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空的捷径
观空的捷径
佛教有许多观修空性的方法,但其中以“无我观”为观修空性的捷径。无我观法就是“人无我、法无我”的观想法。凡是于人身执有我,谓之“人我”;于法(一切事物)执有我,谓之“法我”,观想人我、法我均无,自然通达空性。因无我观法较为简单而直接了当,所以被称为单刀直入的观空法。
许多佛典都指出了无我观法是观空的最有效方法和捷径。《金刚经》指出的“四无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最明显的无我观法,说明无我的时间相续性。正因为无我,所以由我所取的人、众生、寿者当然也非实有,而“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证到了空性。《金刚经》又有“六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说,世间一切事相,都是有为造作,缘生缘灭,空地自性。如梦境的虚渺,如幻象的现灭,如泡沫的空无,如影像的飘忽,如水露的短暂,如电光的闪逝,都是假有即空。但能观一切法如此六者,乃是因为无我的缘故,无我才能有此六喻,使行者入于空寂的境界。《心经》所云“五蕴皆空”,即是无我。因为“色”为我所执之身;“受”为我所执的感觉;“想”是我所执的妄想;“行”是我所执的习气;“识”是我所执的心灵,如能一观无我,自得五蕴皆空。《龙王经摄颂》说:“观身无我法无我,见自身空诸法空。”《十地经论》说:“无我智有两种:我空、法空。”《楞伽经》说:“两种无我,一切诸法,悉入其中。”《无量寿佛经》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利。”这些经典都说明,无我观法较易入手取证空性。
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分析、探究无我观法的哲理基础,他的“二边,不一,不异”观点就可以用来破斥和否定自存的我。二边,就是说如果有某种事物存在,它一定是一个或比一个多,或者是一或异,没有第三种可能。以“我”为例,这个“我”是一个拥有五阴的个体,或者是不同于五阴的东西,没有第三种可能。不一,如果认为“我”是拥有五阴的个体,那么,阴分五种,必有五个“我”;或者“我”既为一,那么,五阴应该是同样的东西。明显地这两种结论都是错的。如此探究,可以了解到“我”一不是拥有五阴的个体。不异,“我”既不是拥有五阴的个体,那么,“我”是否可以分离呢?是否可以“离阴有我”或甚至阴不存在亦有“我”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异于诸阴,这就是不异的观点。经过这样反驳“本来存在的我”的三个观点的探究,就能建立“即阴、离阴”我都不可得的正见,就会了解“本来存在的我”毕竟不可得,“我”是完全不存在的,空性是用来破斥“本来存在”的“我”的。
无我观法就是使自己相信“本来存在的我”实际上完全不存在,然后感觉到像虚空的空性,并以此作为观修的目标,不忘失地执持空性,专注于它,从而进入如虚空的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