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锦集

2020-10-06 16: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锦集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是一本由万木春著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15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8年3月,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精选点评

  ●不以大師大作中心的美術史研究可以精彩

  ●三五章最好

  ●微观史。

  ●艺术史-社会史- 【不是技术历史视角历史】

  ●合理推测想象可以让史料"活"过来。常识重要专业领域基本功也很重要。专业外的兴趣更加重要。否则如何进行推测和想象呢?还要有一点点理论

  ●读来平实自然生动有味,确实为难得一见的国产美术史力作!!!对于很多观念厘清有价值,强力推荐

  ●体贴入微

  ●范文

  ●每章節都是應該存在而存在 與論文結構無關, 這也正是一幅真正好畫或一個傾城美人該有的樣子。期待後作 勿成絕響

  ●我想说的是:有学生如万木春,范老师应该感到欣慰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一):难得一见的博士论文

  本书的叙述极为优雅,是难得一见的趣味和文质皆优的博士论文。更为难得是,不做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解剖一个时空范围都极为有限日记,来透视明末文人精神世界。对个案剖析不仅仅限于趣味,其衬托于后的宏阔背景都逐渐显现,足见功力

  除了文献功夫了得之外,作者的情与思贯注于行文,对时当世的人物所作同情理解极为公允

  文中透出的智慧文章阅读节奏不会让人有负担感,可读性很强。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二):写的跟外国人一样的一样的

  一部严谨奇怪作品

  他的趣味过于严肃,以至于他错过了很多文人间交往精致细节。他到的榜样,高居翰巜画家世界》,或者是像外国人写中国文人那样来写作。于是产生了这奇怪的结果

  喜欢他的序言,远胜于他的正文表现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深富修养思想,还有他本人的好品味。(可惜个人后来去搞近体诗创作了,也不知道搞的怎么样,但是不搞中国画史了。这是中央美院损失

  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冯祯的快堂日记,可以说是晚明文人日记的两大宝库。如同英国人研究Pepys日记一样,有不可数的鲜活细节,促成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在这里,就是处身嘉兴,却掌控南京苏州杭州的书画交易买卖和鉴藏活动。当时的书画就是礼品,所以他也是掌握财源同时保持了理想。大量不同级别的文人,对于古玩鉴定的活动似是而非,其实我们从陶庵梦忆就能看出来。

  李日华的起只有几亩地,一直过着拮据生活,但在他40岁隐居的时候,居然在老家拥有千亩地,同时能够长期的介入到买书画这个过程中,可以想见他的奇峰突起,致富有方。著作中给出的答案比较勉强,比如说给人家写文章。这还有待研究。特别是他与画贩子的关系。

  我觉得可以改编成连续剧,通过一些经典的画作带出一些著名的朋友圈。同时把他们的生活讲得很有趣,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三):短述

  第一章引入李日华的生平状态;

  第二章从鉴藏家与画家的角度探讨明末文人的相关问题,前学者多以雅俗之辨与地域竞争或身份焦虑的交流看文人的著述与行文,这里从生存状态上划分为上下阶层文人鉴藏的不同特征,看似是观点的整合,实际是从关系网络中梳理出以往被名家名声所掩盖的那些人,名家或上层文人的交往是一个视角,而下层文人广泛且真实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章从古董商、作伪者、鉴别收购以及书画古今等书画交易中之差异展开,由人及物,再到事以及背后的观念,从浅入深,读来有理有据;

  第四章以李日华的交游为线索展开,与嘉兴项氏及其后代以及董其昌,由此看出这章将交往者限定在名家巨富这些上层文人的范围中,其中第三节探讨了项氏作为嘉兴权力家族进而助力于自己所力推的苏州文氏家族的艺术趣味在嘉兴地区的扩散,直到李日华下世,这种吴门之风在嘉兴地区的影响力渐衰。最后一节,将李日华与董其昌的交往程度进行了推断,认为他们并不算相熟的挚友,这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推进。

  第五章 第一节对《味水轩日记》的文献性质与嘉兴同时代著作进行对比,总结出李日华这种日记体例在明末文人间的流行以及他对于书画独特的书写记录方式,这仰赖于作者对其他文献的了解程度,难得。第二节第三节,关于明末画史之分与宋元之争的论述确实显得仓促。对近代画派、画家的看法的探讨,观点与材料承袭本书前文,新意不多。

  第六章为结论。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四):闲者

  虽然李日华自40岁至61岁的人生整个壮年阶段是在退隐状态中度过,但却不能称为隐者。

  他目中的理想人生,是像董其昌那样的一生:进取功名实利,退享博物清名。如果没有成功的官宦生涯做根本,即使精于鉴赏,能书善画, 终究还算不得完美。

  所以我觉得作者的书名起得特别好,味水轩的这段日子,就是一个闲居者的状态。

  闲居而不坐吃山空,我很好奇经济来源。从书里可以得知,李日华的收入构成有:出租春波里的住宅(白银60两)、嘉兴的田产、润笔、卖文、书扇、写匾、课徒、一些朋友赠的礼品等意外之财。60两是个不小的数字,书里同时代的友人耗尽毕生积蓄买了一块地用来建宅,也只需90两。

  闲居的生活很是惬意——

  一身兼有鉴藏家、鬻古者和画家三重身份,于书画的世界很是得心应手。

  写日记,他的朋友们也写,互相传阅往来,有自己的圈子。

  喜茶,对用水很讲究,会派佣人去远郊取山泉水。

  出游,每年必在苏州阊门购买花木,也经常购买瓷器甚至家具。

  有自己的船,他在万历四十二年春设计建造了自己的“雪舫”,等于拥有了一间浮于水面的书斋。他在日记里写道:“登我舟者,非天放高流,则泽居旷士。非豪于诗。则擅于奕。非纵于酒。则狂于歌。”从中可以窥见丰富的文化生活。

  如此悠闲的半生,让人好生羡慕。

  附: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博士论文,之前一本是《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本书相对薄一点,但注释和论证更繁复考究,难怪被评为优秀论文。阅读此书,不仅使人对传统文人闲者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也让人对如何治学作论留下较深印象。

  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888636/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读后感(五):一篇简单的读后感

  读一位与自己同龄却比自己早几年写出的博士论文,对于正在从事此道的我来说,首先当然是学习。我并没有想到读起来的文气会这样顺畅,几乎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我一直认为,论文好坏不在字数多寡,也不在题目的大小,能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用这个标准,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晚明文人作为一个集团的活动方式如何实现文人画的薪火相传。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未有天才之前》,认为天才是需要自己赖以扎根的土壤才能够生存的。作者透过研究《味水轩日记》,初步展现了出晚明文人画赖以扎根的土壤。作者把李日华不经意记下的众多下层文人和书画商进行整理和研究,居然会还原得这么栩栩如生,可见其眼力和工作的深入。

  其次,是对晚明书画流通方式的研究。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本雅明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诚然,我们今天通过印刷品,能够很容易看到当代甚至古代大家传世作品的面貌,以至于忘记了古人认识大家传世作品的方式。作者考证出晚明时代名家书画经常在文人和书画商间频繁反复流通,而且接待书画商,比买卖书画更重要的是观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这个问题。对前代名家如王维的画风,李日华和董其昌其实都在难辨真伪的少数几件作品中推测和揣摩。即使对宋代董源巨然等人的画风,认识也不够明确。而书画传统的传承和风格的变异几乎都是在这种前提下发生的。

  在我现在的研究视野内,《味水轩日记》两次提到《清明上河图》,然被鉴定为真品的版本是苏舜举、戴表元、李冠跋的作品,也许与现在台北故宫的《清明易简图》或东府同观本有关。而鉴别的主要标准是绢质。四年后再见到,绢质愈发老旧。不过,李日华的兴趣显然不在这幅市廛风俗画,而在于有关这幅画流传很广的八卦故事上。后来李日华写的《紫桃轩又缀》提到市井卖伪《清明上河图》,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简繁不同。原来觉得这一两银子的定价适所以显示其不值钱,但读了这篇论文中,当时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多也就值几两银子,早年詹景凤的时代甚至更少,对这“一金”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

  这篇论文之所以文气顺畅,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既没有过分拘泥于名词之争,在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时又能用精干的语言,肯定且准确地予以解释。这种解释主要在于“我为什么这么用”,而不是“为什么这么用是对的而那么用是错的”。这么做对于绕出名词的陷阱,真正面对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