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戒指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戒指花读后感1000字

2020-10-14 16: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戒指花读后感1000字

  《戒指花》是一本由格非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戒指花》精选点评:

  ●其实好多我都没读懂

  ●的确有几篇眼前一亮,私以为《迷舟》《凉州词》和《马玉兰的生日礼物》最好,想去读《锦瑟》。马玉兰读起来有股姜文式的匪气,而像姜文一样,格非给人的整体感觉技巧娴熟甚至过剩,有卖弄之嫌。有时又觉得缺乏更深的内核,像是包装精美的礼物,满心欢喜打开之后难免失望,比如《沉默》,最后凝成的一句话并不能超越之前放出去的发散点,收不回来又不任它们散去,尴尬地悬在空中,真可惜。《戒指花》也有相似的感觉。不知道是否和学术本身对人思维的影响有关,想来也是后怕的。

  ●“天气好得让人无可挑剔”唉,我不得不说,一开始我就胡乱想了,所以我才不停写啊写。。。全偏了。。。

  ●最喜欢"呼哨”这篇,有日本俳句的风格。

  ●母亲住在柜子里

  ●《初恋》四平八稳

  ●先锋

  ●我从《戒指花》中看到的,是作家努力摆脱八九十年代“先锋作家”热衷于叙事手段的实验而忽视对现实社会做呼应的缺陷,一种努力介入现实的趋向是这篇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受。

  ●表示不理解 不明白

  ●先锋叙事的留白

  《戒指花》读后感(一):雾

  格非的小说文采飞扬,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一座精致的房子,一束美丽的花,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文字中,讲述一个让你无法想象的故事。格非的小说犹如一层雾,但不让你头晕,而是想让你看个明白,透过那层雾,里面究竟有什么。这层雾并不浓,但始终让你扎不透,越扎不透越想扎。情节一般出人意料但又不是很明白,总会想还得再读一遍。他的书已经全部读完,非常期待新作。

  《戒指花》读后感(二):戒指花——情感因孩童而动人

  故事来自于一个湿气迷蒙的小镇。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下的媒体,追逐着最新的、最离奇的新闻,只是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博得大家的喝彩与欢呼。但是抽丝剥茧之后,除了糜烂的生活与变质的可怕的场景之外,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耸人听闻的案子。而标题党类的媒体新闻大行其道,充斥着报纸的版面,剥夺着大家最真切的想法。

  男孩本来是不幸的,但是在这残酷的社会图景之下,他的悲伤就显得格外浓重。本来失掉亲人就足够悲伤,但是社会的冷漠、周围人的残忍让他的遭际令人格外心疼。

  他稚嫩的歌声也格外迷人。

  请你看看我的脸,可是你一看到就会流泪

  请你看看

  《戒指花》读后感(三):记忆是杜撰的

  没有一字一句地把每一个故事好好读完。但是依然从这本薄薄的书中看到了几个很特别的故事。

  《追忆乌攸先生》让我觉得死亡也能是可笑的。《褐色鸟群》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说明了记忆是多么的不可靠。《沉默》无情的否定了 语言的沟通功能。《初恋》把照片变成多余,所有的纪念品在事过境迁后都是无法安置的吧。《凉州词》预示了自我毁灭的必然性。

  只说说《褐色鸟群》吧,十分佩服格非先生讲故事的方法。不以时间为轴,不以回忆为线,只是跟着思维的跳跃在叙述一个故事。因着思维的跳跃性,这个故事本身可以有千百种面貌,甚至可以无限延伸下去。也有可能,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些思绪的片段。看的时候我想到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关于味觉和记忆的描述,是说,构建起我们回忆大厦的所有都可能顷刻间倒塌,而味觉相对其他更容易穿越时间,让人重新体会当时的真实感觉。就我们自己的日常体验而言,记忆在最初清晰,慢慢模糊,然后重建,最后,我们剩下的记忆都是自己杜撰过的故事。所以,棋本人是谁,存不存在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戒指花》读后感(四):格非短篇读书笔记——《戒指花》

  格非《戒指花》 发表于《天涯》2003年

  八十年代成名的先锋作家开始改变叙述策略,回归故事本身,比如北村,余华等。现在,身居清华大学的格非,也开始了这个转变短篇小说《戒指花》以及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即如是。我从《戒指花》中看到的,是作家努力摆脱八九十年代“先锋作家”热衷于叙事手段的实验而忽视对现实社会做呼应的缺陷,一种努力介入现实的趋向是这篇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受。比如小说中所表现的媒体对热点的盲从,假新闻的行业潜规则,邻里关系的淡漠,上下级暧昧的两性关系,网络的评论生态等等,当然,小说里更着力表现,是沉重的生活压力对生命的扼杀。

  介入现实,用文字想象的形式对现实发言,是作家的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果只是高筑于幻想之上,与现实划出泾渭分明的警戒线,这当然不能有所责怪,只是,这一种价值取向毕竟让人遗憾,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沉默的时代。

  《戒指花》以报社记者丁小曼的一次采访经历,把社会底层沉痛的生活悲剧暴露在读者面前:一个小男孩在丧母之后不久,其父又因肝癌晚期,无法承受生活的双重打击而选择上吊自杀。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甚至也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已无法引起大多数作家兴趣的故事,却进入了格非的视域。格非是清华大学教授,深居学院象牙塔之内,学术研究之余,对民生问题仍有所关切,应让某些专家学者羞愧。

  对现实,特别是对底层社会的关注,是此短篇的可贵之处,然而,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看,这篇却更像是一篇习作(技巧运用得过于直白)。比如本文不再采用先锋作家喜爱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清晰的因果承继关系,便于阅读了,却失去了文本的陌生化效果;为了完成对死亡意义的挖掘,通过一个四五岁、无法明白“死”之含义的小男孩来衬托(小男孩问女记者:“人可以悬在空中不落下来吗?”);通过一个道具“戒指花”表现小男孩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以及小男孩对死亡的感受——“母亲住在柜子里”。要之,小说着重表现的就是想借助小男孩对父母亲死亡的感受,深化文本对死亡内蕴的追寻——是什么导致了小男孩父母亲的死亡?从而把文本的思考对象指向现存的社会弊端。如此衬托当然有极强烈的表达效果,只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已不鲜见。

  当然,线索并不是只有小男孩一条,否则的话,格非的小说就真像是初学者了。小说还表现女记者这一条中所隐藏的各种社会乱象,那也是作者“隐藏心迹”(格非语)之所在,也是文本内蕴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小说中,格非抛弃了先锋作家得以成名和立足的拼贴式的叙事手段,弱化了对个人感官世界的刻意描摹,力求还原出一个原生态的故事场景,让故事本身说话,而不再取巧于技巧的炫目运用,不管这是不是一种进步,但总归是对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一种纠偏。

  《戒指花》读后感(五):《戒指花》读书笔记

  格非将小说取名“戒指花”,必有深意。然而,“戒指花”并非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植物,那么,这样一个虚构的所指意味着什么呢?

  在小说中,“戒指花”出现于文末小男孩的歌里:

  你说要听听我唱歌

  你说要看看我的脸

  我不能唱歌给你听,我一唱歌就要流眼泪

  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你一看我我就要流眼泪

  还是给你摘一朵野花吧

  你问我,妈妈,那是什么名字的花

  你问我,妈妈,那是什么颜色的花

  那是戒指花呀

  那是洁白漂亮的戒指花

  它是妈妈的泪,它是妈妈的心

  它是戒指花

  这是一首抒情歌,语焉不详,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前半部分充满了悲情色彩,暗示了“我”的哀伤苦楚。后半部分歌词中出现了“戒指花”,所搭配的形容词为“洁白漂亮的”,并且称其为“妈妈的泪”与“妈妈的心”,暗示戒指花代表了一种如母爱般纯洁美好的情感。而两部分的衔接,又似乎暗示,纯洁美好的感情是治愈哀伤苦楚的良药。

  这首歌在小说中出现两次,都来自于小男孩的吟唱。但第一次小男孩只唱了前半部分,丁小曼让他接着唱,他说:“可我忘了,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小男孩之所以记起后半部分,是因为他看到了丁小曼无名指上戴着的那枚戒指。“小家伙把戒指放在眼前看了半天,忽然说:‘我想起妈妈教给我唱的那首歌了。’” 也就是说,是丁小曼无名指上的那枚戒指,勾起了小男孩记忆,这枚戒指与象征纯洁美好的戒指花产生了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丁小曼无名指上的那枚戒指,也因此象征着她曾拥有的纯洁美好的过去。

  “戴在无名指上的戒指”,意味着丁小曼已婚。但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丁小曼与主编邱怀德的不正当关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邱怀德说,“当初我第一次请你吃饭时,你说不可能,可后来呢?”

  那是一条短息,是邱怀德发来的:你还没有告诉我肚脐眼下面那道疤是怎么回事。

  不一会儿她的手机就响了,邱怀德给她回了电:那你就编一个。在新闻行业中,适当的杜撰是允许的。宝贝,我想你。这么潮,这么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从小说中看出,丁小曼并不喜欢邱怀德,在一定程度上,她甚至是厌恶他的。比如,在收到邱怀德写有“宝贝,我想你。这么潮,这么长”的短信后,“这个短信显然增加了她的忧虑。丁小曼一生气干脆就把手机给关了。”

  丁小曼与丈夫的过去,叙述者没有交代;丁小曼与主编的现在,叙述者写得十分含蓄,我们不能明确丁小曼与主编发生关系的心理。但在丁小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时空,一个是正在行进的当下,一个来自隐隐约约的过去。

  对于当下的刻画,叙述者使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用手中的笔直指媒体行业的虚假报道、网民的恶俗、行业潜规则、群众间的冷漠等现象,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记忆中的时空,在抒情笔法的描绘下,若隐若现于字里行间:

  四周寂然无声,她能听到地沟里流淌的水声,甚至玉米叶在阳光下卷曲的声音。这些声音让她想起了自己没有实现的抱负:上大学时母亲让她报考植物学,父亲让她报考垃圾处理,为了讨好他们两个人,她就两个专业一起报。最后却录取在西班牙语专业。

  丁小曼的心就像是被针突然刺了一下。毕竟,她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听过这么稚拙的歌了。

  在丁小曼的记忆里,埋藏着一个过去。在这个过去中,她曾拥有渴望实现的抱负,曾天真烂漫地听着稚拙的歌曲,就像那枚无名指上的戒指,曾许诺给她一个美好的值得期许的未来。

  曾经纯真的丁小曼,面对丑恶的、污秽的当下,既想要反抗又无能为力。因为某种企图,她不得不向主编出卖自己的身体;她想为小男孩写篇报道,主编却说:“这事哪儿都有,每天都在发生,算不得什么新闻。”她既是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又与这个不堪的社会融为一体。

  于是叙述者写道:“谁听见雨落下来,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她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和它那奇妙、鲜红的色彩。可她的玫瑰凋萎了,正在腐烂。她甚至觉得自己的脑子也正在一点点地烂掉。”丁小曼曾拥有过幸福的命运,并期待幸福的命运会向她呈现美丽的玫瑰花;然而后来,玫瑰花枯萎了,她的命运也枯萎了。今非昔比,今不如昔。

  事实上,上述那段抒情话语借用了博尔赫斯的《雨》,叙述者在这篇小说里,巧妙地将这首诗进行了拆解重组,《雨》与丁小曼和小男孩的故事融为一体,也与整篇小说的主旨融为一体。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他奇妙、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在这首诗中,也存在两个时空,“此刻”与“过去”。“过去”是“幸福”、“奇妙”、“鲜红”的,是有所希望的,是亮色调的。“此刻”有“被遗弃的郊外”和“不复存在的庭院”,因此“此刻”是暗色调的。“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但“此刻正有细雨落下”,因此,这场雨使“我”回忆起了“过去”。一方面,这场雨有清洁作用,洗亮了“此刻”“架上的黑葡萄”;另一方面,这场雨又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在这首诗中,过去的雨成为了拯救此刻的肮脏和悲伤的良方。

  在小说中,这首诗被巧妙地融入丁小曼和小男孩各自的故事线中。丁小曼曾有一个玫瑰般的过去,然而当下,她的玫瑰枯萎了,她的脑子也正在一点点地烂掉。小男孩曾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爱他的母亲和辛勤赚钱养家的父亲,然而当下,他的父母双双去世。在诗歌中,雨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洗亮了黑葡萄,带来了渴望的声音。而在小说中,雨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的,则是戒指花。

  回到本文开头所述,在小说的结尾,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戒指花”,它象征了纯洁美好的感情。小男孩原来只记得歌曲的前半部分,这前半部分的氛围,极其契合故事的当下,父母双亡的小男孩,无可奈何的丁小曼,冷漠丑陋的社会。丁小曼的戒指使小男孩记起了歌曲的后半段,记起了纯洁美好的过去。“戒指花”来自于小男孩母亲对小男孩所唱的歌,然而小男孩的母亲患癌,小男孩的父亲上吊,小男孩从此孤苦无依,“戒指花”为小男孩带来了一些希望,尽管渺茫但至少不至于彻底绝望。而对于丁小曼而言,“戒指花”又仿佛当年那枚结婚戒指一样,象征着单纯与期望,作者似乎暗示,要想对抗这个污秽不堪的现实,只能借之以曾拥有而如今被丢弃的那份纯真美好的感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戒指花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