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富人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富人国读后感1000字

2020-09-20 19:4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富人国读后感1000字

  《富人国》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富人国》精选点评

  ●华尔街日报记者写的东西果然思路清楚绘声绘色。边边潮的感觉不错呢。真正的富豪果然不太一样

  ●全书都在以“千万美元”为单位事儿,看到后来已经麻木了= =。不过研究富人倒是一个有趣题目

  ●想知道你到底有多穷吗?看看这本书吧

  ●富人不是我所想的只有钱而已

  ●写得过分泛泛

  ●非常之有意思

  ●好看哦,个人认为

  ●开个眼…………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因为富人而改变

  《富人国》读后感(一):一本记者与富人交往获得的一些表面信息记录

  这不是一本分析式的书,作者作做的工作描述和记录了他所了解和交往的一些富人的生活侧面,主要是消费情况

  此书的意义价值也在于此,就是用了少量数据,更多的是自己观察而记录下来的关于富人阶层消费观念,投资观贪和政治倾向。这本书整体上有些信息量,但息量不大。

  这本书很少讲财富的获得过程,只有一章《你想不到的致富之路--陶器村之王》提及,也仅限于一个独立例子。其的就是讲,游艇名车名画名表俱乐部等等。

  里面讲的都是美国人,离这本书的中文读者真的是非常远,这本书里出现人物都是通过满足美国人的需求挣着钱的。

  我希望能有一本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富人的书,肯定更有意思我不抱希望,这是显然的。在我们这儿,这是个无法说得太细太明白的题目。

  最后,豆瓣页面上的试读章节跟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完全有关

  《富人国》读后感(二):放眼世界

  富人国。

  他们跨越国界,的确成了国,是国中之国,又是联合国。

  不同国籍、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他们,用只有他们才知道的语言构筑了全世界金字塔顶端的1%。

  难以想象的生活,巨大张力极致奢华

  但是是否就是一切美好

  引用书中一段:

  ==================>>

  根据2005年的一项调查,今天的富翁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同意“财富让我更幸福”的说法。更令人吃惊的是10%的百万富翁(其中16%为女性)认为财富带来的问题比财富能解决的问题多。

  美国的财富潮不仅产生了更多富人,也产生了更多“富人式烦恼”。财富为富人们带来很多明显好处,比如自由权力、还有私人游艇和飞机,而同时也让他们背负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麻烦在他们攀登财富之峰的过程中从来没想到过。

  富翁们要面对纠纷无穷无尽选择,大多数都是关于投资,以及对在金融市场中输掉全部家产忧虑。他们还有多处房产需要管理,多名职员需要监督,像潮水一样涌来的账单需要支付—从水管工到园丁到艺术品修复师和珠宝咨询师都需要开支票付钱。如果有富翁认为金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他就大错特错了,相反,金钱只会让生活更加复杂。

  让富翁们感到沮丧的还有无处不在的财富竞赛。因为无论他们干什么,总有人比他干得更成功。我们在第一章也已经提到过,“富人国”国民都需要比现有多一倍的财富才能感到安全。那些身家100万的说需要200万,身家1 000万的则说“如果我有2 000万就好了。”

  迪内什•迪索萨在他的著作《繁荣的价值》中写道,今日的富翁“不断地、永不停歇地追逐机会……他们一希望站在财富的顶端,似乎总是停不下来,就这样等待着永远不会来到的平静。”

  这些挣扎和担忧都使“富人国”国民成为一个特别焦虑的精英群体。

  ==================>>

  没有钱,对于穷人来说就是马太效应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

  钱太多,则是穷人们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富人的无尽烦恼之源泉。

  不论穷人富人,其实很多烦恼是相同的,比如他们都会担心钱太少。

  穷人担心没有钱,连许多平常的小愿望都无法实现。

  富人担心没有钱,怕的是疯狂攀比之下自己的资金链会断裂。

  他们被关注,但是少被理解。

  我们只看得到光鲜的那一面。

  《富人国》读后感(三):需要超出常识的想象

  我是因为听一个开发豪宅的讲课然后找了《富人国》来看的。我没想到封皮的设计居然是这幅名画,记得当时上欧洲绘画史的时候,老师曾说这幅画的特点是你能从画上的两个主角感知到木讷和不安。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从这幅封面里体会到一些“看”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不安”的氛围,在这幅灿烂清新的画面上诡谲地存在。

  关于不安,我们曾争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富人圈里的“循环”,即当富人到达最高一层的时候,反而倒回来对于第二阶层的安全感依赖性增强了。我直到现在都觉得这只是一个类比,或者说富人的“不安”并非我们所说的那种满足生理需求后的“不安”,比如,他们大可不必担心有这顿没下顿的困顿。

  不过想开去,有时候实在无法想象富人的心态。在中国房地产如此悲观的时候,富人们其实也不会过多的顾及——当然,也许开发商和材料供给商此刻比较愁苦,但对那些资金链充足的富人而言,媒体上的炒作和宣传简直就是一番世俗的儿戏。而一无所有如我者,更关心租金的涨跌,对于媒体的恶意炒作恨得牙痒痒。正因为无法想象,所以我不断去反思那些被我认为想当然的事。结果我觉得我身边能想到的“有钱人”,大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一般暴发户,富而不贵,甚至邋遢;虽则我身边也存在不少因富而沾上好机会的同龄人,这没办法,因为现实本就这样。

  《富人国》所讲的还是集中于美国的那些过百万、千万、上亿的富人阶层。我试图去套入中国的富人,却没有多少相类的例子。诚然,这是因为背景不同的缘故,试问那些所谓的百年大家族在革命中崩溃和瓦解后,在中国能找到的“富”,多半还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吧。而今也不过三十年,他们的财富积累究竟如何?没有经过详细的统计,大概很难说的清楚。那些电视剧,尤其是香港的电视剧,经常喜欢用家族产业作为富人描述的对象,不过现在是否也渐渐不再是这样了呢?

  只是中国的贫富差距有目共睹,阶层的流动以及财富的流动速度太慢,那些集中了大部分财富的富人又大部分没有成长成为富贵之人,长此下去,社会的矛盾究竟如何发展,实在觉得考究。要命的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打击了中产阶级和无产者,社会大概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反思一下背负的问题了。

  我没想到《富人国》的最后一章,认为“我们唯有希望”。希望那些富人国的人走出他们的圈子,回馈这个社会,改变糟糕的局面:

  原文P237:“随着全球市场和经济将大把金钱扔进极少数人的手中,富人国的国民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来解决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理解富裕阶层并非造成目前贫富不均状况的原因——他们只不过是幸运的受惠者而已——我们就能希望他们运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

  解决最深层的社会问题。”

  呵,大概American dream 与 Chinese dream 实在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读到这里,原本不仇富的我突然感觉深深的失望。假如真的有Chinese dream的话,那我倒希望我们执行做梦的权利以及履行实现梦的义务,至少有一天我们不再生活在大小媒体闹哄哄的肤浅炒作中,感到自己明日的不安。不过也许中国的国情是,此间一环扣一环,让我们好好先从钱谈起吧!

  《富人国》读后感(四):注水书《富人国》

  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是书名本身——《富人国》。

  作者罗伯弗兰克是个记者,某天听到某位有钱人说:“富人与普通人不同,他们就像来自另一个国度。”作者的脑子很好使,他马上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富人国”(Richistan)。并且围绕这个新概念,为自己服务的《华尔街日报》写了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几篇文章,被作者弄成了一本书。

  不得不说,作者很聪明,这个概念玩得不错。而内容呢,不能说它是一踏糊涂吧,但至少也是稀松平常,毫无亮色。

  也不得不说,引进这本书的中信出版社很聪明。在书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看到这是一本很厚实的书呀,封面也秉承了中信一惯的大气风格。让我本能地觉得:又是一本谈论富人话题的经典。经典!

  等真正拿到这本书并翻开时,发现内文排版出奇地稀松。超过了平均水平。狐疑之下翻看版权页,上面写着本书156千字。这种字数是一种理论数据,并不代表真实字数,所以,这本书的实际字数应在12万字左右。

  12万字是一本小书。正常排版排出100多页,售价18元左右就OK了。

  但中信却把它排成了一本厚书,形似大部头,售价:36元。

  什么叫注水肉?不难理解了吧?

  这一般是书商喜欢采取的勾当。但有时,一些大社名社也喜欢采用一下,以弥补某种先天不足,夸大题材的卖点。

  最关键之处不在于卖纸多卖出了一倍的价格。而在于这种包装形式给读者造成的精神上的威慑:给人一种经典的感觉。

  然后,让你在实际阅读后再领略上当的感觉。

  好了,再说说书的内容。明显有拼凑之嫌。作者用有限的几个采访案例来试图勾勒“富人国”的全貌。既然是写富人嘛,肯定要尽量多地写到诸如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顶级富豪,但本书写到的最大富豪身价只有10亿美元。直接采访较多的是身价数千万美元到几亿美元的初级富豪和中级富豪。

  想想也可以理解,要写尽富人,并且要深入他们的灵魂和骨髓,哪有那么容易?富人的隐私并非那么好打探,富人的灵魂也不是偶尔对富人产生了兴趣的某个人就可以进行有力拷问的。那得需要非同一般的积累。需要真正打入“敌人”的心脏。作者显然没有做到这样。一是作者肯定是急于出成果,二是也并非所有记者都能有幸成为财富问题专家的。所以,作者只能在书中采访些半罐子富豪,道听途说一些关于富人圈子的故事,再将著名的富豪研究读物里的一些观点和判断,或名人传记里的一些故事内容移进来,这本书就成了。勉强冠名《富人国》。

  这本书暴露出作者底气不足的地方在于,凡是那些知名一点的研究富豪和财富问题的读物,书中几乎都提到了,比如《大狗》,《老钱》,《奢侈病》等等等等。大有向这些书致敬的意思。

  另外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几个超级富豪,比如拉里埃里森,比如保罗艾伦,但显然,作者没有与这些人物有过交流,甚至可能,连面也没见过。

  因而,这是一本建立在有限采访基础上的,连逻辑都不是很通畅的富豪阶层介绍读物。作者谈了象征着富豪身份和生活方式的那些事物(私人飞机,游艇,豪宅,名车,名表,名画等),谈到了富豪的家政管理,谈到了有钱的烦恼,慈善,下一代,新贵和老贵的冲突与不同,甚至还非常莫名其妙的写了几个富豪怎么发家的故事。他写到那几个发家故事与其说是需要介绍富豪发迹这个话题,不如说是他刚好采访到了几个他自认为有意思的发迹故事。并且,作为单独的章节大书特书。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这本书到底要讲些啥呢。

  《华尔街日报》显然有大群非常NB的记者,我也相信《华尔街日报》也有对美国富豪阶层这个话题研究得相当专深的记者,但显然,作者并不是。如果你想看到对富豪阶层的深刻研究著作,还是建议你去看《大狗》吧。那本书不仅能让你大开眼界,真正领略到富豪是怎么回事,而且那本书绝对风趣,让你哈哈大乐。

  至于《富人国》,其实是一本相当肤浅和业余的富豪阶层介绍读物。这本比《大狗》晚出5年的书,无论从哪个层面上,都远无法与《大狗》相比。我本来打算花1-2天郑重其事地看看这本书,结果不到2小时就翻完了。

  《富人国》读后感(五):讲点有钱人不开心的事让我们开心一下

  如果说有本书专门写富人多么happy多么拽,谁要看啊,这不是欠扁么?大凡以富豪为主题的经典图书,《老钱》、《奢侈病》、《大狗》以及这本《富人国》,都一定会很体贴地大讲富豪的烦恼,让穷鬼们得知有钱人也过得不好,于是就安心了。

  事实上,《大狗》比《富人国》写得更赞。我假装是喜欢前者的深刻,其实是爱它的刻薄。《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的作者理查德·康妮夫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专写动物生态的,所以他对达尔文式进化史观运用纯熟。他直接下了个结论,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因为他们更像禽兽。也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是穷光蛋,是因为我们太人性化了,而有钱人则兽性十足。他说要洞悉有钱人的三大谎言,1、我对钱其实不感兴趣;2、我对社会地位完全无所谓;3、我才懒得去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正好相反:掌控资源、社会统御、炫耀行为,都是不穿衣服的猴子和穿名牌的人类的根本要务。人类只是假装不在乎。

  《大狗》里有大把调戏有钱人的段子,比如糟老头富翁要求跟年轻貌美的妻子来一场另类性行为,妻子拒绝。

  老夫:我出10万。

  少妻:不要!

  老夫:20万。

  少妻:不做就是不做。

  老夫:35万,这是我最后一次出价。

  少妻:我妈妈曾告诫我婚姻生活有施才有受,夫妻之间要互相妥协,我愿意。(内心独:我还想起了那件俄罗斯紫貂皮大衣的售价)

  富豪的私生活就是这么猥琐,当然,有些人多半会对这种猥琐心怀憧憬,靠,做一次35万,这生意值!

  我为什么不索性推荐《大狗》算了?问题在于,《大狗》是7年前的老书了,《新周刊》把它评为2004年度图书,我2011年又来推荐它,也太穿越了吧?

  《富人国》就胜在它相对年轻点。《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罗伯特·弗兰克写这本书的初衷就在于,他认为,富人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国度,他还放话说今年要出版《富人国》第二部,准备专写富人的坏话。

  罗伯特·弗兰克引述加尔布雷斯的话,对富人,人们注意得多研究得少,大有要做出一番深入研究的野心。坦白说,《富人国》基本就是一个采访集锦,故事、数据、图表以及少量评论。事实上,这些采访也不乏随机性。富豪有那么乖巧对你掏心掏肺么?如同书评人小宝所说,作者写了本富人国游记,但不是自由行,而是富人国国家旅行社安排的主旋律游览——带你去看看鸟巢和水立方,至于秦城监狱就免谈。全书的爆点就在于他采访到的猛料本身。呃,让我们忘了理论深度这回事吧。

  想知道有钱人都在干嘛的,拜托别看《最小说》、《小时代》之流了好吗?误会有钱人的生活等于LV和劳力士的,真正的富豪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羞辱。书里有一节专门讲富豪们爱戴什么表,作者使用的这个句式我爱翻了——名表:如果你一定要问价格,我只好说,你买不起。

  相对来说,新贵们认为瑞士品牌法兰克·穆勒不错,小众、排他,大众压根没听过。作者忍不住问穆勒表的发言人,凭什么一只表卖60万美元,对方皱了皱眉头,“我们的顾客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穆勒表最受欢迎的一款叫“疯狂时间”,其特点就是很难看懂现在到底几点,因为表盘上全是数字,还一直在乱跑。就像《商业周刊》所说,你可以同时戴两只表:一只是法兰克·穆勒,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另一只则用来看时间。

  至于车,穷人心目中的名车,宝马、奔驰之类,得到的评价是,“那些车几乎……我不愿意这么说,不过,的确是太普通了点”。宝马啊、奔驰啊,你娃也有今天!

  几年前我去参观观澜高尔夫大宅,最大感叹是,靠,不愧是豪宅啊,工人房都是三房两厅!而《富人国》里让我震撼的是,有个曼哈顿富婆在家里豪华试衣间装了个飞机场那种传送带(更牛逼的是它还可以升高、下降),以滚动显示她的海量华服,方便随时选用——这么一看,《绯闻女孩》里的纽约上东区豪门生活都算是低调又节制的了。

  富人的两大玩具,一是私人飞机,二是游艇,关于前者,富人国里也没有过于渲染,过激点的不过就是Google的两个当家人,想在私人飞机上搞一个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吊床,或者再搞一张双人床——其实我很想远程访问一下,他们是准备拍摄空中飞行系A片么?而关于游艇的攀比大赛就劲爆得多。某富豪开着100英尺的帆船环游世界,正顾盼自雄呢,当他参加国际船舶展时,赫然发现,自己的帆船形同侏儒。停在旁边的,一艘197英尺的游艇上配备了游泳池和直升机升降坪;400英尺的巨型油轮上有篮球场和潜水艇;还有450英尺的“浮游宫殿”,有5层楼高,80多个房间……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就比较杯具了,他乘坐价值2.5亿美元的游艇“章鱼号”亮相佛罗里达,但它太大了,没法停在时髦的游艇边,只能去和锈迹斑斑的集装箱以及油腻的空中起重机船做伴。能把保罗·艾伦目睹爱船不幸遭遇的苦逼表情拍一张送给我留作纪念么?

  甲骨文公司总裁埃里森也够欠扁,这厮花2亿美元买了一艘超豪华游艇,说,“我真的觉得它有点大得过分了,但人的适应能力还真是不可思议!”确实,人家像我们适应蜗居那样勉强适应了游艇。而另一个欠抽的富豪嫌弃他的游艇太大,原因是,当他站在甲板上,感觉自己离海太远了。

  还有一个富豪真把我惹火了,这家伙无辜地说,“的确像大家说的,第一个10亿美元是最难赚的,第二个就比较容易了。”你当在开心网啊!

  这一个个该死的有钱人,简直都是《秘密花园》里的金朱元附体!金朱元不是有句台词吗,有钱人之所以买名牌、烧钱、炫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和穷鬼不一样。19世纪索斯坦恩·凡勃伦在关于财富的经典论著《有闲阶级论》中就这么说了。没错,在一个消费社会里,等级是以开支为标志的。不够数量和质量的消费意味着“劣等”和“缺陷”。

  所以,装B是富豪们的天职。针对顶级富豪的管家培训,宗旨是把每件事做成艺术品,连开个门都要如同歌剧,优雅地将舞台上的幕布拉开(靠,累不累啊),而吃饭前,管家们基本上要表演一场“上菜芭蕾”。管家们要学习如何在几秒钟熨烫意一套法式反折袖口衬衣;如何剪一支1926年的帕多纳雪茄;如何为一幅的徳库宁的油画除尘。如果主人身在棕榈滩,希望他的私人飞机去他位于南汉普顿的酒窖取一瓶拉图堡红酒,管家必须立即执行。

  还有完没完?

  看到这里,大部分穷光蛋要发火了。好吧,终于要讲有钱人的不爽了。这本书提到一个调查,富翁们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同意“财富让我更幸福”的说法,甚至有10%认为财富带来的问题比财富能解决的问题多——不得不说,有钱人就是事多。

  书里写到的一个身家12亿美元的超级富豪蒂姆·布利克斯塞斯总是在工作,连上楼梯都是三步并作两步,凌晨3点还在处理电子邮件。蒂姆为自己安排的度假计划是,乘飞机出发去圣安德鲁斯打高尔夫,再飞去法国古堡玩些日子,接着坐游艇环地中海一游。但是,他却从没有时间实施过。

  成为富翁后,这个特殊族群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天18小时的超大工作量。游艇和私人飞机听上去确实很炫,但上面都装备着全套通信设备以便他们可以随时工作。

  有位富豪的话也有典型性,“说起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贪婪在驱使我们,而是恐惧!我们总是在焦虑”。 重点是,他们也会自卑,也得活在更有钱的人的阴影里。

  最近美国媒体有篇关于《超级富豪的恐惧》的报道,研究富豪生活方式的专家肯尼说,“有时我想,唯一比穷人更担心钱的大概就是那些超级富豪了,他们担心失去钱财,担心怎么投资。随着钱越来越多,烦恼也越来越深重。弗洛伊德是对的,爱情和工作是生活中必须拥有的两样东西,而超级财富则会对这两者都造成破坏。‘有钱人’这个词有时成了骂人的话,我曾经看到有人站起来说:我是鲍勃·肯尼,我很有钱。然后突然大哭起来”。

  近期波士顿大学调查165个“超级家庭”(平均每户净资产7800万美元),超级富豪们普遍充满焦虑,他们对自己大量财富不满,仍然觉得经济上不够安全。而《南方周末》也刊登过一次关于国内顶级富豪的调查,60位富豪有59位承认,金钱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和“烦恼”——这不是逼穷人说,有钱人还能再矫情点吗?嫌钱多送给我呀。

  事实上,没有安全感是全体国民的共鸣,只不过,有钱人和穷光蛋操心的内容不同罢了。富人确实未必活得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爽歪歪。我采访过一个富二代,她说自己很没底气,因为手头必须有2500万人民币才能有安全感;一个香港豪门富家女在深圳隐姓埋名当普通白领,她恳求不要公开她的身份,害怕丧失跟同事一起吃麦当劳的乐趣,一个企业家说特羡慕自己的员工因为每晚他们回家就可以上网睡觉,而自己天天失眠,焦虑公司的各种发展。他们欠扁地说,买辆兰博基尼也不可能大笑三个月,有4套豪宅每晚也只能躺在一张床上,鱼翅再好吃每天吃三顿也会觉得淡出个鸟来,而香奈儿也就那些款式没多少选择——为什么不管怎么说,听上去都像是屁话呢?很简单,我们心里已经默认,有钱才是王道,除此之外,都成了扯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富人国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