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摘抄
《苏联专家在中国》是一本由沈志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一):权威第三版
本书的标题本身就会激发起很多人的回忆,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据说自出版后,反响颇佳。近年来,中苏历史中的问题研究开始回暖,一批“隐藏”多年的靠谱专家开始大爆发。沈志华的确算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权威学者。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二):苏联专家在中国
一直很喜欢中国近代史。但是这种喜欢一直停留在高中、初中历史课本的层面。只知道苏中关系起初很好,是兄弟国家,苏联也经常帮助我国。后因各种原因撤回资助,和科研人员,苏中关系彻底决裂。那么,苏联的专家都帮助了中国什么,对我国的后续发展又有什么帮助和影响呢。对于这方面的资料相对较少,而本书就详细的解答的上面的问题,值得一读。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三):一部较为全面研究苏联专家的著作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较为全面研究苏联专家的学术性著作,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独特的历史。讲的主要是1940年代末,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四):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浅评
已经第三版了,书的质量还用说?
老照片的封面设计显得十分凝重,那个时期,确实也是凝重的。作者权威,虽然没做过苏联方面的研究,但沈老师的名字如雷贯耳。
说说内容,主要深入分析了1948~1960年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历史。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研究的,但格外关注了民间交流。同时,作者是在翻查大量珍稀资料、收集和整理口述历史基础上完成研究的,不仅真实,也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学术修养。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五):沈志华的经典
沈志华一直是我比较敬佩的学者与作家,他对珍贵历史档案的搜集,对冷战时期历史的掌控,都是业界公认的。此次的《苏联专家在中国》更是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出于对美国的对抗需要,联合中国及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专家援助的过程。书中详尽的记录了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后的衣食住行、娱乐生活,中国的接待安排和文化差异,双方的矛盾与处理,这些细节不为后人所知,沈老师对其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挖掘,精耕细作都体现在本书中。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六):挺好的一部书
1950至1960年代,中苏同盟曾短暂存在过,也正是在这时苏联对新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派遣大量专家和顾问来华帮助建设功不可没。由此,新中国开始全面复制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苏联模式。尽管两党后来“反目”,蜜月期没持续多久就结束了,这种合作仅仅维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专家就开始陆续回国,但是就整个的国家经济构架来看也基本搭成,中国在这个基础上或延续苏联模式或自我创新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七):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买来翻看本书的简介,发现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此书,发现此书作者为书写此书所下的功夫,本书历史资料、口述史料和档案文献极其丰富,对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前前后后、苏联专家的基本工作状况、生活条件以及中苏两国针对专家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和政策观点,以及苏联专家在华期间对中苏关系以及中国建设上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述。看了非常过瘾,因为这些资料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极其难以获得,让我们对这段大家都熟知但却不甚了解的历史进行透彻地认识。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八):苏联还是老大哥呀
从苏联专家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看,太重要了。当时搞建设真的太需要他们的援助了,技术上,管理上。这么来看,叫一声大哥,没错!老哥,更亲热,所以应该是叫老大哥呀!
从苏联专家的个人经历看,在他们的一生中,真的很难忘。一位苏联专家说,这是他一生中过得最好的日子,不论是在物质条件上,还是在精神上,包括得到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很多专家在中国的工作确实值得佩服,不论是学识,还是敬业精神,他们真的是老大哥派来的亲人!
至于奥威尔所说的BIG BROTHER被译成老大哥,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了。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九):今日之中俄关系与当年之中苏关系有何不同
仔细看了一遍《苏联专家在中国》(最新一版,2015)。借着苏联专家这个题目,对当年的中苏蜜月以及反目成仇有了一个轮廓式的了解。再一次证明:历史真不是教科书上的样子,也不是政治话语中的样子。
中苏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上溯到民国、晚清的中俄关系、下延到当今的中俄关系,真真是一部割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史。
《苏联专家在中国》读后感(十):胡言乱语
首先,材料详实,作者引用了很多档案材料,细节丰富,读起来非常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逻辑也很通顺,从建国前后到苏联和中国的交往,到赫鲁晓夫上台,中苏破裂。对于中苏关系的整个历程读完本书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在中国的初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苏联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永远应该铭记的。
中苏的关系破裂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一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社会主义的现状造成的。正如作者在最后提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主义观念和差异性是一直存在的,刚开始中苏差距巨大,这种矛盾会被掩盖。但是随着中国慢慢赶上来,这种矛盾越来越凸显,这是中苏双方都不能接受的。社会主义联盟在当下的民族国家必须长期存在的现实里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中苏终究有一天会迎来关系的改变,只是改变的方式有点太出人意料,太伤害同志的感情了。像中苏之间这种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很少保留的,非常大规模的,领域广阔的援助是很少的,也是非常令人感动地。虽然苏联没有了,但是在中国,意识形态,组织架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等都深深地刻下了苏联的印记。尤其是上个世纪的工厂遗迹,独属于他们的建筑布局和各种标语,完全是曾经的中苏友谊的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