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贡献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贡献者》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7 18: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贡献者》的读后感大全

  《贡献者》是一本由吴怀尧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贡献者》精选点评:

  ●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很渺小 拥有的那些理想很遥远

  ●借此了解一些作家的某一面。

  ●有推心置腹的真诚对话,也有故作姿态的演讲腔调。比较喜欢几个老者的发言。【惭愧,有些作者都不太认识。。】

  ●泛泛了解。 已拍照摘录。

  ●留着遮耳碎发的湖北青年,会如惊雷一样炸响,看完此书,让我借作者眼光剖析了中国社会中文化产业的病态,可医者何求?

  ●也是一本奇书

  ●读过去的新闻,总感觉有一种白云苍狗的感觉

  ●还好,起码问的问题不像有些访谈节目的主持人那么肤浅

  ●好书

  ●火车上3个小时把它看完了,对以前没听说过的作家、艺术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吴怀尧问的那些问题确实能让人把受采访人物的性格观点勾勒出来,而其中最精彩的可以说是对余秋雨的九问。这些人里面最喜欢的是岳南,以后要看看他的书。

  《贡献者》读后感(一):《怀尧访谈录:贡献者》一个时代的风尚

  本书在出版之前,部分访谈已经发表,并引起社会广泛议论,其衍生的话题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此次整体结集出版,读者将见识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文态优雅的朱大可,渴望过着温柔生活的李银河,宝刀未老的时白林,放言无忌的陈丹青,卡夫卡式的阎安,语出惊人的郭敬明等精神贵族的内心世界。吴怀尧的提问,被访者的回答,构成了一副奇妙的图景,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同时,更好的了解他人。最重要的是,书中的每一篇访谈,都是一座迷人的城堡,任何迷恋文字的人,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

  《贡献者》读后感(二):《怀尧访谈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诸君一翻就知道,它是这样的: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正在为中国文学打气,文态优雅的朱大可则对文坛垃圾深恶痛绝;李银河过着温柔优雅的生活,独挡着王小波的未竟事业;时白林宝刀未老坚信中国戏剧世界一流;岳南野心昭然若揭,要做文坛秦始皇;于坚打开话闸谈成长经历、脑中风云;写现实主义作品的阎连科如何成为“荒诞派大师”;古长安城里的阎安怎样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最后的精神贵族;沙叶新老当益壮不惧戏剧被禁演;陈丹青少帅出击语惊四座;讨厌郭敬明的人,看完这个访谈后也许就不再讨厌他了;余秋雨不敢回答“怀尧访谈录”的直面提问……吴怀尧从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挖掘出他们成长背后最不为人所知的经历与言论。

  《贡献者》读后感(三):各大媒体热议《怀尧访谈录》

  得知《怀尧访谈录》出版,比自己出书还高兴,我与朱大可先生都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不是因为书中有关乎我们的访谈,而是出于对一个新青年的激赏。这个因不满教育体制而退学的高中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谦逊与勤勉,竟然仰仗着一个博客,做成了两档万众瞩目的文化品牌,并由此在数百家媒体中脱颖而出,影响着愈来愈广大的人群。据美国友人透露,吴怀尧极有可能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看来,吴怀尧、韩寒的路子是对的,要不怎么叫英雄不走寻常路呢?

  ——著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

  当下绝大部分纸媒记者的采访需要的是新闻由头和名气指数,而《怀尧访谈录》直接跨越这些浮萍式的新闻规则——只要吴怀尧认可,就可以形成长篇访谈,并使之成为其他媒体记者报道的由头和热议的话题,这是创新,也是创举。

  ——《华商报》

  真正的文化对话,就应该如此,彼此敞开心灵,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切的人性关怀。这些文化领袖的独特思维,尤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新民晚报》

  这本访谈录不会解答太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跟文化有关,与你看世界的角度,与你看问题的方法有关。它是有趣的,但前提是,你不是一个满足于庸常生活的人。

  ——《第一财经周刊》

  这些被采访的人物,他们在访谈时展示了自己未经过滤的人文价值演变的历程。《怀尧访谈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历史的坐标参考,有让人心静如水的魔力。

  ——《中华读书报》

  Huaiyao is committed to truth and honesty. He embraces sensitive,dangerous topics,and always sees the human being in his subject. His work has touched me,and he deserves to beinternationally known.

  ——《纽约时报》Aventurina King

  《贡献者》读后感(四):深圳晚报: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

  《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

  17岁高中退学赴京从事编辑工作的吴怀尧,21岁时便担任某财经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其间因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而闻名。2008年4月初,由他独自担纲制作的文化名家高端访谈《怀尧访谈录》正式启动,被誉为“国内首档个人媒体品牌”,十余家主流媒体成为其合作伙伴。这给吴怀尧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使之在采访郭敬明、李银河、陈丹青、朱大可等知名人物时可以保持自身独立性。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这些访谈出版成书。

  在看完这本书后,作为评论员的敏感,我给吴怀尧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郭敬明,而不是韩寒?因为,从这本书中所采访的人物来看,吴怀尧就试图反映一幅完整的多元文化价值图谱。如果说有80后这个作家群体的文化表达,依我的个人观点,韩寒应该更具有这个群体的张扬、自我、时尚追求的特质,更具代表性。

  另外,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1927年生的时白林,以他的二十岁成年为界,那么这本书应该反映的是1947年至2008年前后文化人的价值观,前后跨度长达六十年。实际上,在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文化价值,在西方冲击下的进化。显然,这个进化主要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在此之前,谈不上多元文化这四个字。十年为一个断代,对于当前急速变化的社会显得太长,因而,五年是一个比较现实并能为人接受的年代跨度。

  三十年计算下去就是,就有六个人可选,再加上因为文化职业的不同,比方说评论家,画家,诗人,小说家,演员,剧作家等等,前后相加大概有个五六十人。而吴怀尧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不是能采访到谁,而是该选谁。这个问题在其后得到印证,在送别他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认为这本书,缺少了哪个人物就不完整,可以告诉我。”

  这也说明,吴怀尧本人为了在这本书中不反映过多的自我价值判断,显然他也征求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有了精心挑选的人物,有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了被采访者率真的表达,这本书的精彩,基本可以确定。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拒访者余秋雨,为了完整表达,吴怀尧依然附上了《九问余秋雨》采访提纲。余秋雨的缺席并不意外,更不会影响这本书的完整性,因为可从吴怀尧的问题设置中,可以想见余秋雨给的答复。

  当前网络上热点每天依然频现,每天数以百万所表达的留言,也许只是我们在这一瞬间的看法和情感。有价值的观点和评论,不在于在某一个时间点,或某个群体,或某个部门的评价,而在于时间过去很久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不仅提供了文化厚重的可能,也能检验一个时代社会思想进步的曲线,更能检验真假,检验对错。

  因此,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历史的坐标参考,有让人心静如水的魔力。原来,李银河想表达的并不是性观念,而是呼吁人道,呼吁对少数派的关注;郭敬明,也并非抄袭的代名词,他不过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精明商人;陈丹青,不是口无遮拦、崇西方的右愤,而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切肤者……更重要的是,这些被采访的人物,他们在访谈时也展示了自己未经过滤的人文价值演变的小历史。

  (转文/吴双建 来源:《深圳晚报》)

  《贡献者》读后感(五):上官鸽子:从作家富豪榜到怀尧访谈录

  吴怀尧,一个很拗口的名字,却有着惊人的力量。

  浮出水面,因为2006年制作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再次成为焦点,是因为其《怀尧访谈录》在2007—2008“中国传媒百强年会”上获得了“新媒体贡献奖”。

  这实在是一个意外,可是在WEB2.0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自媒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一个高二就退学闯北京的湖北新青年吴怀尧已经把这个名词运用的风声水起。以后中国新闻史又多了一个大事件,世界新闻史上大概也会加上一位中国小伙子的名字吧。

  百度一下,自媒体,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怀尧访谈录》成为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不是偶然

  其实自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自媒体已经开始有了雏形,不过相对单调。后来有人追求个性不满足于这些大众化的运用模式,开始寻找另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做个人网站、电子杂志。博客的诞生大概也是受到个人网站的启示,只不过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的服务器而已,但同时也为自媒体的个人省去了不少时间,增添了更多功能,同时也有了竞争,想引起更多人关注,流量不可忽视。

  其实早在吴怀尧之前,现任职《新周刊》的令狐磊也是因为其创作的电子杂志磊周刊被新周刊老大相中。电子杂志也好,博客也好,总之自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只是吴怀尧更聪明,他完全懂得如何运用博客的力量来把《怀尧访谈录》做成一个媒体个人品牌,甚至是在这个厚报时代、信息爆炸的社会自造影响力,他完全懂得如何营销自己。

  也有人为了获得更多点击率而天天守在电脑前想尽脑汁更新文章、制造话题放在博客上。不同的是,点击率的提升让大部分的博主们得到了心理慰藉和一点广告共享计划,吴怀尧却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不在乎量,质是关键。

  老实说,我期待这场媒体革命的到来,并渴望参与其中。

  自媒体代言人不是定位

  我想了很久,想给吴怀尧定位,可是找不到,80后首席记者太过单薄,因为吴怀尧已成为一个媒体个人品牌,他只属于他自己。2008年初,吴怀尧推出了自己策划并制作的《怀尧访谈录》,运作仅半年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08年6月17日,在黄山召开的“贡献中国2007-2008中国传媒百强年会”授予《怀尧访谈录》“新媒体贡献奖”,使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在诞生后不久就异军突起,与《新京报》、《广州日报》、央视七套、山东电视台等传统强势媒体站在了同一个领奖台上。那些强势媒体背后可谓势力雄厚,而吴怀尧看上去显得势力单薄。但这不是比武,人多并不见到是最后赢家,我们看的是影响力。 “中国传媒百强年会”对个人媒体品牌的授奖,不仅是对《怀尧访谈录》的认可,而且为探索信息时代的个体价值体现提供了样本。这应该是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称吴怀尧是自媒体代言人应该也不过分。当然这与某某品牌形象代言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学是成就人才的地方,也是造就蠢材的地方。对我来说,没有上大学是人生的幸事。”虽然也没上学,与另一个80后韩寒有着类似,但却同样开拓出自己的地盘。吴怀尧同龄人中最欣赏的有三个人:韩寒、李想、吴怀尧。这不是自恋。怪胎有资本欣赏自己,连他最喜欢的书是《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觉为奇。对于现代的教育体制来讲恐怕又会引起一场讨论。

  有媒体采访吴怀尧时也称一个人的富豪榜,什么是自媒体,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一个人可以造就一个媒体。这太震撼了,当上万的新闻学子苦于找不到发挥光和热的地方时,80后的吴怀尧做出了榜样。也人有说吴怀尧是最具商业价值的记者,懂得如何把媒体的力量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对此,吴怀尧说我们处在明亮的商业时代,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全球化已经赋予商业时代崭新的色彩,商业的核心是竞争,商业的基石是诚实,如果一个记者具有商业价值,我想应该不是坏事。当然,就我本人而言,我只是在做一些我想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记者不单纯是记录,当公开的与灰色的、台上的与桌下的互相交织时,个人的点滴努力距离事实真相也许山重水复,但是距离无知和失语无疑远了一步。”然而,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吴怀尧的看法也是一语惊人。(上官鸽子)

  新闻连接:http://news.sohu.com/20090223/n262406282.s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