的一点Trivia

  ·片子据考证是衣笠贞之助带回东京的,大导演怕35mm的胶片烧了,就又自己拷贝了一个16mm的版本。由于片子的片头遗失了,所以考证还是花了一番功夫,具体还要感谢《盘丝洞》的导演但杜宇的儿子。有趣的是但杜宇的《盘丝洞》也是这几年才在域外发现有拷贝留存的。国外把这些拷贝叫做“orphan films”,中国译为孤儿电影/散逸电影,石川老师在搞这个。

  ·摄影是周诗穆,出现了车船之上的运动镜头,虽然是镜头的被迫运动,但还是盘活了整个摄影。不同于《劳工爱情》明显的棚拍痕迹,摄于1925年的《风雨之夜》采用大量室外实景自然光拍摄,还是厉害的。

  ·说起实景拍摄,片中的外景地是绍兴,也就是本片的所属的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大股东吴性栽的老家,选景在绍兴应该有受这层关系的影响。吴性栽在绍兴的纪念馆应该对这片子蛮感兴趣的吧。

  ·从media sphere媒体场域角度看本片,片中男主人公家驹的职业是一名作家,应该有本片导演,鸳蝴派作家朱瘦菊自己的影子在。片中家驹的书在大东书局出版,封面选取的就是大中华百合公司的著名影星,大东书局也是鸳蝴派杂志书籍出版的重要阵地。由此看来,出版业、电影公司、电影明星三个媒体场域便出现了有趣的交集。

  ·本片首映的影院是上海放映国片的中央大戏院,也就是之后的申江大戏院,即现在西藏路的上海工人文化宫。

  ·关于本片的演员,扮演妻子庄氏的演员是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风骚艳星韩云珍,三十年代拍完《火烧红莲寺》的第九本和第十本后便隐退了,本片便成为目前韩云珍存世的唯一影像资料,由此显得十分珍贵。在场老师形容韩云珍眼神有“烟媚”神韵,倒十分贴切。此外,扮演大姐玉洁的演员杨静我也十分出彩,是位十分称职的搽旦,每次出场总能惹人捧腹。扮演阔太的王谢燕现实生活中就是个阔太,片中可谓本色出演。扮演阔太丈夫(忘记名字惹)的男演员艺名叫“微微先生”,据说来无影去无踪,能不能联系到他拍戏只能随缘(有点像Bill Murray现在的状态哈),他和导演朱瘦菊合作了多部戏,著名的还有《马介甫》。但据在场老师推测,这位“微微子”应该就是吴邦藩,也就是大中华百合公司后期的发行人,股东吴性栽的亲戚。影片开头出现的医生也是大中华百合的一位高官,之后由于意见不合离开了这家公司(具体名字我也忘了嘻嘻)。

  ·关于本片的唯美主义倾向。现场有老师提出,本片可以看作同时期法国印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之外,中国所代表的东方唯美主义的一个范例。虽然我觉得口气不小,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片子的字幕和过长词做得非常精致,每幕还有定场诗,佐以各不相同的花鸟静物插画,区别于其他甚至三十年代默片单纯黑幕白字的粗糙形式。就连片中出现的书信部分,英文字幕都要用手动机械打字机的字体重新翻译一遍,细节精致到家了。再回到影片内容上,体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比如在表现家驹在玉清结婚前不顾路途遥远前去拜访的桥段,影片用了大量篇幅展现家驹如何坐火车、如何坐船、如何下了船在野地里跋涉,观众既可以理解为是反衬家驹急切的情,或是无限地延宕紧张的剧情,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生活和细节的着意刻画。看着一段真的颇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感觉。这段戏中穿插了绍兴上个世纪婚嫁习俗的桥段,形式感十足,完全可以作为民俗学研究的材料。

  ·关于片中家驹的小女儿娇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线索人物。娇娜险些被汽车撞倒的细节,可以佐证鸳蝴派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怀疑态度。玉清进城寻找家驹,在窗口之张望到了娇娜,而借娇娜之口告诉家驹玉清曾经来过。最巧妙的是为本片命名的“风雨之夜”的桥段,也是由于娇娜夜里哭泣而引出的一段误会。“娇娜”这个名字和《聊斋》有直接的关系,既可以看作用儿童作为线索人物的创新举措,亦可看作鸳蝴派对以《聊斋》为代表的民间神秘主义的借鉴。

  ·关于本片的主旨,现场有学者认为和刘别谦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即两性关系中僭越的愿望和最终价值选择的回归。也可看作是中国现代性转型时期从稳定的主干家庭过渡到相对不稳定的核心家庭的过程中出现的“阵痛”或小插曲。此外,影片对两性关系的开放“尺度”大到令人惊异,两个家庭牵扯到四段情感关系,最终的和解也不是之后电影左翼化后的道德规训,而更像是一则工巧的讽刺小品,其实这样的设计倒是更尊重电影艺术本体的体现。此外,片中贡献了太多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韩云珍扮演的妻子庄氏义正词严地拒绝“微微子”的求爱后,深夜出走,打开男方的车门,自己驾驶着象征现代文明的汽车扬长而去,脸上挂着狡黠独立开朗的笑容,简直酷炸天!这应该是中国影史上第一个“女司机”,放在世界电影史上,能让笔者如此印象深刻的“女司机”,想想也只有《psycho》里的Marion和《Thelma & Louise》两位“末路狂花”了。

  ·非常幸运能在南京提前看到这部中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域外汉籍”。以上只是笔者凭记忆记录下来的观影感受和讨论会上的一些细节。如有讹误,还请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们订正补充厚~~~

  《风雨之夜》观后感(四):鴛鴦蝴蝶留下的最後一塊電影化石

  2017年9月29日在地處銀座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電影中心地下二層的小放映廳里,和石川老師以及我校表象文化的各位師兄姐妹們包場觀賞的。上一次在這個放映廳里看電影是在……(根據iphone相冊里的信息)今年7月23日,看的是持永只仁的動畫片。

  第一部便是《風雨之夜》,這塊鴛鴦蝴蝶派留下的最後一塊電影化石。

  根據一些學者對鴛鴦蝴蝶派創作電影的作品名目與數量進行的歸納,有人統計出了92部,有人說有142部,但學界普遍的觀點是,實際作品數目遠大于統計出來的這些數字。不論這個確切的數字是多少,把現在的結果對比來看,總歸覺得有些淒涼。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多電影,怎麼才100年不到的時間里,都消失了呢?

  老式膠片的易燃性當然是原因之一,這種見光就自燃的膠片,保存尤為困難。可是,再怎麼喜歡自己燒自己,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來了》,怎麼就沒自殺成功?好萊塢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卓別林的喜劇怎麼還活得好好的?

  經過了日軍佔領撤走、國軍佔領撤走,鴛鴦蝴蝶派的這些電影都還保存得碩果累累。可是,到了49年,文化尤其電影控制一下子窒息般的緊縮。存放在上海——曾經的東方好萊塢的電影,都被集體運到北京電影資料館。從此以後,下落不明。

  後來,有一種說法是,這些電影遭到了《四庫全書》般的待遇——集中銷毀(焚毀)。這部《風雨之夜》如何逃過這劫,又如何出現在了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的電影中心里,就不得而知了。想來,必定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風雨之夜》是一部黑白默片。90分鐘的電影被分成十本。每一本影像前,都被添加上“第XX本 標題”以介紹此本主要內容,這種形式和章回體小說極其相似。開頭講了一個小說家余家駒,因為靈感枯竭,便攜妻帶女從上海坐火車來到了某個不遠的鄉下,住進一個姓卞的道士家裡。道士有兩個未婚獨身的女兒,當地富二代大偉對妹妹玉清單相思,而姐姐喜歡大偉,因此記恨妹妹。家駒在鄉下遊山玩水的過程里,逐漸與玉清二人互相產生了好感。不久,習慣了摩登生活的家駒太太要先先生一步回上海的家,把女兒留下陪著家駒以防其寂寞。家駒太太回到上海后,便與自己的妻管嚴姨夫頻頻約飯、跳舞,互生情愫。鏡頭一轉,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家駒女兒被嚇得哭叫不停,而她爸睡得像死豬。妹妹玉清只好起身去隔壁父女房間安慰孩子。家駒醒來,發現玉清在自己房間,緊張得急忙提醒她“一個女孩子家冰清玉潔,半夜在男人房間,要是傳出去了以後如何是好?”接著,鬼鬼祟祟又把她送回了自己房間。他們倆以為自己神不知鬼不覺,卻被玉清姐姐偷偷地盡收眼底。迷戀玉清的大偉向卞家提親,姐姐把妹妹的這個秘密告發了出來,妹妹才將真想一五一十說出來。但出於自己和家駒的名譽考慮,本想單身到老的她最後還是決定嫁給大偉。在結婚之前,她寄了封信給家駒告訴他這個消息。

  鏡頭再次回到上海, 不久,家駒領女兒回到上海。把在鄉下文思泉湧的小說寄走出版印刷了。家駒老婆受姨夫之邀來到他郊外的別墅,墻壁上掛著各種裸體香艷油畫,姨夫在臥室意圖實施不軌。家駒老婆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兒, 執意不從。受了姨夫一耳光,也猛推了姨夫一下,導致姨夫腳踝骨折。而家駒收到了那封信,又一個人回了鄉下,參加婚禮。

  最後,家駒夫婦坐在床上,互相坦白自己曾經花擦擦過,但並沒有付諸實踐,而是點到為止。於是,整部電影END了。

  大家看,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一直以來,都沒有變過。思想可以開小差,但是實際行動不可有,絕對不能越線。不管遇到什麼事,為了小孩,家庭的完整和睦是必須要保證的。

  整部電影震驚到我的,有這麼幾點:1,鏡頭的位置和搖晃手法極其嫻熟,幾乎不亞於同時代好萊塢作品。2,室內背景佈置極其洋氣。比現在的電影細緻精巧高級多了。足以窺視當時上海的西化程度;3,字幕的字體極其好看,中英文對照,連信件內容都有完整英譯。

  海派的西洋化不僅是文學,連電影里也可窺見一斑。到了30年代,像《少奶奶的扇子》這樣的電影就更加西化了。這樣一比較,不難看出,鴛鴦蝴蝶派的作品,雖然樣式形式細節都非常洋氣和摩登,但其骨子里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傳統的、保守的、合乎道德的。

  從《風雨之夜》可以看出來,當時影人還是比較會講故事的。但是不知是否和小說關係太密切,與好萊塢的故事比起來,還是繁瑣冗長得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