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8 03:3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是一本由[美] 卡伦·沃恩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精选点评:

  ●读完奥地利经济学的基础后饥渴之读物

  ●读到关于米塞斯的部分就想笑,这个人太屌了。

  ●作者自以为是,以为了解奥地利学派,其实是个半吊子货。竟然以同情的眼光说根本就没有现在奥地利经济学。

  ●翻译不好!

  ●跟卡普兰、布哈林一样的反奥派著作。

  ●这翻译!!!

  ●对奥地利学派思想演变历史的一个全面介绍,涵盖了新奥地利学派中柯兹纳与拉赫曼的争议。翻译一般,论述也没什么新意,总给人一种抓不到关键点的感觉。

  ●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

  ●对从门格尔以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的述评,围绕着奥派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诸如均衡、秩序等问题上的争论展开。

  ●也许来自圈外人的见解更加中立?其实应该说是更加刻薄吧。。。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读后感(一):奥地利经济学派起源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的发表。当时还是个公务员的门格尔也因此书而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经担任数年鲁道夫(Rudolph)王储的私人教师和旅伴后,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更年轻的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虽非门格尔的学生,却成为门格尔这本成名之作新观点的热情支持者。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位追随者和门格尔一些学生不遗余力写作,特别是由于门格尔本人发表了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至此,奥地利学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实体。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读后感(二):我们要经济学有什么用?

  标题来自此书先前一篇书评里“无端”的回应,这正是最近在看奥地利学派相关书籍时我在思考的,也算在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

  书评好多是在介绍,没仔细看。

  对于书,我觉得翻译的很好,至少看起来很顺畅,凭这个流畅的翻译,足以得五颗星。

  对于内容,我觉得作者的逻辑和学识无可挑剔,有机会还要更多的找找她的文章。

  对于奥地利学派,最近刚开始研究,只能说很对我的胃口,我们要经济学有什么用?这是个规范性的问题,甚至很难用来对经济学本身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而说到规范性,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上是非常挑剔的,这种近乎纯粹的理性出发点没问题,矛盾的是实际研究依然需要落足于现实的经验研究,而这种研究除了直觉式的理性地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之外貌似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似乎正是一种智者的矛盾。

  说到方向,作者似乎也是无奈中只能隐隐给出直觉性的期盼,这种直觉更多的是奥地利学派式的,似乎难以有神马帮助。然而我想说的是,既然从逻辑上,各个流派似乎都不是有用的经济学,那么为什么不能相信直觉呢?

  看完就来写书评了,赶时间,有点乱,还是稍微来点正式的总结吧:

  1.经济学上道路的选择不是一个纯经济学内部的问题,无关乎经济学的规范,却关乎自身道德规范。这从奥地利学派成长的曲折中可见一斑。

  2.奥地利学派提醒我们关注的,我认为从一个没有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的直觉中都可以得到肯定;可惜我们要经济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于宏伟与综合的问题。

  3.从最近对奥地利学派的学习中,我觉得本书还是忽略了一项:对心理因素的重视程度的演变。据说门格尔当年曾去研究心理学,而到了米塞斯那里,从认识论一书中开篇就已经把心理学与经济学严格的进行了划分。本书没有谈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项重大的疏忽,只是觉得既然奥地利学派出于一种直觉落脚于具体的经济过程,落脚于知识与时间的过程,人类心理的基础是免不了的。而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出发的这种心理基础的追寻,可能会与当代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4.关于奥地利学派所谓的“知识”与当代主流的“信息”,一直带着疑问,不知道看到哪本书才能给我一个充分的辨析,有哪位师兄看到希望给我个指引。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读后感(三):"屎里有毒!"

  还有比标题更准确的评价吗?还有比楼主冒着生命危险读完并评论更敬业的吗?

  本书作者歪曲事实、胡说八道的功力确实是一流的,没有任何人比得上。

  补充一点事实:

  奥派复兴自1962罗斯巴德完成MES始,1974年南罗约顿会议的30多人几乎都是来听罗斯巴德报告的rothbardians,然而拉赫曼派攻击罗斯巴德和柯兹纳,并以幼稚的油腔滑调攻击均衡和主流大撕逼。非米罗系的逗逼们对奥派复兴的伤害是深远的。顺便提一句,Hutt教授毫不犹豫地把拉赫曼称为凯恩斯主义者。

  你们需要的解毒剂在下面:

  萨勒诺教授的一系列文章:

  FRIEDRICH VON WIESER AND FRIEDRICH A. HAYEK:THE ENERAL QUILIBRIUM TRADITION IN AUSTRIAN ECONOMICS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IN AUSTRIAN ECONOMICS: FROM SOUTH ROYALTON TO GROVE CITY

  INTRODUCTION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MAN , ECONOMY ,AND S TATE WITH POWER AND MARKET

  The Entrepreneur Real and Imagined

  Mises and Hayek Dehomogenized

  Reply to Leland B. Yeager on Mises and Hayek on Calculation and Knowledge

  https://mises.org/library/why-were-winning-interview-joseph-t-salerno(对萨勒诺教授的访谈)

  以及Peter G Klein的这篇

  The Mundane Economics of the Austrian School

  (全部都能搜索免费获得,除非全部阅读并读懂上述论文和MES,否则就别在楼主这里瞎逼逼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读后感(四):今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由于 1930年以后奥地利学派历史上这些多变的发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词在当代经济学讨论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些含义至少是部分重选的,另一些则至少是部分矛盾的。为了理清楚这些不同的理解,列举80年代赋予“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一些不同含义,不无裨益。因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目前的地位,不论是好是坏,完全是由时下这些理解体现的。

  (1)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严格地讲,只是个历史名称。按此理解,奥地利学派只存在至30年代早期,以后,部分被微观经济学主流所吸收,部分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所取代。在很大程度上,今日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也持有这种观点。当今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完全了解早期奥地利学派,并引以自豪。晚近在奥地利举行的几次纪念大会和一些论著(希克斯和韦伯(Weber),1973年;莱塞(Leser),1986年)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都把自己看成是整个专业经济学家群体的一份子。曾由门格尔、维塞尔和迈耶担任过的教授职位,现由埃里克•施特赖斯勒继承,他著作等身,学识渊博,深受奥地利学派传统的影响,其论著涉及了奥地利学派的众多方面及其代表人物(施特赖斯勒,1969年、1972年、1973年、1986年)。

  (2)对有些经济学家来说,“奥地利学派”是个定语,用来表达再度出现的对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学说的兴趣。这种复兴特别强调生产的时间尺度和生产率的迂回性。曾为此著书立说的学者有希克斯(1973年)伯恩霍尔茨(Bernholz,1971年、1973年)、费伯(Faber,1979年〕和奥洛塞尔(Orosel,1981年)。这一派观点认为,“奥地利学派”一词与一般的门格尔主观主义传统不相干(如前述,该传统对庞巴维克的理论有所保留)。

  (3)对于其他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论或特殊的经济学,倒不如说是政治和社会学说中的自由思想。这类观察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意味着崇尚自由市场。马克卢普(1982年)注意到(并部分赞同)对“奥地利学派”作如是观。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密塞斯论著的影响。密塞斯以鼓吹市场起因说而出名,同时他是无可争辩的奥地利学派学者。因此,他支持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强硬政策主张,很自然地被认为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密塞斯在美国的主要追随者默里•N•罗思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论著加强了这一看法,他也竭力主张和鼓吹自由主义。但是,另一些观察者会对如此定性奥地利学派提出疑问。虽然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奥地利学派的早期论著被认为是与马克思学派思想尖锐对立的,但总的来说该学派保持一种超政治的姿态。在该学派的奠基人中,维塞尔事实上明确赞同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干预主义的结论(维塞尔,1914年,第490页)。虽然密塞斯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效率公然提出怀疑,他们也强调他们经济学的无价值(Wertfrei)特点。他们都认为,他们在政策方面的自由市场主张与信奉奥地利学派有联系,但并不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

  (4)对于经济学界的许多人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自1970年前后起,指的是对卡尔•门格尔以及早期奥地利学派思想,尤其是经米塞斯和哈耶克发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现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出现在美国,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主要包括默里•N•罗思巴德(1962年)、伊斯雷尔•何兹纳(Israel

  Kirzner,1973年)、杰拉尔德•P•奥德里斯科尔(Gerald

  .O'Driscoll,1977年、1985年)、马里奥•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罗杰•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这一派的目标是突出奥地利学派关于市场是一种过程的解释与主导现代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不同之处。其结果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词常常被理解为只有部分是准确的(见怀特(White),1979年,第

  9页),拒不采用现代数学和经济计量技术。而规范经济学则主要因均衡为方向而广泛采用这些技术。现代奥地利学派中的这批经济学家(有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确自认为早期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一样赞赏市场有秩序的结果,但在理解这种结果实际是怎样取得时,又与新古典主义有分歧。正是由于这批学者的努力,早期奥地利学派的许多著作的原文和译文得到再版,在经济学界内外吸引了大批读者。

  (5)另外,还有一种与上述看法稍有关系的含义也被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联系起来了。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决策的环境是极不确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拒绝了许多已被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路德维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尔(G.L.S.Shackle)的论著在这方面是奥地利学派(尤其是密塞斯的)主观主义最为忠实的发展。拉赫曼本人的论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顺着这条思想强调了个人选择和市场结果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路意味着,对系统理论研究结论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义持严重的怀疑。因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这一涵义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赞同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的立场联系了起来。鉴于早期奥地利学派以反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而闻名,可以想象,这种联系被许多观察家(尤其是主张继承奥地利经济学派主要传统的学者)认为是一种讽刺,甚或是荒谬的。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读后感(五):一个孤独的智叟

  对于这本书,自己倒是没抱太大的希望;毕竟手头还有一本《哈耶克文选》等着看,现在只是想了解一下奥地利学派的发展历程。图书馆里有的,只有这一本看起来还可以,于是就拿过来了。正如打分,我觉得这本书“还行”。

  奥地利学派的关键词:人类行为,文字演绎经济学,特殊的企业家理论,拒绝利用数学,限制使用计量经济学,怀疑宏观经济学,资本和交易波动,货币

  在前言里,作者概括了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要素:不愿意从时间和无知中进行概括;坚持以市场过程为中心;重新理解市场秩序中的经纪机构;越来越喜欢既把人当作个体又当作社会动物来理解。

  奥地利学派认为简单的数学符号无法表达经济运行,这与古典经济学不同:在古典经济学中,静态分析、比较动态分析,均衡几乎足以概括;但是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模型,因此初等代数和几何的解法并不合适。虽然在奥地利学派中,有以科兹纳为代表的与新古典经济学相融派,和以拉赫曼为代表的全新经济范式派,但是他们共同的观点是:第一,一门社会科学应当对那些涉及个人行为和思想的社会现象作出解释;第二,由于我们个人只能以自己主观的智慧作为过滤器去感知世界,经济学就必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以此作为人们对于他们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观理解的反应。市场过程可以理解为不同个体的行为与相互交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些个体具备不同知识,对未来有着不同预期,并通过相互交流来寻求实现各自的项目和计划。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不能剥离时间和无知;经济学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奥地利学派的源头,在门格尔和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门格尔很有趣,他不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从物理学中寻找经济解,而是从进化论中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虽然在70年代之前,主流经济学对门格尔的认识还停留在“发展了边际效用递减理论”阶段,但是随着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复兴,门格尔的理论逐渐成为了奥地利学派的“圣经”——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门派,同一个起源。门格尔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五条:

  第一,只有通过知识和行为才能满足人类固有的需求;

  第二,知识权力以及追求经济福利与发展意味结合的重要性;

  第三,知识增长产生经济进步,促进真实价格趋近经济价格;

  第四,随着市场买卖人数的增多,潜在的价格范围越来越小;

  第五,自发秩序理论。

  当然门格尔比较悲剧的是,他陷入了长期的“无意义”的方法论论战之中,从而耽误了他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非常可惜。

  书中的一个历史很有趣,奥地利学派中内生了三个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诞生了米塞斯这样纯粹的自由主义捍卫者。

  关于书中提到的米塞斯,个人概括如下:

  第一,早期主要作品《货币和信用理论》,将货币追溯到了从物物交换中脱颖而出的时刻;

  第二,经济危机是一个试图调节由部分准备金银行引起的不均衡状态的市场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在没有私有财产或者自由市场交换帮助下,是无法进行合理的价值计算,无法反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值,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浪费。国有企业的领导们“官僚化”倾向严重,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

  关于书中提到的哈耶克,个人概括如下:

  第一,资本理论方面有专长,因此即便理解者不多,但是思想足以被广泛传播——这一点和米塞斯不同;

  第二,他是凯恩斯的主要对手,二人有长达数十年的论战;

  第三,他认为不切实际的价格信号造成了商业周期,形成了“李嘉图效应”,治愈高涨的经济最好的方法就是萧条!?

  这第三条,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就是这样理解的;只是这样的想法太激进了。关于这一条,自己在后面还有话要说。

  书中提到了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学者——兰格。兰格认为可以由中央计划委员会充当市场交易的“拍卖人”,国企的经理们努力朝着降低平均成本、将边际成本保持在国家公布的价格水平这两个目标上迈进即可。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无疑很天真,并且是基于静态分析之后的结果,因此属于“看上去很美”的理论,况且还没有考虑技术知识的增进。所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者妄想经济运行的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却增加了制度的不稳定性,苏联和东欧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本书花了一章来介绍米塞斯,看得出来米老在美国的日子属于“曲高和寡”的那种。过于坦率而且坚持自由主义的观念,让他和主流的经济学学术圈格格不入;米老到美国的时候都60多岁了,愿意和他平等交流的人几乎没有,大部分的跟随者几乎都是“崇敬”的接受指导,原来在奥地利时期研讨班上的对话变成了教授,可以说是一种寂寞的悲哀。这一时期,米塞斯的大作《人类行为》出炉,其目的是想重构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经济理论;这本书的缺陷在于,没有能够探讨研究历史或者经验经济学的恰当方法,以至于奥地利学派之后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在这本书中,米塞斯提出了“行为公理”,即边际效用递减、报酬法则、人类劳动作为手段的法则。同时探讨了企业家的功能,认为企业家是与市场数据变化有关的行为人。并且米塞斯认为,生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目的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与芝加哥学派不同在于,芝加哥学派的基础是信仰的稳定偏好和“密集优先均衡”,认为所有观察到的数据都处在均衡状态;自由放任的结论直接来自有关选择、均衡和经济秩序(最新的是理性预期)的假设。

  对于米塞斯而言,偏好总是不断被重新评估,离开选择行为我们甚至不能说它是存在的;进一步来看,均衡纯粹是一种虚无状态。

  奥地利学派的复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是1974年。在这一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在此前后,罗斯巴德(著有《美国大萧条》)、科兹纳以及拉赫曼(在美国之外的奥地利学派人)为奥地利学派的复兴都做出了不少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罗斯巴德对于“大萧条”的解释,和弗里德曼不同,二人的分歧在于:通货膨胀究竟是货币数量增加还是价格水平上升?奥地利人认为是前者,而弗里德曼(几乎是主流经济学)认为是后者。科兹纳发展了企业家理论,这也是奥地利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就是解释了“价格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科兹纳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均衡市场价格”,企业家凭借其机敏的素质,注意到了机会并利用这一机会为自己谋利,如此一来企业家就成为了市场的“鲶鱼”,为市场变化增添了活力。

  新古典经济学试图借助物理学和静态机械运动分析的架构来捕捉被感知的经济秩序,并将其理论化;奥地利学派批判了这一路径,但是至今仍未形成一个论述清楚的替代方法。虽然一直在主流经济学之外游离,但是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以及对于货币发散过程中相对价格效应的调查都表明了,新古典经济学吸收了奥地利学派的批判,并削弱了奥地利学派所宣称的能够对经济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综合来看,奥地利学派长期倡导自由市场。首先这是由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笃信自由市场所赋予它的参加者众多利益(米塞斯),其次是因为自由市场预先对自由和产权做出承诺(罗斯巴德);最后是因为它的运作相对于中央计划经济要好得多(哈耶克),有可能是是三者兼而有之。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奥地利学派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感觉。正如前文介绍哈耶克时书中所表述的,萧条是治愈经济高涨最好的药方,这样的观点虽然很有道理,但是过于激进。在社会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经济进入一个轻微的低谷期尚可接受,如果长期持续的萧条,极有可能导致专制、集权制度的崛起,而面对这样的情形,奥地利学派的处世之道是“置身事外”。

  这就像一个智叟:他已经看透了整个世态炎凉,每日的讲学虽然听众寥寥,但是过路的人在或多或少的听到他的观点之后,都有些启发;只是如果长期的听下去,免不了会有太强烈的厌世情绪而放弃改变的努力。

  这个年代需要智叟,因为需要警世的人;但是如果人人都是智叟,无疑也是社会的悲哀。

  寒假要看完《哈耶克文选》,个人认为有一点难度;看多少算多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