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质量》读后感摘抄
《时间的质量》是一本由[美] 艾伦·柏狄克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质量》读后感(一):时间不只是你以为的时间
本书是关于时间的哲学、心理、生物、 数学 、物理的常识科普,谈的都不深不难懂,但恰好都是我感兴趣。
实际上,我们现在日常对于时间的认知,是以一种观察为基础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这个经验事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又是来自于我们唾手可得的时间指示工具。手表,手机,电视,等等。
作者开篇讲述了钟表的发展,在科学概念上解释了时间计量的形成和起源。用科学概念,深入浅出的讲了精确时间对人类的意义。
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介绍。我记得比较深的事以下两个。
一个是,200天洞穴生活的实验。所得到的生物节律改变很神奇。在完全黑暗而无时间指示工具的情况下,人的生物钟可以达到24小时清醒24小时睡眠,而被实验者本人却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物钟规律的明显改变。200天后可怜的实验者最后患上了弱视经历了心理崩溃,还为了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背上了几十万美元债务。不得不说,非常值得佩服了。
另一个是,认真的设计问卷实验,考证“人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这个事实是否真的符合事实。实际上却是,有更多待完成事项的人会觉得时间流逝变得更快,以及更常听到并且更相信“人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这句话的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而不是以为的完全以人的年龄和忙碌程来度来决定。
值得一读,有时候换个角度,普普通通的生活也充满了很多未知。
《时间的质量》读后感(二):时间的奥秘
很多喜欢外出旅游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尴尬经历,兴奋的到达期盼的旅游景点,却不得不面对肠胃不适的问题,以至于不敢吃不敢喝。面对这一问题有的人要么提前备好药物,要么不敢品尝当地的美食,更有甚者自带干粮。很多人把这一问题归结食品不卫生,或者归结为自己水土不服,可从来没有想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长途旅行出现时差,导致自身生物钟和外部时间出现偏差,身体很多器官运行周期出现偏差,各个器官出现不同步导致肠胃不适等小问题发生,原来这一切都与时间有关系。那么,时间究竟有什么奥秘?和人类感知有什么关系?《纽约客》专栏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家艾伦·柏狄克所著的《时间的质量》。带领大家去触摸时间,探究时间的奥秘。 这是一本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编辑推荐最佳图书,从小时、昼夜,现时和“现在”的长度,现时的变化、时间的起源来介绍“时间”,带领我们从不同维度去观察和解读“时间”这个人类频繁使用的词汇。都说快乐时间总是让人感觉短暂,而不愉快时间却让人感觉漫漫无期。我们虽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甚了解,但却对“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感同身受。同样的时间长短为什么感觉差异如此之大,要解释这一问题。就要从时间的节奏和对时间的感知入手,解决关于时间的棘手问题:为什么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节奏那么重要?在年月日小时、分秒中秒何以成为生活的基础,原来秒是一天的开始,是由地球在天体中的运动衍生出来的。如何逃离时间的“僵尸地带”?为什么童年时间显得漫长?为什么近五年的时间比前五年的时间过得快?经历创伤会让时间变得异常缓慢?为什么红色传到大脑的速度最快,绿色其次,蓝色更慢? 如果你想要探究时间的奥秘,寻找时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时间的质量》不可不读。书中很多结论都是作者通过实验得来,并从物理学、哲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探究时间本质,探索人与时间全新关系。从巴黎郊外的赛夫勒国际计量局时间的测量到为统一世界各地时间而进行的“对时”,黑暗地下室的时间流速感知和测量等等,原来人类与时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本书的作者艾伦·柏狄克(AlanBurdick)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出版有《逃离伊甸园:一部关于生态入侵的史诗》,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获得“海外记者俱乐部”颁发的环境报告奖。《时间的质量》一书被美国《出版人周刊》评为年度图书。 书中也介绍了很多与时间有关的概念,诸如我们不知不觉中习惯使用“距离”来描述“时间”,时差、时间自治、时空定向、24小时周期(动植物与生俱来的本领,能模糊辨识24小时周期或生理节奏),时间知觉,光照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生物钟,“现时”是否存在,我们如何感知,如何避开时间的“僵尸地带”而实现自身趋利避害等等。 《时间的质量》得出结论:所谓的“意识”,真的是大脑拖延了80毫秒之后才给我们讲的故事。时间的快慢只是记忆的假象,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本书通过作者敏锐的科学观察力、趣味的写作方式和富有启发性的思维轨迹,让大家看到时间与我们人类自身存在的深邃奥秘。
《时间的质量》读后感(三):时间都去哪儿了?
有首歌里这样唱着“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会感慨着一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而当新的一年开始时候,这样的感慨又会如此这般循环。
究竟我们一直在谈及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是时间造就了我们,还是我们赋予了时间意义?又为何在长大之后就越发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呢?这些问题我在《时间的质量》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本书的作者艾伦·柏狄克是《纽约客》专栏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家,艾伦·柏狄克花费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研读了丰富的文献,走访各学科的知名学者,参观了世界上最精准的时钟,亲自登上惊险的“跳楼机”,从高空自由坠落,将真实时间拉长到感知的极致。他还在神经系统学家的实验室里,实现了短暂的时光倒流……作者从不同维度去观察和解读时间,为我们解答关于时间的疑惑。
“距离明天还有一段距离,19世纪是遥远的过去,我的生日快到了……发现了没有,我们总是在用一些空间词汇描绘时间,时间就好像是空气一般,我们身处其中,却有看不见,摸不着……又或者正因如此,人们发明了钟表,本书的作者曾经为了寻找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钟而拜访了时间计量局实验室主任阿里亚斯博士。
在想象中,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应该是来自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无比精密的设备,比如一座有表盘和时针的漂亮时钟,又或者是无数台的计算机……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阿里亚斯博士说,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我们称之为世界协调时,是来自于一个委员会,委员会的科学家们通过各种高端计算机、运算法则和原子钟计算出协调时,但最终对于数值的取舍取决他们的讨论结果,所以真的存在最准确的时钟、最准确的时间吗?
“八点上班,六点下班,我们下午三点见个面吧……”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是我们交互的引擎……每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或者看完电影,就会忍不住思考:我在哪里?现在几点了?现代生活的节奏里更是让我们时时注意着时间。
那么时间究竟去哪儿了呢?为何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在感慨着时过境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也曾写道:“岁月流走永不回。”十四世纪的乔叟说“光阴易逝不等人”……曾几何时,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时间荏苒,岁月如梭”但现在回想那个阶段的生活,才不禁感叹:居然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2010年已变成了十年前的一个年份,而那个阶段却恍如昨日。
书中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时间是一种事物,是人们对其他事物产生的记忆轨迹,当我们感慨“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的时候,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我不记得时间去哪儿了”或者是“我不记得时间了”是啊,时间弹指一挥间,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从人生的一个阶段步入另一个阶段,从天真无邪的孩童时代到青春懵懂的求学时光,然后我们匆匆忙忙地从学校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化身成为职场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时光里很多细碎的事情已经记不得了,可是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光阴流逝。
书中还提到,一段时间是否飞逝取决于开始对此思考的时机——是过后回想还是正在经历的时候。时间很少在当下就显得飞速流逝,而时间之所以如白驹过隙,是因为我们在当时没有察觉。比如当我们身处校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得校园的时光过得很快,甚至还会抱怨繁重的课业,可是当我们从学校毕业,再次回首那段时光,才发觉原来那段时光如此宝贵,只是年少的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却没法察觉。当生活的压力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才觉那段时光最是无忧无虑。就像书里写的“当你开心的时候,时间并没有结束,只有当快乐的时光结束后,才会感到令人扼腕的短暂。”
有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在经历时间的过程中,会对时间进行“塑性”,时间的快慢取决于我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开心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些,而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总而言之,我们的大脑测量的时间是主观的,尽管大脑能感知时间并控制我们的行为,但是大脑关注的是自身的运转,从人类感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就是大脑在自说自话。
那么何以从前的我们感觉不到时间过得很快,而现在这种岁月如梭的感觉却越来越明显了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的感觉是缘于“对往事的简单化”我们年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历和感受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能够历久弥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很多的事物都逐渐成为习惯,也许是我们“历经沧桑”新奇体验越来越少,也就很少在意当下经历的时间。一段记忆满满的时光,流逝的速度会相对缓慢,而平静如水的日子则飞快流淌,让人猝不及防。当然了这种观点的前提是,我们长大后的日子会过得相对平静,但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所以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快这个问题上,研究人员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不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都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越长大觉得时间过得越快。这也就说明,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因素并不在于年龄的增长。研究提出,更能导致产生时间飞逝的感觉因素,是忙碌程度,我们感知时间流逝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的忙碌程度。长大后的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事情,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于是我们在时间的波浪里翻涌着,寻找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想,时间的步伐并没有改变,时间平缓或是转眼即逝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把握属于我们的时间。万物明朗,生活可爱,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工作,持续学习,热爱生活。
《时间的质量》读后感(四):时间的真相:飞逝的是时光,还是我们?
正如同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类对时间的概念永远充满着神秘主义的崇敬和思考。而对于身处在三维世界的我们来说,走在宛如一条奔流往东不可复回的时间长河中,可能就是人活于世的所有宿命和意义。于是,当我们尝试着在这样的人生设定中去探讨生存的内在含义时,总不免悲天悯人的感慨,或是“人生及时须行乐,漫叫花下数风流”,或是“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总而言之,细细琢磨下,总会发现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大多数意识形态上的智慧感悟都是以时间这个纬度作为基础来总结得出的。
这就好比当我们谈及人生,谈及命运,谈及一时荣辱,谈及世事无常的时候,其实真正在谈论的不过是人生的某个时间阶段,亦或者是时间阶段中的某一个人生。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种心外无物的感知可以躲过花花世界物欲横流的虚妄与诱惑,终究逃不过孔子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时间的一去不返。所以当我们回到问题最初的原点,“时间是什么?它将如何造就我们?又是否会因为个人意志而快慢不一?”这就是本书《时间的质量》所要给予我们的超越一般认知的答案。
本书有个副标题叫做《为什么时光飞逝?》,这是一个作为心灵鸡汤再适合不过的书名,却用到了一本与自身书名气质完全不符的硬核科普读本之上。本书作者艾伦·柏狄克是一位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擅长使用人文特色的思想观点和深入浅出的幽默文笔来解读写作专业的科普读物,并因此而获得广泛的关注,在本书的写作中,他花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用来研究和思考关于时间的一切,研读文献,走访各个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试图通过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哲学和基因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实验,来揭开“时间应何而存在”这样一个终极问题。
当人类存活于世的那一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普遍的正常行动规律。人类在发明语言、文字、科学前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感知,使用归纳法总结出每天时间的信息,并通过太阳照射的角度来判断时辰。与此相同的是,人类在身体上也会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周期有着模糊的同步感受,一般来说我们将这样一个特性称之为“生物钟”。
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当一个人想要守时,最好的方法是和周边的人共同约定一个时间,让大家的行为统一到一个时间点上,生命其实就是一个适应他人时间的过程。在这里,本书也就婴儿的生物钟形成做了举例,比如早产儿在母亲体内拥有了和母亲同样的作息生物钟,所以在出生后最好是使用正常的光照节奏来校准时间,以便回到妈妈身边后可以达到与之同步的生物时间,又比如母乳喂养可以更容易地让婴儿形成正常的睡眠规律,因为作息节奏同步于母体和自然规律。
至于应何如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微生物存亡的“马尔萨斯主义”的猜想。就好比藻青菌在白天的时候会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则固化氮气。这足以证明很多微生物会因为对日常光照的需求,形成固定的生物日节律,与之类似的,人体各个器官自然也会有类似的特性存在,好比血压在中午会到达一天的最高,肢体协调能力在下午最强。
当然,另一头,科学家们也发现个人的行为可以部分程度的调整这种生物习惯,比如睡眠。正是一种叫腺苷酸的化学物质在体内堆积才导致了人会犯困的因由,自然人只需要通过小睡或者喝咖啡等方式部分消除这样的化学物质,即可轻微缓解睡觉的欲望。同样作者举出了北极和飞机跨越时区的案例,来证明在非正常情况下的生活节奏,日照和大脑潜意识来分隔的“每天”,会与身体无法适应调整之间产生矛盾。
接下来,作者做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现在”?或者说,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在”是不是真的“现在”。在这里,作者通过实验提出并证明了大脑的“八十毫秒同步性”,即由于人类的自我认知渠道,视觉、听觉、触觉等,各自不一,所以传输速度也不尽相同,视觉要快过听觉,听觉快过中枢神经传递的触觉,这也导致了当一件事情发生时,身体接收信号有前后次序,但是大脑却能够很好的处理了类似的信息集合。从作者所写的实验所得,当感受到的各种信号出现在八十毫秒之内,会被大脑自动加工成同步发生,来确保人类认知事物的协调性,这就是所谓的“现在”,事实上是感知的加工所得。但当,感知信息溢出八十毫秒以外,会根据大脑的普遍认知能力,来自动与前后的事件相互关联,寻求因果关系,这便是时间的因果性。简单的说,在八十毫秒内的感知会被认为同时发生,在八十毫秒外的感知则存在发生的连续性。
至于人类是如何感知“时间”的长短快慢,很显然,从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看,人类在脱离事件之后,是无法感知时间,而当这样的感知系统被带入具体事件后,会因为受到事件的影响对感知的时间长短产生主观的判断和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清楚的感受到在参与不同的事件中,时间加快还是变慢。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杰尔姆·吉布森所言:“可以感知的是事件,而不是时间。”
时间是一种可以被塑形的物件,快慢与否取决于个人情绪和所进行的活动,开心、愉悦、快乐、聆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电影往往会觉得美好的时光飞逝,愤怒、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惴惴不安、身处险境,则会让你感受悲伤度日如年。这大概就能解释在许多人童年岁月里总有那么一两场意犹未尽的足球赛。
“如果世界即将发生毁灭性灾难,你打算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1922年巴黎的一份报纸如是发问道。《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回答道:“如果我们真的受到如题所说的威胁,那么我觉得生活会突然间变得无比美好。想想我们有多少未完成的计划、旅行、恋爱、学术研究,它们被生活琐事冲淡,被我们的懒惰拖延,并且会在未来被一拖再拖。”活在当下是一种自我珍惜,向死而生是一种人生态度,时间并未飞逝,只是不经意的流淌,正在这样一种不经意间,我们是否能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时间更有价值,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