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恋》经典读后感有感
《盛世恋》是一本由黄碧云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22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她很厉害,她文章的主角一般都是女性,故事的发展往往把主人公引向了另一个奇怪的极端。
●盛世恋,如果都这样,岂不恋无可恋?到头来,也不过是开场的惊艳。
●这么看来,便觉得爱情婚姻不外如是,时间度过的如此真实而索然无味,真可怕。
●书静只是急步,走那走不完的长廊;如红拂女出奔,一生一世,尽系一念之间。此一念彼一念,全盘皆落索。
●太平盛世,最惊心动魄的爱情也只能如此。
经年后还是能想起来书里的一些内容。字很冷。情很淡。静水流深型的感情表达式。有亦舒和安妮里的味道。她们有类似的写作风格。
那位姑娘与我素未谋面,她甚至不知道我的存在,因为某种因缘,我对她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而看完此书,最后的结局也在预料之中,我也借此大体猜测出了现实中的答案。
学文的女子大多是多愁善感、纤细敏锐,而社会学却在纯文艺性中添加了更多政治与哲学的元素。他们热衷于各种近现代时期的人文论著,在教室中大谈哲学人性与治国理念,甚至看到五四时期的讲演也会热血喷张。虽同为女子,每天与经济理论和数学模型打交道,只能愧叹思想境界的差异以及作为个姑娘家不该有的大条粗犷。
所以,她们是更为敏感细致的吧,又背负了太多思想的沉重,还有那些形而上的社会人文学者的善良与单纯,而世间大多是粗心大条、自私自我的男人,因而她们在爱情中更易受到伤害。如若又恰巧是位沉静含蓄而内心执着的姑娘,就更加注定她们在世俗爱情中的不幸。
《盛世恋》读后感(三):平淡,渐渐淡出
“太平盛世,个人经历最大的兵荒马乱不外是幻灭。”
读了黄碧云的《盛世恋》,我感到压抑,感到悲凉。生命不过如此,似一场幻觉,一场虚无,没有意义。在我的观念中,师生恋是一件听起来很美妙的事,让人充满幻想,或许是受到琼瑶小说的影响,然而《盛世恋》活生生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当师生恋成功进入婚姻后,两人个性的不同,年龄的差距,观念的异同,使他们两人的距离越拉越远,最后不可避免的离婚。不只是师生恋,或许所有的恋爱修成婚姻的正果后,才发现生活不过如此,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所期望的那样,希望越大,所以失望越大。每一场婚姻都是人生的一个豪赌,谁也不能保证婚后是否一定过的幸福。
《盛世恋》只不过是一个世俗男女故事,没有荡气回肠,一波三则的情节,有的知识平淡,甚至乏味。书静向往琼瑶似的浪漫温馨,而国楚早已麻木于生活,她脾气古怪,什么都不肯说,他不够温柔体贴,根本没心思去猜,于是女的心凉,男的烦躁,最后,生活在一起就是相互折磨,分开才会让彼此活的快活点。里面让我印象深的一个场景是,当别人问书静做什么兼职时,她平淡的回答说:当太太,只做客房服务。我想书静一定是对婚姻生活失望到了极致,才会这样回答。
“世间最难以抗拒的是生活的平淡,再伟大的爱情也禁不住平淡的折磨。”
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的平淡流年里,若一直保持着激情,有小惊喜,小浪漫,那是极好不过的了。
《盛世恋》读后感(四):盛世與虛無
在一篇critical essay中看到內容概述時就只覺心中一動,知道一定又是一篇讀來百轉千回的冤孽。然而只是想看,如同三月時節看的《師母莊瑾瑜》,太平盛世中的人怎能預知時間的風暴?不過是當時只道是尋常。
只是故事太切中我的要害了,似曾相識的段落,左翼的activist……大概我也是個渴望故事的人吧,雖然這故事的許多篇章都平淡如水。
“书静离他们远远,靠着屏风上,一身素白;她忽然觉得做丧与做喜原来差不多,都是一门绝望的热闹。"
quot;书静苦笑说,“马克思说婚姻是制度化卖淫,原来他是对的。”"
談什麼盛世呢,繁盛的背面就是無盡的虛無。
”书静坐在一角,忽然在墙壁玻璃上看见自己细小紫白的脸。她捧着自己的脸。在地狱中,她看见她自己:细小、紫白;这年代的面容,但毕竟还是她自己的。外头这么吵闹,这许多人许多事,地唯一可以掌握的只是这一点点的自己,这一点点的安静。她忽然非常强烈的想念方国楚.以及系在他身上,她和他的命运。她趁着大伙都在舞池里挤得不见影踪,悄悄的溜走。“
”小超不过是个戏子,我教这十年如一日的书……“
還談什麼理想什麼熱血,不過是個戲子。
“说什么,何尝有战争炮火,只是太平盛世,人一样灰飞烟灭。”
小說畢竟是小說,小說中的人可以有幾千幾萬世的愛恨情仇。然而這俗常的日子卻不是小說,一步邁下去,就再無重新鋪墨開張的機會的了。
但,“太平盛世,最惊心动魂的爱情故事也只能如此。”
“原该如是,太平盛世,个人经历最大的兵荒马乱不外是幻灭。”
《盛世恋》读后感(五):盛世恋
《盛世恋》,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很多年前看过一次,当时以为看明白了,后来想想其实似懂非懂,就是一种苍凉之感一直挥之不去。最初找到这部作品好像是因为那首同名粤语歌。想不到香港有这么苍凉,绝望,有厚度的作品。而那是80年代最风生水起,繁华耀眼的香港。
今天突然想起来这部小说和这首歌,歌听了一上午,小说连续看了两遍。我大约真的年纪大了,久久理不清自己的思绪,却有一种泪目的冲动。我还是不确定是不是真的看明白了这部小说 ,就随便说说当下的感受吧,也不一定对,就这么说说。
程书静和方国楚到底有没有相爱过呢?看了两遍我都不确定这个事情,但似乎当他们离婚的时候,那种触目惊心的痛好像能感知他们确曾爱过。但他们相爱的过程一直很悲凉~一个人到中年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繁荣昌盛的80年代香港注定没有什么作为。一个敏感,脆弱,想要有点理想,有所追求的气质女学生,也许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是注定的。可惜婚后他们发现他们爱的都不是他们彼此真实的样子,他们爱的对方可能想象的成分更多。过于真实的对方都让他们接受无能。所以离婚也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可是为什么离婚也是那么疼痛的样子呢?可能因为他们都已经将对方的理想毁掉了。他们都毁掉了对方的那根救命稻草。曾经这是他们的退路,如今他们知道了这条退路行不通,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方国楚大约以后不会再有婚姻,有的话也是更加凑合;而书静正如结尾所说,等她年纪大了,再找个男人大约还不如方国楚。那为什么现在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凑合一下呢?正是因为他们相爱啊!相爱的人往往没办法凑合。只有不爱的人才能凑合着过下去。因此比起他们悲凉的相爱,他们的分手更加的悲凉,在那个最最繁华的80年代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