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奴役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到奴役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1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奴役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奴役之路》是一本由海耶克著作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1990-02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到奴役之路》精选点评

  ●电子版读过。对极权制度分析批判极其深刻入木三分,通过强大严密逻辑批驳了其构建理论完全撕裂了其诱人欺骗性的美丽画皮,露出其丑陋凶残无耻本体。殷注也恰到好处,充满洞见,有助于理解原著可惜这样深刻、晦涩预见性的思想著作注定少人问津。

  ●原作者非常啰嗦语言绕口,译者时不时露个脸的样子也很烦。中文译文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成一段我就不知道表达什么。我高中语文成绩年级第一,然而如果把这部书的部分内容节选做成阅读分析题,我应该会得0分。

  ●读的第一本哈耶克的作品揭示了奴役社会形成。读到一半时有些愤怒,好几天才平复下来,现实越是残酷我们只能愈冷静、愈有耐。“个人有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法治的基本出发点功能,并非保障政司的权力,而在保障个人之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这些年来累积的众多意识疑问好象慢慢得到答案

  ●殷海光译本好!

  ●读得很吃力,每个章节都要反复几遍才能吃透。但是比那个版本意思清楚。 《1984》是《到奴役之路》的反面案例教材;《到奴役之路》是《1984》的理论指导

  ●普及常识的书。

  ●一步步的,不可阻挡的,走向深渊

  ●尽管里面的许多营养早已通过其他途径品尝到了,但还是有超多启发。殷海光的个人评注也不乏卓见。 读的过程中,厘清了好多被无意或蓄意混淆揉合的概念,所以阅读之外,还可看做加强思辨能力练习

  ●就是译者话多了点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一):任何想创造人间天堂政权,最后为民众创造的必定是人间地狱

  任何想创造人间天堂的政权,最后为民众创造的必定是人间地狱

  20160307-20160816,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缓慢而艰难地读完了,有些不好懂的地方,因为有殷海光的批注补记,而变得好懂了。

  这应该算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书了。

  极权统治者需要一种人——唯命是从的奴才

  集体主义初衷是想创造人间天堂,可发展到后来,只会为民众打造一个人间地狱。

  用集体主义方式铺就的必定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二):《到奴役之路》小感

  

一本书可得两位大师之思想。振聋发聩的常识,文字的论辩性相当强,于逻辑于情感令人叹服。读这部上世纪初的著作,今日之场景历历在目,不免对号入座,亦不由得为这片土地、这些自古勤劳人民痛心: 1、政界空话假话连篇,“四个xx”“五个xx”等无意义之大词频出,完全脱离日常语言,玩弄文字游戏;学界附议之风而非格致之风盛行,大量学术资源流向阿谀奉承之人,创造力停滞不前,学术不端倒处世界前列。 2、对同胞失去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甚至不敢坚持自己的良知。“我剥夺你,与你无关”。无视尊严,大赞“平等”之妙者,反在权贵面前俯首帖耳。“共同富裕”远未达到,人均收入尚处末游,却以“富强”为骄傲之资本。先抽走你的全部,再取毫末施舍于你,便得你感天动地,划算极了。 3、泛政治化、散播仇恨而非宽容,大举“freedom & democracy也有阶级性,是推行霸权的手段”等种种别致观点的大旗的理论自己往往是阶级特权的享有者,让他们放弃自己那点“freedom & democracy”的特权估计是一百个不愿意,恐怖的是,其政治宣传以渗入社会空气,以致无权者深信不疑,成一“可防可控”之舆论暴民,权贵指哪打哪,社会撕裂,正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三):自由最是可耻

  方法:书看到一半才做这个书评,前半段基本忽略

  更多的是一些阿姨式言论

  对于概念我就不做深入界定(那是更多学者应该做的),感情都在文字里。

  其中有最质朴的感情,最像人吧。所以很不严谨,很“业余”包涵!感谢友邻给的资源!

  我曾经寄予期望于仁慈的独裁者。 大凡极权国家都是有道德的。 其实基于人权法案也好,宪法也好,甚至坚稳的传统也好,构建在权力符号的背后,真正重要的是不可让渡的立法权,也就是不可被公权力所侵犯的个人权利。 本书的内在理路更多的是对其所反对经济系统“外在”“直观”的批判,弱化了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批判,但人毕竟只能做一件事情。 无法对自由的“道德证明”,确正是取向于自由的价值(生存意义上的)取向,道德判断。安全理想的“获胜”恰是直接指向最核心的东西。 集体主义的道德观与制度“交相辉映”本身的高尚动机恰恰是一种模糊的共同的特殊指向,是被无限承认的。 被灌输的,或者中立的说,被推崇的一种单一的“色彩”愈来愈强调(除了色彩我没想到其他的词),而手段则是丰富,如求向阶级,求向被要求的社会道德,求向民族。 Reinbold Niebuhr“在现代人之间,有一趋势与日俱增。现代人总以为自己是合乎道德的。因为他们把自己底过恶往大的和更大的集团上头推。” 共同的道德下,藉着权力手段的同时,也要为有背于高尚的道德观手段下虚伪的辩护。无原则( unprincipled)即极权,极权手段中间在原先的制度中以令大多数人兴奋的方式从中使一群,一个人去达到最原本的,无法与动物区别的生存意义上的欲望! 科学技术的发展,宣传技术的发展同是与极权“交相辉映”(并不延伸) 极权理论与“高贵的谎言”(noblelies)被改装的神话 被糟蹋的自由与话术的歪曲,甚至无法放置于语言学(广义)相关的层面上,因为毫无所谓科学所言说(真理同)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四):往何处去

  去奴役之路

  这几天在公车上一直读《去奴役之路》,繁体竖版,晕!(虽然俺也是多年前看繁体竖版武侠和亦舒消遣过的,呵呵)

  这本号称自由主义的经典原著作者哈耶克在国内已是赫赫有名,编译者是台湾的殷海光教授,手中的是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56年版。目前俺看到四分之一,五味杂陈呐。啰嗦点粗浅地自以为是,抛砖引玉:

  1 殷教授对原作不仅意译、节译还有未译,并作注解。私以为,编译者不免在原作取舍上会加入个人思想倾向。这更像殷教授的著作,而不是哈耶克的。据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版本《通往奴役之路》翻译得惨不忍读,有机会还是想读英文原作(为此,俺准备先用英文小说热身一下),到底哪个是哈耶克。。。哪个是殷海光。。。

  2 原著出版于1944年,殷教授54年完成译注,在台湾《自有中国》上连载。众位看官,想一想那时的世界局势、台湾局势、国内局势。。。私以为,任何人即使思想可以超越时代,还是沾染着气息,无处遁逃啊

  3 语言文字这种东西太有趣啦,你可以说果断,也可以说武断;可以说自由,也可以说无政府;可以把自己当斗士,别人当懦夫;可以为事物贴各种标签,一棒子打死,亲疏远近。。。所以,定义很重要,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来,往何处去

  好啦,我没词儿啦,开始摘抄常识断章取义(挖坑ing):

  自序:

  法治的基本出发点和功能,并非保障政司的权力,而在保障个人之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一个自由主义者对于他的所言所行的后果都负有责任。不负责任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自由的。没有理智和道德观念做基础的骚动根本就不是行动自由。不从理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出发的言论不是言论自由。骚动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招致极权主义的灾难。

  1放弃了的道路

  自由是个体之自主、自发、自律的思想、言论与行为。

  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说,我们在处理我们的事务时,必须尽量藉用社会自发的力量,而且尽可能地少用压制力量。

  2伟大的乌托邦

  3管制计划与自由计划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五):一位法学博士的阅读笔记

  第一章“放弃的道路”:

  哈耶克发现欧洲文明最大的成就是移除加于个人才智自由发展的枷锁。而托克维尔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早提出社会主义意味着奴隶的洞见。

  这种自由主义的成长是建立尽可能让个人竞争的制度,而非放任主义。但自二战之后,有种“为自由而计划”的观点流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国自1870年代观点扩散全球以致远东的格局在变化,反倒在20世纪初德国思想越来越有支配力。如社会主义理论虽不源自德国,但在德国完成。

  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

  自由的含义本是免于被人压制,免于他人滥施专断权力。但社会主义的自由却被改造成免受必然之限制,免于不可避免选择范围的强制。逐渐地,这个自由竟成力量和财富的别名。

  社会主义国家许诺会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以及个人财富和力量之间的绝对平等。

  海耶克不断援引许多经历德国法西斯主义人的感性体会,指出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无甚不同,而列宁的一位老友竟说:斯大林主义就是超级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社会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之间的身份变化非常常见。

  有论者会指出1922年代的意大利和1933年代德国曾发生社会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之间的大火拼,海耶克提出这只是两党之间在争夺政治市场,两党的理念没有大区别。希特勒以一点点真理,掺杂进他的种族优越论和大国论,煽动同一思维模式民粹的支持。

  第五章“个人主义与民主政治”。

  提出个人主义,并不排斥可有社会目标。但这个社会目标不能混同为社会善。这个社会目标须是个人都想做的事情,再以国家形式予以确认。本章还提到所谓经济的独裁,势必侵蚀政治民主。

  第六章“法治的要旨”。本章提出个人主义应在法治的框架内。提出集体主义的经济必与法治背道而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语境下解读“特权”的语意,并非政府刻意作为、强力干预实现形式上的平等,特别是不能因有些人在取得私有财产成功了,就把私有财产本身视为一种特权。法治有要紧的大处,是立法范围须受限制。普遍实施,不容许例外。有趣的是,殷海光为何在第六章有删除,甚至只有11章(原作15章)。网络看到有网友列举社科版和殷海光版的不同,赞同其雅致的同时、指责60年前的这位前辈自由发挥太多。但在我看来,恰是殷海光掌握了海耶克的精神气脉,让其大标题简洁深刻。

  第七章“统制经济的种种危害”。财富在东方知识份子被蔑视,在西方知识份子被视为自由的基础。五年前接触胡适,对他慷慨接济林语堂、李敖的举动印象深刻。所以控制财富就是控制生命。对穷人而言更是如此。

  第八章“迷妄的平等”,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说,对社会主义运动最失望的群体恰恰是最底层的贫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