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典型文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典型文坛》读后感1000字

2020-09-29 1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典型文坛》读后感1000字

  《典型文坛》是一本由李洁非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典型文坛》精选点评

  ●拖了整整一个寒假才读完整本书。此书研究对象选择足够典型,研究视角也足够新颖,值得一读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文坛上枝枝蔓蔓的人事关系也有着太多道不明的晦暗之处,选择这个作为切入点,就决定了本书天然地少了文学研究通常具有的那严肃脸”。个人觉得其实倒也无可厚非

  ●好看~有的地方推论奇怪了点,总体还是很好的

  ●激情思辨,酣畅淋漓

  ●总感到有些猎奇的嫌疑。。。

  ●了看,题目都很吸引人,然而资料许多都是二手,主观话语太多。远不及李辉、陈徒手。印刷不好

  ●精彩之极。

  ●略显抒情,但仍然收获颇丰。至此李洁非的“典型”三部曲全部读完。

  ●很严肃很典型,但有点枯燥

  ●饱含理解同情行文抽丝剥茧,带着探案态去解读现代文学中的焦点人物。姚文元、夏衍、张恨水几篇尤佳。

  ●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暂且不论,但是写得真叫一个精彩和好看

  《典型文坛》读后感(一):短评《典型文坛》

  一恍眼间,“代文学”已经有了六十个年头,比研究者麋集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整整多了一倍。即使排除掉距离尚近难以入史的近二十年,仍有四十年供人评说。在多种言述方式中,李洁非选择了最拿手的“人物系列”,十一位名家,当然不是全部,却已足以提供看穿时代的“样本”:丁玲、周扬、胡风、老舍、姚文元、张光年、浩然、张恨水、夏衍、郭小川树理。作者兼顾了当年主流边缘,精心选择他们生命中华彩乐章,如作协秘书长郭小川的1957年,张恨水的晚年,赵树理的“进城”与“离城”……那个年代关键词是“体制”,在体制的笼罩下,他们的悲喜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文坛“大”时代的轮廓

  《典型文坛》读后感(二):《典型文坛》读后

  想了半天,没找到一个装诗情的题目。于是用了小学生的读后感。

  很久以前,导师便说如何如何废寝忘食的读这本书,我想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对书中的人。他们知道80年代,那个全民文学的年代。他们也知道,曾经有一个领导人,酷文学,于是全国文人们、作家们都成了“折翅的天使”。于是李洁非说,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一个领导人过于关注文学,未必是个好事情。

  上个月底去复旦开会,拿上这本书旅行。在上海的地铁上,我好几次坐过了站。我觉得李洁非至少读懂了几个人,老舍、郭小川、夏衍。无论是是非非,那一代人还是纯粹的;而惊心动魄之处,比如浩然,李洁非不掩饰自己的鄙视,却也能同情之理解。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在写张光年的末尾,他说,这些人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一大现象,追索他们的转变历程,最后发现其实很简单:一是心中对世上好的东西仍知爱惜;二是不论过去做过什么,他们能够反躬自问。

  也提出很多命题,如张恨水,把为市场服务和作品的品质、文人的气节结合得很好;夏衍的言行分离,老舍的“逃”,我想很多人冥冥之中会感谢后世有这么个人读懂了自己。

  好久好久没有读这样的文学了。犹记得中学时代,自己的懵懂才情。

  我想,将来我还会写更多的文字。

  《典型文坛》读后感(三):典型文坛:此处危险,生人勿近

  读此书对我自个儿的意义是:

  记得大学时代很钟爱李洁非的文字,故读它以回应当时那种情思。但是这部书确如豆友所说,枝蔓太多,有点水。平和中正的态度还是一样,也许还更加强了,而别的方面呢,似乎不复我记得的那样准确、到位。也许是我记忆出了错,是我长大了太多。

  另一个是,我很想看看比较接近原貌的那些事件,丁玲、老舍、胡风、张光年、张恨水,总觉得他们的经历既不应该被全盘遗;也不该被理论过度言说。故事,就是过去的事吧,有这么一本书集中的讲一讲,而且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点亮着,仅仅是帮助大概地了解那些事,作为普及读物,也就可以了吧?

  看这本书,才看到老舍:目前最大的感慨就是,生逢恶毒的时代前提下,没有人是无辜的。

  结合书的标题看,让人揣摩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作者在序言里说,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他考察和记录这段围绕人的历史的一个思路。那么文章标题的意思应该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坛即是这样一大群典型文坛人物的聚合之所。但是,由于“典型”一词最典型的含义是:最符合标准的,最能成为样板的……这样的意思,所以“典型文坛”一语似乎也就是说,这就是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最普遍的生态环境。如果说,这层含义,也算成立的,那么此书的用意应该是:此处危险,生人勿近。

  《典型文坛》读后感(四):是是非非说文坛

  自入学以来,导师指导我们做研究总是要求我们回到文学现场,更有师爷强调文学就是人学,没有那一二十年的阅历在背后难以拿出成果。偏偏我愚顽,总是理解不透。直至看了这本书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是一枚“小幼齿”了。

  以前脑子里没有文坛的概念,只有几部文学史,文学史作为教材又由学者编纂,早就是删繁就简,枝枝蔓蔓全被剔除,留在我脑子里的便是几根清晰的线条,有骨架无血肉,有概念无实感,清清白白的一大片。其实文坛和世界上所有的行业一样,同样纷繁复杂,那些看起来金光灿灿的表面后面浸透的仍是人的欲念,文人不会比普通人高尚多少,但是亦不会比旁人更卑劣,他们作品中所塑造的品德高尚之人不能完全看作他们自己品格的映照,而那些恶人亦能窥见作者自身的影子。李洁非的此书便可以说是对文人的还原,但是这还原绝对不是挖掘文人的隐私与秘密,若真是那样便不啻于现在的狗仔队了,作者所做的是把作文人还原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之中去,去努力探求他们文学活动背后的某些思维与逻辑,某些看起来颇为无厘头的文坛现象在作者的挖掘之下确实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使人感觉颇为新颖。譬如所有谈及特殊时代的人谈及文坛前辈的时候都会提到一点“时代”的原因,但是时代如何作用于作家?只是带给他们苦难的经历?只是剥夺了他们创作的自由?所有文人的遭际在时代之下难道没有异同吗?所有他们承担的毁灭性的后果皆是由时代而来?李洁非没有用时代一棒子打死所有的人,他利用了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眼光老辣。我特别欣赏他对老舍的分析,我硕士毕业论文便做了老舍,那时候便看出做老舍论文的人虽多但是对老舍的心理等等的分析其实很难真的触及老舍的根本,我们所言说的不过是十分之一二。以老舍建国之后的转变为例,大部分人的眼光都定格在他的贫寒的家境之上,认为这是他毫无顾虑接受新中国文艺理念的重要原因。作者却指出了老舍的家境是“贫而不寒”,他所接触的理念仍然具有着上层气息与色彩。他之所以能够在建国之后进行转变那也是因为运气使然,老舍的民间立场与所吸收的民间文化知识使他在众多文人中大放异彩。而且对于老舍建国之后的经历,我们往往也把注意力放在了他文革初期便跳河自杀这一事实上,没有看到老舍在建国之后确实是风头极健的,他的性格之中确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可也蕴藏着极度的圆滑与世故。还有对赵树理、姚文元等人的分析也是从他们个人的经历、思想入手去寻找他们在时代中经历一起的真正原因。其中不少关于中国政治、文学、文化等的分析都很有见地。

  若只是理论的分析或者以后来者的全知全能视角去看到文坛前辈,那么这本书的趣味便要少了大半,但是作者却把本书中感性与理性的因素拿捏的刚好,营造出了一种极强的现场感。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姚文元与冯雪峰之间的一封信。冯雪峰面对姚文元对其父亲姚蓬子身份的质疑,以一位做长辈的宽容与慈祥对其循循善诱,并最后说“祝你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其实此时的姚文元早就有了对父亲以及对他们那一代人取而斗之的野心。一个良善犹存的老一辈作家和革命者和一个冷酷无情的青年革命小将在一封信中相遇,而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相遇,实在使人概谈。作者在谈及郭小川的时候更是直接把其日记作为第一手材料,郭小川在作协之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却又享受着极高赞誉的矛盾处境被刻画的极为突出,借助他的遭遇,文坛之中的文人相轻、虚与委蛇、文过饰非等等状态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使人明白文坛从来不是一片净土,文学史也绝对不是那不曾旁逸斜出的一本本作品与理论。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不要妄图拔高或踩低任何人。

  作者没有把笔墨放在时代的可怖与苦难之上,也没有以道德为准绳衡量所有作家,但是我依然可以感到残忍、痛苦与辛酸,我同样也能发现有些灵魂在灾难之中同样散发出比旁人更美的光芒。

  《典型文坛》读后感(五):艰难地走向宽谐

  如果说,现在有人只管骂现在的审查制度简直一太平洋警察,管这管那,造就诸多禁片禁书,却忽略现在已有的局面。那么,我原先可能会理解,但现在也许会倾向于保留意见。因为对于现在文坛的情况,我唯有一种庆幸,庆幸现在是一个宽谐的时代。不是说现在没有缺点,而是相较于现当代的一些时代,现在对于文人确实可以说是太平盛世了。

  原先我以为,即使会有文人相轻的现象,但是文人文人,他毕竟是纯粹的,即使有卑鄙文人肯定也是少数,大多是可以坦诚以待的。而现在,我对于这个看法,有所保留。或许是过去对人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入,或者是对历史的力量体察不够到位。

  最近看了李洁非的《典型文坛》,书中是从现当代十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当中,窥探当时文坛的面貌。这切实让我感受到,文坛,就是一个江湖。这十一个人,可以算是比较全面,有游戏的玩家(作家),也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文坛领导)。虽然不都是很有名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或是自己这一出生时代所限,有些名字确实第一次听到),但都很具有代表性。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只是文坛的沧海一粟。但是透过他们看文坛,已然可以看到血泪和苍凉。

  一个原本小资浪漫的人,历经文坛可能变得威严古板,中年口若悬河到晚年竟然失语,对着任何人都默默流泪;一个原本自由主义,亲切随和的人,历经文坛可能变得面目可憎,竟然可以捕风捉影地去抨击朋友,但是自己也无缘无故做了八年牢,腿被打断只能放任其自己愈合;一个做着诗人的梦的人来到作协,一心想通过积极斗争来为求自保,而自己的妻子“政治审查没有问题”却被关押两年,不由觉得“政治斗争真可怕”;一个无党无派的人,突然进入文坛,甚至一下成为盟主,变成有党有派的“歌德派”,一直“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得也不错,可是还是在特定时候被觉得“没用”,内心的落差使其在被利用之后尸沉太平湖……举的四个例子是给我强烈震撼的。因为这是四幅图景,我能想象老年周扬对着任何人都默默流泪的样子;夏衍看着自己的断腿无辜无奈的样子;郭小川歇斯底里地大吼“政治斗争真可怕”;老舍无神地喃喃自语“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会写单弦,快板,我多有用啊”......当然还有因为性格,因为立场而遭致厄运的,也有因为有敏锐嗅觉的,被时代造就……

  或者我不应说那些人入文坛后起了那么多改变,而应强调入了那时的文坛。那时的文坛一直是被极端政治化的文坛。自然,文化和政治本来就互相影响,互相反映,这是极为正常的原理。然而凡事走了极端,就容易出悲剧。回看二十世纪的历史,这短短一百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当然我们在这特别讨论文坛,看看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文坛,作家都是在如履薄冰!“书生本就是社会上的弱者”。让他们与政治极端相连,文学成就可立刻转化为政治成就,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于文人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感慨于历史的强大。它造就文坛,造就作者和领导作者的人,所以也可以通过政治肆意地煎熬他们。这么看来,我实在没有办法对一些有所“转变”或者说“蜕变”的文人横加指责,“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我们只能感慨个人的力量真的是渺小的。

  很欣赏李洁非先生写这本书的态度。虽然也有一些主观的情感色彩在,但是更多的是客观陈述历史,而且在我看来,即使是有主观色彩在,他还是秉持着文艺批评的风度“不隐善,不掩瑕”。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文坛上实实在在,血肉丰满的人。

  中文系教授们很强调回到文学现场,其实也是回到历史。知道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人。我们自然不能确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是不是历史真相。当然,真相肯定存在,但我们本就无法看到其全貌。当然也不能因为历史可能不真就放弃历史,那就会陷入虚无与不可知。所以少下断论,多看史料确实一个正确的做法。

  当然,看到了一些历史,更感慨自己的无知,也有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觉。当然,那种我们切实可以看到的血泪,真的让人感慨今天的“宽谐”局面真的来之不易。只是一味抱怨的同仁,如果读读历史,可能在抱怨当下,催促改革的时候会多一些敦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