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马车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双轮马车的秘密》是一本由(澳)弗格斯·休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现在的眼光去看这本侦探小说,只能说中规中矩吧,人物刻画并不生动,情节也没有起伏高潮之处,先驱之作总是更不讨好读者。
●推理的逻辑难度一般 不过考虑到成书的年代貌似也没啥逻辑太出色的 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错 故事编的也算合格 就这本书的文字水平甚至可以超过100多年后如今的一些日本推理作家 实在是怀疑日本对本格的坚持到底是执着还是无奈呢。。。
●over-stated
●侦探小说界到处大师满地杰作,这部的名头是销量超越福尔摩斯,我估计那是因为取悦了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两类读者吧。男女主角的感情戏极老派狗血而又占了不少篇幅,核心秘密是老掉牙的豪门丑闻,不过凶手倒是很难猜。澳洲那时的司法制度很奇妙,警局跟侦探之间关系似乎很松散。
●各种丑恶的心态和状况却理所当然,凶手可以是M也可以是L的时候为什么作者非要横生枝节编造丑恶的动机让凶手是L,是为了可怜那对让人讨厌的愚蠢情侣?
●故事虽然动人,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戈比侦探最终不见人影,期待的结尾没有出现,只能说中规中矩,7分。李野默播讲。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人物结构设置惊人地相似。
●考虑到年代的局限,还好吧!
●午夜文库
《双轮马车的秘密》读后感(一):漏洞很多
戈比侦探怀疑杰拉德以后为什么不直接让马车夫指认呢?而后来马车夫在法庭上表示并不确定杰拉德就是犯罪嫌疑人,这漏洞太大了吧?别说在法律程序上斤斤计较的法国,就是在我国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也没办法逮捕起诉杰拉德啊。
这部小说同现在的悬疑小说比似乎是不够刺激,但是他产生在那个年代,听说当时销售的时候盛况空前,甚至超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但是我认为这部小说还是无法超越福尔摩斯的,不过这本小说有单纯的社会空间,没有那么纠结的麻烦,看来还行。
《双轮马车的秘密》读后感(三):明日黄花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虽然腰封和导读中一再强调它的销量如何之高,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已经是个过时的故事了。结构散乱,行文冗长,推理的成分比较弱,而且所谓的真相在如今的关于所谓豪门恩怨的电视剧里早已用烂了,“皇后”被提及的时候,很容易猜出她和弗莱特比的关系,后文因此成了无聊至极的肥皂剧。总而言之,曾经的经典,已成明日黄花。
《双轮马车的秘密》读后感(四):先驱者
弗格斯·休姆的《双轮马车的秘密》是我读的第三部侦探小说,也是历史上较早的一部侦探小说,后来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受到它的影响,这部小说缺点颇多,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没有一个从头贯穿到尾的主线人物,以全视角的方式去写,每个主人公都在带动情节前进,废话太多。基本上受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西方文学的影响。在当时人们已经觉得它够简洁了,但今天的将小说等同于故事的人们,还是认为它太罗嗦。读完之后,给人印象较模糊。当然,它的历史影响是不容抹杀的,它也很成功,卖了一千万册。
《双轮马车的秘密》读后感(五):常销的秘密
看的出褚盟的导读写的很勉强,因为用今天我们已经被喂的太饱的推理之眼回望这部《双轮马车的秘密》,实在是有些看点缺乏:这也能叫做诡计和推理吗?然而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群众的腰包也总是捂的最紧,从初印的五千册到重印数百次累计印数过千万,即使你不承认它是经典,也要叹服于它的畅销程度。
我带着探寻销量奇迹根由的不纯洁目的开始的阅读。当出场人物多到我需要返回前面的章节回顾其姓名的时候,我忽然领悟:一幅早期澳洲的社会全景图已经悄悄铺开了。其实在那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每个伟大的或者平庸的作家都试图以一笔之力描绘出眼前的三教九流与光怪陆离,这其中的杰作已经永存于后世的必读书目之中。
但是此类作品常有的问题是过于冗长,似乎不达到一块青砖的厚度不足以服众,其实后来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故事往往都是原著的精编或者摘录。休姆在《双轮马车的秘密》中却找到了一条新路,他用一个简洁而有悬念的开端,引出了一系列相关人物对谋杀案的追查,读者随着他们探寻事件真相的脚步很自然地走遍了那个遥远之城,既体会到了揭露真相的乐趣,也收获了一帧真实的社会图景。常说创作之道“不破不立”,休姆的这次创作却正是“不破而立”的成功范例。
《双轮马车的秘密》之前的休姆被失败所困扰,之后也无甚作为,他像个优秀的程序员,无数次失败的积累后终于写出一套开风气之先的模板,但毕竟技术人员的才气有限,只能交给后来的天才们去发挥创作。
不过我想我会记住休姆还有一个原因:故事的末尾,他在彻底结束这个血腥阴郁案件的同时,还有闲情描绘出一幅温暖的画面,就像家里一进门挂着的假油画,很庸俗,可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