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锦集

2022-03-28 03:3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锦集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由阎云翔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人生活的变革》精选点评:

  ●应该算是人类学吧,但是正如题目所表述的,关注的是私人生活,可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而作者想象中的目标读者是老外,因此上作者津津乐道的东西对我们有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遗憾的是如此的靠近这样乡村生活,却没有让我们看到更有新意的东西,更加证明了《江村经济》的伟大 今日重读第二遍,才发现之前的看法并不对,这是一本好书。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奥妙与伟大,不是一两个革命家坐在家里想出来的

  ●还不错

  ●另有Chinese Concepts of Privacy以及iChina

  ●不错的视角,不过概念抽象和个案分析的水平确实很人类学~~

  ●这个写得真好看~~~~

  ●对家庭户等概念的统计开创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的经典?定量和定性比较好的结合。最好的是反驳了西方中心主义。个人主义道德兴起的观察可能比较准确,但是东北一个村庄恐怕不能涵盖其他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方向正确。可惜的是资源很多却没有深挖。

  ●单薄了一些

  ●还是人类学的书有意思啊

  ●研究扎实,而且非常易读。不过同一系列三本连读重复的部分确实太多 TT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一):共性与个性

  我出生并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庄坐落在华北平原一个靠近渤海湾的地方。阅读此书的时候,我很容易就可以将其与我的记忆做互参文本对照比较。此书的截止时间定在1999年。新世纪到来,变化加剧。然而其中的很多结论都有助于我对自己村庄种种事件的理解。虽然因发展速度和地域的差异,书上的一些内容不适合我的乡村。但它不失为一本做得很好的功课。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二):读书

  以前就注意到了他写的《礼物的流动》,但是在南大的时候并没有怎么仔细的看,后来的这本书成了我上个月每个在地铁里面的读物,或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云翔 看到了一种发生在农村的变革其实隐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对于物质的追求以及道德的沦落在贫穷地区的一种蔓延,没次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痛。这本书在我看来比黄光国写的书还要更加的有说服力,可能就是一个田野的一个只是做理论综述的差异吧,看黄的东西不是很多,也没有怎么有兴趣的看下去。于是作罢。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三):国家权力操控与极端化的私人生活变革

  一、结构与特色

  本书结构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四):家庭的社会史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了一个当时在他眼中的中国,在乡土中国中,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是基层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差序格局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长老统治是基层政治的权力构成,婚姻是保证社会继替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基本不存在核心家庭,家庭更多地是作为家族的附属而存在,正因如此,个体的意义体现于对家族的贡献,私人生活领域便很难出现。

  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家族形态。首先是一九四九年后的集体化过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措施力图打破传统社会中横亘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士绅阶层,一面是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一面是每一个自然村甚至是家庭中高音喇叭的装置。通过一正一反的操作,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改变,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新型的基层组织被建立,而这背后的目的则是试图将个人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对集体最终导向对国家的忠诚。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传统上的大家族难以为继,出现了更多的扩大的核心家庭,但私人领域由于集体力量的强大而难以出现,个体的意义的体现则变成了对党和国家的贡献和忠诚。

  非集体化之后,国家和集体力量从社会生活层面撤离,基层社会出现了意识形态和道德的真空内,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大众媒体的扩散,使得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入了基层,消费主义被普遍接受。同时由于强制性的国家和集体力量的撤离,加之集体化过程中对传统家族道德和规则的否定,个体不再受制于来自上方的制约,有了更多自主的可能。个体意识的发育和道德与意识形态的真空,最终的结果便是极端实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在基层社会出现并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价值观。

  从集体化到非集体化的过程之中,家庭也相应的出现了变形。首先便体现在家庭的形成,即婚姻的变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因为忽视个体的意见和感受逐渐被自由择偶所取代,每个人都有了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和意愿,从而家庭中的情感因素变得更为重要,曾经的经济与伦理因素有所减弱。

  其次是家庭中权力结构的变化,即父权的失势和妻子权力的崛起。曾经作为家族核心权力的父权由于个人主义而失去了其权威,当然背后有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经济权力的重组,但是更重要的则是组成家庭的双方个人主义的利益及权力诉求。

  第三是家庭中伦理与道德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孝道的衰落,基层社会中的老人赡养问题日益严峻,家庭成为排斥老人存在的所指而成为一家三口,而传统的孝道与伦理则被更多人认为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最为可怕的是社会舆论对于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的默许以及法律在解决该问题上的不力。

  除了上述几条主要的上层建筑上的变形之外,房屋的形态和房间的布局、结婚彩礼的变迁、浪漫爱情中的语言转变等一系列直观的改变都影响着家庭的变迁。对着乡土中国,庞大的家族被无数的核心家庭所取代,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同样变得重要,基层政权基本处于消极的无为而治,婚姻除了制度也成了情感的连接。极端的利己的个人主义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个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成为了生活的目标,而个体意义的体现则更多转化为直接创造和消费的能力。

  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之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断地变形,而这变形的背后,则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力量的消长与博弈。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五):大社会下的小村庄,唯有变化是不变的

  在社会人类学研究中,有一类以点带面的田野调查研究类型,通常由研究者选择一有代表性的村镇,深入其中进行长期观察,然后以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的敏感去发现那些可能同样适用其他地方的社会学特征。虽然只选择了一个单一村镇,但通过社会学家的细心观察和详细分析,通常情况下还是能够得到一个放在全国范围基本同样成立的结论,当然,这是非常考验那个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能力的。这方面最突出的作品当属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正是自此之后,这类社会人类学研究方法被众多国内社会人类学研究者采用。

  阎云翔的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便是这样一部对中国人私生活变迁的研究著作,本书还获得了美国著名的历史学术著作奖——列文图书奖,阎云翔先生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本书不仅研究方法和《乡土中国》颇为相似,其写作原稿也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我们目前看的中文版是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的这版由龚小夏翻译。

  阎云翔是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有《礼物的流动》,如今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作者曾在东北的下岬村生活了多年,在1989年后,又曾多次拜访该村进行人类学田野作业,因此作者就将下岬村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于是诞生了这部作品。

  《私人生活的变革》研究对比的时间跨度是1949年建国初期到1999年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图表对比了这50年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和亲密关系。这本书虽然研究的样本是东北的村庄,但作为南方人的我来说,依然能从书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变化,说明大部分家庭生活关系的变革南北还是相通的。

  西方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常常觉得中国人太过传统和腼腆,因此在中国乡村会存在爱情吗?这个问题在十几二十年前在不同学者见存在争议。而作者在本书中明确指出在中国乡村是存在爱情的,只是那些情感表达可能和我们今天刻板印象中的仪式不一样,它不一定存在于玫瑰花和烛光晚餐中,它可能存在于田间地里的玩笑中,存在于露天电影黑暗的角落里。这些乡村爱情的表达形式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从低调走到高调,婚前同居变得越来越普遍,奉子成婚的事情时有发生。

  乡村爱情的高调转型很大一方面源自女性的觉醒,夫妻关系也因女性独立随之转型,越来越多由夫妻为核心的家庭逐渐从传统大家庭中独立出来,传统的父权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逐渐衰落,儿子儿媳与公公婆婆独立分家后衍生了一个问题是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异常突出。作者在书中举了几个极端例子,有老人因受不了子女的虐待而选择自杀,多子女的家庭常常各兄弟间互相推脱养老事宜,儿子们一方面口中认可传统养老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在行动上又保持观望或无作为,因此传统孝道从乡村开始崩塌了。这种养子防老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下岬村,在全国的乡镇或城市都时常能够听到虐待老人的事情发生,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物质主义的反思。

  在养老问题上,相比儿子,很多时候女儿更加靠谱,这种主观上的思想变化,和客观上的计划生育限制,让现在的乡村更多人接受只生一个,生儿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当然,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前生育成本高所致,而观念改变后需要逆反通常都不那么容易,因此尽管如今号召二胎,但相应的人们已经没那么热情了。

  一个小小的下岬村,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变化不可谓不大,而这一切都是在整个国家大环境影响下逐渐发生的,旧的开始瓦解,新的开始诞生,一些好的传统也随旧秩序瓦解而破碎,一些坏的习惯也因新诞生而露脸。《私人生活的变革》帮我们整理了过去50年的那些巨变,而私人生活在进入21世纪这20年的变化,比之过去50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