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水女人读后感摘抄
《搅水女人》是一本由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98元,页数:28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搅水女人》精选点评:
●小时候在爸爸的推荐下读的 不知道是什么意义
●一天读完,对自己相当满意。其实,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巴尔扎克故事最简单,情节最简单,人物最简单的一个故事。就是很好读的一本,读起来不累。
●这才叫豪迈的小说好伐?什么《斯通纳》之流的靡靡之音,轻歌曼舞,年轻人看了长大准没出息。好的小说我说就要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小说。一定有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这种精神。
●平实一生 混沌一生 荒唐一生
●阴谋还可以发展成理论。。
●把菲列普反着写。反正反。最终成了另外一个玛克斯。
●开始喜欢上巴尔扎克了,废话很少,丝丝入扣! 今天年龄的我们都已知道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也未必有恶报!但是看到结尾的时候,还是让我欣慰!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改个名字,《上校扉列普》
●又是遗产争夺战,后半部分的恶斗恶相当刺激,巴尔扎克真聚聚。
●啊!
●07
《搅水女人》读后感(一):老处女的厉害
利用一个晚上的时光看完《都尔的本堂神父》,大开眼界。一个有相当地位的神父因为不知不觉得罪了女房东而身败名裂。如果中学课本里有巴尔扎克的这部基于对人性科学观察的作品,世上的老处女数量一定会大大降低。 巴尔扎克的作品文学性甚差,多亏傅雷的神笔传达了类似围城的神韵。故事放在现在的世情也大体适用,巴尔扎克的作品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学案例的典范。本篇里的老姑娘房东是个变态,最后在法院诉讼期间病死了。被她暗算的房客不幸因为原来的房客(已故的神父)和另一房客(后来的主教)的暗敌关系,放大了源于自己起初对房东的没心没肺大大咧咧而受到的报复。双方背后都有支持派,远及巴黎的官场和当地的教会势力,最后都退却了,弱者败为边远教区的本堂神父。
《搅水女人》读后感(二):搅水
书名改了好几次,巴尔扎克估计也很纠结,到底谁是主要人物。搅水女人我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意思,第二部人物出来了,她叔叔在河里捕虾,女孩子负责拿棍子在水里搅动,把虾赶到网里,所以叫她搅水女人。
这是一部写恶人的故事,巴黎的菲列普和乡村的玛克斯,都是拿破仑时代的军官,拿破仑失败后,无法在波旁王朝供职。成为边缘人物,他们极度自私,贪婪,对于亲人也毫不留情。到快结尾的时候,我在想,这两个恶人遇到一起是什么结果,到了第三部,菲列普杀死了玛克斯夺得了舅舅的遗产,而后遗弃母亲和弟弟。最终又挥霍完了所有财富,在战场悲惨死去。而一直更喜欢大儿子菲列普的母亲在临终前向长得丑陋的小儿子忏悔她的偏心。
在巴尔扎克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很难得,他算是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小弟弟约瑟终于成为一个大画家,娶了一个富裕的妻子。
向巴尔扎克,左拉这些作家来说,他们描写恶人信手拈来,写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刻画恶人很难。在但丁之后,恶人开始脸谱化,跟教会有一定关系,所以他的神曲对宗教影响特别大。
《搅水女人》读后感(三):读《搅水女人》
虽然这部小说取名为《搅水女人》,可故事情节中突出的典型人物数不胜数,跟巴尔扎克的另外一部作品《贝姨》有得一拼。看似只是一场关于巨额遗产的争夺,实则却牵扯出了太多的社会问题:有关于伊苏屯地区的固步自封,也有关于拿破仑党下落寞的军官生活,有关于时下彩票行业对人们的影响,更有关于大众对艺术的一个认可度......
搅水女人意即“情人”或“第三者”,一听这名字便知道是个不安分的红颜祸水。而佛洛尔打一出身便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从她的叔叔——罗日医生——约翰雅各——玛克斯——菲利浦,每一次的转折似乎都让她无处安身。而这也让我明了,一个女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女人永无出头之日、亦无自由之身的幸福可言,她的一生永远是要受到他人所牵制的。其实,佛洛尔多少也会引起一点同情心,毕竟她虽有出色的身姿,可到死也没真正得到过一个男人的爱慕之心,因为我并不认同约翰雅克对她的爱,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像小孩需要母亲一样的情感寄托。所以搅水女人不免让我觉得闷愤又暗叹!
人人都说母爱是伟大的,可我觉得文中阿迦德所付出的母爱掺杂了太多的愚昧,即便是台戈安老太婆的离世,也没燃尽她对儿子所抱有的希望。这就跟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愚孝”有得一比,只是角色发生了对调,可我始终认为,除开血缘关系的情理所在,我们也得有一个基本的人性底线。如若不然,那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任,也只有被死性不改的人渣拉入无底深渊,而当你醒悟过来时却早已是为时恨晚。阿迦德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还有一个儿子约瑟一直陪在身边,哪怕她很不看好约瑟画画的行当,并长期冷落于他,可约瑟却始终视母亲为最重要的人。所以说,孩子之于母亲应该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加偏见同等疼爱才是真理。
再来看看这出戏的对决者——玛克斯和菲利浦,他们同样是军人出身,可退役后的闲散生活让他们的勇谋才智无处安放,为非作歹的制造出了一幕幕令人愤恨不止的闹剧。当他俩有钱潇洒的时候,他们何曾想过去增强自己的能力跟见识,却一味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浑噩状态,从这一点,我们亦可得知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建设有多重要。生活本就是平淡无趣的,当你沉迷在一些虚无缥缈的假想中无法自拔时,你自是过不好眼下生活的,这便是玛克斯和菲利浦给到我的最大启示。不过他俩的对决也算“强强”对抗,只奈何在种种卑鄙的手段中,仍是最心狠手辣的那个占足上风,虽然菲利浦受到伊苏屯人的称赞,可真的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同时也让我有所忌惮,那些“笑面虎”式的坏人该如何去识破他们的真面目?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唉!嗜好!嗜好!什么叫做嗜好,你们知道没有?嗜好就是催命鬼!这句话有对也有错,对在这个嗜好能成为你的一个致命软肋,错在这个嗜好能让你变得更完美。台戈安女人因为彩票而丢了身家性命,约瑟因为画画而获得艺术事业,在这小说中是有迹可循的,同样在生活中也是大有人在的。而其中的利弊,只由你对嗜好的抉择而定夺。
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便是整个故事的结局。结尾未免落笔的过于急切,读来有点意味未尽之感,可巴尔扎克所要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览无余——在金钱至上的寻欢作乐中,总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物。可能现今为了争夺遗产的家庭大戏还在不断上演,但我们也仍需记住:虚荣心的满足永远是无底线的,甚至日益膨胀的背后便是无尽空虚的苍夷。
《搅水女人》读后感(四):搅水女人译者序(傅雷)
“搅水女人”最初发表第一部,题作“两兄弟”,第二部发表的时候标题是“一个内地单身汉的生活”,写完第三部印成单行本,又改用“两兄弟”作为总题目。巴尔扎克在遗留的笔记上又改称这部小说为“搅水女人”,在他身後重印的版本便一贯沿用这个题目。
因为巴尔扎克一再更改书名,有些学者认为倘若作者多活几年,在他手里重印一次全部“人间喜剧”的话,可能还要改动名字。原因是小说包含好几个差不多同样重要的因素(或者说主题),究竟哪一个因素或主题最重要,连作者自己也一再踌躇,难以决定。
按照巴尔扎克生前手订的“人间喜剧”总目,这部小说列在“风俗研究编”的“内地生活栏”,在内地生活栏中又作为写“独身者”生活的第三部:可见当时作者的重点在於约翰—雅各·罗日这个单身汉。
在读者眼中,罗日的故事固然重要,他的遗产和他跟搅水女人的关系当然是罗日故事的主要内容;可是腓列普的历史,重要的程度有过无不及(译者序原文);而两兄弟从头至尾的对比以及母亲的溺爱不明也占著很大的比重。“搅水女人”的标题与小说的内容不相符合,至少是轻重不相称。作者用过的其他两个题目,“两兄弟”和“一个单身汉的生活”,同样显不出小说的中心。可怜的罗日和腓列普相比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争夺遗产只是一个插曲,尽管是帮助腓列普得势的最重要的因素。
再以本书在“人间喜剧”这个总体中所占的地位而论,以巴尔扎克在近代文学史创造的人物而论,公认的典型,可以同高老头,葛朗台,贝姨,邦斯,皮罗多,伏脱冷,于洛,杜·蒂埃等并列而并传的,既非搅水女人,亦非脓包罗日,而是坏蛋腓列普·勃里杜。腓列普已是巴尔扎克笔下出名的“人妖”之一,至今提到他的名字还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检阅巴尔扎克关於写作计画的档以及他和友人的通信,可以断定他写本书的动机的确在於内地单身汉,以争夺遗产为主要情节,其中只是牵涉到一个情妇,一个外甥和其他有共同承继权的人。但人物的发展自有他的逻辑,在某些特殊条件之下,有其势所必然的发展阶段和最後的归宿。任何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不免受这种逻辑支配,也难免受平日最感兴趣的某些性格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全书的中心,使作品完成以後与动笔时的原意不尽相符,甚至作者对书名的选择也变得迟疑不决了。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巴尔扎克最爱研究也最擅长塑造的人物,是有极强烈的情欲,在某个环境中畸形地发展下去,终於变做人妖一般的男女!情欲的物件或是金钱,结果就是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或是儿女之爱,以高老头为代表;或是色情,以于洛为代表;或是口腹之欲,例如邦斯。写到一个性格如恶魔般的腓列普,巴尔扎克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不把他尽量发展的。何况在所有的小说家中,巴尔扎克是最富於幻境的一个:他的日常生活常常同幻想生活混在一起,和朋友们谈天会忽然提到他所创造的某个人物现在如何如何,仿佛那个人物是一个实有的人,是大家共同认识的,所以随时提到他的近况。这样一个作家当然比别的作家更容易被自己的假想人物牵著走。作品写完以後,重心也就更可能和原来的计画有所出入。
他的人物虽然发展得畸形,他却不认为这畸形是绝无仅有的例外。腓列普就不是孤立的;玛克斯对搅水女人和罗日的命运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明明是腓列普的副本;在腓列普与玛克斯背後,还有一批拿破仑的旧部和在书中不露面的,参加几次政治阴谋的军人。为了写玛克斯的活动和反映伊蘇屯人的麻痹,作者加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插曲——逍遥团的捣乱。要说明逍遥团产生的原因,不能不描绘整个伊蘇屯社会,从而牵涉到城市的历史;而且地方上道德观念的淡薄,当局的懦弱无能,也需要在更深远的历史中去找根据。内地生活经过这样的写照,不但各种人物各种生活有了解释,全书的天地也更加扩大,有了像巨幅的历史画一样广阔的视野。
与腓列普做对比的约瑟也不是孤立的。一群有些的艺术家替约瑟做陪衬,也和一般堕落的女演员做对比。应当附带提一句的是,巴尔扎克在阴暗的画面上随时会加几笔色调明朗的点染:台戈安太太尽管有赌彩票的恶习,却是古道热肠的好女人,而且一举一动都很可爱;便是玛丽埃德也有一段动人的手足之情和向社会英勇斗争的意志,博得读者的同情。巴尔扎克的人物所以有血有肉,那麼富於人情味与现实感,一部分未始不是由於这种明暗的交织。
巍然矗立在这些错综的景象後面的,一方面是内地和巴黎的地方背景;一方面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的时代背景:从大革命起到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以後一个时期为止,政治上或明或暗的波动,金融与政治的勾结,官场的腐败,风气的淫糜,穷艺术家的奋斗,文艺思潮的转变,在小说的情节所需要的范围之内都接触到了。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总序中说,它写小说的目的既要像动物学家一般分析人的动物因素,就是说人的本性,又要分析他的社会因素,就是说造成某一典型的人的环境。他认为:“人性非善非恶,生来具备许多本能和才能。社会绝不像卢梭说的使人堕落,而能使人进步,改善。但利害关系往往大大发展了人的坏倾向。”巴尔扎克同时自命为历史家,既要写某一时代的人情风俗史,还要为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因此他刻划人物固然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尽量挖掘;写的城市,街道,房屋,家俱,衣著,装饰,也无一不是忠实到极点的工笔划。在他看来,每一个小节都与特定时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这些特点见之於他所有的作品,而在“搅水女人”中尤其显著,也表现的特别成功。
环绕在忍心害理,无恶不作的腓列普周围的,有脓包罗日的行屍走肉的生活,有搅水女人的泼辣无耻的活剧,有玛克斯的阴险恶毒的手段,有退伍军人的穷途末路的挣扎,有无赖少年的无法无天的恶作剧,又有勃里杜太太那样糊涂没用的好人,有腓列普的一般酒肉朋友,社会的渣滓,又有约瑟和一般忠於艺术的青年,社会精华……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面使这部小说不愧为巴尔扎克的情节最复杂,色彩最丰富的杰作之一。有人说只要法国小说存在下去,永远有人会讨论这部小说,研究这部小说。
一九六〇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