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锦集
《李尔王》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弄臣和疯掉后的李尔王是很有原创意义的故事原型。“我没有路 ,所以不需要眼睛 ;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 ,我也会失足颠仆 。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 ,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 ,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 ,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
●我以为三女儿看起来信誓旦旦的还以为她打仗赢了呢,结果画面一转她和李尔王就被抓了啊,开头那个求爱的王子后来没出现过啊,是剧组盒饭不够的缘故嘛?!这种爱用比喻的文笔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摩诃婆罗多啊
●我还预想着结局是夺回了土地之类的 感觉跟悲剧不符合。果然最后能死的都死了...人死之前都要做一做好人吗?
●它有着“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的动荡和壮阔。李尔的发疯正是他重新认识世界的开始,亦即他的发疯恰恰意味着清醒的复归。经历痛苦而重获人性,这一转变的意义似乎值得更深地开掘。 但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故事作为一个古老民间传说,久已深入人心,大概也正因了太过熟稔的缘故,没有谁会去追究事件本身可不可靠的问题。然而,对于我这样小心眼的读者,除非把第一幕第一景接受为从传说中保存下来的、非现实主义的情节,否则就很荒唐。为什么一定要弄得自己像净身出户呢?为什么莎士比亚写得他像没有头脑呢?我只能把《李尔王》看成不必真有其事、也不必信以为真的一个寓言,把以上悖乎常理的写法看作一种不得已的夸张,一种手段,为的是更明显、更有冲击力地呈现和提醒我们注意某类性格和人类的毛病。
●父与子的冲突.残酷的命运,国王和疯子,权力和苦难.暴风雨中颓唐的李尔王,被挖去双眼的大臣,莎士比亚戏剧中苦难最强烈的一幕
●里面的人三观都有点问题
●悲壮
●自然之力
因为喜欢朱生豪,所以就想一口气把他所有的作品还有翻译的作品都读完,没办法呀,喜欢上一个人和一件事就是这么的疯狂和痴念,耐于没有了中学和大学时代太多空闲的时间来静下心来读,只能用拼凑的时间和忙完一件手头重要的事来奖励自己读一些闲书。
考狄利娅:陛下,我只是 因为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不会讲一些违心的言语,凡是我心里想到的事情,我总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宣扬;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求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邪淫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贤妹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李尔王》读后感(三):良言苦口,蜜口如剑
李尔王听信大女儿,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甜言蜜语当作衷心,当作事实。
把所有的财产、权利、荣耀分给了两个女儿。
剥夺了说实话的小女儿的一切,把她放逐。
当权利地位不在的时候,在大女儿家住的他不再受到敬重,就是仆人也不再听他的话,她女儿还剥夺他带卫士的权利。到二女儿家也受到蔑视,不肯接受。
李尔王感受到世态炎凉。
受到放逐的小女儿。带着军队在解救父亲。依然像以前一样爱她。
李尔终于明白什么是真善良!
《李尔王》读后感(四):理性
再多的感触也被大段大段复杂晦涩的描写给冲淡了。。莎士比亚一定想不到,剧中的各类人物会在几百年后时常出现在社会新闻的版面。 在我看来国王的结局是自己活该,可怜他的小女儿,死的莫名其妙。 我们总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性格忽略了很多东西,也会做出像李尔这样疯狂的决定,只是后果没有那么大,故事不够那么戏剧性。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理性,理性的重要抑制了本能与性格上的冲动,所以,时常停下来考虑一下自己的决定,是不是迷了心神冲昏了头脑?人生不是打游戏,没有读档重来的机会。。。 好吧,也许看戏剧会比读剧本有意思的多。。。我是没法欣赏这么精细描述的语句。。。。
《李尔王》读后感(五):问题
为什么在各种故事中,小女儿总是代表善?
为什么善在很多时候代表蠢?
李尔王的人设有些奇怪,他之前很喜欢三女儿,仅仅因为一次冒犯就诅咒她,这是生病的症状吗?
李尔王的故事是以哪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些很类似的童话是出现在它之前还是之后?(比如盐之公主)
黑泽明的《乱》把三个女儿换成了三个儿子,这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哪些差异?
如果李尔王没有选择把土地全部分给两个女儿,一个退位国王有什么办法养老?
仅仅通过文字来阅读这部戏剧作品,会感觉后面的结尾冲击力不够强。且三女儿虽然是这部剧的中心人物,但是出场次数很少,她的死并没有给我非常强的玉碎之感。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老公爵,一方面,他轻信私生子的挑拨离间,放逐大儿子,另一方面,他又为了内心的正义做出选择,最后被挖去双眼。一个人物身上有薄弱之处,有伟大之处,才更显得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