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精选
《2010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0太空漫游》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没有想象中精彩。
●综合拉玛系列的感觉,阿瑟克拉克老大爷的与拉玛相会和太空漫游系列,还是只看第一部就打住最好。
●文学上感觉第一部更好。为了电影和小说第一部统一,都把土星改成木星了…
●地球,太空农民播下的一颗种子罢了
●震撼到无以复加!放在现在也无可超越。
●超超超超级高智的外星文明太善良了,一改惯常的侵略性,不过也是,既然那么高智,就不会在意在他们眼里像蚂蚁一样的人类,反而像神·父一样扶植它。
●弗洛伊德線優雅如幾何體,而鮑曼線艷麗奇崛。ACC具有英國式的良好品味、諧謔與淵博,他的宇宙不同於PKD的狂亂病態宇宙和Lovecraft的恐怖宇宙,是巴赫式的古典宇宙,格律性,簡潔凝練,使人怡然陶醉在如死亡本身的平靜愉悅中。
●能量体鲍曼遨游木星的那段很震撼!关于欧星人的最终章很有意思,“他们发现,所有银河系里最可贵的无非是心智,因此他们到处帮助心智的萌芽。他们将众星视为田园,他们就是农夫。他们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获。不过有时候他们也必须狠下心来拨除野草。”第二部的故事性更强,期待后两部~
●令人发指的翻译啊……
●简直比2001还要好!四部曲之中的巅峰!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一):中国的国际形象啊。。。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二):书是以电影版为基础续写得
所以会发生两个矛盾:
1、电影中的主角有出舱抢救队员后返回飞船被HAL拒绝,然后冒险进入真空返回的情节,书中没有;
2、2001原著中多次强调飞船到达土星后已经没有多余的一磅燃料,但是2010中改为“剩余燃料足够返回地球”。
总的来说,综合拉玛系列的感觉,克拉克的拉玛和漫游系列,还是只看第一部就打住最好。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三):有中国人的太空世界很给力
我是在飞机上读完这部书的,很是惊心动破,当然最爽的还是老克在吹捧咱中国人的时候,……,不过我相信美国科学家不会那么傻,都想不到可以利用木星的水。…… 然后比较搞笑的是那个中国科学家,都TMD快死了,还惦记着要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那个他发现的外星生物,不过他倒是很平静沉着,一字一句的描述他的发现,比我强。
唉,悲观一下,不知道人类能不能撑到探索原地行星的那一刻阿。但愿把,要不老克的书就都白写了。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四):2010太空漫游
中国做为三强之一终于登上了太空漫游的步伐,虽然在此书中是个悲剧,但依旧是个伟大的悲剧。
2010年,美苏两国组成联合宇宙探险队乘座列昂诺夫号去木星,救援2001年“遗留”在木星上的发现号。
而在前半段中,中国人乘座的钱学森号(从这点看,钱学森果然名副其实)抢先了一步,如果不是登陆的木星卫星二欧罗巴上的生命体(这也算是一大发现,并且是后半段的伏笔)致使全军覆没的话。
而后半段中则更让人惊心动魄,先是鲍曼以精神体的形态进行了一次地球“漫步”(很具反差效果),去见了母亲和过去的恋人。然后警告了探险队迅速离开。原因是未知文明使得木星自爆变成了“第二个太阳”,而欧罗巴星则开始文明进程。
此书非常惊人,特别是关于欧罗巴星的文明描写,相对应地球的文明进程非常有内涵以及思考深度。非常出色的科幻作品。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五):2010太空漫游
做为科幻四部曲之二,本书的故事与上一部只相差十年,对于科学发展来说简直短得可以忽略。只是此次任务是为了拯救上篇中的发现号,也算是在情理之中。而做为此丛书中的重要人物弗洛伊德博士也从头到尾贯穿其中,说句题外话,这个名字几乎肯定是影射著名的弗洛伊德教授,甚至可能是向他致敬。
对于中国人来说,书中前半部份的钱学森号的情节肯定是异常激动的,作者算是用赞赏的口吻表现了中国人在太空事业上的奋起追赶。虽然从世上道理上来说,中国人有偷机取巧之感,但其行为并无大问题,而其失败也是非战之罪。这也可以算是作者向钱学森致敬了。
做为主要内容的拯救行动,还算是成功的。对于发现号中央电脑“哈儿”的背叛,书中也给予了合理的解释,由于人类的自私,给哈儿设定了两个命令,这令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所以自主开始行事,最终导致发现号的事故。
而书的后半部分,史诗内容开始展开。外星文明依旧以虚幻的方式进行。他们对低等生物进行培育,这包括人类即第一块黑板的作用,然后静静等待,哪怕需要上百万年。显然人类的文明已经开始被其关注,于是他们通过鲍曼的能量体对人类发现了警告,并且还使木星成为超新星新太阳,同时保护了另一个观察对象木星卫星欧罗巴。
文章的后半部份看得令人有些惊悚又令人激动,作者还以欧罗巴的角度展现了人类的进程,颇有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意义,很是令人深思。这也是本书的吸引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