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仅仅写了一个四合院一天的生活,作者的清晰的思路和精巧的构思让人佩服,像幅卷轴缓缓打开,人物塑造生动极了。只是语言太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了,说不上厌恶,只是承认这种客观存在。
●1.北京的市井、掌故和石井人的往事是最出彩的部分;2.朴实的人、油滑的人、老无所依的人最为鲜活;3、政治性的、宣传式的议论、对话、心理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制度、社会现实、人的思想状况,这其中有多少宣传式文学的虚构,多少是当时人真实的想法,今人无法说清。
●感谢有图书室才看到这样的书。我想如果我是个老北京应该能够与作者产生更多共鸣吧,叙述方式贯通的很有趣,有年代色彩,遗憾于对很多细节描写不能深入领会,浓重的传统京味儿
●不知为何,虽然我对刘心武天生没有好感,可是这本书却真正打动了我。 那些平实的生活,那些普通的人们,那些平凡的喜怒哀乐。 我惊讶的发现,好多我小时候的方言,好多我父辈祖辈的生活习俗,居然与北京有这么惊人的相似。
反应历史的足迹,同时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有些人在时代的潮流中渐渐的褪去昔日的豪迈,有些人则坚强的走下去,我们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读到四合院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神秘,我努力想象着神秘的四合院,可是,他们似乎真的远离了?我甚至想问朋友,你在北京还能见到四合院吗?现代化走进,四合院,伴随着时间,走出了我们的视线,离去
《钟鼓楼》读后感(二):一部老北京的民间史
牛逼的作家总是把一两天的事情写成一部书,虽然喜欢时间空间跨度大的故事,但是这种一个院子几天的事情能讲成这样的,而且期间包含的老北京的历史、建筑、民俗等等知识,还有各色人物,几个生活轨迹和家庭命运迥然不同的家庭描写的很清楚,真是厉害。一个老北京四合院,几个新时代的不同家庭,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写的很清楚,很有层次感,了解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茅盾文学奖不是白拿的。
《钟鼓楼》读后感(三):钟鼓楼
本书展现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周围居民的生活百态。
由一个清朝带有传奇性质的传说开始,引人入胜。而后又转换到这个地方的很多年后,故事由此拉开。
本书人物很多,各个的故事相互交织而不乱。各个人物纷纷登场,再穿插介绍他们的相关背景。这些人就这么在这钟鼓楼下聚集生活着。
以20世纪80年代初老北京为背景,书中钟鼓楼、四合院,与及各个人物都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里有积极向上,也有堕落腐迷,说是“有对历史的反思”。
《钟鼓楼》读后感(四):轻松驾驭文字和结构
以钟鼓楼隐喻的时光为经,以四合院为纬,以一件婚事为载体,把京城几户人家的来龙去脉,一一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结构富有匠心。尤其是在中后部分,转折收束的干净利落而井井有条。
文字也颇具功力,京味儿特色语言与内容结合的很好,具文采。
整体来看,足见作者从容驾驭文字的能力。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样的中长篇,剪影式的表达,非常精巧,但是容易让人有不满足感,可能是对于长篇的故事更为期待的原因吧。
《钟鼓楼》读后感(五):好书!
时间,历史,个人,集体,感情,责任,使命…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黑瓦。
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却很丰富,淳朴而实在,不像今日社会上这种浮躁与戾气。那个时代,生活节奏没有今日这么快,拜金和虚无主义也没有今日这么严重,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还是温纯的,积极的,不像今日这么颓废。人们之间的感情还是真挚的,互相关心爱护的,哪像今日各人自扫门前雪。总的来说那时候的人是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的,都希望能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单纯的时代,淳朴美好的人事物,就随着时间慢慢地改变并消逝着。读来真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