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缺陷,是认为只要脱离了某种关系——譬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乃至朋友关系,就能够得到自由。
还是要与他人发生关联——即使当下的时代里,有些职业即使不与他人有任何交流,也能够得到报酬。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无法真正的自给自足。
他必然要与他人发生更深刻的关联——无论是食物,还是居住,还是所用的工具。
否则,他就无法生存。
这种关系的特质,是很容易互不相欠,互不打扰,但同时履行彼此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看起来高效,但其背后的本质,是一边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生存,一边要强行否定这个现实。
这也难怪个人主义者,时常会陷入无法自洽的矛盾之中——譬如一边高调宣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独立、自由的,一边又想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然而,个人主义并不只是无法自洽的问题,还有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
他们没有看到,在与外界的交换过程之中,外界的“镜子”本质——即无论你对这个世界输出了什么,都是撞在一个镜子上,然后再打回来,变成了你认知的一部分。
接着这种认知,就会成为你真实感受的一部分。
好的,坏的,都是同样。
你说你身边的世界不会再好,还是说这个世界一直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改变,也都是对的。
而在中国的传统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从来都是持一个认可的态度。
就是“仁”。
人,即两个人。
而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换的时候,就是一个互为个体与客体的过程。
并且是经过时间验证的,能够让个体与客体的感受,都变得更好的,值得追求的建造方式。
走向父母的心,仁就是孝;
走向朋友的心,仁就是忠与恕。
唯有此,方可让心走向自己时,带着真与诚——那是仁在面对自己时的名称。
如此,看似仿佛在于他人的关系之中,忘失了自己。
<END>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