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安》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安安》经典影评集

2020-11-16 23:2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安》经典影评集

  《安安》是一部由林清介执导,庹宗华 / 钮承泽 / 柯一正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安》精选点评:

  ●剧本还算扎实,里面很多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我不喜欢

  ●差不多所有台湾新浪潮都是这样,没错,就说你侯孝贤呢。 够沉重,不深刻 色调沉闷,结局惨淡 所有的钮承泽都是小毕 然后庹宗华但是在不同的片子里倒是有不同的面貌

  ●庹宗华不错

  ●林清介导演选择题材的眼光要高于好多台湾导演,其实杨德昌最早拍《牯岭街》的时候,也就是想拍成这部一样一个简单的少年杀人的故事,只是拍的时候抓得东西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部时代经典。

  ●

  ●男主角像我朋友襟铭

  ●除了勇敢的面对它 没有其他办法了

  ●

  ●在龙翔电影台正在看

  ●安安说:人长得越大,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复杂,也许这就是人的悲哀吧。

  《安安》影评(一):八卦花絮

  影片非但劇情設置緊湊,攝影更見功力。關於劇情,首先感謝原著之力,非但安安、阿丁人物性格鮮明,就連滷蛋、林含音等非主要角色亦比較扎實。攝影上,開頭前三個鏡頭已經小展才華,中間場景的重複與變奏,廣角的風格化運用等無不令人稱讚,可見林清介導演完全可以進入新電影的行列,況且其《學生之愛》早於新電影之發端。只可惜如《臺上台下》一樣,導演有多處將攝影機對準了女生的胸部和臀部,難免會讓女觀眾不舒服,儘管有劇情支撐,還是有些惡俗。

  影片的攝影林贊庭是台灣老一輩攝影師,與李行他們一代,是最早進入中影的攝影。其兒子林良忠正是李安的御用攝影。

  片中兩位童星是導演的親閨女。安安爸爸的照片則由導演親自客串。

  拍攝阿丁強暴的時候,庹宗華先喝了很多酒,然後低頭讓血液上頭,等到滿面通紅時乃借著酒勁表演,所以其走紅並非沒理由的。

  《安安》影评(二):苦涩的故事

  三星半。1984年出品青春片,悲喜交集一波三折,出人意外的苦情戏。钮承泽、庹宗华等老牌影星曾经青涩的记忆。时年台湾尚未“解严”,但已隐隐看到即将到来的百花齐放,透过电影的小细节可见一斑。 考试要考三民主义,联考是家长心目中成材的唯一出路,通过收音机统一听取录取通知,严肃紧张的气氛与勃勃生机冷暖交汇的。听惯了现在台湾艺人“嘛哦啦”的粘稠腔,不由感慨一下当年还与内地发音接近,是字正腔圆的国语。而如今口音的日益偏离,即使是电视台播音员的发音也变了味道,血缘认同感也随之渐行渐远。不知道他们现在的高中,还要不要学什么明太祖,长江黄河,湖北的特产? 年轻人的娱乐是乒乓球,打桌球,溜旱冰,约会的活动是看电影。蠢蠢欲动还有那深不可测的花街柳巷,镜头里出现了方兴未艾的情人旅店。和一衣带水的对岸比起来,这些又相似又陌生。同一天空下,那些少年正在经历着别样的生活。如果比起人物时髦程度,服饰日用品的档次,看得出两岸当年经济巨大的差距。 父与子的隔阂,单亲家庭的自卑,恋人美好形象的崩塌,恶向胆边生的愤怒。故事的最终,儿女丈夫相继病逝,寡母伶仃独活。这一场本属于热血与怯生的青春,只剩下了挥之不去的苦涩。

  《安安》影评(三):《安安》青春残酷祭奠

  题意:

  那墙中的窄缝,去往天国。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202.108.15.241/boardfile/movie/20063/20060120232954.jpg[/img]

  忧郁的音乐从墙里泻出,一柄手枪指向一个指定,有时,死亡是上帝缺席的判决。沉闷的枪声后,天使飞去。

  关注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却是我喜欢台岛的音乐大师李寿全。

  《安安》和《风柜来的人》都诞生在台湾“残酷青春片”的年代,虽然《安安》在叙事上有些造局的故意,然而,它以死亡完成了对于青春的祭奠。

  在80年代侯孝贤传递的是青春的迷茫和青涩,而林清介的影片更加惨烈,就如结局先置的《安安》以浮生之死应对惩戒之难,在死亡的意义上有着更加宽泛的思索。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人文思想是儒家一脉的,所以在《安安》里虽然对于父辈形象进行了谴责,阿丁父亲的粗俗和安安父亲的缺席(死亡),然而,孩子对于上一辈的敬重和孝心反映着当年的道德风气。

  纽承泽梦魇的那张床,同样会出现在此后的梦境里,在窦唯以及U2的MTV都有过相同的创意,通向死地的路径大多数寂寞的路途,亲人的哀嚎也唤不回生路的约定。

  乒乓球是两个人你来我往的角逐,它俨然是青春的标注,在接球和发球之间青春用汗水和友谊留给世间一份答卷。

  我们可以否定血统论、否定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影像还是真实世界,境遇决定了人的一切,我们可以因为友情而聚不过我们注定会因为落差承担更大的过责。阿丁和安安是不同阶层的好兄弟,导演也一再描绘他们的生死之谊,但,当结局是如此的冰凉,观众注定会拿着家族的框架去排算所有的发生。

  除了病的绝望,他们走到一起至少在现实世界里是一个错。

  高三的孩子,除了会考,脑子里必定有些懵懂的性意识,青春的裙摆和女孩的傲气让毛头小伙心动。

  这一条归家的堤坝也成为去家的方向,优秀的导演必然知道前后呼应。影像的内在是两次思索的过程。

  青春影片的成功首先是年轻人的认同,对于学生生活的反思会引起广泛的共鸣,训导主任作为成人的权威意义在偷窥的时候崩塌,端着的世界总是不堪一击。学生时代的调皮、好奇以及异性吸引都是无法强行阻止的,压服不能够让学生服气。同样,草根阶层的阿丁父亲在电影里也是一个被批判的角色,这样的设计是台湾电影人对于父性形象的思考,这和时代的进步以及平等意识有着关系。

  这些学生身上有着我们的记忆,阿丁和冰店女孩林含英看电影的戏导演已经清楚注定了他们的未来,学生仔阿丁和已经滚爬于社会的林含英之间对于情感的态度不会一样,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最终成为悲剧。学生年代有着太多天真的想法,看电影的那段戏看得出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在上一个世纪80年代,男孩确实大多数比女孩子更加羞怯。

  台湾的电影有着对于家的亲密关联,特别兄妹情意在这部电影里让观众感受传统中国的人情。安安家族的不幸从父亲的死到妹妹的死再到他自己的宿命,虽然,阿丁堤上的戏有着推动剧情的需要,然而,这样一个高潮却留给了我们关于兄弟意义的最好注解。

  这部改变自小说的电影将青春期少年面对生死考验的自我选择,也是台岛开始对于教育目的和单亲话题的反思。台湾电影注重的是人内在的关系,就像安安和他妹妹的生离死别,那头叫波丽的小狗折射的兄妹情分,导演塑造的安安是有义气和孝心的孩子,这样他的死亡才更加显出悲剧意义。

  当成人世界无法让孩子的世界充满光明,那么孩子遭受的一切境遇应该有成人世界担负起全部的责任。

  《安安》所表现的青春话题正是我们曾经的经历,我们可以完全认同那些发生在台岛少年身上的事件,哥们义气、为了朋友的出头和扛都曾经写在充满焦虑的青春纪念里,悲剧因为义气而发生,当我们开始承担结果的一刻就是埋葬幼稚的开始,孩子以为他们可以面对的世界其实有着太多不可测的结局。溜冰场和不良青年争斗是那个年代经常发生的事件,导演知道个体无法改变的升学机制,所以,安安和母亲的告别就变成了宣言,关于生存的意义。

  阿丁遭袭穿越巷子的长镜头在90年代的姜文电影里在线,而这种代表着事件以及青春绝望的镜头在新浪潮时已经大量运用,他们都会有着相同的终点,某种代价后的自我长大。

  作为台湾新浪潮时期的导演,在叙事的同时必然注重影像的隐喻,安安在得知自己病情后那只模型飞机的长镜头在李寿全的音乐里翻飞、坠落,宿命在这里被导演和盘托出。

  对于阿丁和林含英在堤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因为小说容量的缘故,作为电影而言有些唐突。但,青春的窄门里总是有着不一样的未来,电影的枪声是安安病榻上的心虑,然而,作为结局怎样才是一种可行,导演没有答案,他只是为我们留下了青春的记忆,面对你的心。

  台湾的青春反思电影是从侯孝贤《风柜里来的人》开始的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为高峰,但是,《安安》留给我们的绝望所标记的青春所有的伤怀让心铭记。

  【附录:影片资料】

  《安 安》台湾1984

  编剧:小赫、吕继尚(根据小赫的短 篇小说《安安的葬礼》改编)

  导演: 林清介

  摄影: 林赞庭

  演员:纽承泽 、庹宗华 、江 霞、柯一正

  片长:91分钟

  2006年1月20日 星期五 23时35分 云间雨中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