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組曲》读后感精选
《北平組曲》是一本由104.00元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平組曲》精选点评:
●此文男主,确实不适合政治。有张学良的身影。
●一口气看完,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次觉得民国文好看,补充了大面积空白。喜欢作者的历史态度,虽然略刻意。挺棒的。
●非纪实文学 但是张学良的影射
●永恒挚爱
●乱世中的爱情,隔着家国,真的很无奈
●很喜欢。
●少见的不苏不矫情不开金手指的言情小说,可我怀疑作者对历史的认知有偏差,张学良什么时候也能被洗白了?
●很早之前看的,印象深刻。作者的专栏就这一本小说,写的极好。看完之后惆怅了好几天,书荒了很久,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太过纪实的故事框架限制了小说。
《北平組曲》读后感(一):冲动心灵的爱情
非纪实文学 ,但原型来源于张学良和于凤至。小说中爱情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张学良与于凤至爱情完满的期待。当然也是对于历史的想象和勾勒。由于,我同情于凤至的爱情,期待她有个比较美的结局。无疑,在这个方面我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而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给了历史或者说为于凤至这个人物一个较美好的联想,利用想象补充了现实对这个女人的不公。
文章的语言简练与平实中见真意,留真情,让人动容。
文字不拖沓,故事随着文字的展开而深情,以致看到结尾,我的内心出现了隐隐的压抑与疼痛。我想,这必是触动了心灵的结果。
同样的动容也出现在我读的另一个故事之后,《清宫 红尘尽出》。一个历史系学生写的历史小说,贴近历史的主线,为一个真实存在却过早殒逝的人物续命,而缓缓展开一段爱情故事。同样的干净清爽的文字,同样的尽可能的尊重历史,因而也同样合乎情理。而同样的感情展开,也使得读者在故事结局处同样的隐隐作痛。
《北平組曲》读后感(二):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标记读过这本书,已经是近两年半前了。 自从那个夜里屏幕的微光渐暗,这本书就一直盘桓在脑海。总在不经意间,如潮水涨起、淹没,又默默退去。 这两天在看纪录片《冲天》。已近结尾,齐邦媛缓缓自述,胜利的那一夜,她默默离开欢呼雀跃,群情激奋的人群,独自回家,母亲几乎辨认不出,她脸上的究竟是纵横的汗水还是泪水。 她就在昏天黑地地恸哭中度过了胜利之夜。因为,只有亲历过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人,才知道这真正意味着什么。 同样的1945,胜利日。陆方妮身在洛杉矶,率领乐团奏响1812序曲,真实的炮声轰鸣,在柴可夫斯基献给库图佐夫的赞歌中,欣喜若狂的听众们庆祝着自己再也不必为这场人类最浩繁的战争担惊受怕。 但他们不知道,背对着他们的陆方妮,早已泪流满面。 “在这个满是喜悦和欢笑的时刻,她心中充满了负载不起的伤恸,她回过头去,她看到的只有尸骨如山的战场,无穷无尽的墓碑。” 每个人都背负着历史。留下最深历史印记的,从来不是纪念碑、古战场或是史册秘辛;被历史烙印下最为深刻而恒久印记的,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里留存着苦难者、觉醒者、反抗者的基因,却也同样存在怯懦者、平庸者、逃避者的血液;这里有笙歌夜夜、纸醉金迷,也有青山埋骨,山河破碎——我们都是历史的遗孀,是历史的遗腹之子。 “真正亲历了历史的人,都不愿意说话,而那些说得出的,大都是蠢话和假话。” 沉重的背负,肩膊上深可入骨的伤痕。——历史之于后之来者,与其说是代代相承的重担,毋宁说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北平组曲,是陆方妮和那一代人试图与命运的和解。不再追问为什么是我,只道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烟云。无需嗔怪生不逢时,因为,所有生命都是会逢其时。 在仅有一次的生命里,爱而不得,死别生离,辗转流离……就像陆方妮对阿欢说,不顾一切的痛和攀爬青春的道路,无论看上去多么不可思议,其实都是正确的。 阿欢,什么都不要担心,天塌下来妈妈陪你扛着。 一代人的风流云散,一个时代的离别之歌。他们连带着身负的时光,终将于百代过客中沉沉寂灭,而万古江河,却亘古长流。 在这片存在过他们的土地,我们也该默默地挥手道别。 去吧,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北平組曲》读后感(三):何以飘零去,何以少团栾。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言情小说了。
啊,不对,也许说这部小说是言情小说是在降低它的层次,但是请相信我确实是想表现出我对这部小说的热爱和赞美。
据说顾少帅是以张学良张少帅为原型写的,这里先不论。请先让我谈谈小说里的这位女性,陆方妮。
罕见的音乐天赋,罕见的背景出身,罕见的学历见识,罕见的坚毅性格。这是中国民国时期女性的最高代表了吧,我认为。
她温柔,但绝不是旧式女子的三从四德。面对秋皇结婚三天后顾思宁发来的电报,她没办法不生气。
她漂亮,但是文中并没有多少笔墨来形容她的漂亮。反而将大段大段绝世风华的篇幅给了顾思宁。是了,她并不是很美很美的,然而我们并不因此减弱了对陆方妮的印象,她是水,是风,是空气,她的美存在于小说的每一行每一个字中。
她有才华,但并不以此作为自己炫耀或者高调的资本。她刚回北平时想干什么来着?——对了,她想找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点什么事情。我还记得她天真的抱怨说北平怎么连音乐教师都没有呢,真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气的单纯,单纯得只让人觉得可爱,不让人觉得可厌。
后来呢?后来妮妮死了。这样美好的一个人死了,我霎时间明白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真谛: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现在好多小说,美好的东西还没弄出来呢,先急匆匆的撕碎给别人看,希望赚取一点眼泪,以此来证明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真是太可笑了,君不见曹雪芹的红楼梦,花费八十回目塑造出一个美好的大观园,还没有加以毁灭,已经人人称之为一部优秀的悲剧小说了。
好了,不能多说了,再提起妮妮,我怕是要落泪了。
转而说顾思宁吗?那个悲剧融合进命运,每个女人都无法抗拒他的魅力的男人。到头来他万千花丛只要一人,那个人却只和他携手了一小段时光,回想起来,幸福固然是有的,可是爸爸的死,阿弟的死,那么多的悲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人物塑造方面,我承认,我得偏爱妮妮一些。她的悲剧如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冰山一角,更多的在海平面之下。而顾思宁的悲剧则是明线,哦,我当然爱顾少帅,哪个女人能不爱顾少帅呢?可是我在爱上顾少帅之前,我先爱上了陆方妮——摊手,没办法,我可是从一而终的人啊。
《北平组曲》的叙事真好,娓娓道来,直到妮妮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了题目的意义。
除此之外,吸引我读下去的很大一部分是《北平组曲》对那个环境的描写,宋子文、林语堂、蒋介石等等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简直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生在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民国的风云交汇。
死亡不是永恒的,爱才是永恒的。
谁说永恒的爱就不能悲剧?
这是八月初的一个早晨,美国南部的阳光舒迟而透明,流溢着一种久经忧患的让人鼻酸的,古老而宁静的幸福。
《北平組曲》读后感(四):起阵阵烟波你往哪里去
最近看了N篇民国文,
算是感想大合集,还夹杂了一些来自其他书的感受= =
所以这篇所谓“长评” 大概会真的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了。。
前段时间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与你盛世再相见》。
可惜因为出版的缘故,书的后1/3被锁了。
网络上遍寻各类版本不得,又没法买书,
只能根据历史的情节和一些简单的文评猜想,
女主大概是因为讹传的噩耗投江死了,
而男主则在寂寞和思念中度过余生。
本来看着文好长又木有结局,犹豫着要不要看,
但是竟然随手点进一个饭制MV,周迅演的女主角,
真是清新灵动迷死人。
于是毅然入坑然后填土把自己埋里面了【等等
千秋家国梦从此循环播放成为看文必备BGM。
【正在写长评的时候作者大大居然回我私信,简直开心死了好么】
你说吧要我等多久
把一生给你够不够
背离了冥冥中的所有
离乱中日月依旧
告诉我你要去多久
用一生等你够不够
驱散了征尘已是深秋
吹落山风 叹千秋梦
前世天注定悲与喜风雨里奔波着
如今已苍桑的你
那去了的断了的碎了的何止是一段儿女情
所以生命的传说里
因为你已变得如此的美丽
就让我知道他知道天知道地知道你的心
当我再次看到你在古老的梦里
落满山黄花朝露映彩衣
我再次看到你在爱的故事里
起阵阵烟波你往那里去*
你说吧要我等多久
把一生给你够不够
告诉我你要去多久
用一生等你够不够
后来我再次手贱点进了一个蒋介石X张学良MV……
该MV坑我怒刷一遍电视剧西安事变【所以每次总被饭制MV坑死是要闹哪样啊!
陈道明先生的蒋公是颇有一点气度的,
相比之下,胡军的张学良就显得过于硬朗了。
说起来,张少帅的长相随他父亲,北人南相,颇为清秀。
【张大帅年轻时也是翩翩好少年啊,哪知日后留了两撇小胡子掩盖了美貌。
外加上他没文化还总说脏话,让很多人忽略了他是个帅哥的事实。】
不过长相虽然不够,胡军版的张学良有自己的魅力。军装,西装,长衫马褂各有各的好看,霍思燕的赵四小姐也是温柔美丽娇俏动人= = 可惜的是宋美龄气质不够洋气还有点土,虽然她很漂亮温婉有气质啦~【我一直最喜欢邬君梅的宋美龄,她其实长得和蒋夫人一点都不像,但是那种洋气的感觉是天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局居然还很神奇地表现了张学良和宋美龄之间那一点微妙的感情啊,
两人共同回忆美好往昔啊,什么空运生日礼物啊,赵四小姐都直白地说,
你这样对委员长,考虑过蒋夫人的感受么。
其实电视剧里的张学良,多半是没有他本人好看的。
我见过最好看的还是宋家王朝里的刘劲。
那时候刘劲还年轻,还没有演过周总理【等等好像很多人不知道刘劲其实是演张学良起家的。。
当然,现在很多人再看他就总觉得穿越了。
在西安事变里他再次演了周总理,我不禁脑内起他演的张学良与他演的周总理左右互搏【等等
——————打住啊再下去就变成各影视版本张学良大盘点了———————
说起来,《北平组曲》和《与你盛世再相见》一样,都是走历史原貌路线的。
看小说的时候,能够看到那一个个出现在教科书上,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人物在小说里一一登场。
既然是历史原貌路线,那谈恋爱自然就不能成为重点。
小时候,我喜欢看《来不及说我爱你》一类的民国文。
《来不及》一文可以算是匪我思存最好的小说,借着电视剧的影响,
似乎成为了民国文的巅峰。
不过它似乎也局限了民国文,将所有设定在那个年代的文章都框定在“儿女情长”的范围内。
家国天下似乎成为了背景板。
小说里通常都要出现一个子承父业风流倜傥的少帅,
一个勇敢追求爱情,飞蛾扑火的女性。
不得不说,这些文里的少帅大多有张学良的影子【谁让他人设是总裁文标配】
这样设定,是不容易出错的。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母题,
本质里相同的老套故事,换个名字依旧能够吸引一群人落泪。
不过,这类故事看多了,便总有些乏味了,觉得有一股小家子气。
这时候,《北平组曲》和《与你盛世再相见》就显得有些不同。
虽然女主都在不同程度上玛丽苏了,但是并不影响它们的格局。
因为故事里有了真正的家国天下,而男女主角们虽然各自生离死别,却也并非因为那一点小情小爱。
两个故事里,除了女主虚构的成分比较大之外,其他都是按照历史往前走的。
北平组曲开场,民国四位公子就一一登场。
其实要猜到这位少帅原型是张学良实在是太简单了。
其他三位公子都用了本名,那剩下一位就再明显不过了。
而这位顾少帅的父亲,叫做顾雨亭——这不出自张雨亭,还能是哪里?
随后,郭松龄,朱五小姐,王久哲,这些与张学良相关的人也都纷纷出现。
可以说,这部小说算是“情圣”版的张学良传记了。
故事里,虚构成分最大的是女主角。
女主角的名字和后半世的身世飘零,来自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历史上的于凤至夫人,确实是富商之女,不过也没富裕到华北钱袋子的地步。
而于凤至夫人本人,虽颇有才华,倒也不在古典音乐上。
陆方妮是热爱音乐且颇有天分的。
顾思宁原本对这桩强加给他的包办婚姻十分反感,
但是却在第一次见到陆方妮的时候一见钟情。
因为她不过是个女子,她手下的曲子却仿佛千军万马。
说起来,在古典音乐的圣殿里,甚少出现女性的角色。
几个月前看完了克拉拉舒曼情史。
我第一次得知这位伟大的演奏家是在做TPO的时候,
再次看到她的时候,是在杂志介绍德国货币的时候。
在还没有欧元的时候,她是出现在德国马克上的女性。
大概因为我看的是克拉拉的传记,
看完总觉得舒曼配不上她,这也许也是克拉拉的父亲当年坚决反对两人感情的原因。
这样的男人不可能给克拉拉带去幸福。
克拉拉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就已经轰动乐坛成为各路贵族的座上宾。
相比之下,舒曼不过是个有些神经质而颇为软弱的人。
在克拉拉巡演养家的时候,他只是个拎包丈夫。
而日后,他的精神状态又成为了家庭最严重的负担。
书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战争爆发,他们的孩子被落在城里,
此时的舒曼只能窝在马车里瑟瑟发抖,是克拉拉冲进混乱的城市,
把他们的孩子抱出来。
似乎身为音乐家的男人天生就敏感脆弱,
而女音乐家,
却总有一种坚强面对命运的本领。
正如本书的女主角P.K
命运曾经待她不薄。
她有过人的天分,
她创作的曲子成为了经典,她本人也成为了第一位执棒洛杉矶爱乐的女性。
她甚至自己改了名字——为了纪念方妮•门德尔松。
她出身在富豪之家,而父亲又难得的开明,
她嫁给了华北军少帅,
不是因为他是少帅,而是因为爱情。
这位曾经流连花丛的风流公子,也能够为了她放下过去一段荒唐却快活的日子。
现在看文章的前半段,还是还很开心的,
虽然看了开头,就能够猜到结局——结局不都一字一笔写在历史上了么?
两个人一起在北京串胡同,吃各种各样好吃的。
两人相互打趣。
说起来,总觉得张学良的心性,是不适合做政治人物的。
有人说,他真心真诚真性情,但是无谋无断无主见,
颇为恰当。
他不如他父亲,能够一面把日本苏俄耍的团团转,一面应对国内局势。
他的性格是有些孩子气的。
小说里有这样的段落,顾思宁打了败仗,晚上一定要吃糖葫芦。
可是那些店都关门,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在陆方妮的怀里,说 日本人欺负我,俄国人欺负我,卖糖葫芦的人也欺负我。
这些小小的段子,小小的幽默,
在小说里还有很多,
就算是最苦的那一段囚禁生活,也少不了。
每每看到那几段,总让人笑中带泪。
看晚年的张学良访谈,他似乎也是这样的性子,
好像小孩子一样,开口闭口,不是那些大事件,
而是“我给你说个笑话。”
赵四小姐身体不好,他却说,你要是死了,我立刻找个女朋友去。
赵四小姐回答,那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若非如此,他又怎么能坚持过55年的软禁生活,活到100多岁的高寿呢?
“那些理想主义的天真,孩子气的英雄崇拜,自以为是的冲动,优柔寡断的善良……”
正如文章里说的,顾思宁和陆方妮并不适合成为政治人物,
而蒋公和蒋夫人却像是为政治而生的。
陆方妮第一次看见蒋介石的时候,他就像是刚从黑暗里走出来一样。
后来,她的丈夫被软禁,她苦求而不得见的时候,她才明白,
那片黑暗,就是政治本身。
思宁思宁,不知道作者赋予男主角这样一个名字,是怎样的含义。
思念安宁么?
他光辉的前半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是手持杀人刀的军人。
如何安宁?
他颓唐的后半生,是在监禁中度过的,
日日有被杀掉的危险,怎能安宁?
但是顾思宁,真的是思宁的。
就像张学良说的,这仗打着有什么意思,能干的都打死了,没用的回来讨赏。
否则他不会果断易帜,不会调停中原大战,不会拼得半生自由,
来换取止息内战,一致对外。
好在最后,他自己虽然从未安宁,却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安宁。
顾思宁曾经对陆方妮说,你看看我的手,弹琴怎么样?
多一双弹琴的手,就能少一双杀人的手。
这双曾经想要拿起柳叶刀的手,
这双曾经想学弹钢琴的手,
最终没能拿起刀枪,如他的夙愿那样,死在抗日的战场上。
其实,张学良最适合的是和袁克文一样,单纯做一个军阀家的公子罢。
不过要是那样,他并非位高权重,并非手握重兵,
是不是又少了些复杂和魅力?
小说里,
陆方妮对顾思宁说,你不要做少帅了,我有工作,可以养活你,养活孩子。
顾思宁半开玩笑地说,好大一碗软饭,你一年工资还不够我一件衬衫。
没有放下,也许并不是因为锦衣玉食的生活,
因为不能放下。还有几十万军队,还有与日本人的家仇国恨。
有些人天生就是讨人喜欢的,
看了张学良的照片和故事,他似乎就是如此。
“他身上同时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气息,和没法忽视的煊赫权势——二者充满巨大落差的组合让他的魅力莫之能御”
很多人认识张学良是因为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九一八和西安事变。
在西安事变的那一章,有一副张杨两位将军的合照。
张学良眉清目秀,而杨虎城五大三粗,一对比之下,就显得张少帅格外的好看。
不管是谁,不论何时,一张好看的脸总是很重要的。
君不见在今日,张灵甫还能靠着好看的脸迷倒许多少女粉丝呢。
正如小说里,袁克文这样说顾思宁,他有那样的出身,有何必再长这样一张脸?
张学良网球与高尔夫打的好,枪法不错,会开飞机,
陆海空军副司令,
长相清秀而不娘炮,而且他的好看似乎是很现代的。
一双细细长长的眼睛【哦就是桃花眼么?到底什么才是桃花眼啊!
有时候给人感觉不精神,却有一种独特的颓废美【等等。
一次和朋友聊天,
她说,当年张少帅是多少民国少女的梦中情人啊。
我默默回了一句,哦他现在还是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
这样的总裁文标配,让他成为一代把妹高手——按照他自己晚年口述,我有十一个情人。
哪怕是他老态龙钟了,还是能轻易地把小姑娘逗的咯咯笑。
他做的几件事情,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他是罪人还是英雄,
人们总是争论不休。
但是,不管围绕在张学良身边有什么争议,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在感情上,他是个渣男。
如果没有那几十年的囚禁岁月,大抵他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也不会成为佳话。
他还会有张三小姐李四小姐王五小姐。
他似乎从来没有懂过爱情。
赵四小姐也并非他的最爱,那是一种在相依为命中生出的别样感情。
是依恋与共存。
他自己说,最爱在纽约。
有人猜想,他最爱的大概是宋美龄,因为这是他没有追求到的女人。
以张少帅的魅力,大概是女性前赴后继的。
而没有得到的,当然是最好的,最爱的。
也有人说,他最爱的是在纽约的贝祖诒遗孀蒋四小姐。
因为“赵四最好,蒋四最爱”“赵四可敬,蒋四可爱”也是他自己说的。
郭冠英说,
周公说他和赵四小姐是千古爱情,我说这就是狗屁。
成就他们的是蒋介石,要不是关了这么多年,他早找别人去了。
郭冠英还说,
赵四比特务还讨厌,什么都不让他说,
就希望他哪里也别去早点和她一起去见上帝。
他自己也和郭冠英说,
小郭,我们要是没钱了,我和你说我的艳史,拿去卖钱吧……
所以不意外有小姑娘看了张学良传记后,
说原来历史上张学良与于凤至是这样的,
北平组曲原来都是骗人的。
北平组曲不都是骗人的,
和别的小说,甚至很多张学良相关电视剧比其他,
它真实的部分都太多了。
但若说张学良是个情圣,那当然是骗人的——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张学良从来就只是个渣男。
就好比故事里,女主角的小名是妮妮,实际上,这个称呼是张学良喊赵四小姐的。
但是小说之所以美好,自然是因为它是骗人的。
历史很精彩,却总让人没有幻想。
最后,陆方妮,写出了北平组曲。
这是写给顾思宁的,写给他们两人的命运的,也是写给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
乡愁是作曲家永恒的灵感,
就好像陆方妮带着孩子去巴黎看肖邦的坟墓,
肖邦离开波兰后,就再也没有回去。
但是波兰却永远在他的心里,在他的玛祖卡里,在他的波兰舞曲里。
正是因为有了肖邦,波兰人散落在原野上的眼泪,才像珍珠那样,被串了起来。
故土之于陆方妮,是最大的缪斯。
而她之所以会爱上顾思宁,除了他讨女人喜欢的本性之外,
还因为他的命运和她的故土交织在了一起,不可分割。
这曲子里会有什么呢?
那些北平的秋日,金色的午后,他们在爬香山,
他们在昆明湖泛舟,
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
他迅速地吃掉了一个糖葫芦,嘴角还带着糖,腮帮子鼓鼓的。
皇姑屯噩耗传来,
一夜之间年轻的少帅担负起了几十万华北军。
他们的儿子死在日本人手里。
九一八他不战而退,背负了前所未有的骂名。
热河他仓皇失利。
欧洲归来,他却被派往西北,内战。
西安事变,他从此失去自由。
湘西的过往,他们生生离别,再未相见。
有些东西并不全发生在北平,
但就好像保卫黄河,保卫的从来就不止是黄河一样。
还有什么呢?
还有战死沙场的军人,
还有沦陷的故土,
还有最后的胜利。
北平组曲如果只是顾思宁和陆方妮两个人的曲子,
便不再是北平组曲了。
而顾思宁和陆方妮,虽然不过是大时代下的人,
命运却永远和时代联系在一起,
甚至影响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真正亲历了那些历史的人,都不愿意说话,而那些说话的人,说的大都是蠢话和假话。”
纷纷扰扰,家国罹难,
好在她有音乐。
几百年后,她的曲子还将会流传于世界上,
而顾思宁与陆方妮,
那些许许多多权势煊赫的大人物,
都不过在匆匆流过的岁月里,化作了尘埃。
世事变迁,繁华如梦,
还好音乐会说话,
音乐是永恒的。
早先说了,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小说,
顾思宁和陆方妮注定分开,再也没有相见。
而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名伶杜小秋(从名字看设定来自孟小冬= = 情节是赵四小姐的)。
好像歌里唱的,
你说吧,要我等多久,
把一生给你够不够?
国难当头,那去了的断了的碎了的何止是一段儿女情?
妻子死讯传来,顾思宁只能拿着他送给她的琥珀怀念。
琥珀是大自然的眼泪,已经存在了亿万年,还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而顾思宁,要再与妻子相见,不过是在古老的梦里,
落满山黄花朝露映彩衣。
曾经在船上,陆方妮对顾思宁说,如果我们遇见了泰坦尼克那样的事故,
我们要一起死。
但是顾思宁是希望陆方妮好好活下去的,
她还有音乐,她还有那样美好的人生。
不该与他一样,被囚禁在漫无边际的黑暗里。
几年前看卡萨布兰卡,
这部电影太经典,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忆,
相比于那些浪漫的表白,
有句台词我记得很牢,
男主角对女主角说,
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see that the problems of three little people don’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s in this crazy world.
大概是因为这句话,他选择了放下自己的执念和爱情,
送女主和她的丈夫离开卡萨布兰卡。
此去经年,结局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也许他们此生再也不会相见。
但是那又如何呢?
在纷乱的世事中,全世界陷于战火,三个人的命运,不过是不起眼的小事罢了。
“but what about us?”“we‘ll always have paris. "
这句话也许可以用来形容顾思宁与陆方妮的命运——
ut what about us?
We will always have Peking.
有一段描写顾思宁下野后,带着孩子和方妮去意大利。
陆方妮在意大利演出了自己的作品,
一位意大利的作曲家对顾思宁说,
我有个学生叫冼星海,他一定要回国去。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前赴后继地去送死呢?
这大抵是一种别样的感情,人人都依恋故土,
有人选择把她放在心里,有人选择与她共存亡。
如果冼星海没有回来,又怎么会有保卫黄河呢?
几天前是日本投降纪念日,
这个日子是永远不该被忘记的。
前几天看了衡阳保卫战的故事。纵然是豫湘桂战役这样的溃败中,也依然有血站殉国绝不后退的勇士。国之不亡,是因为英烈常昭,热血常在。
有些事情,永志不忘。
最后说说北京。
这座城市当年相比是极美的,
值得让人为之活下去。
女主角的名字叫P.K,
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Phoenix Koo,她的英文名。
但又何尝不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缩写呢。
听说作者也是P大的,那这个巧合就可能就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了。
似乎读者们也都未曾发现,也许大家都忘记了它曾经叫做Peking。
——————一点个人的小情怀——————
不过这个名字于是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四年都在这样拼写她。
就算是到了现在,
说起“我们学校”指的依旧是Peking University,
以后也会继续是Peking University。
既然以千秋家国梦开头,
那就以另外一首小曲子结尾好了。
小说里说,P.K.是王洛宾的老师。
这当然做不了真,
不过王老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无论何时何地,哪个版本,听起来总是这样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