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语文常谈》是一本由吕叔湘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闻先知,吕叔湘先生是也。 语言学是寻根求源还是就近探讨,这是个问题。
●用现代语言学解读汉语的小册子,作者很有墨水、文中学问颇多。至于汉字拼音化我个人是坚决反对的,而且直到现在也未曾实现。方块字是华夏魂!
●一个本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语文常谈,内容通俗有趣,不过一般人恐怕非有心者也不会想读。上过语言学的基础课以后,再来看这里谈语言文字,语言意义,古今方言,就会发现非大家不能深入浅出。另一部分是未晚斋杂览,适合闲来无事杂览,论塔布及其他,郝胥黎和救世军,这两篇很有启发,值得一看,其他的也有些闲人意趣。
●这本书很小,也很容易读完。写得也还蛮有意思。倘要专门去买来读,可得斟酌。
●藏2008年11月北京第1版 2008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给这些文章取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希望有些读者在看小说看电视看得腻味的时候,拿来换换口味,而不至于毫无所得就是了。
有人说中国话就是没有文法,历代文学家都不知道什么叫文法却写出好文章 可是他回答不上来为什么有的话公认为通,有的话公认为不通,后者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合文法。不幸的是,诸如此类的意见不是来自工农大众,而是来自一部分知识分子。这说明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确实还有待于普及。
《语文常谈》读后感(二):开卷有益
这本书是一本比较好的书,我觉得看了这本书每个读者都会有一点收获。
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是讲述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讲到了语调、语法、韵等等,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知识,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有一部分的知识我并没有完全的吸收。书的第二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比较有效的帮助我去选择阅读的书目,也能更好地对外国的文学、部分的作家进行理解。
这些主要是要通过阅读来吸取一些知识,所以一些大道理等等基本上是说不出来的。
《语文常谈》读后感(三):汉字的保留和普及远比想象的艰难和伟大
这是一本关于汉语言的知识普及小书。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现在已经为大部分人所熟知。书本是六十年代开始陆续以短文的形式发表在《文字改革》月刊,后来在1980年集结成书。考虑到成书时间,自然能够理解。这也表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普及工作完成的效果。而这一过程和结果也体现了本书的一种价值。
有一点我觉得要特别提一下。吕叔湘作为汉语言大师,他的主张是要放弃汉字改为全面字母化。这里我不对这种主张发表评论。在我心中也只是引起了一个问题。文字对于一个民族的身份和本质意味着什么。改变一族之文字是否就改变其精神本质了?我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当然我是支持沿用汉字的。但是如果把我放到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我还会那么想吗?因为现在的我已经看到了成果。但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全国的文盲率,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落后,有那种急迫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语文常谈》读后感(四):语文大有可谈
说来奇怪,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一直学了十二年,但如果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估计会张口结舌,因为在这么长时间的学习中并没有思考过它的定义,直到读了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我的疑惑才得以解答。
吕叔湘是中国语言学大师,又主持过《现代汉语词典》的编修,但在这本《语文常谈》中,作者没有使用深奥的行话,而是讲得浅显易懂。
书开篇就明确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语言就是说话,而文字是书写符号;后来又顺势讲到读音,以及和字形及含义的联系;对于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的问题,有专门的两篇讲汉语的字词句及含义;借用汉代哲学家王充的一句话“古今言殊,四方谈异”,讲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
吕叔湘在本书的《序》中说,“希望有些读者在看小说看电视看得腻味的时候,拿来换换口味,而不至于毫无所得就是了”,我深以为然,因为语文大有可谈。
《语文常谈》读后感(五):兼论如何评价一个人?
吕叔湘《语文常谈》读后感 ——兼论如何评价一个人? 我们总是要对各种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进行评价。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会评估,一旦对其言行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就会去评价。评价结果决定了我们对其的亲近程度。 评价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呢? 不如以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性、真理)和道德(普世的公德与私德)为尺度。中国古人是用文章和道德来评价一个人,这套方法用在现代人身上,也同样合理。衡量一个陌生网友的智慧不妨就从文章着手,在博文、日记和阅读书目里往往能看出个大概。不过,我等凡夫俗子,要求没那么高,文章不必非要有写作能力,有鉴赏能力就足够了。就好比处于达尔文时代,即便写不出他那种文章,但能理解其著述,欣赏他,就比那些愚昧的宗教徒强太多。道德上也是如此,没能力效仿大人物打假除恶、启蒙思想、造福一方,但不失去良知,能从内心支持他们,或力所能及做点好事儿,或不做恶,这些都行吧。 以这种衡量标准来审视吕叔湘先生写的这本《语文常谈》,从中欣赏到的,不仅是他的智慧和道德,在书内所附《未晚斋杂谈》里提到了某些有趣之人对待书和书橱的方式,从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还能体会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态度,这又可归为一个字——雅。雅思,雅论,雅行,雅量是也。 大概智与德,也决定了雅的深度吧。 作于2018.2.23 改于2018.3.16,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