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爱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2020-11-18 04:0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爱的艺术》是一本由[奥]弗罗姆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页数: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艺术》精选点评:

  ●终于确定下的电子书是这个版本了。小册子思维密度很大。读的很慢,4天才读完。还要再读。

  ●inspirational !

  ●不赞同弗洛姆对除了“成熟的爱”外其他类型的爱的批判。以及最后一章略显疲软空洞,给读者搭了个空架子,该怎么填上,不说清楚。 第二章里提到的父母关系对爱的能力的影响的观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性,拨云见日了。我该尽早停止用逃避行为摆脱孤独感。不培养自己爱的能力,我将永远焦虑不安,永远欲壑难填。 (书从校图书馆借的,1987年5月第1版,纸张脱页,又脆又黄,残破不堪。第一次借出在1988年。三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位朋友现在有没有爱人,学会爱与被爱了吗?)

  ●一些基本常识翻来覆去地说,当然一些东西还是值得说一说的,只是从今天的世界来看这个世界前景丛书可能白出了。

  ●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辩证法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难题(摊手

  ●纵欲、从众,以及不成熟的爱、市侩的爱、被动的爱,不仅存在于60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今天依然普遍。

  ●谈过≠爱过,多少人真正懂得爱呢?

  ●不公平的是,我们没办法逃离从小的环境影响,我们长大后如何爱人以及被爱其实都带着成长过程的烙印,带着父辈母辈的痕迹,而我们浑然不觉。当我们寻找另一半,我们陷入各种谎言中,充当着小孩或长辈的角色,甚至有人充当虐待或被虐的角色,欣喜地以为两人抱团就摆脱孤独,其实两人不过是一同疏离了世界,一同孤独。爱确实为艺术,为难题,穷尽一生也得寻求它。

  ●方向不错,措辞欠佳。完全能写得更好。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或者当你不知道怎么去爱的时候

  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时候,当你不知道怎么去爱的时候,看看别人的爱情理论,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即使它不是圣经!虽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些观念我不是很赞同,但是整本书阐述的理论,我是真的很喜欢。“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什么是爱

  今天看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才明白什么是爱。同时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爱一个人的能力。正如他在说中所说那样,爱,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纵情享受的、与人的成熟程度并不相关联的一种情趣。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极其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使自己具有一种能动的生活态度,那么他对爱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必定如水东流。在他看来,爱主要是给与,而不是接受。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除了给予之外,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所谓关心是说,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的成长的主动关注,缺乏这种关注,就不是爱。

  而责任则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使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

  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而是意味着能够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它的独特个性,并使其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也就意味着无利用。

  而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小摘要

  人类孤独→焦虑,需要结合 一、三种(生存问题的)部分答案: 1.情欲放纵(暂时性)2.从众(虚伪的结合)3.艺术创造(非与人结合) (同时作者还在历时层面上谈讨了三种结合。第一种结合在原始社会下的情况,令我想起酒神精神。) 二、共生性结合:被动形式(受虐),主动形式(施虐)。与爱相比,是不完满的。爱中的人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三、爱的特征、基本因素以及与性的关系 1.爱是积极的行动,其主动性特征为“给予的”。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倾向型性格者在给予中体验生气。 (非创造倾向型性格(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侩型)与创造倾向型性格(健康)) 2.爱的基本因素: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 ①关心(劳动)②责任感 ③尊敬(没有尊敬的责任感将退化为支配,尊敬的基础是自由独立)这里想起来我们中国一个形容恩爱的成语“相敬如宾” ④了解【没有关心的了解是空的,没有了解的关心是盲的(哈哈Kant既视感),爱的了解是深入的了解。结合的欲望与了解人之奥秘的欲望密不可分,变态的了解(施虐狂式,把对象完全掌控,介入),爱的了解是真正客观的了解(想起所谓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影响,看来科学研究也需要爱呢)】 3.二元差异是创造力的基础。啧,这里关于男女两极结合的理论,很不酷儿。接着是批判弗洛伊德,更强调爱而非性。 四、从自恋到被爱再到爱人。(感:身份社会下的爱与未成熟时期的被爱、无条件的母爱类似;联系爱人与创造力的关系,那么生产力的迅速飞跃,是否与学会去爱有关系?)从母爱到父爱(规范性)再到二者结合,神经症成因之一乃结合不成功。 五、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性,而非由具体对象构建的【柏拉图既视感,同时支持了与爱人相遇之偶然性(联系Badio)】 1.对人类的大爱、2.母爱(不仅有乳汁还有蜂蜜,支持孩子的独立) 3.爱情【容易与性爱混淆,具有排他性但其实与大爱兼容(这点我深有体会,就是自从脱单之后对任何情侣都希望长长久久),一种意志行为(决断)】 4.自爱与爱人【“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其实就充分肯定了自爱,自爱与爱人非但不冲突而且还相辅相成,善于爱人者也善于自爱(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要学会照顾好女票,也就要学着照顾好自己。比如说她感冒了,怎么处理?如果自己感冒了都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就会常常手忙脚乱。所以自从有了女票,我也就渐渐学会怎么照顾自己了,这是学会照顾她的一个基础。)自私的人其实根本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还是刚刚那个例子,自恋时期生病了就叫一声“妈,我生病了”就随便了,至于作为病因的生活习惯则可能继续“享受”下去;而真正关心自己是学会从生活中去保持健康、预防自己生病,同时明白生病了之后自己要如何应对)牺牲感(原译名“公正无私”,我根据语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背景及个人经验改译)背后的自恋(这个霍妮也谈到过)】 5.信仰之爱【移植之前的母→父发展论(新教的前定论原来是一种母爱),对神的理解决定了对神的爱的性质,解读圣经(从父到抽象原则(正义))(噫,这部分对着看老庄的出口转内销式译文,挺爽。)矛盾对立的逻辑更强调行动而非思想。东方逻辑导向容忍与自身变化中的努力,西方逻辑导向教条主义与科学(抽象推理)】 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对爱)的异化的批判(作为性的爱,作为合作生活的爱)几种伪爱【恋母型,为父型(直男癌),父母冷淡型(困惑、退缩、抖m),偶像崇拜型,多愁善感型(感怀。另外此处作者对“生活在未来”的批判令我很方啊,因为我和女票很多时候也只是沉浸在对未来幸福的幻想中。)投射机制型(对伤害孩子的部分分析精辟,赞)】对爱的误解——认为爱是没有冲突矛盾(这点我很赞同。真正的热恋不是不吵架,而是不管吵多少次架,最终都会和好而且更甜蜜。)爱的基础在于中心体验(这段需要好好体会)接着又开始谈宗教(中世纪的人是八岁的人,现代人只有三岁。上帝也被异化成了功利性手段。从这部分以及之前作者对圣经的诠释来看,弗洛姆,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七、实践爱的艺术需要:约束感(自制力)、专注度、耐心以及高度关心。关心自己(学会独处),对自己敏感(心中需要一个理想人的意象)【文化传统基于某些人性的品质(这点值得展开谈,从意识形态对主体构建的角度)榜样的作用】(这部分总的来说,令我嗅到了福柯《主体解释学》的味道。) 八、成功地实践爱:1.克服自恋(需要客观,进而需要理性,谦逊在其中相辅相成) 2.信念(理性的信念与非理性的信念的区别。前者的基础是创造性的。对自己有信念,也是对自我的同一性有信念。在爱中,对别人的同一性有信念,对爱有信念。对潜能的发展有信念。评:在对自我同一有信念这点上,我想到了Kant的洞见,要对三大公设有信念。)然后要有勇气。创造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资本主义的公平交易伦理观与爱的原则水火不容,但资本主义社会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结构。)最后联系了下社会批判理论。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弗洛姆对自爱与自私自利的辨别

  1.一种通常的观点,“自爱越多,爱人就越少”。

  自爱和爱人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互排斥的。加尔文以及弗洛伊德持这样的观点。譬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力比多的表现,力比多要么指向他人——爱人,要么指向自己——自爱。自爱越多,爱人就越少。P51

  2.弗洛姆认为,爱是不可分开的,爱别人,当然能自爱。

  人们往往可以发现,那么能爱别人的人,他们有一种自爱的态度。在原则上,就爱的“对象”和人的自身之间的关系而言,爱是不可分开的。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它包含了关心,尊重,责任感和了解。它不是在为某人所激动的意义上的一种“情感”,而是对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的而一种积极努力。这种努力,同一个人的爱人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爱某人就是爱的能力的实现和集中。对一个人的爱,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爱并不是象人们常常所认为的那样是紧跟在对一个具体人的爱的后面的一种抽象的爱,而是对一个具体人的爱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它是在爱具体人的过程中形成的。P52

  从这一点上,便可以产生一个结论:我自身,就象另一人一样,是我所爱的对象。对一个人自身生活、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同一个人的爱人能力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说,同关心、尊敬、责任感及了解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善于爱人,那么他也爱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爱别人,那么他根本不能爱别人。P53

  3.自私自利与自爱根本不是相同的,实质上是截然相反的事情。

  自私自利的人,仅仅对自己感兴趣,为自己获得一切东西,不乐于给予,只一味索取。他仅仅是从他能否自外界获得什么东西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外部世界,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对别人的尊严和完善兴趣索然。他看到的知识自己,他鉴定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是从对他有没有用的角度出发的。他根本不能爱别人。这,难道还不能证明对别人关心与对自己关心是不可避免的二者择一?

  但事实上,这是个地地道道的谬误。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是十分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事实上,还讨厌自己。这种对自身缺乏爱、缺乏关心的现象,仅仅是他缺乏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这样会使他感到灰心丧气,感到寂寞而空虚。

  由于要从生活中获得一种他给自己规定的而又得不到的满足,因此他必定郁郁寡欢,焦虑不安。他似乎对自己十分关心,而实际上只是给自己定下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以极力掩盖和弥补对自身本质不关心的悲剧。

  弗洛伊德认为,自私自利的人是自恋的人,好像他已把给别人的爱收回来,再把这种爱转向自己。自私自利的人不能爱别人,但是他们也不能爱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P53

  4.”公正无私“事实上也是自私自利本性理论。

  公正无私的人,根本不能爱比人,根本不能欣赏任何东西;那就是,他对生活充满了第一;那也就是,在公正无私的家乡后面,隐藏着一种微妙的但仍然不忍强烈的自我中心。P54

  ”公正无私“的母亲常常比自私自利的而母亲更糟糕:在带着美德的假面具之下,母亲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在教育子女讨厌生活。如果一个人有机会研究以为具有真正自爱的母亲的影响,那么他会明白:以为自爱的母亲让子女体验爱意味着什么,欢乐意味着什么、幸福意味着什么比让子女体验悲哀也许更有裨益。P55

  5.假使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每一个人。只要你较多地爱自己,较少地爱别人,你在爱你自己时就绝不会真正成功。但是,如果你爱所有人呢,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来爱,那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因此,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他既爱自己,同样也爱他人。

  55

  参考文献:【美】埃·弗洛姆著,康革尔译.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