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的读后感大全
《烟村》是一本由王以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村》精选点评:
●个别桥段的刻意雕琢和少量方言记录/使用的谬误是小瑕疵,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当代乡土小说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那一片安逸的地方,那时才会很平静,很安逸,属于真正的自己···
●王老师送的。王老师是个浪漫主义者,但这本书我只能给三星。
●2018已读015: 故园。老人讲的故事。
●没淡出远 王老师不老实
●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打五星的书
●王以培老师的书~每次上课都听他讲长江的故事 下的电子书不全。。。
●烟村像一块古玉,刻满岁月的花纹
●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江水边的历史,淹没的过往。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疯狂的历史,封闭的江边小村。有关爱情,有关亲情,有关人世冷暖,有关历史潮流。整体故事架构不错,但是因为刚看完沈从文,不由自主会把两者进行对比,沈是根植于湘西文化中的,而本书作者让我感觉有些局限于自身诗人的身份,对于小镇的历史与人文挖掘还不够深入,几句方言,几首民谣的穿插是远远不够的。
《烟村》读后感(一):烟村,多么诗意的名字
烟村,多么诗意的名字,作者打造的江边小村是宁静和谐的,具有浓郁的历史风土人情的,让人仿佛置身于江边,行走在其间,隐约还可以听到正艾或是冉瞎子的歌声,但是这只是美好的一面,在历史长河中,烟村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摧残,期间的小人物的命运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个人人性的体现,烟村没有错过历次的斗争,这些荒谬的斗争到底是谁的错?是民智尚未开启?是有人兴风作浪?难道轻松的归于集体无意识就可以置之不理了?不是说以史为鉴吗?心中有很多疑问,希望此类运动不要再发生。
看完这本书,会从中找到作者的影子,会从心底里敬佩作者数年来在江边行走记录沉没区历史的精神。
《烟村》读后感(二):烟村像一块古玉,刻满岁月的花纹
烟村不是一个村庄,而是散落在长江边的一个个村庄,它们淳朴如同古镜,映照着江水,和如烟往事。
一个诗人,抑或是行者,携带着一身的沧桑,跋涉于一个个的江边小镇,搭乘一艘艘江上小船。常年在船上,梦也跟着晃悠起来。看烟村往事,是在看一面镜子,一面带漩涡的镜子,卷着卷着便回到属于烟村的时代。
他看到了烟村居民最寻常又不寻常的旧事。寻常,是因为面对不息的江水,一切都是飘渺;不寻常,是因为对于每一个村民来说,他们的记忆,就是他们的财富。烟村像一块古玉,刻满岁月的花纹,刻满烟村老人的生活。
更亲切的是,我们听到了久违的渔歌——闭上眼睛就是一支乐队,睁开眼睛却是一人在高唱;我们听到了古老的传说——杨柳街上,肩背大小孩,手牵小小孩的烟村母亲,正像我们走来;我们挖到了狐狸滩上的旧物——一支古箭头,一面铜镜;我们还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所有的这些,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的内心。我没有在江边长大,却听过不少流传久远的传说,外婆在我耳边说起过无数遍,我总是不经意地让它们流过,而读到书里的故事,才发现是那么亲切,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感谢王以培,一个异乡人,却帮助我们记下了珍贵的民间财富。
只要心还亮着,就能看清真相,发现真地。如今,烟村已经沉入江水,或许我们只能依靠书本,照亮内心。
《烟村》读后感(三):淹村--评王以培《烟村》
《烟村》读后感(四):江水之下 ——评《烟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人在岁月里走得愈深,愈是能在简单里的事务上看到真谛。这首曾经从无数孩童口中蹦出来的歌谣,朗朗上口,如今成为一个不惑之年的诗人在江边拾捡到的史诗,微言大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每一次出走,家都化成烟在前方引路招手,那在路上的心灵不是离开反而是在归家。烟村,多好的名字,它是炊烟袅袅的故园,温暖真实;亦是缥缈如烟的故园,美好永恒。
对于受江河哺育的人而言,最本质的感情在江边;对于受江河灌溉的文明而言,最古老的家园在江边。出生在长江尾的王以培,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花上十年,沿江旅行,走到长江头,倾听那成千上万的老人讲述他们的心声,他用心去记录那些故事,用血去酝酿那些历史,在他的文字里,先辈们复活过来,沉入江底的家园又重现往昔的波光帆影,那里是烟村。
烟村的出场,有“九朵莲花三枝藕”的风姿绰约,也有“原封醪糟酩酩甜”的温暖淳朴。在青石板上奔跑的正艾正清,在江河岸边吹拉弹唱的冉瞎子杨花,民歌与川号,蝴蝶与鸳鸯,皮影戏和木偶剧,神兵与江湖艺人,让我们走过汪曾祺《受戒》里的水乡,走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来到长江头的烟村。作者为我们塑造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那些有情有欲的故事,正艾善珍的两小无猜,燕国斌韩维芬的惊世骇俗,能空戒清的隐忍悲凄,无论笔墨的轻重都给我们留下了栩栩的印象。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竟能将烟村的民歌民俗随手拈来,描写得如行云流水。若不是长久以来作者以一名文化搜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行走在江边,奋力抢救那些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地方志,那些墓碑上的墓志铭,那些江面行舟上的号子,那些浊酒茶杯中的野史,那些古老生动的文明恐怕都已随着家园的沉沦一起消失殆尽。昔日的作者在长江边听老人讲故事,今日的作者奋笔书写那些已经在地图上消逝的地方,为我们讲述那里有过的命运沉浮人世冷暖。
烟村在沉没前,“像一块古玉,刻满岁月的花纹”,然而作者不忍也不甘眼睁睁地看着烟村沉入江底。在小说的末尾,谭氏家谱中那份血书的原件奇迹般地出现,落在林粼这个珍视烟村的诗人手里。家园虽沉没,但家谱得以保留,家族得以延续,作者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并相信:只要人还在,那沉入江底的家园还会再次升腾而起,如炊烟袅袅升起。
此文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47c410100eoh0.html
《烟村》读后感(五):叩响的岁月--《烟村》
我看这江水不是江水,是生死两条路……而今夜啊,阴阳相合,生死一路;祖先与我们同行同在;逝者生者,一路踏着风雨烟波——
时间疾徐交错,万古如斯。你是否依然在意曾经叩响春秋的痕迹,你是否也有过一刻孩童式的勇敢去触摸岁月的老人,还是在某个潮汐相抚的秋暮踏上梦想与追逐……也许,这些,你早已忘记;或许,现实,不容你想起,你在你的尘世疲惫而委屈。如果,如我所说,请你翻开《烟村》,这里不只是一个长江边上饱蘸沧桑与岁月的古村,也是一首歌一幕曲,在这里,春秋连着春秋,记忆染红土地;在这里,老人诉说一座城,和城里的些许故事;在这里,只有青山,只有长江水,和一刀一刀刻下的你……
作者王以培来到这烟村,一夜白头,是千万代的沉重与即将发生的毁灭交织一起……在烟村,王以培以心血沿江边行走,捡拾这里的一代又一代,在路上。这里的老人拥有着最原初的信仰,存留着最真实的不可替代的记忆,混杂着爱恨和血肉。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如千千万万其他城,都要在车轮的鞭挞下消失不见,我仿佛看到那里的老人平静地望着那座属于他的城直至消失不见,不带任何语言与表情,只是这份平静又经历着怎样的疼痛,不得而知。诗人王以培只是以他的信念,却是自始至终的信念,踏上回家的归路,记录暮歌。而林粼苦苦追寻的《谭丰水祠堂族谱》血书正是失落已久的重重的归属。
书中以谭正清、谭正艾与善珍的半个世纪的爱情贯穿始终,然而铺展的却是整片即将消失的文明,宛如一首悲壮的史诗,自然而毫不矫饰。王以培说,谁说我们中国没有历史小说,没有《静静的顿河》。然而我却认为《烟村》与之相比更细密,更易敲碎你心底那最后的坚硬。小时候的正艾,背后是青灰色的天,珍珠色的流云,江水印在天花板上,叮咚作响。故事在这样一幅如湘西天光般的柔软下展开,戏中人物俱俱真切,冉瞎子,木木,母亲殷泓,李芸芸,杨花……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高低吟唱。在这样淡淡的细碎流淌之中,我读的格外宁静。
夕阳之下,我仿佛看到那个满面沧桑的老人和道道皱纹的痕迹。
难道,作者只是在《烟村》充当一名记录者么?虽然我相信,即使这样的称呼,王以培依然会幸福。可是在这层层的故事当中,又包裹了多少朴质的、原始的力量。
烟村的村民在滚滚历史中,手无缚鸡之力,他们被推开,行走。然而另我感动的是在血淋淋的现实中依然存留一种不流泪的坚强,不争而胜的安定。著作中,母亲殷泓为了保护村民的性命,生生捂死了新生的女儿,母亲在山崩地裂中没有任何表情…冉瞎子探出真地而失明,他不后悔反而骄傲,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女人,连带着被卷走的辛苦赚下的铜板,不怕失去,我想这就是他的伟大…李芸芸在悲惨的命运中,做起妈妈,更做起爸爸,坚强地另我耸然…木木是个送娘,要饭,挨揍,病的要死掉了,他还是很傻傻地爱着,爱着他的家庭,他的烟村…善珍嫁给了一个邮递员,只为收到正艾和正清的来信,可惜客死他乡…村民在种种绝境下生存,历史的血腥没有击垮他们,无论贫穷与死亡,失去与离散,他们没有恨亦没有争,然而他们亦是最后的胜利者,生命的智者。
叩问我心,是否你也可以这样……
《烟村》的最后,作者说:当悲哀与幸福连在一起,告别本身也是一场相聚。谭正清一生一身正气,有谁知,他为爱情,苦等一生,他走进幽深的记忆。人们第二天发现了他的尸身,可是我想,此刻的他是幸福的亦是完整的,因为他的嘴角还挂着真切的笑容。
对时间的留恋,易使人的感情深刻绵长。往往伤人或是自伤。
傍晚十分,夜凉如水,反反复复打开《烟村》后而合上,它带给我了太多的沉重与思考,不再去着手英雄气短的事情,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静默的昭示。
无所期。少寡欢。 我还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