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洞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洞穴读后感1000字

2020-09-15 20:4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洞穴读后感1000字

  《洞穴》是一本由何塞·卡洛斯·索摩萨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洞穴》精选点评

  ●形而上 柏拉图盗梦空间翻译得太较劲

  ●大师之作

  ●吸引人的谜面却用邪教作为谜底 令人失望。但穿插在其中的哲学思辨较之玫瑰名字友好 毕竟后者太晦涩了 想起来被支配恐惧

  ●我至今过最让人迷炫的文学作品,超级强的文字平和写作手法啊!

  ●十星!!!!

  ●多重解答古典手法,虚构的藏秘法写作,多层世界叙述架构,贯穿始终的哲学观的讨论,仿佛看到作者一脸洋洋自得表情,好气!

  ●我也想用这个诡计

  ●封面不知所云,但是整本书的结构不错环形废墟感觉

  ●神作!!!!!!!!!!!!!!!!!!!!!!!!!

  ●Zen is a mountain that bites its own tail.

  《洞穴》读后感(一):洞中人

  在空乏而枯竭的城中,这是一份属于隐秘惊喜来自遥远时空,又仿佛惚悠一下钻进了我们自设的意识堡垒里。

  大贤带着门徒随着哲学走向虚无,追逐真善美的境,不坚定者则在惶恐不安中注入夸大了的现世欲望兴奋剂,并试图为自己软弱寻找无可驳斥的借口。他们以为宗教向自己伸出了橄榄枝,其实也不过是突然发现了其中可以钻营的缝隙罢了。

  人的原欲被无限夸大,人非人,兽非兽,就在非理性的洞穴中佯装狂欢。另一部分人则带着自以为理性的狂热踩着模糊虚实舞蹈,妄图寻获真相,窥见影子真身

  其实,无非就是一场游戏,一次挑战,然后在尾声一本正经嘲笑洞中人的作态。

  《洞穴》读后感(二):还是无法理解柏拉图

  看过《盗空间》和《苏菲的世界》后,双重世界的设定已不能算新颖。不过我还是不能理解如何在一本书里同时体现柏拉图的五个事物要素使用藏秘法就能体现“形象”这个要素吗?再藏秘也只是文字啊。“对事物的知识智识”,通过加入两个局外翻译家对话来体现,这个还说得过去;但“观念本身”,两个翻译追寻观念的过程,怎么能等于于观念本身呢?

  书中最震撼的倒是那首诗。理智本能人性兽性冲突,如同英雄赫拉克勒斯野兽不倦的斗争。解谜人赫拉克勒斯是人类理性的代表,而他的童年玩伴克兰托及其邪教组织,则是人类本能的代表。

  作者并没有压倒性偏向一方:邪教仅凭水蜂蜜葡萄酒混合物就能激发人的本能冲动;同时理性的代表,解谜人又不会被圣酒所影响。至于柏拉图的纯粹观念理论,作者不置可否

  《洞穴》读后感(三):对我来说有点深奥

  看小说的过程中一直在琢磨:正文下面备注的翻译家的自白以及对话是个什么鬼?是翻译参与了小说创作的过程并被写进正文?还是作家以翻译家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然后穿插进许多哲学观点?

  好吧,看到文末才搞明这个文章的结构布局与文中柏拉图与其中一个老师就“知识能否被真实地记载”的争论有关。

  个人觉得,视角很独特,但故事性不是很强。情节方面一直钓足读者胃口,慢条斯理地推进,并非一环扣一环,不是让人欲罢不能的那种。但是文章布局嘛,确实独具匠,挺特别的。

  “罪恶的并非爱本身,而是爱的动机。”

  “人世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真理。”

  “也许理性并不适用于真相。”

  安提苏斯死前,解谜人似乎解开了谜底,但读者能感受到:这事儿肯定不会就这么简单地结束。

  “是什么将我们降低到野兽的层次呢?”

  “激情令我们迷失,美德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人们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它的商美妙和回报,但激情是立竿见影的欲望。激情令我们盲目,阻碍我们清晰地思考......”

  《洞穴》读后感(四):这根本就是一部讨论哲学的书吖

  发现最近读的几本小说都不爱朴朴素素讲故事。

  要么是两条时间线相同方向不同速度前进最终交汇于一点(比如繁花),要么是两条时间线相对方向同样速度前进最终会面于一点(比如解忧杂货店)。

  洞穴这本书。。以我不太好用的脑筋来看,就是你以为它是两条平行直线讲两个故事呢,直到读到第310页(全部312页)才发现人家根本不是直线,人家是个圆,玩的是圆环套圆环的把戏。作者何塞营造出极强的舞台场景感,让你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为自己身临其境——最后发现自己的确身在其中,以及其中的其中——从一开始就入了套的读者,就跟着故事跑吧。

  所以总体比较费脑子。读的时候大约看了下,直到第50页时还没理出头绪。但是越往后越精彩,尤其是18章之后。

  特别的感受是,为了看懂——或者说不至于看得太云里雾里——这本小说,有一点古希腊哲学常识为好,至少是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基本理念,不然压根就不知道书里的几位大叔在吵吵什么,也没法体会最后的“跋”揭开故事真相时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

  包括这本中文版所用的译名《洞穴》,大胆猜测也是根据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而来的。

  这么说起来,何塞先生倒是个哲学爱好者啊,并且还以此哲学理念的争辩为动机写出了这么精彩的小说。。所以这根本就是一部讨论哲学的书是不是!那么,对于事物的五重要素里所指的知识本身和真实存在的真理本身这两个高大上概念的相互关系仍然理解不能的我还是继续努力好了╮(╯▽╰)╭

  另外,对古希腊神话感兴趣的话,读读这本书也是不错的。“我会像冥河渡口的船夫那样等待着您回来的。“

  《洞穴》读后感(五):非理性的真相

  读毕《洞穴》一书,照例整理书中所发现的那些独特、锋利的句子,打开书签,便出现了如下两句:

  你知道的是你以为你看到的东西,我们只能够认识我们所能够认识的真相。

  ……真相为什么必须是理性的呢?难道就不可能存在……非理性的真相吗?

  两个句子如剑所指,试图说明的概念只有一个——非理性的真相。

  我很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就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阐述清楚。总体来说,书中所描绘的世界观与柏拉图的“理型世界”相对立,秩序和理性只是世界的表象,原始野性的火焰在此之下熊熊燃烧,反抗与进化都只是徒劳,人类原初的激情和欲望终将揭竿而起,打破这层虚伪的面具。

  书中那个发生在古希腊雅典的凶杀案就是如此,随着情节一步步地展开,谜底竟早已背离了当初解谜人缜密推敲得出来的结果。而小说文本第二层结构的故事又引起了对什么是“真实”的拷问。诚然,《洞穴》环环相扣的四个世界展现的效果确实具有冲击力,且不无启发。

  任何用词汇、语句来描述真理的企图都是徒劳无功。逻辑和秩序丝毫不是世界的本质。作者的这些观点似乎与多数宗教有某种暗合,修行者用打坐、冥想、辟谷、苦行等方式试图获得对真理的直接感知,而不是借助于任何媒介,虽然交流时必须依靠语言符号,但语言符号并不是那个东西本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也正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不同的是,后者并没有否定理性的价值。

  理性的对立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洞穴》中特别强调了本能的力量,平日里谦虚好学谨言慎行的众人在受到神秘教的游说和暗示后也能成为动物性尽显的“野蛮人”,他们疯狂而虔诚,乐意随时为教派献身,他们是带有宗教狂热色彩的“歇斯底里症患者”,嘶吼、舞蹈、自残、屠杀能使他们获得某种本能释放的快感。

  也许这就是人类,性欲和暴力会永远植根于本性之中;也许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是生存条件决定本能,本能决定愿望,愿望决定思维及行动。然而,本能是强大的动力,也是危险的向导。一种激情或欲望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它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们的力量。由纯粹本能引领的自我毁灭不会是人类的最终归途。

  柏格森说,“本能是生命对机械力量的盲从”。理性作为人类前进的标志,无疑具有更高的优越性。社会化的人需要秩序来满足对自身的协调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序性让生命的存在形式更多样、更丰富,也让我们得以思考和探索宇宙的真相,而不管这个真相本身是否理性,追寻真理赋予生命以意义,意义让人类拥有比释放本能更强大有力的快感。

  柏拉图用“洞穴”中不明真相的穴居人反衬完美的理型世界,索摩萨却用“洞穴”里神秘教的狂欢宣告理性的末路。所幸的是,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叫做赫拉克勒斯的男人,最终没有沦为本能的奴隶,也许这是作者对那个混乱世界预留的一丝希望吧。

  L.

  2014.01.0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洞穴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