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一本由(英)克利斯朵夫·马洛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26,页数: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歌德版简短易懂得多,然而读到译后记才知道作者写出这本剧的时候才二十几,而他二十九岁就被暗杀而死,实在可惜。一直不太能代入基督教的思想,难以感同身受,不过这篇文字美妙,也是有趣的。故事方面,插入的几场配角戏好像有点有头无尾?
● 个人欲望与权利的膨胀往往使人忘记了初衷,浮士德博士从名满天下沦为跳梁小丑,不得不说是丢失了信仰的错。没有信仰的重生,死不悔改的错误,虚荣心的作祟,让他迎来了自己的厄运。封建势力固然强大,一个人决不能丧失了自己。
●教权皇权纷争之端倪。承前启后的悲剧里程碑,现代悲剧的开始。受中世纪道德剧影响甚深。人物始有心理特征、性格化。
●读的是英文版【。 语言以莎翁年代剧作家来说还算比较好懂,最主要是Kindle在手,注释我有。【。但读后并没有被太深的触动,一方面是宗教背景,这书的宗教暗喻太多了,对于在非宗教文化下长大的亚洲人来说有点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是科技改变生活质量,浮士德换来的是什么,一个谷歌搜索引擎,另外一大半的人在伦敦西区戏院里就能找到嘛……【够了
●非常意外,马洛居然把浮士德的传说处理成闹剧…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尽管是第一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但浮士德人物的骨架还没有诞生…
●“天才”这个词之于威廉·莎士比亚更适合于克里斯托夫·马洛。
●莎士比亚的先驱
●据记载,马洛此剧于1594年或更早在英国上映过。译后记按,据1604年四开本为根据译,1616年后出版的版本虽各有补充,但非原书的本来面目。对照1616版看下来,1604版的确精简非常多。
●总是对西方这种借助天堂魔鬼的题材不感兴趣,或者坦诚地说是难以读懂。
●我居然卖的是英文原文的。。。。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一):莎士比亞環球劇場2011
浮士德讓梅菲斯特換上最適合魔鬼的裝扮,於是梅菲斯特變成了人的樣子。
第一我沒有看過原著,人物分析和內容分析我想略過等我把浮士德原著看完了再寫。這裡就只說表演吧。
整個氣氛看似詼諧搞笑,但畢竟馬洛最喜歡的就是反諷,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看似演成了喜劇,細看仍然有很深的諷刺意味(悲劇?叫悲劇也挺有意味的。但是環球的標題沒有悲劇,是翻譯嗎?)很多小細節也很有意味,比如遞交契約時最先猶豫的是梅菲斯特,但在浮士德微微垂下手作勢要收回顯出點猶豫時立馬把契約抽下來的也是梅菲斯特。
整部劇的道具配置、佈景和服裝音樂我都好喜! 當然不排除是我個人因素對這一類型的就是很感冒,俗話說我不該活在21世紀云云。道具真的很神奇⋯演員的迅速換裝和場上到處變道具真的沒什麼漏洞(當然也可能是鏡頭)帘幕的來回場景切換很常規但是就是做的很順暢,音樂全劇我真的好愛梅菲斯特給浮士德表演的那一段(雖然他假彈),當然全場都很不錯!
有一說一我好愛這樣的劇院形式,不知道以後有生之年能不能現場看一次。
還有為什麼每個英劇演員都給我一種「我在哪裡見過你」的感覺?
(有時間讀過劇本後會再來補)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二):2020-04-20
学习记录:
1.基本知识:1958年剧本
为追求无限的知识以来征服自然,毅然背叛上帝,以自己的灵魂换取使魔鬼24年的权利,期满后去往地狱。
五幕剧
取材于德国传奇
2.“人文主义未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第三幕:罗马教皇的宫殿里戏弄教皇
第四幕:为德国皇帝显现亚历山大大帝及其情妇
3.2011年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表演
第一幕的几个转场,是由开幕时正常书本的人物化进行推进。舞蹈合唱形成气氛营造
瓦格纳和罗宾成为与观众互动的点 很讨喜
4.觉得有趣的点:
弹幕在组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cp
“黑夜降下了阴沉的影子,天空呼吸着粘稠的空气”就觉得很恰当
梅菲斯特:“吸收曾经荣耀的灵魂”“我们之所在即地狱之所在,而地狱之所在即我们永远之所在”
七宗罪的再次展现 剧团表演也很恰当 特别是 暴食用了一个很瘦的演员
浮士德的勇气“失去的幸福就没有再留恋的必要”
以及我想这本剧就是一个天才的悲哀吧,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无限也就不满足的小小的进步和成就,试图完成更多,担负更多。由此才会觉得世俗学科已经不能帮助自己,才会找到魔鬼。在剧中,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签订契约后,问了一系列关于星体等的问题,浮士德自己也感叹“就这样吗?这些大一新生也知道,想了解更多不一样的”我想这才是浮士德的初衷吧。以及觉得天马星空的想象力很有趣,也就最喜欢第三幕和第四幕。剧团的表演很有趣味,在诙谐氛围中是个关于善恶的悲剧。
5.遗憾:电子书只看完第一幕 剩下资源找不到了 希望有天可以看完书。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三):浮士德口中之浮士德:第三人称的“我”
我不太喜欢搞人物形象变迁史的探析,加上歌德读得很浅,托马斯·曼还没有读过,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还是只记录一下这个剧本本身留下的一些思考。
剧中有两个角色可以对照起来看,全知视角的“评剧人”和经历并串联起故事的主人公浮士德。评剧人承担着衔接两幕故事、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而有时候浮士德自己的台词也分担了这一任务:具体体现在浮士德说话时以“浮士德”自称(并且这种写法占比极大)
第一场开场前,评剧人“瞧吧,这人正坐在他的书房里”引出浮士德其人以后自己退场,浮士德第一句话“决定你的课业吧,浮士德,开始钻研你将视作专业的科目。”此处的“浮士德”从意义传达上完全是多余的,因为观众已经从评剧人口中知晓这个坐在书房里的人就是浮士德。但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何处?首先,演员在舞台呈现时始终把观众作为无法忽视的对象,演出是现场性质的,观众作为戏剧不可忽视的对象通过台词存在。此时演员口中的“浮士德”是对观众所说。其次,精神分裂者通常能做到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把“浮士德”理解为浮士德这一角色的自言自语,就能够解释浮士德在魔鬼和天帝面前的墙头草行为。说话的某部分思想在操控名为浮士德的躯壳,是思想的结果,而他自称我的时候更倾向于本能行为。
此外除了靡菲斯特和浮士德的形象,罗宾与拉尔夫互损的形象也塑造地非常成功。
靡菲斯特:王八羔子,你们好狂妄,我要把你们一个变成猴,一个变成狗!好,我走了。罗宾:变成猴?太妙了!我可以和孩子们玩耍,可以吃够胡桃和苹果啦。拉尔夫:而我却要变成狗。罗宾:你一辈子就得吃狗食了。笑死我啦,明明罗宾性格更狗比,拉尔夫滑稽得更像猴。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四):课堂笔记
在本书中,尽管忌惮于当时中世纪保守的社会氛围,浮士德最终被魔鬼带走成为一个悲剧,但是并不妨碍作家用饱含推崇的笔墨将其打造成了一个不断追求知识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之重要,放在西方对于求知的文化传统之中方能够体现。
西方传统的求知神话
1,《圣经》中夏娃与亚当因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果实得到了知识而被逐出伊甸园。
2,普罗米修斯从天神处盗来使用火的方法而被宙斯惩罚
3,俄狄浦斯王为使国人摆脱瘟疫而追寻杀父仇人,最终发现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求知都被与悲剧,神秘联系在一起。神早已安排好世界的秩序,人也就应当安守自己的位置。
本书中对于旧学的否定:
1,对传统四大经院学问的否定
“哲学极讨厌又不得要领/法律和医学只宜于小聪明/神学在这三者中则更是卑不足道”P.13
2,看重使人“长生不死”或“起死回生”的技艺,然圣经新约中耶稣使人起死回生是神力的体现。
3,看重以世俗成就(财富、权力、爱情)为目的的实用的技艺(P.11)
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与罗马教皇断交,自封英国国教的最高权威。
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伊丽莎白一世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马洛笔下的浮士德
1,否定经院学问,否定原来的身份,希望将自己塑造成神“一个灵验的巫术家就是一个天神”
2,不屈服权威,对教皇、权臣出于自我意识的反抗。
3,浮士德与之作对的是神,将自己塑造为神是为了有力量去反抗神、从神那里获取知识。
4,对知识的渴求在与魔鬼的对话中展开,但魔鬼的回答也不能使浮士德满意,因为他更注重构成世界和人的“元素”的追求。
5,浮士德还希望实现对知识和自然的驾驭的能力。
马洛与培根同时代
* 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使用,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人类具有驾驭自然的的能力
* 马洛塑造的浮士德,构建了一种渴望和追求科学的话语
* 《浮士德》出现在17世纪西方近代科学时代到来的前夕,从这个意义上讲,浮士德是求知神话的终结者。
* 但真正摧毁求职神话的,是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孜孜不倦地勇敢探索与行动。
* 尼采:“任何一个人,当他回忆起这种无休止前进的科学精神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时,都会一下子认识到神话是怎样被它摧毁的了。”
当年魔鬼尚需到地球的另一半去搞到葡萄,今天的人类已经直接种植反季节蔬果了。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读后感(五):《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与这本相遇其实是一个偶然与奇妙的际遇,大二下选择了一门莎士比亚戏剧的通识课,从此进入了戏剧的王国。莎翁的戏剧十分经典,无论是每部戏剧主题的设定,语言的瑰丽与趣味,故事情节的奇幻与起伏,时代精神的不朽与永恒,共同酿造了一瓶醉人心脾的美酒,无论何时去饮,都会陷入沉醉。
相比歌德的《浮士德》,马洛的这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并不是那么的锋芒毕露。当然因为我还没有看过歌德的,所以也没办法进行比较与分析,但是我本人是异常钟爱这本书的。马洛是英国文艺复兴四期的七大“大学才子”之一,这七位的文学活动,其实为后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甚至质疑莎士比亚作品是马洛代笔这一说法也一直很流行,撇开这个猜想来看,马洛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戏剧创作的天才,虽然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无论是歌德还是马洛的《浮士德》创作,都是参考了德国民间的一个传说:中世纪有个叫浮士德的人,通星相,会魔法,懂医道,云游四方。1587年,法兰克福出版了一本叫《法力无边的浮士德博士》的通俗读物,而马洛就是利用这个英译本进行创作。
本书讲述了浮士德博士厌倦了任何形式学问的研究,而唯独迷恋于魔法,想通过魔法主宰世间的一切。他招来魔鬼靡菲斯特,与之签订了24年的合约(在此期间,魔鬼必须听命于他,为他做任何事)。期满之后,魔鬼便可取走他的灵魂,将他带入地狱。
最吸引我的是马洛那天马行空,绚烂瑰丽的想象力和自由浪漫的语言(虽然读的是中文译文,但是翻译很像一段段诗句,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律动的旋律)。
这本戏剧几乎将所有极端的对立的东西展现地淋漓尽致,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魔法巫术与基督天主,很多选择仅仅在一念之间存留与湮灭。其实这是与当时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四分五裂,异教林立相关联。巫术或者神学为当时人们的宗教忧虑提出了解答,并且成为人们精神倚靠的一股神秘力量。他们相信“巫术并非来自洪荒时代的信仰,也非迷信。它是对世界和推动世界无形力量的一种阐释。”而对于魔法和巫术的合法与不合法的问题,一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大家都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与探讨。
巴巴拉·崔斯特明确地指出: “浮士德之所以没能成为自己心目中渴望的半神,是因为其错误反映出了同时代人的症状。浮士德关心的正是短暂的,世俗的物质,而不是永恒。于是,他关注感官上的体验,而不是无实体的抽象之物,只有那些脆弱易逝的东西才会引起浮士德的关注。”我觉得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浮士德博士所做的一切选择,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他所有欢乐与痛苦的伊始。
但是有些地方以我现在的视角看,他选择的不是世俗的物质,不是媚俗的感官上的体验。如果让我去选择怎样一种人生时,我可能也会与浮士德博士一样,因为我不得不承认我时常厌恶这种来自于人类本身,来自于社会世界的种种局限。我们渴望对于事物的穷尽理解,渴望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解除自身的局限与忧虑。所以尽管知道自己的身上那不可逃脱的七大罪恶(骄傲,贪婪,嫉妒,愤怒,饕餮,懒惰,淫荡)会将自己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还是会心之向往。拥有与七大罪恶相反的高尚的情操,拥有纯粹博爱的灵魂真的就会进入永恒吗?永恒又是什么?
我非常喜欢以下浮士德拥有无限魔法后掌握与操控的世界,24年的光阴如果献于这些奇妙的游历,那都是值得的。
当然这都是自己代入的奇妙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人人都是不会魔法的麻瓜。(还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除非你得到的是像浮士德博士那样的权利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