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in Systems》的读后感大全
《Thinking in Systems》是一本由Donella H. Meadows著作,Chelsea Green Publishing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单的语言将系统的思维方式介绍给读者,当属人生必读书籍之一。
●A great book about system thinking ! This way of thinking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to basically every part of our life.
●年初startup面挂时former 谷歌大叔给列了很长的一个学习清单,很感谢他 control theory大白话版,接下来design的活儿会比implementation多诶希望能有帮助 think bigger
●原版比中文译本好读太多了……以各种分类举例列举了各种系统的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方式~都是很日常的例子,但上升到理论还是会眼前一亮
●确实会让人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全局动态的看待周边。但感觉第一部分还是有点过于理论抽象,当开始讲我们和系统时渐入佳境,最后让人豁然开朗。
●这本书现在是某设计学院sustainability和service design学科的重要阅读材料。深入浅出,十分适合设计学生阅读,并且在设计项目中及时运用。
●一半弃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一):生活中的系统
清晰、有关怀的系统思考介绍。有两点印象极深:第一是读到自我组织作为系统特征的一部分多为短期生产力或者稳定性所牺牲,导致有创造性的人被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机器部件使用。联想起制造过程中对于人力劳动的剥削是因为经济、社会系统设计所导致,深知改变的路程漫漫。第二是读到系统杠杆点的最后一项“超越范式“中提到当我们没有范式可循时,可以倾听宇宙。也许在生活的太多不了了之后,宇宙是唯一的慰藉,也是系统的尽头。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二):在线阅读版本
http://www.docin.com/p-116147587.html
简单的说, 系统化就是相关元素和这些元素之间的交互。 和面向对象编程很类似阿。 最简化的系统就是两个元素的系统, 所谓in-flow, out-flow表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三):非常非常基础的书
这本书在亚马逊在物理和管理类书籍分类下都有。基本思想还是挺简单的。如下。
很多事物都可以简化为模型。一个标准模型需要一个储存站和流入流出端。在流入或者流出端加入一个反馈循环,就可以调控储存站的存量了。
1. 一个稳定的系统需要balancing feedback loop。比如调温阀。温度大于设定值,就启动加热,温度小于设定值,就不加热甚至开启热量流出。
2. 一个增长的系统需要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比如物种的繁殖,一旦开始繁殖,就会有指数性的增长。
3.通过对balancing feedback loop和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的组合,就可以调控系统拉~
这个物理模型对management的几点启发:
1.系统的目标设定很重要,这决定了在模型里把什么指标feedback 回去,从而对系统的增长至关重要。如果政府机构是把预算花费当成feedback的指标,而不是办公效率,最终这个系统对提高办公效率是无能为力的。大家可以想想GDP和人民生活水准的脱节。
2.及时的feedback很重要。所以,information is power.希望weibo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家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3.如果feedback的调节实在跟不上了,把系统反应降下来也行。要是基础建设跟不上,GDP可以慢点,等等大家。同样,做manager的同学们,给点时间让自己的团队消化消化你的要求。
基本就是这样了,也不是什么特别出众的新思路。大家随便看看,能有点心得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好了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四):系统性的思考方式
这本书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对于建立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还是很有帮助的
书的内容不长,基本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从最简单的系统讲起,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和相关的一些概念做了很好的介绍:balancing,self-reinforcing等等不同类型,对于每一种系统类型和其运行机制,都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了解释,并且借用了简单的流程图加以解释
如果说第一步是基础的介绍的话,第二部分开始更加贴近现实,现实世界往往是多个系统机制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保证了全局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也让对于现实系统的理解充满挑战,如何厘清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如何用主流的科学量化方法去理解,修正和预测,在作者看来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甚至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随着系统复杂度的上升,我们对于系统本身及其运行结果的认知难以达到100%,并且系统本身受到单个因素抖动而改变结果的情况,使得对于复杂性系统进行长期,准确的预测变得几乎不可能,作者对此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对于可以完美量化的,可以使用科学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无法准确量化的,我们也不应当回避,而要顺势而为,相机而动,更好的理解和判断,力求取得更好的结果
并且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的理解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规避掉一些错误理解带来的问题,例如囚徒困境,冷战,公有地悲剧等等无数的例子都可以归为此类
对于系统的理解,特别是复杂系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理清关系的情况下,找到其中的关键所在linchpin,作者在书中也花了大量篇幅来给出了一个list来表达她的观点,从最具体的量化指标,到最抽象的超范式的内容,对于系统的优化和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当然本书因为是介绍基本的思维模式的,所以对于很多问题并没有深入的介绍,还需要按图索骥,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这里更多是指明了方向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五):系统动态的局限
正因为系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并且跨越各门学科,故而在本书中能够被作者旁征博引式地广泛应用于科学,林业,生态保护,政策规划,以及日常生活中。而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殊的综合性和百科全书式的含纳模式导致了系统动态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注定前行举步维艰。仅只这一特性,便引出两个非常难以克服的困境。
首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看到每天新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event),通常仅只是作为知识性的补充和自我完善,却很少能够看到更大的图景(the bigger picture)。我们通常并不知道“前因”,也难预料“后果”。经济学家通过时间轴分析和空间联系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更进一层的,行为层面(behavior)的剖析。然而关联并不能揭示因果,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件背后行为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只有对行为层面有很深刻的洞见,才能够将事件的集合抽象成一个框架,并且总结这个框架下系统的行为以及系统的成分(即储存站(stock),流(flow),与反馈(feedback),进而解释过去,预测未来。而这样的层面,绝非一般的人可以达到的,因为需要太大量的信息才能“养活”这种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也逐渐理解为什么作为系统动态的发源地之一,我的课题组现在却开始试着整合计量经济和系统动态,而非绝对地依赖系统动态了。
其次,即使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信息库,我们的行为以及对信息的解读却未必总是正确的。背景,偏见,职业骄傲,和视野局限导致我们的思考和解释常常出现漏洞和偏差。而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交割和局部动机的分流导致了即使完美的信息也很可能被或有意或无意地错误运用,分析,解释。在此之外,它需要运用它的人具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胸襟来接纳各个方面(经济,金融,宗教,政治,环境,科学,工程等)的挑战和术语,并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将这些迥异甚至有时对立的学科综合起来划定并不易定义的界限,建立完备的,审慎的系统模型。也正因如此,加之通常复杂的关联模型,我对系统动态如何能够被推广到大众之间去略有担忧。
最后,假设我们克服了这两个困境,亦即-- 即使我们拥有所有的信息,并且利用系统动态这个工具得出了完美的结论,我们不应忘了理解与解释本身和具体落实之间永远有一个鸿沟。系统思考本身无法跨越这个鸿沟,但它可以将我们引领到鸿沟一边距离另一边的最近处,而剩下的跨越,只有人的精神和意志能够帮助实现 (and then point beyond -- to what can and must be done by the human spirit)。
当然,尽管如此看来系统动态的演进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涅盘过程,系统的概念本身却已经足以提供我们很多宝贵的信息,理念,甚至哲学观。从广义角度说,我们对现实的所有认知都是一个模型,并从这个模型中获取知识,进行推断。系统动态模型给我们一个机缘,站到生活外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客观审视我们生活的状况。也正如作者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干预系统或者与系统共舞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系统范式,明白任何现实意义的范式都是局限的,而这种局限范式本身也是一个范式,并由此步步进推,最后让自己安于无明,达到佛教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亦即禅宗中的第一义。(It is to let go into not-knowing, into what the Buddhists call enlightement)。 系统动态理论作为一个系统本身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一大部分,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被其他学科提出,甚至有些已经被解答。但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拓展,系统动态有它独一无二的魅力,那也或许便是它存在的意义和缘因。
系统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历经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那高度之上的旅程,我们或许只有在静默中走完。
@MIT, Cambridge, MA. Before my application to E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