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读后感大全
《路》是一本由(美)科马克·麦卡锡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觉得很差? post fiction难道就是这么写的? 铺满了无意义的形容词和毫无生气的对话 我宁愿去看毛姆和1984
●pretend a sober voice,actually super artificial
●别人写:“经过二百页冷酷无情的苦难后麦卡锡忍不住接受了天赐恩典的可能。而范恩在经过类似的跋涉后站在原地,屏息,既不提供也不接受仁慈的解救。”蔡康永曾说,李安暖,而张爱玲冷,读到最后让人不再相信。
●本书的主题某种程度令人发笑。维护天真幼稚的善心。好似文明的核心就是人性道德。非得用末世来凸显善良的脆弱和高贵。 后现代文学不再局限于人物和情节更注重气氛和感觉。本书气氛的烘托做的比较好。 如果能够去除莫明其妙的形容和议论,放弃用诗语言来提升逼格,会是更好的小说。
●很少人会提及<路>是科幻作品,如果它算是,就是最好的那类:世界观独立(真正的脱离现世,而不是靠一些看似玄乎的设定),深思孰虑,氛围奇妙,当这些加在一起就会动人心魄。可是人们通常喜欢不用思考的东西。
●真正的末日来临,如果你活着,剩下的就是对已死的人无比的妒忌。要热爱蓝天白云现在所有的一切啊。翻译有点糟。
●很有深意的对话
《路》读后感(一):末日危途
科马克-麦卡锡,当世最红的美国作家。据说《血色子午线》很棒。《路》算是寓言小说。但翻译他的作品是危险的,有太多的距离:美国南方口语的距离;许多技术知识的距离——总之,危险。只要敢来翻译,就如同小说的题目一样,你的处境只能是危途漫漫,越走越远——
《路》读后感(二):好人必看
尽管读过之后没大有内容,但我发誓绝对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虽然不长,但真的写的很好,对景物的描写很到位。
最让我有感触的,不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都是像“--我在。----我知道”之类的简单的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感动的这么深,这么强烈,看了让我又难受,有欣慰,不知所云。
《路》读后感(三):期待
不好意思,我看的是英文版。科马克·麦卡锡一如既往的隐晦的血腥。虽然全书没有多少直白的暴力描写,但是他的文字太有力了。看起来是简单句子的罗列,但是冷静口吻描述的末日世界与父子之间的温情闪现是最富有张力的对比。
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失去了原文的气氛,就失去了作者所营造的末日世界对人的道德思考,环境思考所带来的震撼力。
科马克·麦卡锡应该得诺贝尔,他不仅仅是个普力策获奖作家。
《路》读后感(四):关于“深度”的质疑
这部书更适合写成诗歌:它的意象如此强烈,情绪如此浓郁,语言更是凝练有力。但是作为小说,却太单薄了。只有两个主人公,故事也非常简单,而且并不新颖,毕竟,关于世界末日的想象已经有了很多。主题也是:善与恶,绝望与希望,恐惧等。
不过,更重要的是,该书反映出一类写作思路:即从一种对某些大问题的抽象思考出发来写作。这确实使作品看似更有“深度”,但“深度”的背后,是某种抽象的空洞,是对具体个体的远离,这类作品通常都更像寓言。从这一角度来看,《路》和《蝙蝠侠》一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路》读后感(五):生存人性
文章以父子对话,徐徐展开,语言朴素,我总觉得中译版本文章缺少某种味道,极力想读原版,可英文又不好。全文围绕战争后,社会生产链彻底瘫痪,主人翁父子逃荒的一路所见所闻。孩子的行为语言是一种无力的释放。
父子行走在求生之“路”上。为了躲避严寒,他们向南方海岸前进。在路上,父子俩总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追杀,被迫目睹世间惨象和人性崩溃。他们相依为命,希望自己能做好人。但是严峻的考验在前:生存,还是放弃人性?父子俩的求生路能够穿过这个困境吗?
静待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