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精选

2022-03-29 03: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精选

  《老子今注今译》是一本由陈鼓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今注今译》精选点评:

  ●治史忌改字,治经看来挺喜欢改字的。 我还是比较喜欢庄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思路清晰,总结归纳都很好。

  ●阅读它的方式更多是实践中回味,时念时新~

  ●经典,润物无声

  ●粗糙地翻了一遍,感觉老子的思想有点走极端的倾向。

  ●老陈,装逼类学者的典型,“为学日益,益之而损”的代表。翻译中充满了好多生造的词,一些本来好懂的原文经他一翻译变得生疏。他理解不了,解释不了,就按照自己预设的立场去篡改原文,美其名曰“矫正错简”。看起来参考了好多前人注释,实则是选择性引用符合自己思维的部分。比如“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作者把“抱怨以德”移到第79章变成了“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陈不愿远离颠倒梦想,反而把自己也颠倒了

  ●很喜欢道家思想,需要多读!

  ●陈鼓应整理文献弄得很全面

  ●0132

  ●陈鼓应先生注译的《老子》很棒。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一):乐莫乐兮心相知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通过吸收各家各派的解释,对于相关的研究者而言,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不争,谦退,柔弱等。有时候我们就是爭的太多了,却忘记了最初我们希望就是过一个满足于自己内心的生活。越长大却忘了自己的初心。

  先秦,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很久远了。但我们依旧需要这种思维让我们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做一个自然人就好。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二):装帧好,内容不错

  据竹帛本,对通行本有较多的改动之处。

  十九章(P147)注释②括号中的引号,位置不当。

  20、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就是覺得好。

  福永光司說:“老子的‘我’是跟‘道’對話的‘我’,不是跟世俗對話的‘我’。老子便以這個‘我’做主詞,盤坐在中國歷史的山谷間,以自語著人的憂愁與歡喜。他的自語,正像山谷間的松濤,格調高越,也像夜海的蕩音,清澈如詩。”

  說得好!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三):《道德经》中的人格理想

  《道德经》对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影响深远。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了完善的人格理想,并通过一些修养方法培育理想人格。我打算在文中介绍《道德经》中理想的人格形态有哪些特征,以及《道德经》中蕴含了哪些修养身心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理想的人格特点

  (1)不争

  《道德经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像水一样,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但却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道德经 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居人前,不与人争功夺利,这是体道之士的人格形象。

  (2)柔弱

  《道德经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 四十章》:“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推崇的人格特点是“柔弱”,以柔克刚,但老子的柔弱不是“懦弱”,柔弱中包含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柔弱中蕴含生机,刚出生的婴儿都是柔弱的,正因其柔弱才有发展的前景。

  (3)拙、讷

  《道德经 四十五章》:“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是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4)婴儿般纯真柔和

  《道德经 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集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吗?

  《道德经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婴儿一样。

  (5)凝静敦朴、谨言审慎

  《道德经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从这章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有道之人的风貌应该是: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有道的人的精神风貌融和得像能把冰雪消融,敦厚得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像深山的幽谷。

  《道德经 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liu)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从这章中可以看出,老子理想的人格形象应该是,精神领域开阔、淡泊宁静、没有机心、含敛收藏、沉静如海、飘逸。老子理想的人格和世人不同,只重视精神追求。

  《道德经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认为有道的人应该不露锋芒,内心没有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道德经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能言善辩”在老子看来带有机心,老子理想的人格是沉静寡言,不说华美的言辞,不说巧辩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反复强调有道之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沉静渊默,不在外表上显露自己的才华,内在蕴含着光芒。

  《道德经 三十五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君子立身处世要敦厚笃实,不流于轻浮和虚华。

  二、《道德经》中修养身心的方法

  (1)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 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净圆满的,因为有了后天的人欲机心,人心才被骚乱,社会才动荡不安。在老子看来,正确的生活应该是“为道日损”,不断摈除人世的欲望、感情、偏见、执念,回归心灵的清净圆满,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老子鼓励人们内观不要外求,通过“静”的功夫修养身心,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定,精神上只有长久的处于安定、清明之中,人才能慢慢展开创造的活动。

  老子在《道德经 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天门开合,能为雌乎?”这是暗示人们要善于养神,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精神与形体而合二为一不能分离。道家学派非常注重“养神”,一方面,精神上要不断去除遮蔽,保持清明的状态;另一方面,精神也不能因为感官刺激和情感欲望扰乱心神,精神上要始终保持岿然不动的状态。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在这两章中提醒人处理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面临容易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凡事总是由小积大,因此,做事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远大的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四):老子札记

  陳鼓應著,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1日版

  一

  《老子》一書,之前買了樓宇烈編“新編諸子集成”本《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是王弼的注本,在校的部分根據簡帛本作了校對。也不知道是心態的原因還是其他,讀得很費勁,而且沒有感覺到五千言的內在邏輯。之後看到商務印書館新出的這套“道典詮釋書系”中陳鼓應著作,感覺很穩重,便下了訂單。讀來很不錯。

  二

  a、知與行

  讀畢全書,對於老子有了一個認識,老子闡述的只是自然之理,並非是個陰謀家,這也是本書想向讀書說明的。

  老子的觀點是樸素的,都是來自自然。自然之理,我們處處可見,但卻視而不見,或者是自主選擇不同,強弱之間,我們選擇了強,靜躁之間,我們選擇了躁,捨得之間,我們選擇了得……隨波逐流也罷,目光短淺也罷,我們始終說服不了自己處弱、處靜、知予。正如第七十章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陳對此解釋說,老子提倡虛靜、柔和、慈儉、不爭,這些都是本于人性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實行,最見功效的。然而世人多惑于躁進,迷于榮利,和這道理背道而馳。

  我想起了“知”與“行”的關係。錢穆得知外孫女婉約在讀《論語新解》的時候,能和《朱子集註》、《十三經註疏》對讀,很高興,但是在給外孫女的信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論語》一書涵義甚深,該反求諸己,配合當前所處的世界,逐一思考,則更可深得。重要當在自己做人上,即一字一句亦可終身受用無窮。”

  “反求諸己”。我們當代人讀經典是為了什麼?是認得幾個字么?是掉書袋么?還是能說出通行本和簡帛本的區別?都不是的。當代人讀經典,大可不必去抱著《論語集釋》這樣的本子窮究文辭的不同,那是學者的事情,當代人讀經典,是為了“反求諸己”。經典在古代,是可以治國的(熊逸在《春秋正義》里描述過漢代如何用《論語》定罪,有點海洋法系的味道),在當代,是該具有反思指向的,是可以讓當代人尋求到心靈慰藉的,亦如千百年來一樣。

  、節選

  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五十一章也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裡面包含著為人父母的道理。當知予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感覺她是我們的,可當她出生的那一刻,我知道,她有了她自己的人生軌跡,人生道路,也有了她自己的性格和追求。我從來沒要求她要聽話、孝順,也不會要求她走怎樣的路,只是希望她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具有完全人格的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你賦予她生命,但你不能擁有她,正如龍應台寫的,兒女留給父母的,只是一個“不用送”的背影。當然,你可以去“有”、“恃”、“宰”,但換來的,只是兩敗俱傷而已。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一般的理解是世俗之賢、有名位之人。但蔣錫昌《老子校詁》“《說文》,‘賢’,多財也;從貝,臤聲。不尚賢,猶不尚多財。”從後文來看,其說可從。“可欲”,即“多欲”。第十二章也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陳說,本章蘊含了老子對於物慾文明的批評。“物慾文明”,與當下是如此的貼切。很難想象,在兩千多年前,有這樣針對性的批評。記得在讀《人類簡史》的時候,我驚訝于作者對當下世界形成的描述,也才發現,我們所有看到的,都是“消費”的推銷者。這是一個“買、買、買”的世界,背後是對資源的無規模消耗和浪費,對自然的破壞,和對其他物種的驅逐。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lakney把不仁譯為“unkind”,初讀的人或許都是這樣想的。但是現在知道,這句話是說天地“無心于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吳澄),“乃天地無心而不相關,非天地忍心而不憫惜”(錢鐘書)。老子的這種思想,和後世的“天人感應”倒是不相關,所以胡適稱其為“後來自然哲學的基礎”。

  但是這個比喻我始終不理解。“芻狗”,是“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 (吳澄)又說“祭則用之,已祭則棄之。”(林希逸)這分明有了感情的變化,如何能解釋老子的“不仁”呢?

  7、聖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陳據此說,一個高位的人,由於機會的便利,往往容易搶先佔有,因而老子喚醒人要貢獻理想而不具有成果。

  當今之世,高位的人不僅搶先佔有,而且妄圖獨佔;具有成果不說,還妄圖不勞而獲。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不知道該說啥,就是覺得好。

  16、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陳說,“道”創生萬物以後,萬物的運動發展就越來越離開道了。我想到了之前讀過的《人類簡史》,想到了人類播下第一個種子的那天,本來是為了填飽肚子,沒想到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口、越來越多的疾病,直至後來被綁縛到土地上。直到現在為了活口而忙碌一生。

  1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陳說,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一個表現。

  我們現在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有不信焉,始有信焉”。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該不該啟動消滅謊言的機器,我前陣子想來想去,覺得該消滅謊言。因為1.我们生活在欺骗的环境,改变会有阵痛2.善意的谎言只是吃屎吃鸡,饮鸩止渴。3.塑造人格民族性格,鲁迅的話。(懶得寫了)

  20、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就是覺得好。

  福永光司說:“老子的‘我’是跟‘道’對話的‘我’,不是跟世俗對話的‘我’。老子便以這個‘我’做主詞,盤坐在中國歷史的山谷間,以自語著人的憂愁與歡喜。他的自語,正像山谷間的松濤,格調高越,也像夜海的蕩音,清澈如詩。”

  說得好!

  22、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說是謀略也罷。第一句話有氣勢。

  想起在哪裡看到一句話,當別人都沒有表揚你的時候,你莫要自我表揚。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為政者能不慎乎?

  3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最近播放的《我的戰爭》的宣傳片,就是這句話的註解。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問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佛家有言,末法時期,真是難信之法。這也是說,經典的力量在於“勤而行之”,而不是喋喋不休的爭論。

  44、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是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7、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想起《大明王朝》里嘉靖對他的兒子說這句話的氣勢。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7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74、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81、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2016年9月17日 天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