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丘山》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丘山》观后感100字

2020-10-20 07:1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丘山》观后感100字

  《丘山》是一部由赵煦执导,丘山 / 刘日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丘山》精选点评:

  ●我可能没有资格打分,因为要赶路,所以没有看完就离开了。但是我一开始就是奔着他来的,被他的气质吸引。纪录片不一定是要揭露什么底层人民的生活,只要是值得思考的都值得观赏。看了一半之后越发觉得该看这部片子,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把他看完。

  ●实验性短片的意不就在于呈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你干脆把东西放在那,让大家去挑拣。而关于这片,完全就是散乱的零件,没有一个整体。假如以此为借口称作它的独特,那么我只好借鉴一下库布里克式的狂妄,表达我的看法,拍的这什么玩意儿,我也可以搞!

  ●starringstarringstarring! 这片真的拍的很暧昧 导演和丘山之间的状态或许真的结合在了电影里丘山这个人物 许多时候想要分清哪些部分属于艺术家哪些属于导演只能说是徒劳 就像小平房里基于搬演的抽象空间中画作毕竟是出于丘山 而小假山的景何尝不是大家一块看的 最后一幕粉紫色的云和天空倒映湖面,伴随丘山信步扔石子引起圈圈涟漪 仿佛把前面的诉说重合于一景

  ●#IDF影展#三星半吧,实验先锋性短片。 有讨论的价值,有拍片的价值。精神层面的追求,探索,适合于一些特别的少数人,敬重。 艺术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孤寂而困顿,也许又格格不入。 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思。 意义的共通其实不需要解释,没有逻辑,直观的体感感受。

  ●有人对我赞美你 我是只能半信又半疑

  ●4.5。目前为止IDF个人最佳。马了赵煦导演,我真的特别喜欢这部作品!

  ●调色我还挺喜欢的,最后面我一直以为是用叠影,没想到是湖面,倒也是有趣。

  ●@2018-01-13 01:53:15

  ●竟然用了梁奕源的音乐

  ●实验加剧情的纪录片,当代艺术青年的普遍问题,精神与物质应该如何抉择。

  《丘山》观后感(一):赵煦的巨大的野心

  向往自由的画家丘山进入了创作干涸期,深陷于生命的虚无之中,一个神秘女子像幽灵一般徘徊在他的现实与精神世界之间。在经历了一番对自我的审视和质疑后,丘山决定离开浮躁的城市,到山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心。看了影片剧照,感受到了场景所传达的气场,以及导演强烈的情感诉求,导演很年轻,野心很大,希望他走稳,走慢点,走扎实。

  《丘山》观后感(二):短短的观后感~

  有趣的纪录片和电影叙事的结合体,关于一个画家的精神世界。有几个镜头很有趣,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如山间坐看云起实际是一片湖面,也许眼中的现实不过是倒影,少年掷入一颗石子,万物归于无。很多喜欢的地方,但是觉得丘山的独白有些过多,或者说,过于直接。沉默的空白可能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也许用文字来叙述内心更适宜于别的艺术形式,比如文学。另外不知道导演有没有看过david lowery的《鬼魅浮生》,感觉酒吧关于虚无主义的的片段有点像其中的一段独白。但是西方的虚无主义和道家的虚无也有不同之处,如同丘山最后的归隐山林和在酒吧里说这世界上没什么有意义说我们都会死的人也不是同一种态度(具体台词忘了),总之觉得哲学上亦有更多深入探讨的空间。

  的确,回应现实不只一种态度。艺术可以却不一定要政治化,希望导演未来继续拍思索形而上话题的电影,不合时宜有不合时宜的有趣之处。

  《丘山》观后感(三):不合时宜的玩意儿

  《丘山》的后期工作已接近尾声,趁着还未公之于众,我想赶紧把影片制作两年来残存的一些思绪和记忆做个文字上的记录。

  两年前我曾一度对国内的艺术行业感到厌倦和失望,觉得年轻艺术家们大都急功近利地在这个当代艺术系统中追名逐利,很少见到真正打动我的作品和人。那段时间恰好我的画家朋友丘山在北京一个偏远的艺术区租内了间工作室,我便常过去找他玩儿。丘山在我的众多艺术家朋友中有种不合时宜的特质,这种特质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则会被其冒犯。记得有次我俩和几位艺术圈内的资深人士吃饭,整个饭桌上充斥着世故而油滑的聊天,令我深感乏味。就大家在吞云吐雾地谈论着红酒雪茄时,丘山突然质疑起其中一位艺术家来。丘山对这位艺术家作品不留情面批评使这场饭局的基调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两人互不相让的争辩中,一种隐秘的尴尬让气氛变得有魅力起来。记得那晚丘山的行为竟让我生出某种感动,某种好比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中突然发现一个抽水马桶的感动。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我开始着手拍摄这部有关我的朋友丘山的记录片,或者说是这部由丘山主演的电影。

  拍摄的过程还算顺利,我有幸得到了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并认识了与我合作至今的制片人。等到了剪辑阶段才开始头痛起来,无数的版本修来改去,僵持了差不多有一年时间。这期间干脆把片子丢进黑洞里吸走的念头常常闪现。大好时光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拍出来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看的玩意儿上消耗生命?当然终究还是等到了柳暗花明的一天,只不过影片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既是纪实也可称之为虚构,既不像电影也不像录像艺术的不伦不类的东西。我想这部片子放在当今中国独立电影的语境之下大概也是不合时宜的,它既没有对社会底层生活赤裸裸的揭露,也毫无对现实的有力批判,更谈不上极具控制力的精妙叙事。不过若它未来真的被认为是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合时宜的影片,到也正合我意。

  影片的结局是丘山跑到了山里,某种竹林七贤式的归隐。相较当下而言,对恶的批判和对抗才是更政治正确的,对现实的回避则往往被视作消极。这我也同意,但我想回应现实的方式绝非只有一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世界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鬼神之论都是迷信,可如今更先进的科学又提出了更多全新的认知世界的理论。这说明所有事物和观念都是充满多面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则充满局限性。我们的生活的确被种种棘手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着,但人们自身内部的信仰缺失以及精神生活的匮乏在当下中国更显得尤为严重,并更容易被人们忽略。在国外旅行时,我常常在街上遇到虔诚的传教者。当他们质问我生命的终极意义时,我会马上意识到与日常琐事相比这个问题才更加迫切。可当下又有多少中国的白领,体力劳动者甚至知识分子们有机会去仔细思考个问题?我想一个理想的社会一定是能容得下许多相互冲突甚至矛盾的意识形态的,电影也是如此。如果我的这部影片也能给观众们提供一种新的审视自我与世界的视角,那么它便是有意义的。

  最后要由衷地感谢所有一路走来帮助这部影片完成的朋友们。在选择文章标题时本想用“不合时宜的灵魂”,但想了想又觉得“灵魂”一词指涉的面向还是不够广。换作“玩意儿”后就可以包含一根手指,一朵云,一个莫名奇妙的念头和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了。

  2017年12月8日

  赵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