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精选

2022-03-19 12:39: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精选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是一本由[美] 谭凯 (Nicolas Tackett)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一):读后笔记

  引入大数据分析是本书的吸睛之处,但本书的叙事风格很是无聊,多翻上几页就催人入睡。史景迁说过:“好的历史学家应该先学会讲好故事。”显然,作者并不是一个会讲好故事的历史学家。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不唯作者,现在很多学者的文章差不多都是这么一个风格,读起来大多味同嚼蜡。特别是那堆博士论文,感觉很多论文的作者像是在自言自语,无趣极了……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二):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启示

  门第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无论政策发生何种变化,把持上层社会的大族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帮助家族的年轻人仕途高升。

  大族之间显示出了复杂的,紧密的婚姻网络,阶级固化严重;且多居于京城,向外迁徙意味着重返政治生活困难;例如安史之乱时期,出现过大族外迁潮,但在动荡结束之后大族也重返京城。

  高度聚集的居住环境,给黄巢创造了把中古大族一锅端掉的机会。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三):视角新颖

  虽然数据不具有概括性,但是事实确实是唐宋之际中古世族消失,这一视角为以后晚唐及唐末研究开创了契机……比如中央政策鼓励世族聚集政治中心(从隋唐频繁迁都开始)导致黄巢予以的毁灭打击等等,总的来说,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历史看得潜,还不错吧。随着关于各种资料的发掘,再历史研究视角会越来越多,但是事实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所以应该综合性对待,像“墓志”的统计确实开创了一种可能,随后的数据达到一定规模也会成为一种参考。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四):士族的灭亡

  熟悉毛汉光的读者大概不会对本书的方法和一些结论感到惊艳。作者最核心的观点其实就是“士族中央化”对士族覆灭的影响。稍有新意的我认为是本书的第四章,作者通过士族在藩镇上层的普遍任职及与中央的密切联系说明了藩镇对唐代在安史之乱后能够延续其统治的重要贡献。

  语言是限制外国史研究的一大屏障,尤其对于一般中文世界的读者也不太容易完全理解的文言文而言对洋人只怕更难,故许多汉学著作硬伤累累,不得不说有对史料解读精准性欠如的因素。但国内研究更需要的是外人的视角与方法,因此有时不得不采用两个标准进行评价,不过从作者能够准确并灵活运用墓志材料这点来说,在西方只怕并不算多数,凭这点给个五分并不为过。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五):立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史学著作

  有人认为此书没有新意、无聊。可能是因为我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历史书读得少吧,我认为这部书挺有新意的。读完收获挺大的。里面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教科书完全不同。措辞也挺谨慎的,总是根据已有的证据提出新观点。还真没见过能与之媲美的中国本土学者的作品。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对此书的数据库系统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感到很熟悉。与中国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比起来,我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严谨。当然,此书也运用了很多传统史料。

  中国的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给人的感觉普遍还停留在封建时代。他们对历史已经形成刻板的印象,总是喜欢拔高与自己类似的观点,贬低与自己迥异的想法。我认为,现今我们给历史下结论需要有数据、考古、史料多个维度的支撑。而某些人却喜欢夸夸奇谈,重复前人的观点,对新事物、新方法置若罔闻。

  希望中国文科界能够摆脱文人相轻的恶习和浮夸的氛围,能够真正与时俱进。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六):读书感想

  

相较于哲学/理论/思想史作品读得很快,作为历史外行收获颇丰。全书核心观点是晚唐贵族门阀的突然消亡并非来源于传统观点所谓安史之乱后逐步消逝,而是被黄巢起义攻占两京导致的集体肉体灭亡造成,明显受到当代新史学“偶变性”思潮影响,其中真伪我才学疏浅无力辨别,就我目前认知计划至少还要参考: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上承门阀制度发源,中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了解贵族政治,下接李碧妍《危机与重构》思考藩镇割据问题。方法论上本书前两章依靠墓志铭建立庞大数据库并处理为量化指标,同时开展社会网分析重构唐代贵族关系网络,后三章分别探究中唐高层贵族政治权力再生产、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问题中央地矛盾(强调贵族适应性!)最后揭示黄巢之乱的灾难性毁灭。核心感受是其中运用的数据库处理方法确实强大新颖,但核心弱点正如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历史学时(代表人物例如毛咕噜大神acemoglu)遭到的反驳相似,即关键变量的选取测量是否合理是判断量化方法应用是否恰当的核心,也直接影响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另外传统历史学批判的“不典雅”也确实还需要努力解决…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七):一个阶层的消灭

  这书大致上可以说就是一个数据库的分析报告,作者做了个.mdb数据库,里面包含三万唐代精英的传记信息、人物之间亲属关系、墓志铭、家族、藩帅等内容,通过对数据的历史学分析,探寻中古大族门阀为何在晚唐消亡的原因。 门阀大族自东汉末年起,维持了数个世纪的政治影响力,起初以地方精英浮现,经过隋的改革,其权力基础改变,选择在京城聚居,失去了对地方财富的控制,有唐一代,他们虽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依靠政治网络,依然能适应环境变化,维持政治主导地位,直到唐朝最后的岁月。 黄巢叛乱消灭大部分聚居与京城的精英,幸存者也在接下来25年的政治动乱中被消灭殆尽,旧时社会网络崩溃,门阀大族分崩离析,与唐俱亡。 随着他们的灭亡,旧的文化世界也相应不同,唐代都市文化失去了其垄断,藩镇精英入京,形成一种新型的京城精英,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的宋朝皇室。 最近看共和国史,从建国开始到改开几十年之前,民国时代的一批精英作为一个阶级,和唐时门阀一样被消灭掉了,历史何其相似也。所以现在很多人虽然很向往彼时的风骨,然其已随时间消逝于历史中,读史者唯有望之兴叹而已。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八):不推荐非专业阅读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Nicolas Tackett

  这应该是一片博士论文。写论文的同学可以看看人家的结构,真的很好。

  两个概念:中古,外国汉学界对中国从秦末到宋初的这段时间,即前200年到960年这段时期;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从士族发展起来,到东晋达到顶峰,直至唐末消亡。

  整篇论文的论据,就是唐代出土的数千块墓志铭。作者对这些墓志铭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进一步得出自己结论。

  唐代门阀的代表是唐初八大门阀,关外的李、卢、郑、崔,关中的裴、韦、柳、薛。他们通过联姻,推荐,缔结关系网等等手段,基本垄断了仕途及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但是,这种垄断中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1,大族们越来越集中于京城以及两京走廊,这为以后门阀被黄巢一网打尽提供了条件。

  2,社会阶层不流动了。这才有了武则天启用寒门士子,这些人开始给门阀挖坟。

  3,藩镇割据,使地方豪强开始兴起。包括宋朝的皇室,也是河北藩镇出仕的。中央门阀的影响力进一步的降低。

  4,安史之乱,做了一次预演,黄巢起义,门阀消亡。

  门阀的消亡,促进了贤能统治的思潮。这从宋朝的吏治、文人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九):甲骨文读书笔记之三:另一种方法视角下的中古史

  与一般的史学著作不同,《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是西方汉学家利用唐代墓志和传记建立史料数据库,对中国古代唐宋之变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结论。 所谓唐宋之变,汉晋到唐以来一直主导政权的门阀大族,但到宋代时却完全消失不见。书的前半部主要是对墓志和传记的统计分析,阅读起来略显枯燥。作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后半章节对蕃镇和黄巢之乱的分析上。与长期以来的印象不同,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蕃镇割据并未导致唐王朝中央政权衰落,作者通过墓志统计分析出来的门阀大族的关系网,显示出贵族大家子弟作为中央政权向各地方蕃镇派出的节度使(除了河北三镇以外),使得唐晚期统治实际上是类殖民统治的方式,大家贵族们的京城精英超过地方士族,仍然是权力主导者。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出土墓志数量的变化分析,对其另一个结论做了支撑,即安史之乱对唐统治的打击并非如同黄巢之乱那么大,因为安禄山目的是尽快建立统治利用原有的精英网络,而黄巢更多地是流民起义性质,对文官发起了有组织的杀戮。门阀贵族们大量肉体消失,加上黄巢之乱后地方权力自立真正开始,贵族依附的京城权力网络解体,这就是导致唐以后门阀大族在政治舞台上衰落的重要原因。 有一种观点与这本书可以相呼应,这个观点认为,和西方的封建官僚实际是地主不同,中国中古之后没有真正的贵族地主,有的只有官僚化的地主,土地不再是权力的重要来源,而是恰恰相反,权力是获得土地的重要来源,这也可以看做是唐宋之变的一个注脚吧。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读后感(十):屠灭门阀

  按照通说的观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门阀制度的衰落最迟开始于晚唐的藩镇割据时代。但是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对于藩镇割据的描述是不准确的,藩镇客观存在,但割据局面有夸大之嫌。因为除了河北几个自立的藩镇之外,绝大部分藩镇是拥护李氏皇室的。特别是宪宗中兴以后中央甚至获得了直接任命藩帅的权力。究其原因在于藩镇事实上也是由传统的门阀大族所支持的。所以理论上藩镇体制是帝国内部的一种分权,绝不等同于后来黄巢暴乱那样企图从外部夺权。由此,作者认为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是因为外部力量的突然介入,加上这些大族以两京长安、洛阳及其走廊地带聚居的习惯,导致被轻易地集中肉体消灭。

  中国历史似乎有个悖论,历次农民起义如果最终的领导权没有被贵族精英所窃取,绝大部分会失败。由此证明中国帝制有一种强大的免疫力,避免外来力量对制度本身的摧毁。唐末的黄巢暴乱与安史之乱相比,前者的暴力倾向和无政府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因此不可能得到门阀大族的支持;后者则倾向于借助官僚体系实现改朝换代。所以不难理解黄巢对于门阀大族的屠戮,也不难理解他最终会失败。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时代已经进入一个需要抛弃门阀制度的阶段,而利用肉体消灭而非利用制度消灭门阀力量成为一种简约又简单的选择。

  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是每一章的结语,而前面的叙述部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点晦涩难懂。不过能够有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门阀制度也算有所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