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怪猫读后感100字
《九尾怪猫》是一本由(美)奎因(Queen,E.)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貌似厉害实则让人不以为然的一作,为了破案作者不得不让凶手的行为具有规律,如果凶手采取乱序出手,这案子永远破不掉,由且仅由一个线索确定嫌疑人,作者与读者信息不对等,样样都犯了本格大忌,奎因踉跄的转向社会派,真是失败,不过这书倒是证明了一个真理,越没动机的案子越难破啊
●这个社会内容写得也还可以哦,蛮有暴动感的,达到一般通俗小说水平。就是这个线索,过于碰巧的唯一解,有点说不过去,感觉跟看福尔摩斯一样(?最后奎因苦恼过于唐突。
●不出所料
●已豆列。
●完全令人失望的一本书。基本没看出什么推理的技巧,悬念设置一开始还比较紧张,到后来凭直觉也猜得出烦人是谁了。写作风格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也可能是本人不太适合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
《九尾怪猫》读后感(一):刚刚看完九尾怪猫,奎因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看九尾怪猫之前先看的《另一方玩家》,感觉虽然没有看出那个字谜,但是还是猜出了答案,第一重合第二重解答,这次也是一样在医生被确认为犯人之前就猜出了犯人是医生夫人,连动机都猜出来了,不过很快随着抓捕医生的行动进行,我便忘了之前那个正确的想法,心想原来想太多了。
怪猫和另一方玩家一样,没有带给我国名系列的感觉。希望计划读的下一本能给我惊喜,之后就去挑战悲剧系列。
《九尾怪猫》读后感(二):《九尾怪猫》(埃勒里·奎因)
说实话,奎因后期的小说已经很难再给我惊喜了……哪怕换成连环杀人案,我第一想法也是整体气氛好适合拍电影,而不是惊险精彩。
应该是奎因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凶手,美国枪凶手范围控制在两万人之内,虽然总量也比较惊人,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可疑,这本算是个突破。不足之处是浪费了这么个充满神秘感的好设定而没有写出悬疑恐怖的氛围,虽然极力渲染了民众不安社会动荡恐惧蔓延的气氛,但实际上感染力不足。
关于凶手的设定,倒让我想起曾经有种说法是开膛手杰克是个失去生育能力的女人,因为憎恨能拥有孩子却不珍惜的妓/女而无差别杀人,取走死者的子宫作为报复,不知道灵感来源有没有这个说法在其中。
以绳子象征脐带的想法很出色,但后期的心理推理明显不是我的菜,何况其中还牵扯出了一个最严重的“后期奎因问题”,到这时期奎因兄弟就开始有点钻牛角尖了,陷入一种怀疑人生的哲学循环,反复思考真相的唯一性究竟如何定义。其实这个问题本就没有完美解答,因为推理小说的诡计设计就是一个凶手和侦探博弈的过程,理论上如果双方可以完美预测对方行动,环环相套会出现无数种可能,也就无所谓真相的有无了,这个问题实在没必要死磕。
其实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埃勒里公布死者的年龄规律可以降低公众恐慌,毕竟凶手是人,不是设定好的自动程序,凶手也能听到消息,谁能保证凶手听到年龄逐次降低的安抚言论之后不会违背规律杀人?年龄大的人因此放宽心降低戒备,也许正好给了凶手可乘之机呢?
还有我真的不适应奎因后期作品突然闪现的爱情,来得太快我次次都会接受不良……无论是埃勒里还是其他人,感觉跟买彩票一样突然就爱上了,突然就被冲昏头了,真的很迷。
怪猫和十日惊奇有一点我很喜欢,侦探不是上帝,也可能犯错,接连受挫大大刺伤了埃勒里的骄傲,也因此使他逐渐成熟起来
《九尾怪猫》读后感(三):不同风格的奎因
埃勒里·奎因的故事进入后期以后,原本超人一般的埃勒里终于承受不住这仿佛无休止地命案袭来了。尤其是经过莱特镇几次事件的打击后。奎因终于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更因此失去信心,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案件的调查。然而命案总是太过于关爱奎因了……
奎因的小说与大多黄金时期作家不同,犯罪分子并不是正好限定在某个圈子内,而是不断地狂大范围。从处女作《罗马帽子之谜》的整个电影院的嫌疑犯、《X的悲剧》一车的嫌疑犯到《美国枪之谜》中一广场的嫌疑犯。奎因不断地加大调查的难度。这次更是要在整个曼哈顿或整个纽约……不,甚至在整个美国寻找嫌疑犯。书中,奎因阐述的连续杀人的“ABC理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情况。为了隐藏杀某个人的动机而杀很多无辜的人。但是他却认定这次的犯罪并不是这样,所以奎因首先要找的就是所有受害人之间的关系。
本书风格与奎因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
1、如果只看过国名系列的读者看本书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的不像是埃勒里·奎因的作品。不再有黄金时期古典侦探的味道,更多的则是现代欧美流行的犯罪小说。一连串看似无动机、无差别的杀人事件接连在曼哈顿发生。市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中,甚至造成了多次的暴动。埃勒里·奎因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调查,然而,他又一次经历了失败……
2、本书的布局很有现代风格。节奏很快,也比较刺激。凶杀案接连不断的发生,最终受害者达到了9个。这在奎因的作品里是不常见的。然而与以往不同,由于案件的特殊性,奎因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通过某个不正常的证据找到线索。本书中埃勒里的办案方法更倾向与警方的方式——掩饰、查找关系人、询问、找动机——这种方式很机械化,但却是更加真实的方法。最终奎因终于找到了关键线索,虽然是运气使然,但与奎因的细心不无关系。
3、最终的推理是奎因比较少用的心理推理。但是这个分析依旧逻辑严谨。但是推理太少了,寥寥几句话就锁定了凶手。不过本书的凶手确实比较好猜。虽然设置了多重解答,但是基本上看到后半段就能猜到凶手是谁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期奎因的作品重点已经不再逻辑推理上了,而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所以后期奎因的小说会很好看,但是对于逻辑控来说,则会感到少许的失望!
《九尾怪猫》读后感(四):一场心理学的演绎
本部小说描述的是一个连环凶杀案的侦破过程。众多个彼此间看似毫无关联的受害者,唯一能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都是被一根印度产的绳子勒死的。相对于一般的谋杀案来说,连环凶杀案的侦破毫无疑问更加困难,因为死者和凶手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纽带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凶手和死者是素不相识的。谁能够从受害者的死亡中获利,从而确定嫌疑犯的范围,几乎是所有一般谋杀案调查的出发点,因而这种表面上的随机杀人对于侦破者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侦破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连环杀手犯下的一件又一件谋杀案中找出某种共通点,也就是所谓的模式(Pattern),从而勾画出凶手的大致轮廓,并且期待凶手犯错,留下能够暴露凶手身份的线索。
侦探小说中玩弄心理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阿婆的波洛就不止一次运用心理学上的分析来确定凶嫌的身份,而奎因从莱特镇系列开始,似乎也越来越钟情于心理学在侦探小说中的应用,并且在“十日惊奇”和本作中达到了顶峰。相比于“十日惊奇”中显得有些神秘的宗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本作中的心理学更加纯粹也更加直接,心理学就是奎因用来分析罪犯作案动机的一种手段。
奎因在本作中注入了一些侦探小说之外的元素,文中关于纽约大众对怪猫的那种病态的反应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反应了奎因认为大众极易盲目的观点。而本作的篇幅也真是相当之长,在我看过的所有奎因的小说中,本作篇幅长度位列第三,排在它前面的两位是赫赫有名的“希腊棺材之谜”和“X的悲剧”。相比于“希腊棺材之谜”一案多破的跌宕起伏,“X的悲剧”埋下大量伏笔用于最后的爆发,“九尾怪猫”实在是让我味如嚼蜡。也许奎因是想要在本作中表达更多侦探小说之外的东西,但是在理解能力有限、欣赏水品也有限的我眼中开来,“九尾怪猫”的故事发展乏善可陈,无聊的情节太多,全文显得太过冗余。我并不是不喜欢连环杀手的故事,美剧“犯罪心理”就是我一大心头好,但是犯罪心理一集就40多分钟,而本作洋洋二十万字左右的篇幅看得我真叫一个精疲力竭。如果本作最后能够来个叫人心旷神怡的推理,告诉你前面的忍耐都是值得的,那么我绝对不会有什么怨言,偏偏本作最后部分就是一个简单的凶手的心理推导过程。并不是我对这些心理分析不信服,只是它们对我的吸引力实在有限......因此我对本作的评价也只能是有限了。
奎因并不是没有能力写出个在故事上吸引人的小说,莱特镇系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一直很纳闷,为何奎因不能将他在莱特镇系列中的那种细腻的文风用在他其他的小说上。莫非在奎因的心中,逻辑和人性终究是无法兼容的,因而只能是逻辑神探配以冷硬,哲人侦探辅以细腻,二者自成一派却始终无法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九尾怪猫》读后感(五):这本书也太水了吧。 嘿嘿---真香!
在看完由大卫 芬奇导演执导的《十二宫》之后便对连环杀手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机缘巧合,在学校图书馆挑选我的偶像埃勒里奎因的书时正好也挑到了主题是有关连环杀人的《九尾妖猫》。于是便开始了“万劫不复”的挑灯夜读之旅。
如果看过《十二宫》之后再去拜读这本书,里面的场景描述对感官的刺激可能会更加强烈。连环杀人魔潜藏在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每具尸体都显示着同一个作案凶手、作案对象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当然是给早已习惯“忙碌、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的都市人群心中造成巨大的冲击....
这本书是奎因转风格后的第二本书。看完全文后便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文章谜团布局的改变,除了奎因那一成不变潇洒的文笔和炫学特点之外。从这本书中完全感受不到奎因第一时期再写出“国名系列”时的影子。①案子发生的场景从原本的“乡间别墅派”模式到场景更大的“都市连环杀人狂”。②从以往的“挑战读者”以后解答篇的动不动就长达30页的奎因招牌“逻辑推理”到“全文基本上没什么推理”。让我感觉不像是在读奎因的小说了。仿佛是在看一部经典的好莱坞悬疑大片。
上述是事实,但却并不阻碍我对于这本书的赞美。
{以下部分涉及本案谜底}
为什么这本书会给我像是看电影一般的感觉主要是在于文章中间部分的 冗长 。本书消失了了常见古典本格推理对于现场物证的调查和嫌疑人的询问环节。中途大部分都是在描写埃勒里调查的辛苦,对本案无头绪的痛楚。从而让读者也产生了一种无聊感(因为证物太少,根本无法推理)。在最后100页之前唯一的推理就只有关于被害者年龄的推论,这也让我差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弃读。而文章却在200页时就把“凶手”给推理出来了(这在以前的奎因小说里是不可想象的)。所有的物证都指向他,所有他的行径诡异之处有可以作解释...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他就是凶手”。难道会有反转?(不,怎么可能,证据已经确凿了)。我十分欣喜,如同书中人物一样,终于这该死的无聊的案子终于结束了。后来的文章也是在描写警方如何设下圈套抓住“凶手”。(呵呵,看来奎因真的堕落了。那这么长的篇幅写一些无聊的逮捕过程。为了凑字数?还是想显露下自己的文笔)。在我以为事实的大锤已经敲响在桌面上时,终于,奎因立马狠狠地打了我一脸。你以为凶手是他?嘿嘿,我能用早已经告诉你但只是你不注意到的细节告知你凶手另有其人。
文章“假凶手”虽然早已落网,但是他的动机一直是个谜团(嗅嗅~怎么有股东野的味道),于是埃勒里在最后的对话中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假凶手”的动机由此推理出“假凶手”之所以承认自己是凶手目的是在于想要包庇真正的“凶手”。而“真凶”的动机也无意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推理出来。这边是本书的最高潮部分。。
相比于奎因之前在物证上超乎其神的逻辑推理,其在心理上心证推理也毫无逊色。(有点阿婆《谋杀启事》的味道)。在文章中也更加着重于对社会弊端现象的披露以及人性扭曲的阐明。对于埃勒里也是一个继《希腊棺材之谜》后的另一个成长,从那自信满满,真相至上的毛头小子到为人类社会心理关注的成熟男人的转变(其实应该上一本就出现这种苗头了)。
本书也告诉我们,成熟不代表沉默,“”倘若沉默的是不道德的事,那沉默本身何来道德可言?”。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神只有一个,就是他,没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