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自上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自上路》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4: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自上路》读后感10篇

  《独自上路》是一本由简人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7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自上路》读后感(一):另一种旅行——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陈鱼观

  当我看完简人新作《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的尾声后,已经华灯初上。透过如豆的灯光思绪穿越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十月。那一年的国庆黄金周,我与简人结伴同行,沿着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一起走了八天时间,让我体验作为一名驴友喜悦艰辛。在那段时间里,简人给我的约定是:不喝酒、少吃肉,不住酒店、不包车,两人的每天支出费用控制在三百元以内。也就是说每人一百五元,包括吃饭、住宿交通和旅游门票等等费用在内,这在当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让人难以置信。好在我只有八天八夜,很快就会过去,回到绸缎柔润江南,而简人将继续前行,然后消失在茫茫的冰天雪地里,而且一走就是两个月……

  时至今日,我依旧想象不出当年简人和我分开后一个人独行样子,一个背包,一根手杖,一顶鸭舌帽,一架相机,一口江浙普通话,一双大脚,我曾无数次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但总是拼凑不出一个用近乎自虐的独行来诠释这个世界的简人,一位用近乎疯狂举止膜拜大自然诗人。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近日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人新作《独自上路》为我打开了一位诗人的内心,也让我看到了消失在世界远处的诗人的身影,一个真实的简人。诚如这本书的编辑所言,“作为诗人身份的简人沿着世界上最危险也最美丽的三条公路孤独深入秘境,对当地历史人文山川大地以其个人化的感悟,向我们呈现出大香格里拉的神秘,幽美和博大,堪称一场盛大的视觉心灵历险。”我想,读诗人的旅行随笔,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风景本身,更应该去倾听诗人与这个世界对话声音,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份远离这个世界最纯粹固执

  读简人的《独自上路》,我为那些沿途的风景而震撼坦率地说,我没有去过云南、四川和西藏,但我读过大量关于大香格里拉的文字音像资料,对于大香格里拉,这个人们“心中的日月”的叙述,简人的方式独特的,他早年从事绘画,对美有着超乎寻常敏锐,“纳帕海湖水渗透周围的草甸,许多细小河流向四周弯曲而行,像蓝色静脉一般。”“幽蓝的湖泊就这么安静地躺在同样幽蓝的天空下。”“云层散去,万年冰雪覆盖着黛青色岩体的贡嘎山跳跃而出。”“村落积木似地洒落在公路两旁,清澈小河与公路如影随形,飞速掠过的白杨星星点点的牦牛,山脊舒缓的在天空画出一道道优美弧线……”等等这些文字和图像世界里的景色让我心中生出大美的想象,一个静谧神圣的香格里拉呼之欲出,简人文字中的大香格里拉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人与旅行的缘分,从来就是不分彼此的。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陆游“梦寐时为河岳游”,纳兰性德“十里湖光载酒游”,南朝文学大家鲍照更是喊出了“直得优游卒一岁”。旅行让文学得到了接纳和承载,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从《徐霞客游记》到现代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巴金的《海行杂记》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旅游史。简人是元代大散文家李孝光的嫡系后代血液里的文学基因极为活跃,他早年参加过第十四届全国青春诗会,以诗歌著名于世,当我打开这本《独自上路》,书中文字所闪现发出来的魅力让我不慎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干净、优美,直抵人心。“四野寂寂,天地间只剩下两种颜色白色的草甸、树木,暗黑色蜿蜒的河流,偶尔有乌鸦在远处投下黑色的叫声……”“等我躺在旅馆的床上,疲惫潮水一样重新流回到我的身体……”“黑色碎石如同一条穿山甲的尾巴裸露在山体之外。”“黑夜里藏獒的叫声像星星一样遥远寒冷”“秋天的落叶到处飘飞,仿佛到处散发的请柬。”这些诗歌化的语言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让这本书的价值显得非同一般在理塘,简人还有一段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心灵交流,或者称之为诗人间的对话吧,简人说,天才的仓央嘉措就是这样一位制迷者,而简人这本书正在为我们解开一个个深藏于大香格里拉的谜团。从本书中,我不仅仅读到了大量的旅游信息同时拥有了美的享受,赢得了文学和文字的尊严。此外,在简人的这本书中,无数个沿途小故事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比如压死一只母鸡索赔千元,一头穿着拖鞋进藏的酷驴,拍一头牦牛收费五十元,二十多岁小伙子艳遇一百多个丽江美女,用牛粪洗碗再用舌头舔干净,等等不一而足延续了简人一贯的语言风格诙谐风趣,这些小故事带着人性温度,让简人的独行之路充盈着快乐,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他的温度和快乐。

  有人说,在路上的意义不只是路,更在于行。行走是对自然文化存在状态关怀,是一种极端的体验与欣赏,是精神呼吸的一种敞开,是思维的换位与跳跃,同时更是一种生命态度。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指出,“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闹矛盾。”我想简人的独行契合的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态度,他在昌都对一个新疆青年说,“别把自己看的那么重,随遇而安心态也会变得豁达,很多棘手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很多绝险的高山就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旅行本来就应该这样,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在沉醉于本书中的美景和美文、美事的同时,我又为书中所写到的吸血的蚂蝗,呼啸着滚落的巨石突然下沉的沼泽地,将脚撕咬得血肉模糊的藏獒,以及沿途出现的无法预见、无法数计的交通事故高原反应惊恐,其实这些惊险故事也是香格里拉绝美风光中的组成部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最后写道:“我们遇见过穿越沙漠的人,在冰上漂泊或在丛林里穿越的人,然而在他们的灵魂里,我无法找寻他们所见的痕迹。”也许简人对沿途的惊险用诗人的技术刻意做了解构,但我还是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他独自上路时的一些无法言说的背后故事。诚如他写到梅里雪山所说的那样,“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死神随时会带走因虚弱而倒下的人们。其实,当他们的灵魂离开肉体时,已经向佛展示了自己伟大信仰,他们坚信美好生活会在来世的某个角落守候并与之相遇。”在我看来,这段话他是借写给那些朝圣者,也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简人的行走实践有着自己的定位,因为独行,让他心无旁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追求着自己内心的幸福。有一次简人告诉我,每一次旅行都相当于走三遍,第一遍是做攻略时的旅行,第二遍是行走时的旅行,第三遍是回来写游记时的旅行。而今天我阅读这本《独自上路》,却是跟着简人去了一趟大香格里拉,属于一次另外的旅行,在这次旅行里,我不会告诉人们具体风景线路图,因为有《独自上路》已经足够,此刻我只想回到《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说:“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景观,而新的观点也往往产生陌生所在。”而简人在乡城告诉我说:“我越来越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了,自由放松,能让一个人在有限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丰富性。艰难旅行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让你变得豁达而随遇而安。走着走着,梦想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而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如此奢侈,“独自上路”,我缺少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舍我其谁勇气信念,以及对孤独和寂寞的蔑视。

  想到这里,我打开《独自上路》,再次体验“另一种旅行”。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那个三年前与我在长春分开,然后消失在茫茫雪原中的简人又走回到我的眼前,他说要用最纯粹的固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独自上路》读后感(二):大香格里拉私旅行——一个诗人的独自漫游 何三

  诗人简人的大香格里拉行走,带有神秘的色彩。他的出行方式和别人不同,不是限定时间完成任务式的旅游,也不是单纯的户外行走,一个驴友或摄友,而是更接近于古诗人的漫游。尽管诗人自己说:“我只是一个喜欢不停游走、迷恋风景的旅人。”但在不经意间,诗人会追问:“而我为何千里迢迢而来,和这些虔诚的膜拜者一样,我的身上是否也携带着前世和今生的密码?”诗人会道出漫游的真正目的:“这是个浮华时代,我怀念的是朴素、基本、真实的世界。”、“我越来越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了,自由、放松,能让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丰富性。”

  在《独自上路》这本书里,生命和自然的丰富性被诗人一一道出。诗人描写景物往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属都湖寂静得像是刚刚诞生婴儿。”、“纳帕海……许多细小的河流向四周弯曲而行,像蓝色的静脉一般!”、“啊!我看到虎跳峡的激流了,对面的峭壁几乎是垂直的,苍苔斑斑,锁着世界和时间的奥秘。”在昌都,“秋天的落叶开始飘飞,仿佛到处散发的请柬,它们褐色的经脉将一座城市千年不变的道路指示给我,使我仿佛听见行走其中的神灵衣缕中夹杂的风,听见马帮雷霆般的蹄声和幽暗茶香……”。类似的描写和感触比比皆是,语言澄澈有力干净利落,有着丝绸般的质地

  诗人的洞察力同样惊人。在丽江,诗人一眼便看出有两个丽江,一个属于黑夜,一个白天。“月色浅薄地洒落在这座不眠的小城……夜晚的古城——一座不不需要思想的城市”,——这已是诗歌语言,诗人却喜欢白日的丽江,站在狮子山的古城全貌。而如天堂一般的拉日马,在街上却找不到解决饥饿面包海子山上——时间已经丧失了意义。海螺沟——只有躲进灰白色的海螺中,才能听清内心的海洋。新路海——瓦尔登湖……

  和其它的游记一样,诗人也记录旅行中趣闻趣事。但有意无意,却触及了深刻的现实。有强行拦车的乞讨,一手敬礼一手拿着石头的乞讨,和只要维持生存最低保障的两个藏民的乞讨,当诗人掏出十元钱,那两个藏民令人吃惊地找了九块钱还给诗人,正是这样的对比让人震撼。当诗人和一百只公鸡同乘一辆车上路,七个人的面包车塞入十个人时,描写的趣味里总有那么一点苦涉味,让我们无法真正笑出来。而在这个香格里拉,即有免费的酥油茶,一声不吭让诗人免费搭车的司机,也有拍一张耗牛要50元的敲诈,有追要包车费飞驰电掣的出租车……

  书中更有一个细节令人心酸:在澜沧江畔的千年古盐田,一个小面馆里的中年妇女问诗人:“你们那里的男人喝酒吗?”“也喝。”“那他们喝了酒打女人吗?”诗人回答:“有的也打。”那女人听了后一脸茫然,轻轻地叹了口气。再没有这样的叹气让人痛苦的了。

  在这本游记里,诗人的笔触还深入到沿路的历史、人文、民俗中,娓娓道来适可而止,没有那种故作学问深奥,也没有为了刻意掉书袋而掉书袋。而诗人自己,一如茶马古道上遇到的那只公鸡:独步时间之外。

  《独自上路》读后感(三):《独自上路》:几种进入的方式 □林晓哲

  我想一个晚上的阅读未免太匆促。现在我倒是庆幸我用两周的时间,读完简人的《独自上路》。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私旅行”听起来总觉得有些戏谑,特别是从诗人简人的口中说出来。我现在少有完整的时间,我的工作总是显得如此繁忙,而我的生活在有了孩子之后就变得很琐碎。三年前我曾经走过川藏线,我进入了最后的香巴拉稻城亚丁。之后我认为真正的旅行就应该是遥远的西部。我在亚丁广袤金色草坪上几近呼吸困难。我在那天十小时的徒步中经历了晴天雨天雪天。我还只穿了一件抓绒。我在返回香格里拉之后就虚脱了。但是我仍然如此念想西部。遥远的西部,迷人的西部以及永远的西部。我庆幸自己能够在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格子一样的时间里,每天读那么一两篇简人的西部游记,在我的是客厅也是书房房间里。这样的“私阅读”就好像也是独自上路一样。缓慢的阅读,也使我记住了更多的大香格里拉的路线地名和风景。我用了两周的时间,享用了简人两个多月六十多个日夜旅程。但是我目前还不知道,我会用多长时间去念想我心中的西部,我会在多久之后重新踏上寻访西部的路程

  我最初认识人称他为李老师。我朗诵过许多首他的诗篇,那是他的诗集《昨夜》上的诗篇。我不会写诗,也很难窥见诗人的情怀,我只能说我喜欢简人诗中透出的那种江南的风度,他的柔软的而富有温度的文字。当我和简人渐渐熟悉,很快发现他是一个风趣戏谑甚至口不择言的人,我这样的后学也只好把他从老师的“尊位”上拉下来。后来我发现,只有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他才会变得一本正经。我想简人肯定对诗歌怀揣一颗十分虔敬的心。不过他说他已经退出诗坛。不过他又说他仍是诗人。我想这之间可能有一些与诗有关的情感纠葛。这不是一个像我这样的“非诗人”可以揣测的。我在阅读《独自上路》的时候倒是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简人为什么开启他的独自上路的旅程,而且他这样的旅程好像还在继续进行,而且他至今看起来还没有重返诗坛的打算。直到看到“尾声”,我才知道简人自己已经给出答案,他说他是如此感动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事实上简人的大香格里拉之行充满惊险,更像是一次探险之旅。他在出发的时候就带上指南针、口哨、防水袋、速干内衣等不下十件器具。一开始就被栈道上呼啸而下的巨石吓得夺路狂奔。在纳帕海的草地上误入沼泽地,差点永远结束独自上路的步伐。在中甸开始受凉感冒,而在高海拔的地方行走,感冒严重了甚至会危及生命。在徒步雨崩的途中,只能依靠不断辨认登山鞋的脚印和驴友丢弃的食品包装袋,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从左贡到昌都的路上,在不断颠簸中感觉内脏都要蹦出来。在游人罕至的拉日马依靠方便面裹腹,最后仓皇逃离。他也在开始旅行的时候好几次提到孤独。后来他又变得随遇而安。后来他又借别人的话体会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后来他又在康北小城甘孜一片河边的杨树林中,内心平静到都快融化在温暖的阳光中,似乎进入了一种无我之境……我的缓慢阅读的过程,就好像也是窥探简人心路历程的过程。后来我觉得这也是毫无必要的。作为一个对藏传佛教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阅读之中,在艰险之外,同时经历的是一次朝圣之旅。好在简人对于寺庙的描述从不吝笔墨。他写到了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写到了连菩萨也喜欢的地方塔公,写到了理塘寺里纯净腼腆的小喇叭们,写到了有着精美雕刻的噶丹桑披罗布岭寺,写到了藏文化的中心德格印经院,写到了色达五明佛学院以及在喇荣沟里“每一个都有故事”的僧尼。不知道简人有没有在寺庙拜佛的习惯。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我曾经在多个景区的寺庙一路双掌合十,祈求庇佑。我发现这一过程至少可以过滤周围游客的嘈杂声。它也可以让内心变得十分安静。

  当然,阅读的过程也可以不必如此复杂。在如此绮丽的大香格里拉,《独自上路》无疑首先是一部赏心悦目的风光大片。作为一次风光之旅,简人不仅用丰富的色彩和精细的白描勾勒风光,也用诗人独特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述风光,还多次陷入哲思,让风光显得尤为意味深长。简人的语言有着江南诗人的柔软质地,当这样的柔软和西部粗野旷远的风光相碰撞,产生一串串“火花”在所难免。而他对每一条线路的精心准备,又使他的旅行在风光之外,又成为一次人文之旅、风土之旅。纳西族古老神秘的东巴文化,摩梭人神秘的走婚习俗,半藏半汉的康巴风情,仓央嘉措的情歌,茶马古道的藏女“疯装”,格萨尔王的传说,东巴教、佛教、天主教共存的盐井,德格版的古老经卷,与世隔绝的梁茹文化,等等,几乎每到一地,他都会留下大量的人文和风土记录。这也使他的这一次独自上路变得更加丰满起来。

  《独自上路》读后感(四):让你的灵魂随着文字去旅行 -----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文/林仙

  高中时代,特别迷恋三毛的《沙哈拉沙漠》。不是因为文字,而是那种真实的沙漠场景记录。三毛向我们展现的是我们平常人眼中所看不到,也从未听闻的另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们带着好奇心近乎于贪婪般的欲望去窥视着她笔下奇妙的人与物。

  时隔二十年,诗人简人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沙哈拉沙漠-----大香格里拉。这是诗人的游记随笔集《独自上路》,倾注了他徙步穿越的艰辛和努力。这本书让我重拾了二十年前那种对异域风情的着迷。

  同样是记录作者笔下所行走的大自然奇景,同样是对行走的热爱及对大自然的狂迷,同样是性情中人,同样是关注脚下的每一颗草,眼前的每一座山,头顶上的每一片云及每一寸朝霞与夕阳的升起与降落,同样热爱生命,关注灵魂深处的感受,关注旅途中每一件琐碎的事与每一个平凡的人。

  而不同的是三毛的文字朴素真实,像一位不化妆的女孩,就那么真实的站在你面前,你欣赏她的是那种直爽与勇气。简人笔下的文字,却如一位飘逸般的女子,那么优雅与自信在你眼前飘过。但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的,她很现实,也不矫揉造作。她不是遮起面纱害羞地藏在风景背后,而是让你尽情地看到真实的自我(自然景观),每一处风景都是那么毫无保留大方地展露在字里行间,不管是千里怒江大峡谷还是风情万种的香格里拉----稻城。

  跟随着他的文字,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那种美,你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放下书,收拾行囊要随作者去过的路线重走一遍。你会有这样一种真实的冲动,而且你还不用担心你会走弯路,或者为住宿与交通而感到困惑,因为书中的小贴士非常明确地给你许多好的建议。所以,我才说她不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相反的,她是一位能干的女人。

  可是,她却有着飘逸般的个性,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述如诗般的风景,这是何等的浪漫。如:“我想,在这片峡谷中,连公鸡也无比悠闲,竟然徒步时间之外。”用诗的语言去让读者感受那种彻骨的宁静与悠闲之美,仿佛时间与它们无关。

  再如:“可以装得下清晨的露珠,鸟鸣、一抹微笑和朴素的日常生活------”“秋天的落叶开始飘飞,仿佛到处散发请柬,它们褐色的经脉将一座城市千年不变的道路指示给我,使我仿佛听见行走其中的神灵衣缕中夹杂着风,听见马帮雷霆般的蹄声和幽暗的茶香------

  像诸如此类可以让人咀嚼许久的美句,如果你能用心体会,书中每一处风景点都能找到。如果在清晨阳光洒入地板的那一刻,你能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品味书中美的风景大餐及美的文字,作者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的灵魂随着文字去旅行,会让你的精神浸泡在诗化的浪漫里。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大香格里拉,有着飘逸般脱凡的气质,有着豪放的秋天高原和佛国天堂般的迷人的藏地文化。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用精神去徒步穿越,用心念去旅行神秘美景,用真实心境去关注自然与生命的话,那就跟随这本书去寻找心中的香巴拉吧!

  《独自上路》读后感(五):大地上的梦游者——读简人游记《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陆地

  简人最终演变成一位资深的背包客,不少人看来是毫无前兆的,其实仔细推究起来,这应该是他蓄谋已久的一件事。早在八九年前,他的体重正处于比较“可观”的时期,随后他下定决心练长跑,每天一万米,接着又天天进健身房。这些行为,他说起来是担心以后的体型和健康,但现在想想,很可能那时他就谋划着一个人独自上路的旅行了。而从一个背包客,再演变成一位游记的写作者,这倒是照理顺章的事,毕竟他之前是写分行文字的。说得损一点,这不过是他的恶习一次间歇性的变型发作罢了。

  这本游记的副题是《大香格里拉私旅记》,我对于何为大香格里拉不明所以,直到把全书粗粗看完,才知道这是围绕着四川、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一个大三角区,也是中国一大片最奇奇怪怪的地方,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乃至文化、思想都可以让你目瞪口呆。对于一个没闲钱、没闲功夫,没法到处闲逛的人来说,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奇境”。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奇境”有时也恐怖的,因此最好是结伴而行,但简人是一个人的孤身旅行。因此是“私旅记”,不是“群旅记”和“公旅记”。

  我想到的第二个词是“刺激”,不可测的风险,极端难吃的食品和极端让人胃口大开的边疆风味,意念被壮丽的事物掏空了,只剩下傻看和机械地拍照,等等。我想到的第三个“词”是一个句子,那就是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生活观、价值观的公然挑衅”,最终使自己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质疑: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是不是毫无理性可言的,是莫名其妙的,是神经质的,是愚蠢透顶的。浅显的例子是书中说到一位藏族妇女拿出一个碗要盛东西给客人吃,碗比较脏,该妇女同志抓了一把牛粪来擦碗,来自城市的客人估计这时已吓坏了,流露出这碗更脏的表情,或者说了句什么。于是,该妇女同志用舌头把碗舔了一遍,然后用像西藏天空那么纯净的眼神看着你,说,这一下总干净了吧。什么叫卫生?用化学物制造的洗洁精和用5000米海拔上杂草和鲜花加工成的牛粪,到底是那种更卫生?这个问题还真让人纠结。更具冲击力的例子是作者来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目前常住的修行者有两万多人,最多时达到四万多人。这里的修行不是我们经济较发达地区常见的那种修行,而是一种苦修,把人的物质欲望降低到最少的极限,每天除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饮食起居,主要的事就是听经,然后自己诵经。这里是高海拔地区,山上缺氧,又寒冷,冬天还时常断电,信徒们的房子很多还是简易房,不少信徒还是老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下去呢?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是找不到真正答案的。简人好象也不能,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书中的简人还是我们所谓文明世界中的文明人,还没有变为去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的法国画家高更的迹象。

  在古老的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源远流长的,游记的写作也是,其巅峰的著作应该是徐霞客游记。在徐的时代,没有照相机,也没有摄像机,交通又极不发达,置身于传统的士大夫圈子,像徐霞客这样的人物和行为,还有他的作品都是非常耸人听闻的一件事。徐霞客到人迹罕至的荒野深山,类似于我们现在去月球旅行。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单纯地想看一看自然景观,无论多么危险的地方,都能借助影像作品看到,而不必自己亲自前行。因此,像简人这样的孤身旅行,显然不能用对大自然奇山异水的热爱来解释,接近本相的应该是一种“逃离”和“自我放逐”。对于游记的写作来说,也便不能是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而是要让我们感受另一种的人生况味,一个人面对壮丽的山河和时间的流逝,一种在城市生活中所没有的孤独感,甚至虚无感。作为诗人的简人,对这一点是深谙其道的。

  出版社对简人的这本游记是按畅销书的模式来做的,在商业时代,这种事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出版社是要有营利才能生存下去的。可能经过出版社的处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是对这个地区旅游的“诱饵”,最终的目的是想怂恿更多的人前往旅行。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在当地政府和投机商看到、摸到这个地区能产生巨大的利后,这里也会是一个大众旅游的热门地区,所有的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涌过去,最后,大香格里拉也会变成这个词产生者詹姆斯·希尔顿的那本著名作品一样——真的成了“消失的地平线”。这大概不是简人这个大地上的梦游者在写下这本书时愿意看到的。

  《独自上路》读后感(六):一本诗一般迷人的旅行笔记 ——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小 路

  曾经以诗歌写作被诗坛称道的简人,近几年独自上路,先后游历了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宁夏、甘肃、陕西、东北等省份,写下了大量的旅行笔记。

  简人的这本《独自上路》旅行随笔,颠覆了我几十年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对记游类文本的阅读偏见。我始终偏执地认为,在伟大的自然风景面前,任何一个作家,他的言辞是苍白的,尽管他们的辞藻如何华丽,色彩如何鲜艳,描摹如何细腻,总不能表达事物于万一。记得汪曾祺先生说过: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认为汪先生是诚实的。的确,眼下充斥于书市的有关游记类书籍比比皆是,而且不乏许多名家、大家那既厚又重的“厚重之作”。而事实上,充其量都只不过是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人云亦云,了无新意的玩意而已。而简人的这本《独自上路》却完全以诗人特有的视觉,诗性的语言,处处给我们展示出诗一般迷人的文字魅力!

  那些诗意的语言在《独自上路》这本书中随处可见:

  “湖面透过阳光的折射,成了天地之间平躺的一面镜子,镜子中遍布白云、阳光的碎片和时间的倒影。沿湖而行,空旷和寂静令人心慌,在湖边有种可以在瞬间就将天地唾手而得的幻觉。。。。。。

  “回望匆匆邂逅的七色海,觉得它积蓄了千年的色彩仿佛都沉淀在湖泊深处,只是通过风中的微波轻轻捧出,但这块缤纷而斑斓的调色盘已让我无法言说,就像有人试图去诠释一个美丽的梦境。。。。。。

  “藏民将这六个音节(六字真言)用整整一生来吟诵。那些口含六字真言,一步一长叩地从家乡用身体丈量到远方布达拉宫的信徒,看着他们额头上那块结着老茧的血包,我心中有着莫名的感动。。。。

  “那些藏民把家里的黄金都献给寺庙,自己却一贫如洗地在路上行乞,藏民用自己的行动让我明白,在信仰面前,黄金犹如尘土。

  “稻城的天空宁静而旷远,阳光暖暖地洒在地上,我倒愿意做一棵秋风中的杨树,长得高廋,可以聆听天堂的声音。。。。。

  “在稻城短短的三天,在高原寂寥而明净的夜晚,我有幸看到久违的星空,在雄登寺远眺整个稻城,看那些迎风飘扬的风马旗,荒野中的玛尼堆,星星点点的白塔,一路匍匐跪拜的善男信女,这一切让我几乎触摸到了那个游离在尘世之外的神秘的精神世界。

  “月光下的雨崩村,仿佛天堂的布景,恍惚迷离,使我毫无睡意,我站在木楼上眺望夜色中的旷野,那些树木、雪山和木板屋都是天堂中的布景,这布景千百年来从未更换过,因此面对它们就如同与永恒的过去相互对视。。。。。

  “山脚下的冰川已经完全消融,黑色碎石如同一条穿山甲的尾巴裸露在山体之外。。。。

  “直到现在,我对这座高原小城(左贡县城)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我看到的是它的背影,黑夜里藏獒的叫声像星星一样遥远而寒冷。。。。。。”

  如果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的说法,那么简人的《独自上路》,我是否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长句之诗歌”?

  简人在漫长的旅途中,始终坚持孤独旅行,固然是因为他的诗人气质的精神旨归,正如他在书中引用诗人波特莱尔的话说:“对我而言,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去一个我目前的居住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地方去,永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这是简人与大师的一次心灵邂逅。而他选择了“独自上路”,是因为他并不是为旅行而旅行,旅行只是过程,只是载体,而真正的目的是诗人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与山川万物对视,“我越来越喜欢路上的感觉了,自由、轻松,能让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丰富性。艰难的旅行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让你变得豁达而随遇而安。”

  我想:正是那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吸引着他走向远方!

  《独自上路》读后感(七):独自上路,寻找梦中的香巴拉——评《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王小奇

  终于将简人的《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捧在手上了。170多页的精美图文,是我足足享用了几日的精神盛宴,就这样一天天被吊着胃口,一步步走入香格里拉,一步步走入深静……

  爱旅游的你,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本比较“靠谱”的游记。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旅行线路把握精准,摄影技巧也堪称一流。每篇游记后面所附的“旅行小贴士”,是顺利抵达秘境的“葵花宝典”。作者仿佛一位体贴入微的高级导游,将漫漫旅途中精心总结的旅行攻略详尽列出,助你视通千里,日行无数。

  而爱读书的你,更会对它一见钟情。它有着一般游记中没有的细节、笔法、诗意和底蕴,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优美散文。作者以严谨而不失浪漫气息的文字与风景对话,像是心有灵犀,使自然风景一下子变得有温度,有个性,有情致,有经历。那些优美的、信手拈来的诗句,黄金般的韵调,给人以新鲜开阔的感觉。仿佛作者在背包之外,还带上了一把想象的琴筝,兴之所至,轻拢慢捻抹复挑,或柔婉:“所有的山峰都显得白发苍苍,头顶是高原特有的蓝天,那是一种无法用笔触描述的颜色,似乎可以在瞬间穿透你的灵魂,告诉你世界上还有一块如此圣洁纯净的颜色……”或豪放:“稻城的天空宁静而旷远,阳光暖暖地洒在地上,我倒愿意做一棵秋风中的杨树,长得高瘦,可以聆听天堂的声音……”或宁静:“属都湖和碧塔海永远宁静地看管着自然万物,像个沉睡的梦境,令人不忍心去叫醒它!”或深远:“当路边的藏獒发出几声如敲击煤油桶般沉闷的狂吠,马尼干戈的夜晚也就悄然而至了……”弦外之音意韵悠长,留下一路鸣响。而孤独旅途中那种隐约的、诗意的“悲情”,就不知不觉浸润到每一位读者心中。

  以诗歌成名的简人除了“善于嗅到幻想的香花”,还拥有“富于创造性的俏皮话。”在自然造化面前,他英雄气短,不故作征服一切的深沉,而只是一个思想纯净的孩子,一个喜欢跋山涉水的好奇诗人。漫漫旅途,字字珠玑,满怀真诚地向读者展现所见所闻所感:一处处充满异域风情的地名,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路人,一段段令人捧腹的奇遇,一则则珍贵的史实传说,以及一首首朴素凝练的民谣……他善于观察繁复世事,眼中没有极善极恶的纷争,评论严格而善意,能够保持冷静中立。如同一片普通的树叶,平凡,却始终面向阳光。

  常听那些热衷于自主自助旅行的人自嘲为“驴”:一张布满风尘的脸,一个踽踽独行的身影,背负艰辛,咀嚼孤独。而在我看来,独自上路的简人更像一匹“狼”,一匹喜欢自虐的“狼”,咬着冷冷的牙,走在无垠的旷野中,风霜雪雨,身陷沼泽自救;长路饥渴,险遇塌方落石;鸡声茅店,突遭藏獒撕咬……天可怜见!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少不求回报、一厢情愿的执着和付出,多么炽热的大爱和毅力?正如作者引用梭罗的话来解答:“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生命的春光。”而旅行的意义对于作者自身来说,体味更加深刻,“无数次的到达和离开,无数纷繁的人与事,无数险象环生的场景……艰难的旅行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让你变得豁达而随遇而安。走着走着,梦想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这本不到两公分厚的书,正因为其文字精炼插图讲究,令人读来不枯燥、不无聊、不走神,不讪笑。钟情于香格里拉的人,即便不到香格里拉,也能从中体味一番香格里拉的神秘情调。

  对于饱尝艰辛的作者,欣赏他的作品就是对他最好的回馈。无论你已经去过哪里和将要去哪里,请坚持——走下去,写下去,对此,我们期待不已。

  《独自上路》读后感(八):一个人的藏地 ———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慕白

  简人是一个奇怪的人,他不安分守己,经常玩失踪,一个人背着包户外行走。他是驴。他有时候会在晚上我睡觉的时候,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又在某某地方,经常出人意料。我很奇怪简人怎么喜欢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游走。后来我想,简人其实本质上是个诗人,一个不断远游的行吟诗人。收到《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之后,书的封面很漂亮,白云、雪山、草甸、牧场、镜湖。是每个人心目中神往的香格里拉。我后悔了,遗憾当时没有跟他一起上路。于是我的目光就跟着简人走进川滇藏,看看他到底去了哪儿?

  在怒江,简人看到了一条消瘦,疲惫的河流。他说,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他怀念的是朴素、基本、真实的世界。在路上,他一个人,像孤魂野鬼,游荡在高山、丘陵、灌木丛、贫穷不堪的乡村,在尘土飞扬的高原看群鸦一般沉默的山民。他徒步在茶马古道,发现那里的公鸡也无比悠闲,可以独步时间之外,和煦的阳光下,几条狗崽趴在母猪身上酣睡……这小小的细节,仿佛让时间停止流动,安宁、温馨的气氛令人柔肠百转。

  从香格里拉到丽江,多么浪漫的旅程,想想都令人流口水。可作者人居然说自己与一百只公鸡一起上路,读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偷笑,遥想着他那一地鸡毛的心情。他在深夜潜入艳遇之都——丽江,发现那里是一个巨大的酒吧,喧嚣、浮华而颓废。到处流淌着暧昧的气息,灯红酒绿、伪情调主义充斥着这座不眠的小城……多年前,我也去过丽江,住过几个晚上,虽然没有艳遇和邂逅,但打心底里我喜欢丽江,那里神秘的东巴文化,孤傲的玉龙雪山,我甚至像洛克一样,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躺在玉龙雪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

  泸沽湖,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世界上最美的一片水。神秘的走婚习俗。作者在这里说自己始终怀揣着孤独,不说一句话,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只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局外人……任凭自己的目光穿越落叶无声、天空、湖泊之间……然后匆匆离开。不敢久留。简人说,我害怕自己迷恋,而放弃旅途。于是继续上路,从泸定到康巴,泥石流,悬崖、高原、一次次跋涉于鬼门关边,在二郎山躲进灰白色的海螺沟,听完自己内心的海洋。然后去康定,听格萨尔王后代被上帝亲吻过的、天籁般的歌喉。

  “只到理塘就回”此时,简人已经沿着川藏南线,进入横断山脉深处漫游了,阅读《独自上路》,那些险绝的高山,人迹罕至的边地,在大自然面前,人其实连蜉蚁也不如。聆听天堂的声音,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神秘世界,一路匍匐跪拜的善男善女,作者会告诉你藏民如何自己一贫如洗,但在信仰面前,视黄金犹如粪土。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作者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了,自由、放松,能让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丰富性。艰难的旅行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让你变得豁达而随遇而安。走着走着,梦想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作者告诫我:“旅行时,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但他自己把很多险绝的高山踩在脚下后。却在德格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佛龛前,双手合十,面对着佛像悄悄许了个愿。我真不知道,那一刻,慈悲为怀的佛和菩萨,是否听懂了他的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面对谜一样的简人,前几天刚刚从西藏归来,对于他,或许可以借用诗人波德莱尔的《旅程》来解释:“对我而言,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去一个我目前的居住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地方去,永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

  这就是简人,一个不断上路的诗人。

  《独自上路》读后感(九):邂逅一本好书—— 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孔戈碧

  有人说,旅行的意义是逃离,逃离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段记忆。但是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是找寻,找寻的不是别人,而是遗失的自己。在路上,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现在,不管曾经怎样的不堪或困顿,一切可以在路上重新开始,做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越来越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了,自由、放松,能让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丰富性。”

  香格里拉,一个让人神往的纯净之地,那里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天堂,即使只是前去做一次短暂的旅行,也可以让人变得焕然一新。初次看到《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这本书,便被“香格里拉”这四个字给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每一个篇章都如行云流水般,让人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时而在怒江,时而在泸沽湖,时而又回到了雨崩神瀑前,让读者跟随着他笔下的文字也做了一次旅行。  

  好的旅行是孤独的。孤独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自己内心更深处出发。可以想象,作者行走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山,看着苍茫大地,抬头便是悠悠蓝天,白云飘过,似乎能听到神的窃窃私语,那是一个和天堂无限接近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 还原人类最纯洁情感的地方。

  作为一个诗人,简人的文字特别典雅、洁净,充满了诗性之美。比如:“秋天的落叶开始飘飞,仿佛到处散发请柬..... “黑夜里藏獒的叫声像星星一样遥远而寒冷.....”“属都湖寂静得像是刚刚诞生的婴儿。”“村落积木似地洒落在公路两旁,清澈的小河与公路如影随形,飞速掠过的白杨,星星点点的牦牛,山脊舒缓的在天空画出一道道优美弧线.....”等等。书中这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委实甚多。让我们感受另一种的人生况味,书中所描写的无数个沿途小故事又常常让我忍俊不禁,而且有意无意地触及了深刻的现实,这里就不再细述了。我由衷的相信,作者在写作的那一刻,时光停止,倨傲的神灵隐灭无踪。他重新回到了他足迹曾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慢慢地重现,静静地回味。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而其中妙处也是如此吧。这本书,我相信所有看过的人都会被它打动。正好,你可以带着这本书,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对于这本书,我也没有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赞誉,只有一句:“何其幸运,邂逅此书。”

  《独自上路》读后感(十):带一本书去远方 ——读《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风在先

  我一直对简人独行僧式的私旅行感到不解。前些年,他走西北,一个人到过漠河,在冰天雪地里迎风孤行,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依旧没有冻住他那颗不羁的心;他徒步四五十里背着一个大登山包来到黄河壶口大瀑布,在壮丽的日出下聆听它气势磅礴的交响曲。我不知道那一刻,他心里想什么。可我知道在大冬天的西北徒步去壶口瀑布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让一个原本生活优越,事业有成的男人每年拿出一半的时间,乐此不疲地去做这样的冒险,其中必有难以言喻的乐趣。我曾问过他,一个人在未知的路上独行,要是碰到意外怎么办?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淡然一笑。这一笑让我看到了他的无畏和坦荡,像一个朝圣者,路途的坎坷和艰险已经不是他关注的第一要素,他关注的是那个在灵魂深处不断召唤的声音。

  那个声音是什么呢?

  一个星期前,我收到了简人的新书《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旅行随笔,虽冠以私旅攻略,却不同于书市上流行的旅游指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串珍珠般发光的诗意散文。简人是成名较早的诗人,参加过诗刊社的青春诗会,后来忙于事业沉寂了一段时间,最近几年他重新归来直接把自己当做一首未知的诗歌写进一个个未知的神秘之地。一个诗人的私旅注定了跟普通驴友的私旅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特别流露在字里行间,让《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以独特视角和敏锐的心灵感悟在众多的旅行书籍中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这本书是对他两个多月在云南、四川、西藏三地交界处的大香格里拉地区私旅行的一次详尽记述。全书分为十三个部分:穿越怒江大峡谷,从香格里拉到丽江,秋天的泸沽湖,从泸定到康定,沿着川藏南线漫游,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横断山峡谷中的秘境——乡城、得荣,走进滇藏线,向北再向北,川藏北线的诱惑,在甘孜的日子里,探访色达喇荣五名佛学院,在藏寨和雪山中游荡。不用阅读全书,仅凭这些标题足以震撼心灵了,一股神秘原始的气息扑面而来。打开书页,这种震撼感更强烈了,一行行犹若诗歌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那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自然和人性通过一种隐秘的渠道达成默契,作为先知先觉的诗人,也许他早已感知到这条隐秘的渠道的存在,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一步步靠近它,谛听它最本真的感召。

  在秋天的泸沽湖,他写到了走婚;在徒步雨崩,他写到了一女二夫;在川西,他写到了东女国。也许有人觉得写这些奇风异俗有猎奇之嫌。可当作者拨开层层被世俗成见遮盖的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最纯净的人性。

  美丽的泸沽湖畔,一个摩梭女人可以拥有不同男人,同样,一个摩梭男人也可以和不同的女人走婚。这在外界是不可想象的,可在泸沽湖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就像那个摩梭司机说的:一切只看缘分,一切只看感情。摩梭人的情和爱不夹杂其他外在的东西。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在看似愚昧的背后难道不隐藏着洞彻人性的真知灼见吗?这让我想到作者私旅过程中遇到的人朝圣者,他们把毕生积蓄下来的黄金宝石全捐献给寺庙,自己却过着和乞丐一般的生活,碰到作者要求布施,也只拿走他手里的一块钱,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对这些朝圣者来说,只要神和自己同在,生活的一切艰辛可以超然物外。如果说摩梭人洞彻了情和爱的真谛,朝圣的藏人则洞彻了信仰和物欲的真谛。作者引用了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容姿。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同时也可衡量着他自身天性的深度……与世隔绝的美妙境地保护了她们的天性,世世代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才能活得如此纯粹,哪怕一生中要经历那么多的爱了不爱了,也会波澜不惊,“不像汉族人,一个个要死要活的。”

  雨崩的一女二夫同样温情而默契。兄弟同娶一个女人却不分家而立。或许这是贫瘠生活的种种无奈,或许这是繁衍生息的本能驱使,在雨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藏区小村落,一个女人和兄弟二人竟然奇妙地组成了一个家庭,相濡以沫直至晚年。作者写这则逸闻只是一笔带过,可留给人的思考却是深沉的。这样奇特的家庭为什么会存在于雨崩?仅仅是愚昧无知吗?两个男人要越过怎样的心里高坎才能与同一个女人相亲相爱?相对于雨崩的奇异婚姻,东女国的漂亮姑娘则充满了火与血的传奇色彩。东女国所在地丹巴盛产美女,如同古希腊一样美人往往成为战争的借口。丹巴一带遗留下来的众多碉楼虽然没有了硝烟的味道,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依旧可以感受到古战场的悲壮和残酷。同样是为了情和爱,摩梭人只看缘分,只看感情,雨崩人则能和谐共处,丹巴人则相对热血了。英雄配美女这个美丽的神话在丹巴显得那么真切。

  简人说“旅行让我遇见未知的自己”,每到一处未知之地,必有一个未知的自己在等他。这也许是他这些年来坚持私旅行的乐趣所在。从大西北到藏地,他始终一个人跋涉在陌生的地方。他说只有当一个人无限接近孤独时,才会变得极度敏感,极度的敏感正是一个诗人必备的心智,是他感知人性、自然和神的触角。为了保持这种敏感力,他甚至不惜把自己置身于危险边缘,这么多年来始终拒绝与他人结伴而行。

  “高山,丘陵,灌木丛,土地贫穷不堪的乡村,飞扬的尘土和高原上乌鸦一般沉默的山民……然而,正是这些,才使道路深的往昔世界不经意中保留下来,固执地通往人类失去的记忆。”——穿越大峡谷。在这个依旧保持原始风貌的怒江大峡谷中,作者不再是个纯粹的旅游者,而是一个想重拾人类失去的记忆的哲人。他的私旅不再是征服,而是一次心灵的重 。

  “这是秋天的高原,山岗上高大的乔木,落叶无声,生命在这里边的如此安静,而我始终怀揣着孤独,不说一句话,任凭目光在天空和湖泊之间流荡,我只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局外人。”——秋天的泸沽湖。在走川藏线和死神迎面相交的时候,作者没有感到孤独,独自一人登上5000多米的雪峰,他没有感到孤独,单单在秋天的泸沽湖,他感到孤单了,这是一种彻骨的孤独,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一个人能拥有它的美丽终究是一瞬间的。自然对于简人,不再是美丽的风光和壮丽的景象,而是孤独心灵的一个宏大的底座,越接近这个底座,他越感到它散发出来的震撼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简人笔下的大香格里拉有神化的倾向,也许只有神更能接近人类失去的记忆,更能接近自然的宏大与永恒。大香格里拉的每一座雪峰,每一个谷地,每一条河流都散发着神的气息。藏地是个极度神化的地方,神不是孤独存在的,除了寺院里的供养它们还附身在自然界中。玉龙雪山在纳西人眼里是“三朵神”化身,孤傲地耸立在瓦蓝的天空下,主峰扇子陡下云遮雾绕;塔公是菩萨喜欢的地方,传说文成公主曾经路过这里。拉日马在藏语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被大草原的旖旎风光深深吸引,于是违背天规在此定居,护佑着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牧民。理塘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梦想之地,他写道:天空中洁白的仙鹤,请将你的双翅借我,我不往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僧人们依照他的诗歌在理塘地区找到了转世灵童。

  没有那个地方能像大香格里拉这样纯粹,这样把自然、人性和神紧密糅合在一起,以致于神成了自然和人性的代名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遵循神的旨意。凡是神的旨意,都是合理的。这就不难理解泸沽湖的走婚习俗为什么能够延伸至今了。

  最后,我想以作者贡嘎雪山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足以解开我心头的一切疑惑了。“在螺海沟,我突然明白了那些向这座山走来的人们,他们一路要翻过无数崇山峻岭,穿过茶马古道,翻越万丈高峰的二郎山……他们的内心肯定响彻着一种强烈的召唤,一种声音,一个神的声音——而贡嘎雪山就是他们心中的神,永远那么清晰地端坐在那里!”也许作者的私旅并不能找到神,只是无限地接近神。诗人简人已经悄然转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着诗歌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也是神的事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