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日的庭院》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夏日的庭院》的观后感大全

2022-04-26 03: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日的庭院》的观后感大全

  《夏日庭院》是一部由相米慎二执导,三国连太郎 / 坂田直树 / 王泰贵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日的庭院》精选点评:

  ●之所以是「夏日」的庭院,就是只有在那個時間段才有,時間一到就要好好告別啊,所以,一開始繡球的出現就預示了結局吧。兩個人,在一起會有多美,在一起也會不美,同偕到老不靠運氣

  ●蓝色屋顶橘色柱子的老房子,种满波斯菊的庭院,殓有小鸟、飞蛾、蝴蝶尸体的废井,水管喷到空中形成彩虹,水雾那头是撑伞经过的女老师……好美的夏天啊~被卖力干活的小朋友戳到笑点和萌点。对生死的探讨和台风俱乐部结尾的那部分一致,但我更喜欢这部的表现方式。莫名想到是枝的奇迹和小津的早安,超爱他们镜头下的こども~서울아트시네마,相米慎二全作回顾展。

  ●亡灵的告别。

  ●犹如老人短暂焕发生机的心,那个明媚热闹的夏日庭院转瞬即逝。若不是三个贸然打探的男孩,老人那份刻意遗忘实则如影随形的战后阴翳,连扑通一声也没有。三个男孩的行动起于对死亡轻率的好奇,老人与庭院用最后的夏日教了他们对生死的初识与流泪。导演镜头极自然平静,悄然隐匿了痕迹。

  ●明亮悠长的夏天,光线滑过雨后的绣球和波斯菊,生命如此鲜活,死亡亦近在咫尺;在盛满台风和大雨的假期之后,少年们初尝人生的况味,也寻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相米慎二拿手的题材,也触及到家庭、社会众问题及战争创伤遗留的阴影,老少情谊相当感人;昏黄温柔的光线,的确有点大林宣彦的味道。

  ●1. 每个导演都要拍一部暑期的儿童活动片,那个夏天,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开学后,他们发现自己长大了。2. 开篇非常好,后半段,有些费力,不那么自然了。3. 用光,用雨,用风,用暖色,用声音,用音乐是这个导演的特点。

  ●杂草鲜花庭院深,孤寡老人心扉开,滴雨木屐西瓜甜,枯井涌泉百虫飞……少年对死亡之好奇,缺席的父亲,台风天无可救赎的战犯回忆;将夏日儿童类型片与战争反思绑一块,不多见

  ●再柔光再小清新也没法掩盖成人拍儿童惯有的自以为是。三国连太郎和淡岛千景四十几年后又演情侣了……

  ●3.5 能做到有节制的温情也不错

  ●人生的最后一个夏天,爷爷与足球三人组相遇,曾经封尘的记忆被唤醒,再回首恍然如梦,有多少人和事消逝在时间中,唯有爱一直还在……

  《夏日的庭院》观后感(一):了解了死亡,才懂得珍惜生命。

  观后的7个启发:

  1、这是一场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当中的死亡教育,是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 2、了解了死亡,才懂得珍惜生命。了解死亡、见证死亡、接受死亡。死亡教育让我们更懂得爱与珍惜,让我们赞叹生命的伟大,让我们谨记对生命的敬畏。 3、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开始。 4、要学会面对自己所爱的人(与挚爱的人)的逝去。 5、这。不光需要勇气、爱,也需要方法。 6、人们用仪式去祭奠死亡、告别爱人、回忆美好。对于大人来说,是关在棺材里;是和尚念经;是告别;是火葬。而对于木山、河边、山下三位孩子来说,则是盖上了老井。在这之后,他们才真正的告别了老人,接受了老人的逝去。 7、(仪式感来自于自我的生成,而不是强加的赋予)

  《夏日的庭院》观后感(二):阅后杂感-爱是生死的子嗣

  [夏日的庭院]是我看的相米慎二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依次是[台风俱乐部]和[搬家]。[夏日]的故事依然与成长有关。这也在所难免,三部电影看下来,未成年人似乎一直是相米慎二关注的主体与表达的载体。 [夏日]的画面与镜头依旧很棒,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些观后杂感。 [夏日]里河边是个早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总是更早思考无人解答的问题。在山下参加奶奶的葬礼之前,他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死亡并因为无解而恐惧。成人总将孩子推离关乎死亡的一切,但它永远像一缕缕郁金花香在空气中飘荡,在某个深夜汇聚,从鼻腔狠狠钻入至天灵,浓烈至颤抖。 相米慎二真喜欢雨。雨里传法喜八说‘秋天的时候来种点什么吧’。播种意味着对明天的期待,是否老人也想放下心上的负担。他本该像丽贝卡·布恩迪亚一样深居简出,无人问津。可他念叨起各种花的名字,那原本不属于孤独赎罪的人。在秋千上时,他听河边讲起自己父亲的事,满眼都是对古香弥生和薰的愧疚与牵挂。台风夜的雨里,传法喜八道出自己在战争中的恶行,三个孩子天真好奇的话语冲淡了悲伤与罪恶,可老人仍不愿放过自己。也不知三个孩子是否从此明白战争的荒唐。而雨本身就是个轮回,它跋涉万米高空中,又一倾而下,洗刷净尘世的丑恶,像汲取故事本身来浇灭故事。 本不想说这是个爱情可以战胜死亡的故事,因为这在[泰坦尼克号]和韩剧里更生动。可在[夏日]中,当生死与爱情之间并无戏剧冲突,而是在探讨死亡的语境下,提出爱情这个解法时,爱本身便成了生与死的子嗣。它连接着生死两端,给死亡点缀轮回新生的希望。世间一切关系都是权力关系,除了悠长的爱意。我想起药理课上老师总说,爱情只不过是脑内β受体激动剂分泌的愉悦感。简单粗暴回归生理范畴的定义使我隐隐觉得不对,可也无从反驳。直到看过[夏日]后才恍然大悟。爱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不止带来愉悦,也带来痛苦,它让人隐忍背负过错,不想忘记任何事;也让人善于遗忘,终日恍惚。爱不单是愉悦感,也不只和性有关,它凌驾福柯认为的世间一切权力关系之上,至少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 另外,在近藤静香老师夸奖之前,我总觉得孩子们帮助老爷爷整理庭院,仿佛不是受老爷爷所托,而是受相米慎二导演所托。hhh

  《夏日的庭院》观后感(三):夏日的庭院(1994)中文字幕

  因为一点突发情况本来大概要晚上发的....提前发了,在此我严厉谴责流氓软件迅雷视频(捂脸哭)

  本来有很多话想要说的,先打住吧。

  什么????正文一定要140字????

  那我说说突发情况是什么.....就是迅雷视频这个软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智能.....把我还没有上传过的字幕给自动收录了....然后愚蠢的我今天才发现这个事实......所以赶紧过来发个文章.....(眼泪掉下来)本来我个人做翻译是从来不会主动上传字幕网站的,但是这次因为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了.....以后做字幕的时候大概就要用pot看视频了吧......

  ----------分割线-----------

  让我平复下心情,认真写一点内容...字幕翻译的打算是在年初,因为去年末看了相米慎二导演的名作<搬家>,顿时对于这位导演的好感度呈现火箭上升态势,找来了他的另外几部作品观看,就是在这个时候,定下了要翻译夏日的庭院。这一次算上,是我的第六个字幕,也是目前为止做得最耗费心神的一次,追根究底是我认为网上可以找到的唯一一版(还挺不好找...)作为翻译依据的英文字幕问题很多(其实可能以前的字幕问题也多但是我不知道...),然而我三脚猫的日语水平完全不能支撑起我完成听译这么艰难的事情,所以只好一遍遍听,不断的查词典查词典,时不时就会一句话卡一两个小时....所以在做完字幕的时候,成就感也算是爆棚了...结果在校对的时候发现了之前做一半的字幕被迅雷给自动收录这件事真的是挺大一个打击....

  关于电影本身...相米慎二是一个很有趣的导演,他的电影大多把视角投注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例如他最出名的两部作品,<台风俱乐部>和<搬家>,而他关注的话题却往往是更加社会性和成人性的,但他镜头下的孩子们,即便是处于精神或者环境的压迫之中,也逆向生长地呈现出异样活泼的状态,真正体现出青春的感觉,而这部夏日的庭院也不出此外。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我前去阅读了原著小说《夏之庭》,由于是先一步看过电影全貌,在了解到原著小说是一本青少年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情况下,我基本上做好了导演相米慎二以及编剧田中阳造在影片中大量夹杂私货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关于影片中主角之一河边的家庭离异这种设定,因为就在导演的上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搬家>中,家庭离异正好是其中的核心冲突,也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个广泛现象。不过看完小说后,完全推翻了我的设想,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幅度很小,电影中我曾经觉得不太可能出现在儿童文学中的种种问题,包括死亡,战争,家庭离异等等,都是小说的原著内容,甚至于被影片砍掉的两个支线故事中,更体现出除了电影着重探讨的死之沉重以外的生之悦乐,使得小说更有几分婉约柔和的感动,总之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觉得不错,那我认为你也可以去阅读一下原著小说,虽然定位只是儿童文学,但其中的深度和趣味一定超出大家对于儿童文学四个字的认识。

  此外也向喜欢这部电影的大家推荐另外一部与本电影有相似之处,同样由三国连太郎主演的电影,是另一位知名导演吉田喜重的作品<人的约定>,当然,故事氛围比之这一部是要沉重很多了,相信对比观看会更加有感悟。

  最后的最后,特别感谢豆瓣@十年 年姐对我的帮助,希望各位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也希望如果有发现字幕不妥之处的可以向我指出,我会一一改正。

  《夏日的庭院》观后感(四):拍童年是童年

  看了相米慎二的《夏日的庭院》,立马读了汤本香树实的原著。难得的体验,就算我在小说里看到了更多的故事和细节,我仍旧觉得这电影是极好的,同时,这本儿童小说也是极好的。看到作者的后记写道「感谢在我提出不成形的构思时,鼓励我写下来的相米慎二。」想来,早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就夹杂着二人的讨论。相米慎二的改编是基于他对原著的尊重以及强烈想影像化的冲动,所以这部小说简直就像是电影的剧本,而有一些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却没有交代。

  观影时,我隐隐从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侯孝贤的童年,是枝裕和的日本以及杨德昌的电影母题。但相米慎二,不会让人觉得说是一个长镜头实践者或者固定机位爱好者,尽管他会在注入深情的场景使用长镜头,可是他不止如此。

  首先是夏日的形象(与此同时脑海里蹦出:首先是男孩的形象。思忖过后,是夏日。)无时无刻的蝉鸣,快乐午后和半夜醒来倾盆的暴雨,种满庭院的波斯菊,短暂的烟花,由别的孩子拍下的DV影像,等人等睡着的午后,西瓜和葡萄,蝴蝶,等等。看了原著以后我发现,这些夏日的形象,都是人的形象。例如他们播撒的种子,是从一家种子店买来的,而那家种子店的老太太,长得特别像弥生太太;老爷爷年轻时是做烟花的,电影里短暂的几秒烟花戏其实是老爷爷带他们去看的。片尾的蝴蝶是死亡和重生的意象,确实也是爷爷。书中写道「我想起前一阵子上自然课看过的蝴蝶产卵的幻灯片。蝴蝶产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卵,但最终变成蝴蝶的可能一个也没有,大部分卵都被别的虫子吃掉了,有的幼虫因为找不到叶子吃,或者气候条件恶劣死掉了。他们生下来好像就是为了迎接死亡。」这番话,电影里没有说明,但电影又能如何说明?(啊,想起来电影的开头部分有把死蝴蝶扔进枯井。)

  其次是孩子的形象,不仅是三个主角的形象,还有那两个爱告状的孩子。

  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把男孩河边描写得细腻至极。「地球上有空气,小鸟有翅膀,风会动,鸟会飞。人们不是发现了这些重大的联系吗?所以飞机才能飞上天。为什么连超音速的飞机都有了,而我却没有爸爸?」小说中这段无邪的对白足以让人怜爱,相米慎二处理这场戏的手法更是一绝。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俯拍,别的住宅,摄像机晃荡。第二个镜头是河边站在秋千上荡得高高的,老爷爷坐在一边。后来另外两个孩子也入镜了,老爷爷开始讲自己结婚的故事。这时候,河边没有停止荡秋千,但他蹲了下来,荡得矮了。到后来,河边说出那句台词的时候,竭尽全力,人都荡出画面了。同时,爷爷和另外两个孩子的位置造型也发生了变化。单单这一个镜头,就能把情绪转换得如此到位且自然。还有很多对话细节,都在塑造河边的形象。比如很会晾衣服,吃西瓜不买一整个,提到父亲就满嘴谎言。明明是一个把爸爸当作死了的孩子,却这么好奇死亡,而他亲身经历了一个父辈的死亡之后,他又能接受爸爸了。死亡和失去,是一回事吗?

  胖子总是被塑造成一个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形象。山下也不例外。他的善良也因为他快乐和知足。

「你将来也打算卖鱼吗?」老爷爷问。 磨完的刀刃像鱼的脊背一样闪着银色的光,山下盯着菜刀说「我也不知道会怎样,妈妈说,像爸爸那样开个小鱼店能有什么出息,连个像样的媳妇都娶不上,所以她叫我好好学习,将来做点别的事。」 山下稍微停了一下,把刀翻了个面,换只手继续磨。 「但我觉得爸爸的工作很不错。」山下说完,用大拇指摸了摸刀刃,看看磨得够不够锋利。

  演员找的很恰当。胖子容易自带一种狡黠的幽默,但山下不是的,他的形象需要有一点朴素的迟钝。他不像河边,有那么多不解和困惑,为了和别人一样而说谎。山下不缺什么,虽然也没有多出什么,甚至还比别人少了一个乡下的奶奶,可是他不是个敏感的、乐于杂耍的孩子,他只是一个会为了切西瓜而回家里店铺抢走父母的菜刀,扑腾扑腾跑很多路的孩子。胖,还是只表现出爱吃和营养过剩的胖,实属不易。

  山下游泳时溺水在电影里轻描淡写,但在小说里有明显的意图。

老师捏住山下的鼻子,对着他的嘴里往里吹气,五次、六次、七次……周围鸦雀无声。 忽然间,我想起山下磨刀时的双手,想起他一笑就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想起他满头大汗跑在最后时那左摇右摆的独特跑姿,想起他系着围裙在鱼店里帮忙时说欢迎光临的样子。我终于意识到,所谓死,就是一切都将在我眼前消失,而且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再也见不到山下了吗?可现在是夏天,我还活得好好的,世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依旧照常运转。这让我觉得可怕。

  预演了一场朋友的死亡。电影的处理是男孩被体育老师救上来以后,四个人一齐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相米慎二真的懂得选择「表现反应的时机」。

  山木在电影中没有上述二位的印象深刻,这和小说以他的视点展开也有关系。我觉得他的情节总与死亡有关。比如医院的那场诡谲的幻象,喜欢数自己呼吸入睡,还有小说中重复嘀咕的鬼和幽灵。是一个线索型人物。

  另外两个总是想告状的孩子也特别有意思,其中一个整天举着dv也不知道干嘛。其实他们也是很羡慕的吧。

  最后零散的写几条。

老爷爷的形象其实不如孩子们,小说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秃头。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老爷爷的战后创伤。老爷爷生前,独居。死后,太太说了一句「欢迎回家」。电影和文学如何表达「泥土味和蚊香味」?用牛奶锅当油漆桶。

  以上。

  (写于2018年5月22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