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是一本由孟子 / 朱熹 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精选点评: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文学色彩
●论之者众,行之者希,千百年来的国人“梦书”,口念心颂,恍惚间仿佛也就有了仁义。
●文化界的滥觞!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读罢孟子,只有一个想法,原来中国古代是由社会契约论的雏形理论的
●沛然而莫之能御。
●小时候翻过 都不记得了 要重看杨德
●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去读的!
●恒产与恒心
《孟子》读后感(一):孩子是善良的
善良是孩子的天性。中国古代孟子提出“性善论”,如果人性变坏,则是受到了外物的影响,人性需要“养”,而教育就是其营养品。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将人性变善的重要因素就是道德教育。他们都是基于教育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我看来,善良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优秀品质。虽然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在上面描绘最美丽的图案,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我们能在上面添加图案的前提是孩子是善良的,是可塑的。
《孟子》读后感(二):孟子之我见
孟子的君臣关系并非简单的君尊臣卑,孟子对齐王曰:“欲有谋焉,则就之”君王岂能用爵位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体现了一位士大夫的操守。“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辟邪谓之敬”则强调臣对君的监督作用。当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儒家一脉相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英决策的今天,孟子的思想也是有借鉴的一面,如何完善监督体制,如何提高决策者对自身的约束,我觉得除了高薪养廉,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办法。 经济层面,孟子提倡有韧性地收税:“乐岁,多取之而不虐,凶年,年,粪其田而不足”。在我国小企业的寿命是十分短暂的,但他们是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如何为他们减负,我们不妨借鉴孟子的有韧性的收税方式,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搜刮民财。 孟子思想的进步之处更是承认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等价交换的必然性。“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而不必万事亲自为之,这与柏拉图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我们的东西方文明在那个时期闪耀着熠熠光辉。
《孟子》读后感(三):孟子在读至公孙丑章句上
至于孟子的思想,已近千年,却仍然闪闪发光,其许多思想对现今的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仍然具体有积极的意义。
在下举例而言。其一,至于个人而言。孟子曰:“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这种崇尚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的思想,正是其仁义思想的缩影,是一种积极的普世价值观,是个人立于社会和为人处世的所应当具备的个人素养;其二,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憧憬和希望,反观当今社会,正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崇尚人权,不正是孟子仁义观念的一种延伸吗;其三,孟子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一个社会的稳定基础的基础就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老百姓就可能走上邪门歪道了,还谈什么仁义道德,所以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稳定、兴亡的根本问题。
《孟子》读后感(四):《孟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与他的弟子及其学派的继承人对其学说的继承传播与发扬不可分。孟子就是其中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虽然他“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章句下》),但他“授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轲列传》),其学说出于子思。可见孟子与孔子思想的师承关系。
在孟子心中,孔子地位非常特殊,《孟子》一书中“孔子”出现了 81次,孔子的名“丘”出现 1 次,孔子的字“仲尼”出现 6 次。可见孟子对孔子的重视。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他推尊孔子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章句下》)
一、孔子是孟子赞美钦佩的对象
《孟子》中的孔子拥有许多美好高尚的德行,孟子非常赞赏他。
孔子有德,以德服人。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就以孔子以德服人来劝诫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孔子重视仁。“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公孙丑章句上》)孟子在此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术不可不慎也”,要自觉选择为仁之术。“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章句上》)“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离娄章句上》)孟子一再引用孔子之语强调要实行仁政,这是他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挥。
孔子守礼。《万章章句上》:“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举了孔子巧妙回礼阳货的例子。《滕文公章句下》和《万章章句下》分别举了同一例子,“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而不往也。”孔子赞赏猎场管理员宁可死,也不愿接受非自己所应受之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
孔子灵活变通,不拘泥成规,与时俱进。孟子赞扬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万章章句下》)孔子乃识时务之人。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举了孔子做委吏、乘田等小官时只做该做之事、议论该议论的问题之例,说明“国有道则能者取卿相,国无道则圣人居乘田,量时安卑,不受言责,独善其身之道也。”
二、孔子是孟子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章句上》)“圣人是做人的标准。”[2]孟子称孔子为圣人,将其作为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明确提出要学习孔子。“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章句下》)孟子以圣人之徒自居,希望像孔子一样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恢复仁义之道、太平之道。《史记·孟荀列传》有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孟子以孔子之言行为信条
孟子经常引用孔子的言行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梁惠王章句上》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告诫统治者要行德政,不能使民饥而死。孟子常引用孔子的言语来佐证自己,增加说话分量之意。又如《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引用孔子之语说明君子之德可以带动他人。《告子章句上》引孔子语“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论证仁义之心本存在于人,实际上是为其“性善论”作论证。可见,在孟子心目中,孔子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可用来论证自己、说服对方。
孔子具有圣人的品德,重视仁义礼信,审时度势的神圣形象,在《孟子》一书中得到描绘。孟子对其崇拜不已,并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言行的佐证。为其在中国社会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孟子》读后感(五):《孟子》
从形式上看,《孟子》比《论语》又往前,进了一步,《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而《孟子》中围绕具体某件事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产生的大段的对话或辩论是其主要形式。 语录体: 子曰:“君子不器” 辩论对话: 告子曰:“.............” 孟子曰:“.............” 大段的长篇对话辩论的出现造成了阅读上的困难,语录体就是一句话,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而辩论的阅读需要你去当一个裁判去理清双方的逻辑,你才能明白双方的观点以及观点由来、漏洞所在。 从内容上来说,《孟子》既有修身齐家的部分也有治国平天下的部分,既有对某件事情的具体讨论也有对人生哲理的宽泛阐释。由于水平阅历有限,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部分不甚理解,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讨论我也没有能力去查阅资料,整理出来龙去脉从而去理解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内容与形式相对应,治国平天下,对某件事情的具体讨论多是对话辩论,而人生哲理的宽泛阐释多是语录体。 因此《孟子》这本书我可以说只看懂了很小一部分,无法对其整体进行一个有逻辑的条理清晰地说明,只能对部分内容进行摘抄,对能够引起我共鸣使我内心产生触动的那部分内容的摘抄。 《孟子·梁惠王上》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句话使得我对那些只知道谈钱的人比较反感,可能是因为我还没上班还没成家不知道挣钱的难吧。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这里的比喻比较有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名句。这里面好像还有一个由“亲亲”推及到“亲民”的逻辑,这也是孔孟与墨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孔孟的逻辑是先对自己的亲人好,推而广之再对全天下的人都好,墨子讲的是“兼爱”意思就是全天下的人都是兄弟,没有亲兄弟干兄弟的区别。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木求鱼的出处,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比喻。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资生活是基础,吃饱喝足才不会去犯罪。因此孟子特别重视基本的生活保障,下文中多次提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另一方面又提到了士,与”贫贱不能移“好像是一个意思。 二《孟子·公孙丑上》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关于大勇的理论,自己理屈,对方即便是最下贱的人,我不去凌辱他们;自己占了理,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拼到底。我倒感觉这不是在谈“勇”而是在谈“气”,在谈“浩然之气的形成原因。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文天祥作过一首《正气歌》来形容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怎么才算是透彻理解别人说的话呢?说的不全面的话,我知道哪里片面,说的过头的话,我知道他哪里说过头了,不合正道的话,我知道哪里偏离了正道,说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他要隐藏什么。这么说,真正“知言”的人可不多。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吹波孔圣人,并且找到了出类拔萃的出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对应仁义礼智且看得出来孟子的“性善论”。 三《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出处。父亲常常用这句话安慰我:“你也别太执着,毕竟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干不成也正常。”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确定一个人的地位得从三个方面去看,当多大的官,年龄多大,道德怎么样。当然不同的环境下这三个方面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在单位里主要看当多大的官,在家里主要看多大年纪,如果是统御天下那样的位置则主要看这个人的德行怎么样。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宪问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舍我其谁,可谓霸气。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千古至理。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人不富矣。 《无间道》里黄秋生有一句台词“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资本论》的马克思应该不同意这句话,明明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到孟子这怎么就成天下之通义了。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为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孔孟对尧舜特别崇敬,多处有这样的夸赞之词。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春秋时期各国开化程度不一,大致黄河下游(河南山东)开化程度最高,黄河中游(甘肃陕西)次之,长江中游(湖北)又次之,长江下游(江苏)开化程度最低。因此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中原人就比较鄙视文化程度落后的其他氏族,具体指中原之外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里的“荆”是楚国的别名,“舒”是楚的属国。 四《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何谓大丈夫?此之谓大丈夫。 五《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一定是自己的问题。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不孝顺的人是没有朋友的,真正的孝顺需要“心诚”。不是为了孝顺的名声而孝顺,因此要“心诚”。“心诚”的前提是“明善”,就是要懂得是非善恶。这让我想起来了“不孝有三”的其中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就是你明知道父母的要求是错误的,你还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使父母陷入不义的境地。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观察一个人,最好是看他的眼睛。 廋:隐匿,躲藏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这两样东西最恶心人了。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则耳矣。” 是不是再说喜欢吹牛的人。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有一说一,确实,这种人属实恶心,而且这种人大多数都是肚子里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就是通过糊弄你来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可以和后面的一句话一起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真正能c的人是不会放弃任何人的。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有所不为,有所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莫发人阴私,揭人小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论语》里也有同样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老子》里面有“复归于婴儿”的文字,明末李贽写过《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童心”是比较受人推崇的。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由繁至简。中科大的袁岚峰博士曾有相似的言论,他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是用平易简洁的语言无法解释的。真正能做到在一个领域融会贯通需要下大力气,不是简简单单百度就能做到的,需要你由一点想到无数点,还得对每一点都了解的特别透彻。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所以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别人夸我。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基础应该是孟子的“性善论”即“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 ’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却之不恭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杀人越货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亲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为了钱而做官的人不去做大官,是不配吗?德行不配?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性善论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求放心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每一个贪污腐败分子在其初到任之时,谁没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呢?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不要将你优秀或卑劣的主导权交于他人之手。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中有多处类似的关于“度”与“质”的辩论。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是信命的,但是信命也要尽力而为,方能问心无愧,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万物皆备于我矣。有趣的一句话。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经常做却不深入了解,一辈子行走却不知道自己走的是什么路,这种人是普通人。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我时刻做着不得志的准备。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性善论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无为其所不为,难。 孟子曰:“君子又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天下不与存焉。”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问心无愧,浩气长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元稹有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是不是从这里化用的。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贱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叫杨执中的假名士,不知道是不是从这里取的人名。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谈教育。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放弃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当务之急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认为人生有六重境界,分别是善、信、美、大、圣、神。 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 言近旨远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认者轻。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原毁》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我怎么感觉像老子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