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锦集

2020-10-12 16: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锦集

  《叶嘉莹说杜甫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杜甫诗》精选点评:

  ●百读不厌属杜甫

  ●我是不是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看的时候偶尔会理解不了杜甫。我好像已经很难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感动了。

  ●诗词,有感而发方得真性情!

  ●继续

  ●引人入胜!

  ●读杜工部诗,知其沉郁顿挫中饱含子美与家国众生痛痒相关的真挚情感,而此一情感,在子美身后千三百年与无数士人相感通,真乃古人所谓“死而不朽”者,忽忆及迦陵自谓“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表达一个文化异乡人不忘本的拳拳之心,良有以也。

  ●感觉讲的诗太少,意犹未尽。

  ●叶嘉莹先生说诗的一个好处是她“知人论世”,对诗人的生平有很好的介绍,极下教材。

  ●先读完叶嘉莹的晚唐诗,再读的杜甫诗。 真是体会到自己内心多浅薄。 真的见不得岁华迟暮,一卧沧江惊岁晚。 读完叶老师的杜甫更是难受的要死,终其一生的理想化作浮萍。 从小受过太多主流价值观教育,告诉我"只要努力就能……"只要-就的格式真的很伤人。

  ●大受裨益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一):有感

  羡太白之坠于九天之上,眉间飘然欲仙。怜子美之行于寥落山河,指缝血泪和泥。不知是不是受到叶嘉莹先生和康震老师的影响,我对杜甫也更为偏爱。这是一个用生命写诗的人,其人无愧诗圣之名,其诗无愧于诗史之称。 每每遇上喜爱的诗人诗作,便像是“乐莫乐兮新相知”,又或是“洞房花烛夜”(咳),其中的激动和感动真是无法为外人道也...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二):凡讲杜甫,都不大有勇气去翻,希望老太太给力

  穿着短裤背心出去买外卖的功夫,买了本《叶嘉莹说杜甫词》。

  是在部门的读书会上,听小朋友介绍了本叶嘉莹的书,感兴趣翻了翻,就读下去了。

  大家喜欢的蒋勋,我是读着有疏远感的,装x味重,修饰味重,文人气重但现代人的博识不足,比起来叶嘉莹这个九十老太,娓娓道来的文字却像老朋友似的。

  忍不住买了本她讲杜甫——凡讲杜甫,我都不大有勇气去翻,作者如果没有诗人的那种侠气、忘我的诗气,评述人物都会挠不到点上,所以那些个教授学者,常是读几页就醉了。

  对这个老太太倒是有期望。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三):要对得起那些喜欢的

  “如果他没有,那是他对不起我们;如果他有,我们读不出来,那是我们对不起他。”

  叶嘉莹讲古典诗词,缘于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在中国讲,缘于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对青年讲,缘于对后来者的谆谆之意。

  说诗系列,都是可以读的;这一本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本书讲一个杜甫,既是杜甫之“诗史”,又是那个时代之“诗史”。讲得详细透彻,读了让人想着顾随。借禅门一句话,顾随讲诗是“截断众流”,叶嘉莹讲诗是“随波逐浪”。但是,现在“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都能被当成好诗了,更需要的是叶嘉莹式的讲。

  06年她为说诗系列写了一篇序言,那年她八十三岁。如今十年过去,她九十三岁高龄了,还站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四):于低潮处听先生说杜甫诗

  硕士毕业,考博失利,因为专注考博,没有找工作,毕业前2个月,一时读博,工作都没有着落。。。心中焦虑不已,每天不得入眠,压力巨大;更兼女友分手,心生落魄

  每天上午都会带着稿纸,钢笔去图书馆9楼那间少有人问津的房间看书,起初是一些法国油画,随后发现了这本叶嘉莹说杜甫诗。。。看的很细,不时钢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安静沉潜的抄着那一首首入我心扉的诗,没有先生的解说,进不了那一个个美好的意境之中,也留不下现在那一张张白纸黑字的诗歌和先生的妙语

  而如今坐在西子湖畔,攻读博士学位,那一切的艰难都忘记差不多了,那一张张白纸黑字却格外的醒目和美好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五):致敬伟大、不朽的英雄

  看完《唐宋词十七讲》,迷上了叶嘉莹讲诗词,也迷上了如辛弃疾、杜甫等用生命写诗(词)的伟大诗(词)人。

  叶嘉莹说诗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很适合业余爱好者。读完,即便并没有记住多少诗词句子,心里也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什么时候想起来要读诗,都不会毫无目的。

  读书时代,不会喜欢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写太现实,句子缺少美感。同样是杜甫,也会更喜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真正读过杜甫,了解他生平和诗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办法不喜欢他——既喜欢,也是崇拜。他是这样一个生命,满腔热血毫无保留的倾注于国家和百姓;他的诗,是他全部生命的直接体现。曾经语文课本上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现在于我而言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且是一个伟大的、不朽的英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虽然不需要像汉语同学那样背下来,但久读不腻,是可以的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