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履薄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履薄冰》读后感摘抄

2020-10-25 03:3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履薄冰》读后感摘抄

  《如履薄冰》是一本由【英】米克·福勒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履薄冰》精选点评:

  ●原本是做资料书来看的,但是看的却非常感动。

  ●写的很棒。也很写实,有成就,也有遗憾。登山家们用生命在攀登。

  ●写得很不错,文字朴实无华,字字真切,这本《如履薄冰》完全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登山手记,看着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一起在经历那些让人兴奋和紧张的登山之旅。当跟着作者的文字逐渐沉醉其间的时候,就会觉得真实的事件果然比虚拟的小说要精彩千百倍。

  ●类似好的作品实在太少了,真可惜,只能从文字当中略知一二的他人的奇幻强悍的人生。

  ●看惯了全彩图多的书之后,忽然回归这种纯文字的书还有点不适应,不过很快就被书里的精彩内容所吸引,写得真的很好,没想到登山达人在文学方面也有这么高的造诣。

  ●这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了,相对来说真糟糕。。我直接快速看了。影响?对我?好像没有。就是,他们的非常难的山峰,好像从文字上看起来,很平常。。。真可怕啊。我有一天也会去的,技术型,高难度!

  ●无论是装帧还是内容都很棒,对真实事件的忠实记录,让我等登山迷读得是如痴如醉

  ●此书记载了福勒12次绝壁探险的难忘而又惊险的经历。在朝九晚五的税务局工作与照顾家庭之余,福勒就这样年复一年保持着规律的探险攀登,想想我们普通人,出去旅行就很了不起了。更难得的是,几个同伴常年跟随着他一起旅行。在这本书中,他以娴熟的旅行文字写作技巧,展示出了无比艰难的攀登过程,以及登山者们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由此而来的精彩体验。 其实攀登就是人生。在我们登山时,体力和精力都会达到极限,再坚持向上,就有可能遭遇不幸的绝境,也有可能会成功登顶。但是成功就意味着挑战和突破人类极限。所以说“如履薄冰”,这跟打仗一样的道理,能从那么多战役中幸存下来,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米克福勒有多牛?他谦逊、幽默的书中经常对自己的登山技术自黑一把,从别人介绍他的帖子里才能知道他到底多牛逼,他可是两届金冰镐奖得主,快60岁的人了,还在开辟着令人惊叹的未登峰超高技术难度路线。谢谢豌豆姐的翻译,翻译得太好了,让我看到世界上顶级登山家如此精彩的故事

  ●登山需要的是激情,自制力,胆力和魄力以及对时间的分秒争取,对现实环境的考量,强卡邦的遇难,43峰的败北还是征服四姑娘山后意外的获奖,作者的毅力,同情心,幽默等无处不在,值得一读。

  《如履薄冰》读后感(一):精彩的旅行,满是槽点的翻译

  每年春天都会从一本旅行的书开始一年的时光,今年是在某个公众号推荐的这本《如履薄冰》。虽然我不是爬山爱好者,但是出于对这项运动的好奇,促使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一般长短两百多页,记录了作者十多次爬山旅行,其中有成功登顶的,也有中途而退的。关于旅行的描述还是很引人入胜的。但是翻译真的很一般,英文句式的中文表达, 读起来让人有种异域风情的感觉。原文中为人称道的英式幽默在翻译之后只成了平淡的叙述,或者是读起来略带淡淡不满的讽刺,幸而每章的最后还可窥见一斑。总之这本书对不起九星的评级,还是众人皆从众。

  《如履薄冰》读后感(二):幽默,精彩的文字

  作者的乐观,古典的英式讽刺和对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完美策划了对地球上几处最危险山峰的攀登活动。

  不仅仅是两次金冰镐奖得主,也被称为“登山家中的登山家”。他以其幽默生动的文字风格成为攀登类媒体竞相追逐的专栏作者和演讲嘉宾。

  评论家Maggie Body说,我们应该爱护米克·福勒,他是一个永葆热情的登山家, 他对山峰的纯粹热爱和令人敬畏的成就足以说明一切;

  Jeremy Schmidt说,米克·福勒的写作风格有如Lord Nelson般无所畏惧。他的简洁流畅的叙述手法和令人愉快的嘲讽让人阅读起来赏心悦目。

  《如履薄冰》读后感(三):另一个角度看1985年修格兰德攀登的后续

  在本书的第10章,作者尝试攀登修拉奇科山峰,与他搭档的一人恰好是1985年修格兰德攀登的成员——西蒙耶茨,于是在书中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视角补充当年事故的后续。

  在本章的前一部分,作者为了攀登修拉齐科而寻找登山搭档,而之前有过修格兰德攀登经验的西蒙就出现在了作者的选择范围内,因此我们得以更加充分的了解这个攀登者以及当时的一些点滴经过。

原来下山后没有钱,那把割绳子的刀就卖掉了……割断绳子对于西蒙也是痛苦的事情

  如果有人对1985年乔和西蒙的事情不太了解,推荐一部电影《冰峰168小时》。

冰峰168小时 (2003)8.72003 / 英国 / 剧情 冒险 纪录片 / 凯文·麦克唐纳 / Brendan Mackey Nicholas Aaron

  有一本书更加详细,是乔的回忆录《触及颠峰》。

触及巅峰8.3乔·辛普森 / 2008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履薄冰》读后感(四):山不过来,我过去

  在海拔6200米扎下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帐篷,再挤进去两个成年男子,然后,哦,然后那帐篷就塌了。

  “这意味着保罗只能头低脚高的睡一夜了,我的头脚位置和他正好相反,这对保罗来说不是好事。我连连保证一整夜都不会伸一下脚,也不会踢到他脸上。”

  英国式的冷幽默。只有绅士才会在如此险境里还可以谈笑风生。米克•福勒,一个48岁的纯粹的英国绅士,泰萨和亚力克的父亲,一个朝九晚五夹着公文包西装革履的公务员,偏偏喜欢在傍晚时分,在数千米海拔的山脊上用冰镐敲出一个小小的平台,以便安装他的帐篷。

  对了,21世纪最伟大的登山家,美国金岩钉奖和法国金冰冰镐奖得主,在第一本登山回忆录《垂直快感》(Vertical Pleasuer,1995)大卖之后,《如履薄冰》一书还是以他固有的绅士风度把一次次绝壁探险的惊险故事娓娓道来,从安第斯山脉到阿拉斯加雪山,从强卡邦峰到四姑娘山,福勒把这种人类生命史上最高水平的极限运动玩得心惊肉跳又山回路转。

  挑战是一种坚硬的态度,从体能的极限向生命根底里的深邃意义做最彻底的问询和回归,从而以一种独到的方式体会人类由古至今都苦苦追寻着的对精神健全和身体健全的企盼和皈依。1975年,鲍宁顿率领的登山队从珠峰南面登顶,使道格•斯科特和道格•哈斯顿成为全英国的英雄,随后福勒立即狂热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小时候,父亲乔治经常带他旅行,在威尔登地区攀岩和徒步,那些快乐而充满了刺激的记忆像一块犁,深深地刻进了福勒的身体里。当他想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登山时,因为年纪太小被学校拒收,为此父亲还和学校大吵了一架。他从没见过父亲如此的暴跳如雷,那一刻父亲的狂燥和日后的每一次登山的细节都成了福勒的动力。

  那些山巍然自重,从不讲太多的排场,它们更多的是冷笑一声,对你说,“我在,你来么?”一直逼迫着他,敦促着他。在征服了一些无名的小山之后,爆棚的自信心促使他在德文郡、肯特郡开辟了消耗掉这些能量的登山路线,“到更远更险的地方去”,这念头像一株淋着春雨的草本植物般疯长着。

  到底有多惊险似乎不必浪费笔墨了,登山永远是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运动,似乎打开书,那些掠过山梁的风就在耳边。高度和冷似乎不是敌人,寂寞和苍茫、那些人生一样无迹可寻的变化和潜在的危险才是真正的对手。在没有路的绝顶之上找出回家的路,就是福勒的终极目标。成功的将“南美洲脊梁”安第斯山踩在脚下之后,巴勒斯坦的乌尔塔峰让年青的登山家首尝败绩:越来越高的海拔让他很难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保持旺盛的体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厚达数米的冰层只能用固定绳的方式翻越,但固定绳对于福勒来说还是新玩意。当然了,强烈的表现欲也让他略显浮躁的心安定了许多:为了给摄影师一个“更险更刺激”的拍摄角度,福勒故意偏离了行前设定好的路线,想把自己置身于原定路线侧翼的两块巨石之间,结果自由落体了二十米,摔断了肋骨。

  “登山教会了我脚踏实地,并告诫我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要试图哗众取宠。”

  该说说他那个叫妮奇的妻子了,一个和他一样精力充沛又饱含激情的女人。为了“逐渐相互了解”,他们相约去约旦,当然了,他们是来探险而不是旅游。他们的目标是穿越十公里长的佩特拉山谷。在这里,他们用一根三十米长的绳子完成了一百米的下降,几天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山洪、饥饿和寂寞孤单,甚至几条野狗也来凑热闹,穿过峡谷之后又不得不穿过军事警戒区,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拿到了回国的机票,“妮奇也很享受这趟旅程,看来我们的关系没问题了。”

  那么好吧,美满的婚姻总是会给男人更大的生机和信心,“机会很少,困难很多,视觉上就极具挑战性”,不管怎样,这样的生活简直太棒了。每个普通人都盼着平凡的日子能有些变化,但是“只有攀岩和登山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我愿意耗尽体力。”

  哪一个登山者不渴望征服世界第一高峰呢?喜马拉雅山,高傲得像一个巨人。在营地休整了一夜之后,马上就要出发继续攀登,一块石头穿过帐篷落在离同伴的头十五公分的地方,当时福勒正弯着腰在穿鞋。“哇,像一枚导弹一样。”福勒这样形容。要知道,那是在海拔几千米的山上,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是无论怎样,这位英国绅士都不忘记乐观的幽默和幽默的乐观,更有趣的是,同伴史蒂夫做了件善事。“用他带的多余的份色鞋带把帐篷重新缝好。”

  太生活化了,如果不强调一下这里是喜马拉雅山我有种在自家厨房里的错觉。是什么能让人面对险境仍谈笑自若淡定如常呢?那些随时可以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瞬间,不仅教会了对大自然的虔诚礼拜,还注入了最彻底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的坦然。

  史蒂夫最终还是受了伤,肋骨上剧烈的疼痛让他在睡梦里也大声的呻吟着。帐篷外是山腰的风,足以将一个成年人直接吹到山谷里的强劲的风,而福勒爱莫能助,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祈祷。和每一个登山者一样,他们也遇到了雪崩,之后他们永远失去了朋友布兰登,“他肯定就是在我身边几厘米的地方掉下去的,但除了雪,我什么也没看到。”

  攀登喜马拉雅山给福勒留下的印记最深,布兰登的死,安迪的冻伤,史蒂夫的四根差点断掉的肋骨。他们是从北壁攀上来的,在南侧下山时又遭遇了数百米的坠落,九死一生。

  “这一切都值得吗?不,没有什么抵得上一个朋友的生命。我看到过那些爱着他的人的眼睛,看见他们的悲伤。”他知道自己在冒什么风险,也权衡过回报。每次离家,妻子妮奇都会嘱咐他,“小心点。”而他则回答,“我会的。”

  很普通的话,但是彼此都说得极郑重,因为他们都知道,每一声再见,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不得不对我们深爱的人认真,也对生活本身,报以尊重。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如履薄冰”,人们更多的喜欢通过肢体的历险来成就精神的历险并以赢得胜利为荣,在冰镐每一次抡下去后,都会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来支撑体重,而精神的重量也同时被支撑得稳当妥贴,由此便可安慰那些敢于仰视的灵魂,在自我确认的同时确认这个世界。

  人生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战胜和征服,那些拍马横剑的侠客也不一定就把战场当做奋斗一生的生命主题,山也一样,在那些登山的勇士们眼里,那披肝沥胆的攀援之地也许恰恰才是可供他们灵魂休息的安静的后花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