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100字

2020-10-11 19: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100字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是一本由[美]约翰·冈茨(John Gantz) / [美]杰克·罗切斯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精选点评:

  ●零八年的书有些过时。主要写唱片和软件,没怎么提电影。“在中国,复制是尊重的象征。”用文化因素为普遍的侵权行为申辩,更说明了国民性和集体无意识。今天,只想说,“若获取正版无自由,则抵制盗版无意义。”

  ●版权之争没有赢家,过高的获取成本等同于惩罚喜欢你的人。

  ●非常好的一本书,读完很有启示

  ●科普好书。

  ●终究是一部记者写的东西 专业性不强

  ●增至五星

  ●道德与法律冲突的灰色地带——我每次看这种书都是刷新三观的,高屋建瓴剖析人性,读完了又感觉无趣,国内还是比较混乱的。

  ●这本书浅显易懂,却言之无物

  ●4.

  ●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1.书中的内容不适合国情;2.书中的内容不适合国人;3.译者不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4.书中的内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一):偷窃永远是偷窃

  我们称旧观念为胡说八道,

  而试图使我们在胡作非为之后良心好受。

  那是白费力气;

  十诫不会改变,

  偷窃永远是偷窃。

  可悲的是,

  我也在用盗版软件

  我也在下载电影和音乐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二):一本关于美国版权保护的现形记。

  一直以来,美国都以一个版权保护强国的身份出现,可是在美国的版权保护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有很少人能够知道。而美国的版权立法也是走在整个世界的前列。

  通过本书,了解到很多关于美国关于版权保护的现状,也知道了很多知识。虽然看本书是在学过著作权法之后看的,但是其中有很多的知识还是让一个版权法的学生很难理解。不过好在,通过长时间的慢慢研究,终于通过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完这本书。

  如果想要读懂这本书,最好还应该学习完网络版权法。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三):“十诫不会改变,偷窃永远是偷窃。”

  这是一本08年的书。

  十年过去,盗版依旧,至少在我的感知范围内。就个人体验而言,我感受到isp和平台扩大付费下载的范围,但资源找找还是有的。我看到新的商业和销售模式的出现,就像最后章提到的,但(感觉颇有前景的)开源技术叠加copylefts的媒体应用方式不知为何鲜少见到。

  全书focus在“平衡”上,对知识产权规制的松紧、较低盗版率带来的长期效益与加强教育和执法的短期成本、科技运用的双刃剑、以及个人私欲和公众利益etc。

  认识到盗版原因除了经济利益、法律体制因素之外,还有文化。个人主义的强弱和盗版率之间自己也有联系。相比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与财产权,东方在集体主义和团体共享理念的熏陶下,更加不倾向认为盗版是不道德的。道德观也很重要。

  “十诫不会改变,偷窃永远是偷窃。”(詹姆斯·罗威尔)而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追求有道德的生活。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四):我们应该向盗版商学习!

  说起中国出版业的“怪现状”,最怪的当数出版业认识“盗版”的复杂心态。

  按理讲,盗版和偷鸡摸狗属于一个行当,都是对别人财产的非法侵占和粗暴掠夺,其性质之恶劣理应遭到道德的唾弃和法律的严惩!但是,现实似乎与法理有所冲突。且不说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津津乐道于购买盗版,就是一些被盗版的机构也往往对盗版付之一笑。如果那笑是因为无奈,还算正常,毕竟强大如我们政府者也往往拿盗版没有办法,何况专事经营的商业机构呢?但是,我做了几年出版后,慢慢发现,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出版人的一笑除了无奈还包括无奈之下的某种安慰:

  “我们的书被盗版了”越来越被等同于“我们的书上榜了”、“我们的书获奖了”。

  这一点,细想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实事求是的讲,中国的盗版商实在应该是最了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偏好的一群人。他们的发行渠道能铺到一个偏远山区逢双赶集的镇上,也能铺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园内;他们的读者既有十年没进书店的水果摊摊主,也有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正准备去国外做访问学者的高级知识分子。试问,中国有哪家书店具有这样的分销能力?中国又有哪家出版社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群?所以,什么都别说了。如果盗版一时半会打不净、扫不清,那出版圈同仁还真不如索性放下高贵的架子,虚心向盗版商学习,认真研究一下盗版市场,也对盗版商因势利导一把,权当他们为出版圈做了一次有关中国老百姓阅读状况的田野调查!

  《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读后感(五):关于版权的二三事

  对于版权一词最初的印象,似乎源于国内作家郑渊洁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有次出门在街上看见一家卖他盗版书的小摊贩,他就直接打电话报警,销售者说体谅一下吧,自己靠这个吃饭,郑渊洁反问说:难道我就不吃饭了?

  平心而论,真正关心版权和由此产生的盗版问题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按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在这个环境中甚少有人宣传相关的法制教育。愕然回首时,发现自己早已被盗版的海洋包围,从小时候看的那些印刷很差的盗版漫画到现在习惯性的下载音乐、电影、游戏软件,盗版在这个国度已经扎根很久。

  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这本书倒也提供了一些剖析的参考。首先一条肯定是经济因素,我曾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以人均GDP为基本数据来看,中国人买一本正版书所花费的价钱是美国人的二倍,而在那些更高科技的产品,如游戏软件,中国人买一份正版拷贝的价是美国人的十倍。所以“买不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怎么改善呢?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软件商在压低售价,比如俄罗斯著名的杀毒软件卡巴斯基便给中国用户一个相对公道的价,30元左右便可获得半年的使用权。有理由相信这种廉价多销的策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具体有多大的作用倒是值得考量,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还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更低廉的盗版卡巴斯基软件(大概售价1至3元,淘宝就有),在有相当互联网使用经验的人那里,得到完全免费的盗版使用权也并不难。

  由此就会衍生出一个有别于经济的另一个问题,即版权保护的意识,或者说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书中曾提到,在一些信奉集体主义(如中国)优于个人主义的国家中,盗版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这是个有趣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值得推敲,比如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何种定位,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中国很多人中确实缺乏版权保护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也常发展成一种极为畸形的心态,即有些人盗版了别人的东西还标榜自己理所当然,心安理得。我认为这已经逾越了一条最基本的底线,做了不该做的事是一方面,况且版权这个问题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更多的探讨,但也不至于将其视为一种了不起的行为吧?联系到学术界层出不穷的抄袭伪造,整个社会对待知识的道德观念几乎频临于崩溃的边缘。

  从书中的数据看,2001年中国PC软件的盗版率为92%,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78%,因为这些数据全部由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公布,所以可以认定在10年中中国的盗版市场还是有呈下降的趋势,这里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直接降低了外国产品的售价,另一方面也要肯定中国消费者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多少还是有好转——即使还远远不够。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盗版会对中国本土产生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并不是软件出口大国,本土的软件绝大多数都源自国外,所以会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亏钱的都是外国人,跟中国人无关。从根本上来说,这话不全对。

  就版权来说,我们使用外国的盗版软件的确会对外国创作者造成损失,不过盗版的泛滥同样波及了本土的软件行业。这意味着国内的软件商一方面要受到物美价廉的盗版外国产品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因为更多的人选择外国产品而使自己几乎收不回成本,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本土软件商倒闭,整个产业几乎一片空白。

  那么该如何做,全面彻底的打击盗版?这里面也会涉及几个问题,碍于人均GDP很低的消费现实,全面取缔盗版后人民的生活成本会增加,在某些方面也拉大了国内应用层面和国外发达地区的差距,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似乎没什么好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全面取缔盗版产业后会增强本土软件的市场,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我们的社会目前又是怎样做的?一句话可以说明:表面上打击,实质上收效甚微。尤其是涉及到日益普及互联网盗版,以美国的侦查技术尚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更不用说中国了。虽然2010年美国的软件盗版率为全球最低的20%,但我作为一名游戏玩家来说,也很明显的感觉到整个PC游戏的市场在不断萎缩,而这里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便是盗版。

  针对版权问题,我同意作者在最后的观点: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网络游戏,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单机游戏市场基本上已经死绝,但网络游戏市场全球数一数二,其中营销模式的功用想必不用多提。但对那些传统媒体的问题又怎么解决?比如书籍、音乐、电影、图片这类缺乏互动性的产品,又如何去模仿网络游戏的营销模式?这是需要出版者去思考的问题,总之有一点不会改变,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现在,传统的单向打击思维已经不凑效了。

  书中还提及的一个问题往往被人们忽略,即作为中介者的出版商在版权中的位置。一个主要的矛盾是,出版商在游说各种针对版权的保护活动中,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销售利益还是为了创作者本人的利益?这是需要衡量的。对此我始终认为中介者终究是中介者,如何让创作者本人利用互联网和读者直接产生消费的互动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似乎有损出版者的利益,不过我相信对知识文化的传播来说,更多的是益处。

  最后简要说一下本书。从内容来看,成书时间在2004年左右,但直到2008年才在中国出版,这个时间有点晚,更要命的是我在2011年才读到这本书,这里的跨度已经有了6年之久,对于了解最新的资讯来说是不利的。从结构来看,这本书比较散,大概是因为两人合著的关系,全书缺乏一个系统的思路,更像是东拼西凑的集合。另一个完全被作者忽视的问题是:数字时代的书籍盗版。诸如软件音乐电影等都提及了,唯独此一项不提似乎说不过去,实乃一大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