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消亡读后感锦集
《帝国的消亡》是一本由[俄] E. T. 盖达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消亡》精选点评:
●怎么说呢……相当IPE~以上。我读书真是太功利了……= =
●80年代的石油长期低价导致苏联的出口收入减少,收支不平衡,财政赤字,财政危机,经济改革,寻求外援,政治改革,最后陷于财政破产的灾难境地,底层经济决定上层政治,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日之内发生的奇迹,其实危机由来已久,盖达尔的著作从经济的侧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诠释。
●书内容五星,翻译减两星。0任何维稳都改变不了专制体制内秉不确定性。1经济好时扩预算,不好时想减却减不了了。苏联经济其实早就要完蛋,70年代高油价救了一命。2计划经济国家也不得不融入世界市场,强大的国家机器可以控制国内“一切”,却控制不了世界市场的价格,既然外贸由国家控制,国家当然要为外贸背锅。3苏联经济政治军事具有“惯性”,难以刹车毫无弹性,强硬无法回头以至脆断。 这本书只需要读前三章和后记就行了。其他部分经济数据太多,不适合我。
●20130627(20161211)-20161218-20161224;1本质还是财政与收支的不平衡(进出口结构过于单一);2读史的本质还是复刻实践;3转型升级(调结构)中国无退路!;4说苏联(现在的俄罗斯)是有核弹的沙特或者委内瑞拉,并不为过;5全书看得让人内心难受,甚至有焦躁之感;6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所以核心还是经济啊
●总体感觉很难懂,可能是因为对宏观经济的认识有限?书前后的逻辑感不够强,说来说去似乎就是出口石油和进口粮食的贸易问题。不过最触动人的仍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则的有利阐释,当经济弱到一定地步后,只能在政治筹码上不断让步,退无可退,在美国面前已无话语权。
●一根根稻草加到牛背上,问题不是能不能压垮,而是什么时候。
●真惨,一团糟
●广征博引,完全超乎想象
●充斥着短缺,外债,排队的80年代苏联。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一):石油不背锅
石油不背锅
苏联的崩溃是90年代最重大事件,没有之一。嗣后出版了汗牛充栋的回忆录和分析材料。盖达尔将原因归结为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仅凭一个单一事件就亡党亡国,终归有些轻率。
苏联崩溃,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同样重要。
书中写道,一个极权国家不能用暴力镇压人民时,尤其经济崩溃和政治崩溃同时进行时,国家覆灭不可避免。
1930年代乌克兰饥荒时,古拉格体制羁押几百万囚犯时,为什么没有崩溃?
结合苏联70年国家历史,在时间的纵深上细致分析,苏联的崩溃在于经济体制的不合理,政治体制的压迫惯性,以及戈尔巴乔夫的幼稚和软弱。
假如郭老的亲爹斯大林同志还在,也许就不会崩溃。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苏联的崩溃让他们重获新生,至少有了吃饱饭的可能。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二):面包与帝国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当年我吃着18斤定额粮,听着瓦西里真诚的憧憬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在我出生前几年曾经饿死过千百万人,更想不到烧牛肉+电气化的苏维埃居然也跟我们一样要凭票供应短缺的食品。当强悍的苏军也被迫挤占西德援助苏联平民的800万份军用口粮来果腹的时候,神马主义神马帝国都成为了浮云!
盖达尔从经济(石油资源,粮食供给,外汇制约),民族矛盾,意识形态等诸方面,广征博引,论述了苏联解体的诱因与病根。在他看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的崩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如之前的一切帝国最终都烟消云散一样,没有什么救世主可以例外,力挽狂澜确保千秋基业。
难能可贵的是,苏联军政当权者,放弃了用武力维系东欧集团的分崩离析,也放弃了用武力镇压各民族共和国的独立诉求与行动,避免了苏联的大规模内战(或许是核战争),乃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一年,全球只有一个城市,坦克的履带碾压了自由的诉求。
没有面包是万万不能的,但面包是万能的吗?这恐怕就是苏联消亡留给我们的思考。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三):碎念
在学校看完了前面关键的几章,在火车上翻完了后面对俄罗斯帝国消亡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20世纪最后一个帝国,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苏联,似乎是在一夜间倒塌了。造成这种倒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经济结构问题,以及在此环境下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 苏联的经济结构问题加深了我的一个理解,将资源由政府掌控永远是没效率的,只有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自由民主社会才是稳定以及可持续的。苏联诺大个国家居然连自己都养不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靠卖石油来进口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而过分依赖资源的国家是不稳定的。经过三代后,苏联人民已经习惯低效率,习惯被控制。不过这个社会的稳定有一个契约前提,那就是人民能够活下去,哪怕是低层次的。其实估计这个前提也有问题,我们在三年灾害中死了那么多人,社会还是稳定和谐的,关键在于包括思想控制在内的社会控制。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自由则断送了苏联。 不过这样有什么不好呢?当初在一起还不是为了美好生活,现在连生存都成问题,那就分吧。友好的离婚只是这个逻辑的结果。 苏联已经濒于破产,国家穷得四处乞讨,这样的国家或者得到新生或者完全受制于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低效率的社会制度。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四):太多的似曾相识
经济向来就难以与政治脱了干系。繁盛时,精英们会思度如何让政府民主、廉洁,有效率;萧败时,总有民众会不满现状,妄图揭竿而起。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一个政权的解体,既避免了政治领域形而上的大是大非,又能用各种数据进行佐证,使人们理智的去认知。
作为一名曾经体制内的亲历者,并拥有良好的经济学背景,且最高官至政府的代总理,盖达尔高屋建瓴,娴熟的引用一段又一段数据,谨慎的梳理着庞大帝国坍塌的过程。其目标,显然是想让那些怀揣着帝国复兴梦的当代人清醒的认知当年那并不健全的政治经济制度,为重蹈覆辙的狂热泼出理智的冷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俄罗斯不仅仅是我们的邻国,传承也好,借鉴也罢,我们当今方方面面的模式制度,几乎都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在西方经济学铺天盖地包绕我们的时候,读到俄罗斯的经济学著作,有一种说不出的悸动。
书里不仅翔实的记录了“资源魔咒”在苏联真实的上演过程,同时还借经济学的视角来阐述了当下几乎很难被审查刊出的敏感政治话语。
比如,作者认为,专制的国家里,当局最紧要的是让民众不干预公共政治,不参加示威游行,不进行请愿,不向境外报刊揭露政府罪行,至于人们在厨房里说些什么并没有关系,而一旦因为仅仅是在家中讲了几句对政权领袖失敬的话语便可能锒铛入狱的话,那便是集权主义制度了。
比如,作者认为,统治集团可依靠军队力量,因为那些人从农民中征召而来,对城市知识分子思想漠不关心。
比如,……
再比如,……
这当然不是一本让人仇视某种社会制度的书,他只是在以客观的方式,描述这项制度在某些领域的不足,而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审视当下的借鉴。
同时,这也是一本开阔视野的书,至少我未曾想到过,八十年代末期的苏联,竟然还会出现物品严重短缺,民众生活难以为继的凄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