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21 03:0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论》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基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论》精选点评:

  ●基佐真可爱。

  ●基佐他老人家偏好还是太明显了,不过点评艺术作品始终精辟入骨,用词精到。

  ●历史学家基佐的艺术评论,很多法国艺术品,比较罕见的

  ●一个政治家的艺术思想,法国艺术背景熏陶下的展现

  ●只谈过了文艺复兴啊,要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家看到现在的艺术说不定会气活了。

  ●其实还不错, 但不是个人胃口

  ●一个政治家的艺术修养。

  ●继续教育培训时开小差

  ●十九世纪的视角与当前主流艺术史截然不同,在选材上更以人为主,而非流派,对人物、作品的选择和评定都值得让现在的人感到新颖,当然,过于漫谈的方式与散点的叙述让书始终浅尝辄止。

  ●关于欧洲知名艺术作品的观赏笔记和相关理论研讨的一部名著。作者基佐身兼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作为政治家,他做过法国首相,而作为历史学家,他是法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这本书里,既有关于绘画、雕塑与版画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研讨长文,也有关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间,诞生的部分重要艺术作品的观赏与分析笔记;每一部作品,都分别配有版画和原画的不同版本。本书图文并茂,编排雅致,制作精美,对于艺术史和艺术名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艺术论》读后感(一):谈艺术作品

  艺术论这本书是基佐对他搜罗的艺术品所作的笔记和总的关于绘画雕塑与版画的思考。用很踏实的语言去讲述一幅画,述说它的经历、它的故事、它的美和它的不足。

  很多艺术作品真的需要去认真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才能从心底里更加赞许这种美。用作者写得很棒的话来说,这些艺术杰作在初次目睹时好似一个奇迹,看多了新奇感就会不在。只有在更深层次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心中那种与激发艺术家本人灵感类似的情感也会被唤醒,想象的火花燃起,各种感怀油然而生,我们便又会热切的推崇那些艺术精品,而天才由此再度胜利。

  作者对于这些艺术品的缔造者 同样也有踏实研究得出的见解。比如伟大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作者认为他的伟大之处,也就是拉斐尔凌驾于其他所有画家之上的点在于,他拥有让自己只专注于一种想法的能力。简单说,拉斐尔有能力让画面中的一切都涉及画作的主旨,一切无关的都被排除在外。很多画作背后有宗教的故事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些对欣赏作品造成阻碍,作者也都很详细的一一道来。

  艺术论这个名字对这本书的内容而言,太大了。太大了又怎么样,或许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艺术世界。

  《艺术论》读后感(二):初识艺术

  作为一个死宅,尽管偶尔和友人相约出门也是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去看看展览,但真要说能从中欣赏出什么眉目来,却是做不到的,只是看着作品结合介绍发出惊叹声:哇,好美。这一本《艺术论》对我来说几乎是艺术史入门的第一步了,作者是曾任法国第二十二位首相的弗朗索瓦·基佐。巧的是,当初西方古典乐也是通过一位政治家的作品才得以初步学习,便是我国政治家李岚清前副总理的《音乐笔谈》。弗朗索瓦·基佐和李岚清在具有作为政治家敏锐成功之外,同时也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想必艺术恰是他们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中的点缀吧。

  《艺术论》一书主要对西方绘画艺术进行了介绍,重点评述了意大利画派和法兰西画派的风格及特点,并在介绍前对绘画艺术进行了整体上的概括。

  在第一部分中,为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绘画的特点,作者将其与雕塑、版画进行了对比:绘画是建立在光学法则上,涉及领域宽广,使用工具繁多,较雕塑来讲更易于表达运动状态,需用更为写实的风格来表示激烈的情感。最终得出结论:绘画和雕塑几乎无法相互借鉴,也没有相同的目的和手段。

  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以宗教绘画为对象,介绍了意大利画派和法国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首先对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概述,并以其代表作为对象进行细致描述,其中包括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画面的内容及细节,以及艺术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由于部分绘画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流遗失或者广为流传,因此一幅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赝品或者版画。作者也选择了一部分进行展示,读者可以从对比中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作者在第一部分所论述的绘画与版画的区别。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般来讲,绘画线条更为流畅细腻,而版画则在不同程度上显得刻板,但是另一方面,版画也使得艺术品得以更多更广泛的传播。

  在介绍作品时,作者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及看法,为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带来极大启发。虽然对艺术品的评价带着主观因素,但作者并无决断。阅读和观赏作品时,如有不同理解,尽可将其作为他人的不同看法即可。

  《艺术论》读后感(三):初读《艺术论》

  《艺术论》是弗朗索瓦•基佐写作,冬初阳翻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艺术品欣赏笔记和理论探讨书籍。本书作者弗朗索瓦•基佐是法国史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曾在1847—1848年担任法国第二十二任首相,作者的一生和起起伏伏的政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写作时正值多事之秋,“1808至1814年间,欧洲正因为战争而心烦意乱,那时的法兰西民族在国内已疲惫不堪,在海外也极其忙碌,它已经停止对自由地思考。”就是在那个时候,作者逐渐去了解、欣赏甚至热爱这些从世界各地收集并带回法国的神奇艺术品。 艺术在作者的眼中有着特殊的魅力,在序言部分作者曾说到共同的艺术审美品质可以超越派别纷争,还可以激发最深层次情感的力量。他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单纯而真诚。书中作者对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选择的艺术家各有特点,筛选的作品或是保留了描绘名人要事的杰作或是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类型涵盖历史画作,也涉及一些风景画和风俗画。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致力于探索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在发掘作品的闪光点的同时也犀利的指出不足之处。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详尽的论述了绘画、雕塑和版画的联系和不同。谈到绘画时作者认为那是画家捕捉短暂但充满快乐的灵感、借助彩色颜料、利用光影明暗作用将人物绘制于平面之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至于雕塑则是细致观察描述对象的结构和尺寸、从容而安静的利用黏土真实甚于美观的来进行创作的一种形式。关于绘画和雕塑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在这一部分保持了较为中立的态度。为加深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选取了意大利画派和法兰西画派这两个流派,在对杰出画家的生平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对作品从构思、着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点评。阅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精美艺术品的面貌,也可以了解更多艺术品创作、流传的故事,在感受艺术品的美,欣喜师生之间继承发展的同时,也会慨叹一些艺术家的命运不济,这些内容在增加了艺术品真实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观赏性。 对于艺术、宗教感兴趣的小伙伴,欣赏或者珍藏,相信《艺术论》会让你感叹不虚此行。阅读、感受。

  《艺术论》读后感(四):高贵、虔诚的宗教画

  (2631字)当下,艺术的审美多被“品位”一词时尚的遮掩,艺术的背后代表着创作者天性的释放,情感的力量,性情的抒发,感性与理性的张扬,爱的柔美或者想象力与愉悦等等。《艺术论》带给我们的便是一场艺术品位的饕餮盛宴。25位作者,37幅作品的细致讲解,帮助你读懂这些宗教画及背后的纯洁、虔诚、真美及仁慈。

  《艺术论》作者弗朗索瓦·基佐(1787-1874),与一般艺术家相比,拥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法国第二十二位首相,政治家、历史学家、法国史学奠基人等等。这样一个政治历史双重身份的人同样无比爱好艺术,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搜集艺术品,为这些艺术品一一做传,并梳理自己的艺术理论、艺术鉴赏常识,阐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以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等,形成这样一部堂而皇之的《艺术论》。一一真是十足一位深度艺术爱好者,骨灰级粉丝啊,也让人感叹,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浓烈的兴趣才能支撑着这位工作繁忙的政治家,注重逻辑条理的历史学家完成这部恽宏的艺术著作《艺术论》。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绘画、雕塑与版画的关联与差异;意大利画派与法兰西画派绘画评述。中国的版画最早是一些佛经如金刚经的木刻版,宋元时期佛教版画,木刻雕印,到明清时达到顶峰。近代鲁迅倡导直接木刻创作,成为一种新兴版画。国外的版画,19世纪后期,在各艺术流派蓬勃发展时,版画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针对版画,弗朗索瓦·基佐的许多观点大胆而充满个人的喜好,比如他说,版画家从古代雕塑中学习明暗对比,证据是大理石呈现的光影效果恰好与黑墨水在白纸上表现出的效果性质相同,所以,一幅版画要再现一尊雕像,要比再现一幅绘画更为准确。在作者眼里,“画”一根头发似乎也比“镌刻”一尊雕塑作品“耗费”更多工夫,“版画家要致力于全面熟悉每一位画家的着色和分配色彩的特殊手法”,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复刻画作时,风格可以保持一致。显然,作者眼里的版画还处于复制阶段,直至二十世纪初,一些前卫的绘画流派,比如野兽派才开始尝试木刻版画创作。

  意大利画派主要介绍拉斐尔、路德维科•卡拉齐、阿尼巴尔•卡拉齐、卡拉瓦乔、保罗·委罗内塞等二十位画家,共30幅作品的赏鉴,而法兰西画派则选了尼古拉斯•普桑、厄斯塔什•勒•叙厄尔、让•巴蒂斯特•桑泰尔、劳伦•德•拉•海尔、卡勒•凡•路五人,共7幅作品,从这些画家及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基佐的艺术偏好。

  基佐评述各位画家,语言熟稔如老友,点评浪漫精准,读来非常精彩。许多画作都将与之相关的复刻版画对比呈现出来,让读者同时对绘画及版画形式有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比如《教皇利奥十世像》《福利尼奥的圣母像》《神圣家族》《五圣者》等。

拉斐尔的《神圣家族》

  基佐针对每一幅作品的解读也极为生动,语言之中细致还原画作的匠心独具之处。比如拉斐尔对衣物面料的处理,对褶皱形状的控制,形体线条与衣料空间的轮廓等。画作为什么完美,为什么惊心动魄,为什么历久弥新让人念念不忘?作者一一用心点出这些,帮助我们认识画里画外的故事。

  你可知有人说,拉斐尔在壁画《神学》中,左半部的表现水准明显比右半部更高。就个人观感上看,《神学》分上下两层,云层中为天国,云层之下为人间。人间左侧是贫寒劳苦大众,有自然风景作背景,人物衣着、色彩、高矮、姿态整体显得更和谐一些,而右侧权贵教皇等权势人物衣物色彩浓重,再加上人物姿势表情较之左侧都单调许多,故尔左侧比右侧更吸引人。

朱里奥•罗马诺的《神圣家族》

  在拉斐尔以庄严纯洁虔诚的宗教画跻身一流画家之流时,他笔下的圣母头像也成为通用的经典模板。拉斐尔的学生朱里奥•罗马诺继承了老师的技艺,也同样画了一幅与老师同名的《神圣家族》,两幅作品,同样神圣崇高纯洁。对比来看显然拉斐尔的作品更深刻,色调更浑厚,姿态更自然,细节更精道,情感更感人。保罗•委罗内塞也画过《神圣家族》圣子圣母题材的作品,风格表达与拉斐尔完全不同。

保罗•委罗内塞的《神圣家族》

  科雷乔,善于表现柔和甜蜜的女性美,代表作《丽达》《伊娥》《圣哲罗姆》,其中《圣哲罗姆》展现出“柔和、温婉与优雅的感情”,让观者自然感受到画作中洗礼般的净化力量,非常美妙。

  安德烈•德尔•萨托,“不会失误的”艺术家,代表作《玛利亚的诞生》《哈匹圣母》《博爱》等。其中的《博安》“自然、简洁、温馨、而且富于感情”,美妇和三个婴孩,一派甜蜜满足。然而这幅画,又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孩子的幸福一瞥,实际上是一位美妇正在履行职责的平静、质朴、肃穆、沉思和庄重:这位美妇救助孩子,正施予善意、仁慈和博爱。作者同样为我们指出画中不足:主要人物头发用头巾束起,头处于画面最高点,构图上略显尖锐,同时干扰了人物面部的美感。

安德烈•德尔•萨托《博爱》

  安德烈•斯古阿泽拉,安德烈•德尔•萨托的弟子,画作《从十字架卸下的主》,满目悲伤,悲痛之情溢出纸外,让人动容。不过和他的老师萨托一样,构图有些偏向三角形,让人觉得略显太“稳”。

安德烈•斯古阿泽拉《从十字架卸下的主》

  安德烈•索拉里的《圣母与圣婴》姿态优雅,表情甜蜜,色彩精美华丽,幸福得令人心动。

  巴萨诺《从十字架卸下的基督》中明暗对比,光线的运用很巧妙,虽然内容很悲伤,但人物的表情又是平静真切的。

  基佐毫不介意将一些有争议的作品放在一起细加评说,比如多美尼基诺放之现在会被指责抄袭的《圣哲罗姆的圣餐》。这幅画无论是构图、服饰、题材内容甚至表情都与其老师阿格斯蒂诺·卡拉齐的《圣哲罗姆的圣餐》至少也有80%以上的相似。基佐分析,其实两幅画构思并不相同:卡拉齐怀着诗人的想象力,表现的是主角圣哲罗姆一生最后的举动,捕捉的是事件“不可思议”的一面;而多美尼基诺则为了表达主角圣哲罗姆的死亡,敏感缜密中传达的是“虔诚”的一面。作者重点仔细赏析了这两幅作品细节表现上的不同力度以及细微之处的情感倾向与深度,让人感叹这两幅作品虽然如此相像,却创造了两种传奇。

  基佐对艺术作品的品位感觉极佳,他说,“伟大的古希腊艺术家们的杰作,无一例外,都是服务公众的”,因此,“在一个对美充满热情且对真具有细腻感情的民族影响下,古希腊艺术创作的作品,已经成为全世界模仿的典范”。过度模仿,带来爆发式的繁荣,随后是不可避免的倦怠,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坚持创新,坚持真和美的画家,而他们也陆续收获自己的独到成果。

  读基佐的《艺术论》,内心为作者的敏感细腻的讲解惊叹不已。作者对艺术有高超的品位,对美与真亦是深度痴迷,在对意大利和法兰西画派中各位卓有特点的作者作品分析中,基佐深刻而准确地捕捉及诠解了作品的表现元素、隐喻与内涵,这些对我们读画欣画读懂一幅画来说,实在太有用了。如果硬要挑个毛病,那就是基佐应该再多分析一些作品,而不只选宗教题材绘画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