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三十年》读后感精选
《传媒三十年》是一本由宋守山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媒三十年》精选点评:
●真烂。!!我自己都能写!
●受到吴晓波影响很大,还是粗糙了点
●崔恩卿、席文举、马云龙、王志刚……通过这本书可以一窥中国传媒界三十年的风云流变的部分碎片。一段历史,读读有益。
●简单的年历
●简简单单的一本书,梳理了1978-2008三十年来的一些传媒大事件,每一年都有选几个事件,比较像时间表,显得没什么重点,然而是了解现代传媒史的一本不错的开篇读物吧
●很不错
●多好的一个选题,由这么毫无准备和积淀的作者的零散描述得简直不堪入目,几乎没看到哪个深入报道的报刊,《新京报》仅仅用这么不到一页纸就介绍完了,《南方周末》发生了什么根本没有细致说清。也许它够三星,但实在令我失望。
●按时间线索罗列了一些重要事件。
●作为一个人的传媒笔记,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传媒三十年史,则远远不够。
●新闻改革
《传媒三十年》读后感(一):错漏
169页,1995年,“南方周末的分水岭”一节中,“这年刊发了一些诸如披露巨腐胡富国的《省委书记的眼泪》、探讨环保问题的《谁来保护三峡库区》等系列文章“。其中的”巨腐胡富国“说法错误,应当是”拒腐“。胡是山西任上颇有好评的省委书记,目前的报道中未见其腐败的说法。
《传媒三十年》读后感(二):传媒跌宕三十年
这本书的作者年龄不大,早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宣称在写这样一本书。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且是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的。对南方的书一直比较信赖,买了至少不下十本了。看到这本书出版,赶紧从当当上订购了。
第一感觉封面的颜色不理想,绯红色缺乏厚重感、沧桑感,与传媒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大匹配。内容还是很不错,怪不得南方会出版,全是干货,作者在史料收集方面下了功夫,很多媒体、很多事件我是大约知道,或者并未听说,现在看了这本书有了大体的了解。一些事件经过亲历者的讲述,中间的争斗妥协、坎坷曲折、跌宕起伏叫人看得荡气回肠;一些传媒人的敢做敢为、勇于担当、开风气之先令人感佩,同时他们的大起大落、在强大政治面前的无力、弱小,不得不以悲壮收场也叫人唏嘘不已。正所谓“改革艰难古到今”,三十年的传媒改革路途多艰,风雨兼程,多少人、多少事,在推动古老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路上筚路蓝缕、流汗泣血,虽九死其尤未悔。中国三十年取得的进步,正是汇聚了包括传媒和传媒人在内的点点滴滴的力量,千溪万水聚为滔滔大河。
当代史是最难书写的,因为有各种力量在阻碍真相的揭示,试图从自己的利益角度阐述事件。但这本书做到了,还尽量接近事件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史书写的一种可能,尽管这种尝试还比较初步,离新闻史的书写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传媒三十年》读后感(三):传媒三十年目录(二)
1989:乍暖还寒
◎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重新核发记者证的通知》
◎《世界经济导报》、《蛇口通讯报》等大量报刊停刊 ◎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
◎《中华工商时报》创刊 ◎李默然代言“三九胃泰”广告
1990:冰与火的缠绵
◎国务院发布《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对纪实类期刊加强管型
◎对报刊记者站清理整顿◎浦东开发◎第十一届亚运会举行
◎《广州日报》发行突破◎韬奋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
1991:水下的潜行
◎《解放日报》皇甫平系列言论◎中国驰名商标评出 ◎《青年周末》创刊
◎全国报纸自办发行联合会成立◎《成都商报》创刊◎首家交通台出现
◎大陆记者首次赴台湾采访
1992:东方风来满眼春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陈锡添发表《东方风来满眼春》
◎胡舒立加盟《中华工商时报》 ◎报纸迎来扩版高潮
◎李光斗将广告做到澳星发射现场 ◎中国质量万里行
1998:国际意识
◎《精品购物指南》创刊◎《时尚》创刊◎《三联生活周刊》进入史前史
◎《现代人报》合资 ◎从《读者文摘》到《读者》
1994:过把瘾
◎中国接入Internet◎《焦点访谈》开播 ◎“标王”争夺 ◎都市报进入史前史
1995:阳光灿烂的日子
◎《华西都市报》创刊 ◎《南方都市报》创刊 ◎《三联生活周刊》出版创刊号
◎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办 ◎王志纲下海 ◎马云创办中国黄页
1996:一道新的起跑线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南方周末》改版◎央视《新闻调查》开播
◎凤凰卫视开播◎《新周刊》创办◎“中国可以说不” ◎第一家网吧出现
◎《北京青年报》“娃哈哈事件”
1997:悲欣交集
◎邓小平逝世◎《南方都市报》改日报◎何华章成立博瑞投资
◎《华西都市报》敲门发行◎“小红帽”代理《北京青年报》发行◎张金柱案
◎三九集团注资《新周刊》 ◎网易成立
1998:相约九八
◎凤凰卫视吴小莉◎朱镕基为《焦点访谈》题词◎《财经》创刊
◎《新快报》创刊 ◎《时尚》版权合作◎《申江服务导报》创刊
◎第一本DM杂志《生活速递》创办◎搜狐创办◎腾讯成立
◎新浪网成立◎“网民”诞生
《传媒三十年》读后感(四):传媒三十年不完整不完善书评
“任何一段历史,都必有讲述人。”中国当代的传媒三十年(1978-2008)也是如此。当代史重现的难度有碍于当代各种力量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在尽可能回避敏感事件和还原史实的情况下,宋守山的《传媒三十年》跌宕的记录了中国传媒在这个独特的时代所留下的注脚。就像书的封底所写的一样:“传媒,本身就是历史”。1978年—2008年,这三十年发生的大多历史事件都与传媒业紧紧相连甚至被传媒一一记录下来。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与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名年轻的传媒评论人和研究者,作者宋守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采用编年体的叙事结构,系统描述从1978 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三十年中国传媒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的传媒留一份底稿。
三十年的传媒界的事件和变迁在这本书里就像是一幅幅照片缓缓的铺在世人的眼前,它不仅仅承载一代传媒人在传媒上的改造和变革,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30年间的一个传媒缩影。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说的一样,《传媒三十年》都是“干货”,没有一丝水分,作者将三十年的史料收集的很齐全。太多太多的事件就这样像一副副不同的面孔罗列在《传媒三十年》这本书里,让人目不暇接。1983年首届春晚的举行、厦大新闻传播系的建立,1984年《南方周末》问世等颇具历史的新闻事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还原,还有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大时代背景下做出变革的魄力。传媒三十年不仅仅是一部简单叙事的编年体新闻史,更是我国新闻改革的见证者。
2001年至今,中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大环境都发生全新的变化。新闻媒介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为改革开放宣传鼓劲、营造氛围;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自身改革,以自身改革实践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合资媒体公司的成立,频道的资本合作等方式都让传媒体制有了自己方向的发展,同时也在中国传媒业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传媒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绝不仅是铁肩道义、妙手文章的激越与悲情,不仅仅是传媒人单一的在的诉说一个时代大背景,而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血肉相连。随着中国社会想着资本化、商业化的转型,“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一特殊性质让中国传媒业极其从业者们承担着市场与职业的双重责任。尤其进入千禧年之后,网络时代的全新冲击,新媒体以别样的姿态层出不穷的刺激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传媒业又到了一个全新变革的时期。《传媒三十年》并不是对网络时代的戛然回避,而是网络的变革和影响依旧在当代继续带给人们不同的惊喜。在这个时代里,如何驾驭新媒体,如何建构全球化时代的媒体矩阵,成为中国传媒人面临的新问题。
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作为这场改革开放洪流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国新闻传媒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传媒三十年》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沧桑感和惊喜感,在阅读传媒业的史实时,还觉得一切即将发生的全新事件“正在路上”。
《传媒三十年》读后感(五):关于记录者的历史
记录者的历史
生活在这个年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缺少历史的记录者。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看那些风起云涌,纵横捭阖,在改革激荡的三十年中,并不缺少那样的历史。正如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历史的记录者一样。
而这本书,或者可以称作是有关记录者的历史,记录着三十年来,关于传媒和传媒业的种种前世今生。
比如广播电视。1978年1月1日这天,北京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这个一天前还叫做《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的节目一播就是三十年,“在此后的中国社会中甚至扮演了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类似的关注还有1981年的青岛会议和1983年于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广播电台电视工作会议,时至1981年7月1日《新闻联播》进行了首次“改版”,将以前明确分开的国内新闻、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按照内容及其重要程度进行统一编排。“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提前到19时的《新闻联播》发布,从而确立了这一栏目独立新闻发布机构的权威地位。”
接着,从1978年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1988年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到1993年5月央视推出的大型杂志节目《东方时空》,直至1993年《焦点访谈》开播,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似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轨迹,从最初的记录报道发展到后来的深入和成熟。只是对电视媒体来说,他的意义或许永远都不止是新闻的载体。2005年,“超女”和她们背后的湖南卫视以及天娱公司,同铺天盖地的粉丝们一起,完成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再比如报纸和报业。在书中,你可以找到那些人所熟知的某张报纸的昨日和今朝。
像《南方周末》,最初,它只是广州的一张叫做《南方日报•星期六刊》的周刊,因质疑不利于销售才改为《南方周末》。1984年2月11日,在左方等人的努力下,《南方周末》按时“出生”。当时它仅仅是广州的一家不起眼的周报,没人把它当作一种强势的声音。1996年改版之后,《南方周末》才开始“深入成就深度”,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直至“在这里,读懂中国”。
而于1981年第三次复刊的《北京青年报》,则开始摆脱了那种“在某些时期它的出刊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的地位,在崔恩卿的领导下,明确了报纸向“真正意义的新闻纸”发展的大目标,确立了面向报业市场的经营大思路。1996年《北京青年报》在全国比较早地推出了自办发行,已然走在同行的前列。当谭军波北上办报的时候,才发现北青几乎成了京报的“黄埔军校”了。
后来,随着都市报的加入,纸面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报业烽烟四起。网络媒体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其中也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良好结合。“周老虎事件”,或者北京奥运会完全可以证明。
此外还有作者对传媒人和新闻事件的关注。
曾经有人说,最好的记忆是个人的。而这本被作者称作是“一个人的传媒笔记”的书,或许会带给你三十年来中国传媒的最完整记忆,那些有关于记录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