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读后感摘抄
《众声喧哗》是一本由胡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篇幅的文献综述以及引用扰乱了线性思想,不过非常详实(2018.10.26NF
●公私之辩和共有媒体部分的文献综述做得很全面。成书至今不过十年,许多关于互联网管制的资料已难以考证,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乐观预测也成了理想主义泡沫,顿觉每个学者身上其实都背负着撰史的责任。总结:中国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互联网是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重要出口,共有媒体把政治话语带进公民的日常生活体验,就具体的问题表达立场就是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具体来说,媒介审判就是对这一冲突的集中与放大)。后记一句很有意思:中国人之知道民主是一个政治制度,而始终未了解民主乃是一种文明。因此我们可不称之曰“民主”,而称之曰“民主原则”或“民主理想”。
●是不是论文都非得把一个日常话的东西换个套子让你不明白在说什么,比如共有媒体的概念。不过这本书说起来倒是对公私有很细致的讨论与思考,然而关于互联网方面的内容,已经陈旧了,很多援引都只停留在2006年。
●多为综述性观点,深入分析少, 基本没有实证。。。08年的书现在看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了,诸多之后兴起的网络媒介形式都没有探讨到,总之启发性的论点较少吧
●比较不错的论文,只是作者并没有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不过至少梳理归纳观点的能力还不错,让人看完对自己的知识也有所补充。
●网络民主能否改变中国?网络的公共领域和政治审议是否可能? 自古以来,暴民只出现在愚昧无知的人群中,但网络暴民却是一些自以为拥有广博知识并能洞察一切真相的知识群体。这些人时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一切他们认为是黑暗的人和事,而这种情绪一旦若是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驱使,最终很容易演变成集体无意识的攻击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管制于是便也就有了堂而皇之的接口。这究竟是孰之过错呢?
●对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论述是断裂的。作者完全没有带着问题意识在写这本书,他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散漫,无节制
●中大
●02.17
●传播学必看
《众声喧哗》读后感(一):书配不上名字
咋一看,这是一本很有深刻思想的书。
但是实际上,作者除了提出一些空洞的,乏味的理论性概念以外,很少运用一些实际的实例去分析。可读性很差,更谈不上吸引人。
神马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说白了就是人怎么在网上扯淡而已。别用那么多学术语言,搞那么多装逼的概念,除了吓人唬人以外,真没有什么好效果。
《众声喧哗》读后感(二):记录一下
提及到的书
朱德米《网络政治学:虚拟和真实》
Cyberdemocracy:Technology,Cities and Civic Networks
概念
共有媒体:经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 for all, by all)
电控空间:Cyberspace,也即赛博空间
本书的研究范围特别集中于网络空间中公域与私域的问题。
本书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变化和政治辩驳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众声喧哗》读后感(三):几个结论及其展开
虽然本书精华在公私领域的研究,不过对以下章节更感兴趣:
4.3.1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4.3.2网络讨论着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6.5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6.6互联网改变中国?
经过这么一个社会科学的分析,就会发现网民目前只是总体中的少数,很多话题未必是大众最关注的,甚至是未有知晓的。所以说,不管是成长于数字时代的90后,还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两者之间的代沟更大。
”非正式团体和个人利用互联网创建自主社区,促进政治参与的方式产生了最大化和最积极的政治影响“,是如此。
《众声喧哗》读后感(四):sns火爆前的一本互联网研究综述
一本很用心的互联网研究综述,从政治慎议的形成条件来讨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立。
对公私领域概念建构的的历史分析,对中国公共领域(有吗?)的流变叙述,资料都很棒。
引用Benkler的分析,谈到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开始回应信息超载问题,“注意力新干线”的作用机制,有意思。
最后对良性公共话语的原则讨论不错。
标题注明“sns火爆前”,因为07年(作者后记中注明)时思考的一些理想模型,在08年毫无疑问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良性社区建立方面,豆瓣就是一个很好的个例。开心网的邀请制和黏性显现也是以往所谓“社区”不曾做到的。
另一个启发是,对互联网的研究显然不能局限在传播学一类,以前看到E-卡茨的《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一书被归类于商务馆“电子社会心理学”书系还有些奇怪,毕竟卡茨是宾大传播学院的教授……不过互联网作为一个产品、一种机制、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下去都能掘地三尺。
先简略写这些,以后有空再展开。
《众声喧哗》读后感(五):《众声喧哗》读后感
本书立足于公私之辩,全书大部分内容集中讲述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共有媒体”概念。在共有媒体中,公与私的区分既不是决 定性的,其各自的本质也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充满了流动性和多变性。公共生活是差异化、公共事务、责任性、尊重和承认、协商和 讨价还价的领域;私人生活是亲密关系、自发性、相似性及忠诚的领域。
如何去看待公与私呢?作者还是持着乐观的态度。
私人生活总是有公共的维度;公共生活永远不乏私人的元素。既要把个人当 作人来尊重,鼓励个人的自我实现;又要认识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找到重要的相通之处,即使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妨碍人们完成共同的事业。传播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对公与私的界限展开持续争论的地 方。就互联网的体验而言,公域与私域常常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为一种流动和一种过程
我们需要经常性地思考公与私的界限。但是,不是在两个替代物之间择一的绝决,而是一种平衡相互矛 盾的趋势的努力,以及一种避免极端的愿望。
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 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在大多数时候,这并不会导致突破性的 变化,但是,它显示了公民通过共有媒体影响政治的一些重要方式。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那些根深蒂固的非民主行为,但是却能够令公众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变化,把政治话语带进公民的日常生活体验,改变人们对控制、自由与创造的认识,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地动员集体智能提高治理水平。现在离这本书出版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如今的网络环境可谓天翻地覆般的巨大变革,网络中的声音更加喧嚣,许多问题也重新摆到我们面前。公私领域还是有边无界,处于快速的流动状态,比之十几年前的网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网络平台的众声喧哗成为意见的聚集时,能否理性探讨成为共识,或者成为噪音,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