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读后感锦集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是一本由《新周刊》杂志社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精选点评:
●。 = =。都快忘了。
●某篇讲 围脖各种不好至少还有个好处就是 促进文学发展。我喷出来了 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陈丹青先生关于 民国范儿的 真有味儿
●有见解,有态度的文章。
●真犀利!真不错!
●信息量很大!
●欸哟,豆瓣儿居然还木有这本书呐!度娘居然也木有度出封面儿来。
●我想说最近读的都是些高深的书+_+*
●舍不得一期期地买,就买个合刊吧。
●杂志的合集,历历在目的2010。
●还不错的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读后感(一):新锐依然
一个锐字写在最上头,看完,果然,多年不见,新锐依然。
曾经有几年,我每到进入新的一年,都会去书店找新周刊的年度精选。后来,书店里不再进这书,找了几次没有结果,加上有许多其他的书要看,就慢慢搁下了。
后来大多数都是网上购书了,可是却慢慢想不起来去看杂志的合集。直到前段时间,要买多一点书开发票,才想起来还有这样一位老朋友,一搜索,还真有,不仅有2010年的,连之前几年的也可以寻到。但是,由于新周刊的新所以锐,看时间远点的反倒没有那么惊喜的感觉了,所以就只要了去年的精选。
一样的风格,一样的犀利,一样的切中时弊,一样的深刻而自然。
还是我喜欢的新周刊,真好。
微博上加了新周刊关注,经常可以看到投我所好的内容,如果以后多在这上面发起微调查,还是可以反映很多问题的。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读后感(二):新锐依然
一个锐字写在最上头,看完,果然,多年不见,新锐依然。
曾经有几年,我每到进入新的一年,都会去书店找新周刊的年度精选。后来,书店里不再进这书,找了几次没有结果,加上有许多其他的书要看,就慢慢搁下了。
后来大多数都是网上购书了,可是却慢慢想不起来去看杂志的合集。直到前段时间,要买多一点书开发票,才想起来还有这样一位老朋友,一搜索,还真有,不仅有2010年的,连之前几年的也可以寻到。但是,由于新周刊的新所以锐,看时间远点的反倒没有那么惊喜的感觉了,所以就只要了去年的精选。
一样的风格,一样的犀利,一样的切中时弊,一样的深刻而自然。
还是我喜欢的新周刊,真好。
微博上加了新周刊关注,经常可以看到投我所好的内容,如果以后多在这上面发起微调查,还是可以反映很多问题的。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已形成包括《时代周报》、《香巴拉》、广州新锐贰千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飘壹代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在内的媒体方阵。创刊十五年来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也是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女人生猛”……《新周刊》的众多经典专题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盘点”、“情人节特辑”等,至今仍在不断被引用和演绎。
《新周刊》是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每年发布的“四大榜”——“中国年度新锐榜”、“生活方式创意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和“中国城市魅力榜”,更成为时代生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新周刊》将秉持与时俱进的新锐姿态,创造新的未来。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读后感(四):是谁让这本书出版的?
这本书如此反裆反社会,怎么能出版?漓江出版社?谁让它出版的,出版总署的同志你们的审查工作是怎么做的?
我随便翻了一下这本书,开篇的专题就很不好,现在是新中国,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谈什么不好,你们谈什么民国?那个采访者叫什么雄赳赳,还气昂昂呢,写什么“头发一丝不乱,表情一丝不苟,偶尔一丝不挂”的汤唯,写这么露骨,不怕污染我们积极向上的文艺环境?我看这作者是一般见识,对政*治一窍不通,文章一文不值。括号看来真有一丝不挂的汤唯,小李啊,给我找个未删减版的电影色戒明天送到我办公室来反括号。
还有那个什么“范儿”,这个词很不好,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用语不能有一股流里流气的味儿。懂么?
让我来气的就是被采访的人,叫什么陈丹青,从来没听过,看那照片我就不喜欢,黑色装束,两眼都快凸出来了,有一股子直勾勾的看着你的佞气。社会这么和谐,你就不能微笑下吗?
最反动的就是内容了,说什么现在的红歌是“革命的自我调戏,自我作践”,这不就是讽刺我们的薄书记吗?还有更直接的,说我们的干*部同志说话语言贫乏:“20年来,再高层的官员学者也是小科员一路看眼色混上来的,谈吐气象,自是不济”,这是什么话,公然把我们在位的领*导*同志侮辱为鼠辈之流?这更是胡扯,我看他是没听过贾庆林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更没读过温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再比如引储安平1948年得话“在国民党那里,自由是多与少的问题,今后可就是。。。。。。”还省略号?谁都猜的出来,今后可就是有和无的问题是不是?哪里不自由了,收容制度也没了,高铁让你随便跑,国家的进步这么大,你们看问题怎么老这么片面,能不能积极点?你们还引用富兰克林的名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样结合起来看,你们是要号召老百姓说现在的中国不是你们的祖国了?太不像话了。
关于那个照片的话题,什么民国的老人面相架势,“如虎如豹,都是真角色”,说到现在就是“你去瞧瞧国GONG两党的儿孙辈。”这又不对了,你看毛少将的“一师是个好学校”的题词,笔意苍劲,字体纯朴。就拿最后一个“校”字来说,有羲之的洒脱飘逸,又有颜体之血肉筋骨。能写出这样无上妙品的神来之笔,怎么能容你们那么轻蔑的口气来形容呢?
我最不满意的是全篇似乎隐藏着一个观点,读完后让人感觉新中国不是从1949开始而是从1912民国元年诞生的了,还有什么“国民政*府不剿Gong,不抗战,也得实现四个现代化”,等等,这是不是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在里面,放屁!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不,简直就是反裆反社会的叛国,怎么能够这样误导人民群众?
其他就不多说了,还给日本人说好话,说日本战时出版的战争摄影显示中国“各地风格迥异,锦绣河山,非常好看,和今日景观全然不同”,日本在中国明明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嘛,说什么我们现在破坏环境糟蹋城市。全球都是走先污染后发展的路子,我们也不例外,当然我们会一个步子一个步子的改变发展方式。至于通过GDP和穷人调查来挑起阶级矛盾,否定大学改革的成果等等,尽搞这些让人们群众看了不舒服的东西,我都不稀得看了,我很忙,就不花时间来和你们辩论了。
总之,这本书或杂志的主编要多关注多报道我们社会的进步,不要那么执着和顽固,要提高自己的觉悟,以后才能有更宽广的道路。
小李,给我泡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